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幼兒園課程的內涵
① 二,簡答題 1.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有哪些
(一)目標的全面性、啟蒙性幼兒園課程以實現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其中又以身體發展為首要目標,就是要使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得到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展和提高,而不宜追求過高的目標,尤其不應追求過高的認知目標。 (二)內容的生活性、淺顯性幼兒感性直觀的思維決定了他們最有效的學習是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是可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幼兒園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近,就越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學習就越有效。當然,應對現實生活進行過濾,以生活的邏輯組織多樣化、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動。
(三)結構的整體性、綜合性幼兒生活是整體的,多個發展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應是綜合的、盡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之間產生聯系,以促進幼兒的學習遷移。讓幼兒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對完整的生活、有機的經驗,不要把學科、領域這種人為劃分知識的方式用以劃分幼兒的經驗,並以單一的經驗作為幼兒活動的起點。 (四)實施的活動性、經驗性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關鍵在於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活動情境、創設有利於幼兒自發主動活動的氛圍,為幼兒提供各種互動的機會,為幼兒提供與其發展相應的幫助。幼兒的學習特點決定了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由於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生活聯系在一起,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是情境性的、參與性的、操作性的。
(五)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幼兒園是為處於人生發展初級階段的幼兒特設的教育機構,幼兒園面對的是身心處於特定發展階段的特定對象,需要特殊的課程、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老師,是其他課程、方法、老師所不可替代的。幼兒教育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也具有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幼兒園課程要求的是一種多樣性的、參與性的學習,而不是書面的、學科的學習。幼兒的學習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不同於其他年齡段的學習,他們不可能從事系統的學科知識學習,而是通過多種類型的信息和途徑來學習。
② 幼兒園課程理念 什麼是幼兒園課程理念
幼兒園課程設計來理念應自以幼兒的年齡和生理特點為基礎,孩子注意力時間段,好動,對事物以感知為主.課程設計要以孩子便於接受為目標,感性、直觀,課程宜短,最好生情並茂,課程內容要考慮適合孩子的年齡階段.個人理解,不一定準確,拋磚引玉,不知對你能否有所幫助?
③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
對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 對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幼兒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在這里,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他們盡情、忘我、不知疲倦,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僅僅是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對幼兒說"我請來了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游戲在教學中所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這一變化推動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並與其他教學環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6"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以鞏固幼兒對6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此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我們把教育的內容、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
④ 簡述幼兒園環境內涵
精神環境的創設。幼兒園給予的孩子們的是良好的物質環境,而孩子們的精神環境是要老師們給予的。這就要求老師跟幼兒們能有良好的溝通與交往。精神環境的建設雖說是無形的,但它對孩子們的影響卻是不容小覷的,直接影響著孩子們未來的個性發展。當然,精神環境的創設還要包括幼兒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一般行為准則,融洽、和諧、健康向上也是創建人際環境的一個基本准則。因而良好的精神環境的創設需要的是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老師與幼兒之間的和睦相處,幼兒與同伴們之間的融洽交往這三點來共同完成的。簡而言之,物質環境是硬體,精神環境是軟體,精神環境是物質環境的前提和基礎,物質環境也為精神環境提供必要的幫助。兩種環境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⑤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涵義是什麼
幼兒園課程內容就是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指一套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課表回和課答程)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不只是單純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還包括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態度、價值觀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
1.內容的目標達成性
2.內容的基礎性
3.內容的適切性
4.內容各部分的平衡性
5.內容的發展性
內容編排上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注重多項智能開發,兼顧個性發展。
⑥ 幼兒園項目課程的含義是什麼
一、教育的途徑
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多層面面的運作過程,包括顯著性課程、理想課程、潛在課程和隱性課程,顯著性課程是指幼兒園在實際中實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飲食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或策略,教材內容、物資環境、管理、規章制度等因素,這些因素也可以隱性在課程標准、大綱之中;理想課程是顯著課程的理論應該努力的方向。隱性課程所蘊涵的教育觀、兒童觀、知識觀、學習與發展觀等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取向,並制約著整個課程的運作。潛在課程是指學習者從學校的組織形式,學校環境及教師教學方法中得到的經驗,包括一系列的態度、感覺、傾向和價值。隱性課程是指有意識地迴避那些不符合教育目標、不能教給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或過程。這四個層面的課程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沒有理想課程則教育過程無統整和方向,」流於雜亂縣城支離破碎;沒有顯著性課程則原則和計劃變得好高騖遠,不能實現;沒有潛在課程則課程變成一個愚人天堂,只有學習活動,而沒有人在接受教育。
