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資源
A. 如何利用和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
你好摘要: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明確其概念,深入了解其促進教育成果實現的價值,剖析目前農村小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症結,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認識水平,合理有效地進行篩選利用,更好的實現課程改革目標,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詞:課程資源;誤區;篩選利用;共享隨著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改變相對靜態的學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為目標。立足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發展。課程資源是這次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課程實施效果取決於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更取決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脫離課程資源的改革將無法實現課程改革目標,農村小學亦是如此。然而,現在的農村小學的語文課程可卻仍然存在「讀語文、講語文」的形式的現象。學生的語文素養無從談起。所以面對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一老話題,仍需重新審視。一、走進課程資源,明確含義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要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生活經驗、活動過程與方法、學教策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等因素。課程實施的條件作用於課程,雖然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如:圖書館,博物館,實驗室,網路資源,人力,物力,人文環境等。③課程資源包括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實施條件。課程資源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由於劃分標准不一,課程資源可劃分出不同的類型,但終究是在澄清其含義。因此,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利用學校內部課程資源,一方面加強校外課程資源的利用度,為實現課程目標保駕護航。二、走進課程資源,明確意義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豐富性、適應性、實效性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水平。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充分考略我國學生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和個性特徵方面的差別,在國家課程設置基礎上,還設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強調學校教師富有創造性的實施新課程,更具彈性,為形成豐富高效的教學模式墊上基石。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結束了只啃課本的教育局面,沖出了狹隘教育的牢籠,讓師生生活進入教學過程,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課程下的教學,師生地位發生了變化,三尺講台再也不是教師獨演的舞台。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非常高漲,教師的工作做也富有的自主性、創新性,師生相長,為實現教育目標增添動力。三、深度剖析,走出誤區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的課程資源狀況存在相當大的差別,農村小學,特別是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在需要經濟投入較大的課程資源方面沒有優勢,此狀況下,更需要努力挖掘潛在的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意識淡薄、狹隘是影響農村小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首要問題。誤區一: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長期以來,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講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馬上想到編寫教材,購買試卷,教育改革多年後,部分地區學校教學工作仍在穿新鞋走老路,未能開創全新的教育局面。理念上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構建合理課程資源結構和功能,體現時代發展的多樣性需求。我們不主張放棄教科書,否定它的重要性,只是需要我們在教材的使用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將教材作為課程資源創造性的進行使用,結束生搬硬套的歷史,結合自身實際,切實對校內外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當巨大的課程資源庫被打開時,新的教育氣象即將生成。誤區二:身邊課程資源匱乏確實,在目前不同地域的教育情境下,課程資源相對失衡。一些農村小學在認識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同時,卻不能發現身邊豐富的課程資源,不是想法去開發利用這些資源,而是為「讀語文、講語文」資源匱乏尋找托辭。造成大量的課程資源被閑置廢棄。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學校在需要經濟投入較大的課程資源方面,如,網路教室,顯然沒有優勢,但不等同身邊沒有課程資源,只是對課程資源的概念尚未搞清。缺乏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運用的意識和能力。大量的課程資源因課程資源意識淡薄狹隘而被埋沒。有效利用師生不同經歷、生活經驗、教學策略等寶貴的課程資源,充分挖掘鄉土資源。不同的教育材料教育價值確是相同的。誤區三: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無意義滿意請採納
B.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南海學校 三區 符永堅 《數學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出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從日常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用數學的思維去加以解決。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數學老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活動,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1、把數學和生活中的「材料」溝通 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現實生活中的圖、表、形或實際情境、數量關系有時可作為數學課程資源直接加以利用。教「三角形的認識」,適當的時候,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見過還有哪些事物的形狀是三角形的?」讓學生們把自己頭腦中已存有的三角形物體的表象回憶、表達與交流。或者部分學生也可根據「三角形概念」的特點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紅領巾、三角板、流動紅旗等。2、從報刊雜志上開采數學資源《課標》指出: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廣大教師要充分從中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取和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材料,有時,我們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重組,加以間接利用。教學完「分數的意義」後,老師在鞏固練習中安排了這樣的習題,請你說一說下列分數所表示的意義。(1)報載:小學生睡眠情況不容樂觀,睡眠不足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4/5。(2)據報道:我國河流污染的數量佔全國河流總數的83/100。3、把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 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還表現在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當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老師根據所出示的撐有斜木的電線桿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它為什麼要設計成三角形的呢?」然後通過拉三角形和長方形木架的操作實驗來突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徵。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出為什麼木椅搖晃時釘斜木加以固定?為什麼草垛旁撐著木棍就可以防止倒塌等問題。4、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 《課標》指出: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內容的開發者。教學不應是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執行的過程,而是持續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潛能,教師的業務素質、情感道德、工作態度、日常習慣以及一些創造性的思維方法是學生的學習資源。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都是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資源。總之,對數學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只要我們能提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加強對課程資源的深入認識、構建課程資源的內容體系,我們定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取得更大的成績。
