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課程結構

小學課程結構

發布時間: 2020-11-29 12:29:48

⑴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論中語文課程的結構有什麼

前言: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目標與內容:總體目標和內容,階段目標和內容
實施建議:教學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開發與運用建議

⑵ 小學階段課程性質的特點有哪些

小學階段的課程基本性質,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學階段專教屬育是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因此,小學課程應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准。(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 (3)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於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4)可接受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

⑶ 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 的內容結構及其組織方式有哪些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二、 深入解讀教材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三、創造性使用教材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⑷ 小學家庭教育課程的基本結構和內容是什麼

配合老師監督孩子學習和習慣的養成,有問題及時跟老師溝通,做好和孩子的溝通,用適當的陪伴和溝通減輕孩子剛入小學的學習上精神壓力,多注意孩子的情緒,以便能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⑸ 1.我國中小學課程具體表現是什麼2.課程的一般結構包括什麼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樣嗎

1、具體表現: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地理、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校本教材
2、結構包括:必修與選修:
細分: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教學
專業課含專業通識類和模塊方向課程,以及學位課,這就是一般的
3、很明顯不一樣的么~

⑹ 美國小學的課程

摘 要:美國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具有較長的時間,其課程設置體現了美國文化的特點。喬治亞州立大學、肯尼索州立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顯示了它們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具有整體上的結構性。通識教育中的核心課程既具有廣博性,又具有選擇性;專業教育課程把學科內容、教育心理理論和教學實習活動聯系起來,從而具有整合性。各大學的課程設置都凸顯自己的特色。
關鍵詞:美國教育;小學教育專業;教師教育課程

二戰之後,綜合性大學培養師資成為美國教師教育的主流,許多綜合性大學開始設置小學教育專業(elementary ecation programs)。美國的3000多所綜合性大學或文理學院中,就有1200多所在其教育學院或教育系設置了小學教育專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對小學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美國小教專業的課程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美國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具有怎樣的特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開設哪些課程?教學內容、教育心理理論和教學實踐具有什麼實質性的聯系?這些問題需要以具體的事實材料來加以詮釋。筆者以美國東南部三所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為案例,探討20世紀初美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特點,並力圖從中獲得對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發展有參考價值的思路和對策。
美國是一個地方分權的國家,各州對教師的要求不同,對教師教育的目標認識不一,小學的學制也不一樣。因此各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有差異,雖然「美國的教師教育課程看似沒有統一規定,實際上各個大學的教師教育課程在內容上有許多相通之處」。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具有整體上的結構性

美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主要由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教育實習活動三部分組成。學生在大學的前兩年,主要學習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後兩年主要學習專業教育課程,同時參與教育實踐活動。有的大學要求學生在前兩年內學習少量的專業教育課程,如肯尼索州立大學和喬治亞州立大學,有的大學要求學生在後兩年的夏季學期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如喬治亞州立大學。本文提及的三所大學都是把一年分為三個學期,春季學期在元月初和五月底之間,夏季學期在六月底到八月底之間,秋季學期在九月初到十二月中旬之間。絕大多數課程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學期,極少數的課程安排在夏季學期。春秋學期約為15周,3學分的課程意味著在15周內每周上3學時。
三所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如表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總數少於40門,平均每學期不到5門。學分總數不到130學分,除實習課程之外,每門課程一般是3學分。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接近總學分的一半,專業教育課程(含實習)則占總學分的一半以上。實習的學分佔總學分的10%左右。

表1 美國三所大學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結構及學分分配

美國大學一二年級學生一般要求集中精力學習多學科領域的通識教育課程(abroad—based liberal arts curriculum)。面對可供選擇的繁多課程門類,大學生可以找課程顧問咨詢,課程顧問的職責是指導學生選課。
從整體上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具有多層次的結構性。第一層次的結構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合理關系,參見表1美國三所大學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結構及學分分配;第二層次的結構為通識教育內部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合理關系,規定各學科領域的學分數。參見表2三所大學前兩年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設置的比較;第三層次是某個領域內部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如喬治亞州立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人文學科領域,需修4門課程,並取得12學分,規定從3個學科組中選修2組,每組學科中選2門課程。又如,這所大學的科學技術領域,分設了天文、地理、氣象、生物、化學、物理共6個自然學科領域,每個領域都開設2門課程,要求學生從6個領域中選2個學科,其中一個學科選2門課程,另一學科選1門課程。肯尼索州立大學相應地還要求選擇1門試驗課程。課程體系的這一結構性對於小學教師的培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使課程顯得多而不雜,繁而不亂,使得未來的小學教師既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也具備廣博的學科視野。

二、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核心課程

通識教育中的核心課程一般涉及五個以上的學科領域,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通識教育涉及數學、英語寫作、歷史與社會學、人文與藝術、自然科學五個領域。喬治亞州立大學和肯尼索州立大學的核心課程涉及6個領域,第六個領域的課程有的具有通識教育性質,有的卻具有專業教育性質(參見表2)。