因此教育的途徑應該是多種形式的,並縣城有機地整合在教育過程之中。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教育的基本途徑有: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這些活動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起著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戲反映生活,反映學習,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組織好幼兒一日生活是招待教育方案、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方案中體現的觀念、教育要實現的目的、任務、內容和要求,主要是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來實現的。
1、教學活動
我們強調教育過程中幼兒的主動性,但並不能削弱教師對幼兒的積極影響,幼兒由於其身心發展的不成熟,使得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和教育兒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幼兒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水平出發,根據幼兒園教育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綱要》提出的教育內容和基本要求,採取靈活多樣的活動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向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幼兒雙主體作用,主張教與學、活動與指導的有機統一。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不敢提教學,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完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既不考慮哪些知識是幼兒必須掌握的,也不考慮如何幫助幼兒整理、擴充、提供其自然、零散的日常經驗,使之概括化、系統化。雖然幼兒園課程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不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但一些生活必需的知識還是需要掌握的,幫助幼兒將其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系統化。
2、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幼兒在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入園、進餐、睡眠、盥洗、間歇活動、自由活動、離園等與幼兒的生活直接相聯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講,身體的發展、基本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為重要的目標,因此生活活動在幼兒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活動中飲食了多領域的豐富的教育內容。生活活動是幼兒獲得經驗、體驗生活、學習社會技能的重要五一節。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有很多是通過日常生活完成的。尤其是各種生活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等。幼兒在園的生活必須使幼兒感到安全、快樂。
3、游戲活動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游戲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游戲」,這是幼兒教育區別於學校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對於幼兒來說游戲不僅是玩,也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生活。幼兒通過各類游戲,不僅可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能力、解決總是的能力以及想像和創造力,而且游戲時是幼兒感到最快樂的時候,在游戲中幼兒可以了解個人與環境的關系,緩釋情緒,促進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對兒童的發展有利,這就需要教師在游戲中幫助幼兒,成為幼兒的游戲夥伴,幫助他們做出恰當的選擇,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和游戲空間,為幼兒良好的游戲條件,使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獲得自我的發展。
4、學習環境
環境的教育作用是潛在的,兒童的發展是在其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對於兒童,環境是會說話的,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引發相應的行為模式,「環境是我們的第三位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環境對於幼兒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誘發幼兒積極的行為。
5、家庭與社區
早在1927年,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物,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發揮優勢互補,充分調動家庭的因素以補充教育資源。使家長和教師在合作的過程中,共同接受教育。
二、活動形式
1、集中性的活動
主要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依靠教師通過教學把內容傳授給幼兒,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解釋、演示、表演等形式,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展現給幼兒。
2、分散性的活動
分散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也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分散性的活動,而根據《綱要》精神要把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要發揮各領域之間的事例作用,還有幼兒的養成教育、習慣的培養,對幼兒好奇心的滿足,能力的培養等,單靠集中性的活動是秀難做到的。要對兒童進行個性的培養,我們更應該發揮分散活動的作用。分散性的活動更能體現幼兒的個性,更能發揮教師對幼兒的個別指導作用。
3、獨自活動
當幼兒自己在一個他認為安全的狹小空間里,他會發揮自己自言自語及想像的能力,做著自己最高興的事情。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也體現出對幼兒的尊重。
4、區角活動
為了幼兒的充分活動,在區角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在幼兒自願的情況下自主選擇,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學習、去發展。在活動區里,幼兒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容易形成對未知事物積極的探索態度,有利於幼兒形成自信心,讓幼兒的個性品質得到發展。
5、自由活動