C. 最好的小學數學教學資源網有哪些
你好,這方面火星學習網比較多,直接上網搜這個名字就行
D. 從哪些方面開發小學數學課程培訓資源
主要是先讓他們好好聽話,多思考些東西,發揮思想空間
E. 請問大家有沒有一到六年級小學數學的視頻課程最好是百度雲資源。謝謝大家。
六年級小學數學的視頻課程,
在網路雲上是沒有的,
你可以問一下老師,
老師有專門的課程資源。
F.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利用現有資源
教學資源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也是新課程開展的前提。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施范圍和實現水平。傳統數學教學忽略了數學與生活、與社會的密切聯系,造成我們的學生強於基礎、弱於應用,強於答題、弱於動手,強於考試、弱於創造的局面。《數學課程標准》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該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更能讓學生自主的時空與平台,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和利用身邊的資源,更恰當地使用進行教學,使數學課堂變得生機勃勃、異彩紛呈。
一、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
多姿多彩的教學資源只要能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它的作用發揮得有效,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學生身邊和學校周圍的這些資源,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使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和生動。1、校內課程資源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的先進或落後,都可以找到和學習數學有關的資源。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總是有的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在學習中,學生本身的眾多特點、班級活動、老師遇到的各式各樣東西。或是學生收集的等等都可以變為現成的資源。例如:在教學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可以讓學生把事先收集到的各式各樣的盒子,進行觀察、操作、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這樣的資源到處都有,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
的地開發和利用。還有學生自身的許多特點,可以作為活動對象。例如調查學生的身高和體重,讓學生親自量、親自稱。還有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為什麼不周全的考慮作為教學資源呢?有一位老師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使用八開紙和彩色粉筆作為當課的教學資源。每位學生手中有一張八開紙和一支彩色粉筆。對折第1次,把一半的塗上顏色,觀察陰影部分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1/2)。對折第2次,觀察並和第一次比較,這時陰影部分又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2/4)。對折第3次,是(4/8)。對折第4次,是(8/16)等等,最後把幾次折出的陰影部分的大小進行比較,結果得出是這樣的:1/2=2/4=4/8=8/16等。最後讓學生觀察分子和分母有怎樣的變化,從而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只要恰當地利用資源,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校外課程資源也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使這些資源變成學生活動的情境和背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自然、社會緊密聯系。例如:學習《統計》之前,可以讓學生在公路口旁進行觀察,在十分鍾內,有多少輛摩托車通過,有多少輛小車通過,有多少輛機動車通過,等等。先讓學生進行收集資料,再進行整理,然後進行統計。又如,有一位老師教學幾十加幾時,事先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撿小石子,一袋裝幾十顆,另一袋裝幾顆,並在袋的外面標好具體的顆數。一個一個輪流上台演示給同學看,讓大家邊看邊說。一節生動形象的課盡享在愉快之中,其實自然資源能恰當的利用,學生的收獲也是不小的。社會資源也不例外。3、各種智力資源也該適當使用
數學的學習活動涉及到不同領域的內容,特別是學生的實踐活動,其中有許多不可缺少的精彩的亮點的活力,有時需要家長或社會上的其他人士的幫忙,才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例如:展開這樣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進行調查本屯的人口情況,並進行統計。如果學生頭腦比較精靈,直接拿筆記本找社長幫助,回來按年齡段進行分類並作好統計。若你挨家挨戶去調查,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學生有些活動實踐需要智力資源的幫助,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二、調動家庭資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的縮影。每家每戶都有一本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帳目。家庭大事小事的發生多數與數學有關。現在很多家庭的大人總溺愛孩子,促使他們對家庭的事情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怎樣用數學幫爸爸、媽媽分析和解決家庭的瑣事,為父母減輕負擔。作為小學數學骨幹教師,應該有責任和義務組織學生利用數學手段來調動家庭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多了解家庭和關注家庭。如:上學期我頂阮老師的四年級的數學課,在學習了小學四則運算之後,讓學生算算我家的開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他們懂得父母的血汗錢是來之不易的,懂的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同時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心中自然而然產生感恩情感。又如,我剛剛上過的二年級下冊《減法》中,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回家去查看自家的水表、電表,計算用多少方水、多少度電。這樣可以讓學生增長不少見識和起到教育的作用:(1)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2)提高學生計算能力;(3)一滴水,一度電使學生明白了聚少成多的數學道理,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浪費資源可恥,節約資源光榮的節能和環保意識。
三、共享網路資源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電腦、網路已大量流入農村。《數學課程標准》強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於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數學與網路密不可分,一方面,數學是網路存在、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網路上也承載著大量的數學資源,用好這一部分資源,對學生素養的提高必將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如:組織了中國古代的數學家的活動,讓學生在網路中尋找相公資料,然後在交流中共享成果,在整個活動過程,學生一次又一次被這些偉大的數學家以及他們創造的數學文明深深打動,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產生了強烈的學好數學的驅力。