表2 三所大學前兩年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設置的比較

美國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有如下的特點。第一,通識教育中的核心課程重視基礎學術訓練,有嚴格的教學要求,沒有一門課程可以隨便混學分。第二,主講教師多是大學的優秀學者,同時有博士研究生作助教,通常採用小班教學形式,有時也有上百甚至上千人的大課,但是討論時還是採用小班形式。第三,通識教育涉及多個學科領域,但是都以人文社會學科為重心,課程內容重視經典名著的閱讀和討論。第四,各大學的核心課程各有特色,如這三所大學地處美國東南部,黑人較多,關於非洲文化的核心課程相對北方的大學來說要多。第五,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門類較多,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為例,歷史領域可供選修的課程有12門,社會科學領域有 29門課程,人文與藝術領域則多達105門課程,自然科學領域也有49門。第六,大學或州的高等教育系統設置相應的考試,以考查學生學習通識教育課程的效果。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設定大學水平學術能力考試(college level academic skills test)。要求學生在大學二年級結束時參加這個考試。只有那些成績合格者才有資格申請攻讀小學教育專業。喬治亞大學系統(university system of georgia)要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進行一次綜合性的評價考試(regent test)。學生只有通過了這個考試才可能獲得學位。第七,通識教育的課程目標以人為本,重視思考與交流、創新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如肯尼索州立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用腦思考的習慣;發展學生有效的交流技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理解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倫理和審美的價值判斷力。

三、以專業教育為主的教育課程

專業教育課程主要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後兩年的教育理論課程和教育實踐活動,它不像通識教育課程那樣給學生提供了選擇餘地,這部分課程大多是必修的。喬治亞州立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教育課程幾乎都是必修的(詳見表3)。專業教育課程注重的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基礎性,並注意提供較多的教育實習時間,為他們將來能承擔小學各年級的教學而積累足夠的教育經驗。
專業教育課程的設計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以兒童發展的階段為主要線索來設計整個課程體系。如喬治亞州立大學的課程設置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三個階段而定,即學前階段、小學低年級和小學高年級。課程的設置結合每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他們的學習內容而定。第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育實習相結合。喬治亞州立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具有相似的特點,即前三個學期的實習依據兒童發展的階段而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大學生要接觸每個年級的教學活動。最後一個學期則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習中。第三,課程突出了美國文化的多元性,重視研究並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重視課程的教學管理和評價。第四,四門主要課程各有重點,數學突出思維方法;科學突出探究;語言突出閱讀和寫作;社會學突出聯系社會實際生活。第五,專業教育課程的學習與教師資格證考試結合。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並不自動獲得小學教師資格證書,他們在教育學院學習的各學期還需要參加教師證書的相應考試。

表3 兩所大學的專業教育課程

四、各大學設置的課程方案凸顯自己的特色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方案強調以美國小學教師教育標准為基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在接受兩年的通識教育之後必須首先了解美國小學教師的十條標准,並切實在大學教師和實習學校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達成這些標准。評估學生是否達到標準的時間分四個學期依次進行。這十條標准貫穿於本專業的各門課程及教學實習活動。學生在教育學院的前三個學期中,每個學期需要達到三個標准,並在學期即將結束時向兩位大學教師詳細報告自己的達標情況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答辯時學生要提供其在小學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多種資料,包括教案、教學用的實物、各種教學活動的照片以及小學生的作業等等。同時,每個學生還要反思自己在教學實習中的長處和短處以及下學期努力的方向。針對學生的特定情況,主持答辯的教師要給予評價和指導。在教育學院的第四學期,學生還必須參加綜合答辯。上述做法的好處是學生在進入教育學院後的每個學期始終有明確的專業目標,此外,通過教學實習和與教師的交流能夠循序漸進地提高綜合分析教育問題的能力。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把課程學習與教師證書的考試結合起來,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教育學院學習期間需要參加州里的教師證書考試(FTCE,即Florida Teacher Certificate Exam)。該考試分為三次進行:普通知識分測試(General Knowledge Sub-test of the FTCE),幼兒園到小學6年級的學科知識分測試(K—6 Subject Area Knowledge Sub-test of the FTCE)和專業知識分測試 (Profession Knowledge Sub-test of the FTCE)。這三個測試需要在畢業前的兩年內完成,學生達到預定的標准,才可以學習相應的課程,並最終獲得教師證書。