為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孩子自由交往的需要,對於成長中的幼兒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三、教學方法
「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而且正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人的各個方面。在這樣一種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越來越重視學生,改變過去教育「無人」,而重視人在教育過程中地位,人的感受,人的收獲,怎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培養學生把學習當成對知識的征服,而不是記憶那些符號。過去我們研究教學方法更多的是研究教師如何教,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的要領應該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應該站在兩個角度去研究教學過程。
四、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組織的程序
找到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方法與幼兒的發展切合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教師要在幼兒的生活、幼兒的需要、幼兒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幼兒的教育內容以實現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我們的教育要通過幼兒真正參與社會生活來進行,在生活中發展幼兒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習慣,鍛煉思想,並激發他的情感和情緒,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使幼兒逐漸積累經驗並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跳出過去對教育的狹隘理解,好像只有孩子正襟危坐,老師將一知識內容在課堂中向幼兒講清楚才是教育。
首先,教師要把幼兒的發展目標融化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有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理解,有自己對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對教育持久的追求,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其次,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並將幼兒的興趣與我們的教育建立連接。引導幼兒主動地去探究、去發展,當幼兒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興趣時,不要因為計劃里沒有,而漠然視之。應該把幼兒隨時表現出來的興趣作為教育的契機,進行有利的引導,並根據幼兒的需要設置情境,發揮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作用。
再次,教師要根據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尋找有效的組織形式,使教育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最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形成和總結他所獲得的經驗,教師的畫龍點睛往往會幫助幼兒提升他的收獲,並將零散的知識納入他的認知結構之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的實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不論怎樣去劃分幼兒在園的活動,最終是要作用於幼兒身上,幼兒在園的每一個五一節都會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學習經驗,我們應當有效地發揮各個環節的作用,合理而科學地安排幼兒一日生活,並將我們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⑦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幼兒園課程有幾種典型的定義?各是指什麼?
答: (1)幼兒園課程即教學科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我國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幼兒園課程定義。這種課程定義強調系統的知識教學,強調教師應該向幼兒傳授那些必要地有價值的知識,而且,這樣的課程定義其實施容易被教師把握。 但是,該定義相當狹隘,只關注學科知識,容易脫離幼兒的生活實際,同時,該定義對課程的分類人為的割裂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
(2)幼兒園課程即教育活動,泛指為幼兒設置的、並區別於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活動的總和。 這種定義,不再視幼兒園課程為狹義的教學科目,而把它泛化為對幼兒進行的一切教育活動,幼兒園課程不僅局限於學科教學活動,還包括其他任何類型的教育活動,包括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運動等。但是,教育活動中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不同的,對活動的經驗也是不一樣的,該定義只注重幼兒外顯的活動,無法顧及幼兒活動中內在的體驗和心理結構的變化。
(3)幼兒園課程即學習經驗,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我國出現的一種幼兒園課程觀,該定義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兒童在幼兒園環境獲得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幼兒必須通過活動才能獲得經驗,而且提供給幼兒習得的經驗應是經過精選的、有價值的經驗,而不是零散的、雜亂的自然經驗。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提供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經驗。該課程定義對課程的理解由「靜態」變為「動態」,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和體驗。但是,經驗具有主觀性,教育者往往很難把握,該課程的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
⑧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幼兒園課程目標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它包括幼兒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情感的、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選擇哪些內容才有可能滿足幼兒這幾方面的發展需要呢?顯然,單純地依賴一兩個內容領域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但要把人類所有的文化積累都納入內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標所包含的幾方面發展要求,來確定內容的范圍,選擇對幼兒發展具有永恆價值的內容,既使他們終身受用,同時又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和實際生活需要。如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包括日常生活、體能鍛煉、語言、數學、科學、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習范圍,也可以把它們歸納為健康、語言、認知、社會、藝術等領域。每一個學習范圍或領域,既對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具有共同的意義,又對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