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和利用資源進行教學和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創造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享受到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絢麗多資的科學光輝與無所不能的現實力量。
G. 小學數學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2011年版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課程性質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三、課程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二、學段目標
第三部分:課程內容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圖形與幾何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與實踐
第二學段(4~6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圖形與幾何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與實踐
第三學段(7~9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圖形與幾何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與實踐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材編寫建議
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附錄:
附錄1:有關行為動詞的分類
附錄2: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中的實例
H. 有哪些免費的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比較好的。
我一般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數學 有電子書 試卷 練習 疑難指導等等 很實用
I. 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我們怎樣去解決呢
小學生數學素質多維評價指標,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指標上的發展,促進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也促進其綜合應用數學能力的發展;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又直接影響著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水平及綜合應用數學進行思考、解決問題的達成。由此可見,小學生數學素質多維評價指標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體系,實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四個目標的整合,促進,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全面發展。
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在教學評價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視的評價主體之一。在教師的評價上,我們著重關注的是如何讓教師既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又善於捕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評出每個學生的個性。基於此認識,我們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四個目標:要求教師用簡潔精煉、富於激勵的語言評出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獨特個性;從平時、期末、總評三個時段里評出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情況;在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里評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水平。
學生的發展是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後歸宿,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疑是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學生敢「創」,樂意去「創」,思維才會異常活躍,才會利用豐富的想像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而這思維活躍的產生,要教師給予他們良好、充足的活動空間,足以支持思維的活躍性和持續性。課程資源與課程密不可分,沒有課程資源就沒有課程,課程資源為課程提供源源不絕的素材,否則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是要把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發掘出來,通過整理、加工,便之具有教育價值,並形成課程要素,進入課程,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拓展教育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融入教學過程,使教學充滿生命力;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它還可以開闊教師教育視野,激勵教師更新觀念,運用智慧創造性地教學。
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受「教材=課程資源」錯誤思想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奉教材為「聖經」,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學禁錮於「教教材」的層面上,導致教學信息封閉,教學方法和手段滯後,從而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難以落實,教學效果較差。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課程資源的意義日益突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就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作為課程重要建構者之一的一線教師,要提高課程意識,走出教材的狹隘視野,廣開思路,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讓有價值的課程資源走進課程、走進課堂,讓課堂重新煥發出它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這兩年來,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使用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大家研討。
一、根據學生實際,深度開發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為我們的教學樹立了統一標桿和尺度。教材的編寫反映了國家意志,嚴格遵循課程標准,同時,又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並重的教育理念。從這一方面看,尊重教材,是不能偏廢的,是教師首先具備的課程資源意識。但是,教材往往只是一個範本,在關注「共性」的過程中,很難兼顧「個性」的需求。因此,我們尊重教材的同時,不能把教材「神化」,要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的層面上來。這樣,勢必要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
1、開發教材的策略之一: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原則是「因地制宜」,具體說,要符合地方特點、校園文化、以及學生實際。
在六年級下冊「線段比例尺轉化為數值比例尺」這一教學環節中,教材呈現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地圖,要求學生測量沈陽和長春兩點間的圖上距離,並根據線段比例尺,計算兩地的實際距離。對於海南學生而言,北方這兩座城市很陌生,計算出兩地實際距離後,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教學時,我把東北地區交通圖換成了海南省交通圖,要求學生計算海口到三亞的實際距離。有一位學生由於把線段比例尺轉化為數值比例尺有的過程中出了差錯,結果計算出海口到三亞的實際距離僅有三十多公里,另一位學生馬上質疑:「海口到三亞只有三十多公里,這怎麼可能?爸爸經常開車帶我(從海口)去三亞玩,少說也有三、四個小時的車程,而且還是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呢。」 多數學生去過三亞,對海口和三亞兩地的實際距離有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很容易調動已有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建構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