五、啟示與思考

探討美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對於我國新建的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應具有內在的結構性。美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合理結構表現在三個層面,合理的課程體系結構克服了課程門類繁多的雜亂感,使得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學好一些核心課程,也同時減輕了教務和學籍管理負擔。我國小學教育專業過多、過雜、過亂的課程門類迷亂了師生的注意力,給學生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學習負擔。課程體系的整合與重組勢在必行。其次,我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最值得參考借鑒的確實是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制度」。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對培養優秀的小學教師具有「天然的」文化優勢。在綜合性大學里設置小學教育專業,能夠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優質的教育資源來設置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拓展了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學術視野,他們一般能夠在小學同時承擔英語、數學、科學和社會四個主要學科的教學。第三,專業教育課程以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中心,以學科教學內容為載體,以直面教育實際問題為基礎,以研究教學方法為主線,以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為條件,整合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做好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聯系,這些都是美國專業教育課程的基本特點,折射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學實習時間長,學生有機會接觸小學各年段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實習工作具有全程性。第四,反思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關系。美國小學教育專業的選修課程主要在大學前兩年的通識教育中,學生選擇的范圍比較大,特別是在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幾乎可以從十幾門、甚至幾十門課程中加以選擇,語言與數學領域選擇的餘地相對較小,而專業教育課程選擇的范圍就更小了。目前我國小學教育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幾乎還沒有什麼理性的規則。第五,結合國情社情校情,合理地學習和借鑒美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經驗。美國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和結構特點與美國多元文化、地方分權制度等相適應,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也有自己特定的「氣候和土壤」。美國大學生不需要在大學前兩年花200多學時去學習外語,也沒有開設體育課程,高中學生沒有文理分科,大學的學科滲透也比較明顯。我國開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則需要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⑺ 你好,我想問一下,「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階段課程結構以綜合課程為主」為什麼是錯的啊

我的理解是,應該是搭配不當,是不是應該去掉結構二字,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課程為主。

⑻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結構與呈現方式有哪些特徵從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的角度看,它們有哪些優點與缺點

要是讓孩子從游戲中學到知識就更好了!

⑼ 新課程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准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三)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⑽ 簡述綜合課程主要有哪些類型

綜合課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來學科的獨立性基礎上,尋找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的共同點,使這些學科的教學順序能夠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

二是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也稱合科課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統合兼並於范圍較廣的新科目,選擇對於學生有意義的論題或概括的問題進行學習。

三是廣域課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並數門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

四是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這種課程是圍繞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社會問題就象包裹在教學內容里的果核一樣,又被稱為問題中心課程。

拓展資料

綜合課程之所以在各國中小學普遍使用,是因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徵。這些特徵主要是整合性、整體性、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個特點:一是系統或核心統整部分、要素的過程;二是這種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種統攝、凝聚的力量。綜合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體系,它雖然有「聯合」意義上的綜合,但無論哪種意義上的綜合,它追求的是其內容和結構上的最完美的結合,使之一體化。

綜合課程的實質是課程結構的幾個要素的整合,綜合課程的成功與否就在於學科、社會和學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綜合課程總是以追求這幾個要素的完美整合為最終目標。綜合課程的整合體現於相關學科或知識的整合,課程理論的整合,學生、教師及教材的整合。,

2.整體性。綜合課程的理論基礎是赫爾巴持的統覺理論。統覺論認為兒童的認識和理解力不是絕對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聯系中發展理解力。因此、從整體出發,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更有益於兒童的認知發展。這種整體性既體現在融合的課程中,也體現在結構化的課程中。

結構化的課程中的整體性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結構性課程體系是綜合了學科發展、社會和學習者諸多要求而構成的課程體系,其形成的過程也是它自身整體性不斷增加的過程;二是對於學習者而言,接受結構化知識系統的訓練,最終使自身的素質結構呈現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是課程結構要素的統一和兒童認識的統一,同時又是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統一,是學習主體和情景的統一。

3.開放性。開放性是指綜合課程本身的信息與外界的。以及課程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信息能通暢地交流。開放性是綜合課程的重要特徵之一。它改變了學科課程封閉性的缺陷,加強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學科與學習者之間,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

開放性使得綜合課程能及時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識、社會發展的新問題、兒童感興趣的知識和問題,使綜合課程保持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活力,貼近生活和社會。教師和學生可以自主地開發課程,給課程賦予了新的含義。

4.靈活性。靈活性是開放性派生出來的,是指綜合課程具有自我調節機制,以及時對外界的變化作出反應。靈活性首先體現在結構化課程的聯繫上。「由於構成結構課程體系的關鍵是聯系,盡管各種獨立的知識要素或課程是相對靜止的,但聯系卻是活的,是隨著不同方式、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變化而變化的。

5.適應性。綜合課程的適應性是指結構化了的課程體系依據主體的人和社會的要求,主動地改變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適應外部條件變化的能力。綜合課程適應了兒童的認知特點。小學生和初中生傾向於直接的形象思維.習慣於從整體上進行觀察認識。

綜合課程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世界、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有利於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