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整合課程教案
1. 幼兒園中班數學添去東西教案
一、設計思路: 活動《有趣的小東西》來自我班國慶節後--11月底開展的主題活動《秋天多麼美》。在廣西區編教材中秋天主題可選擇的內容很多,有「昆蟲音樂會」,「有趣的螃蟹」、「雁南飛」等。經過仔細的閱讀和分析教材後,我感覺大雁這一北方常見的鳥類,我們南寧市的孩子極少見到。活動不以幼兒的生活為基礎,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就很難激發,因此我放棄了這一小主題。如果只選擇昆蟲來開展,中班孩子的認知特點又不能講得太深,局限了主題發展生成的空間。而螃蟹是南方小朋友常見又喜歡的秋天小生物,在南方,秋季的螃蟹是最肥壯的,螃蟹有怪異的體態、獨特的行走姿勢,加之肥美可口,幼兒非常感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生成了小主題活動--《可愛的小東西》,昆蟲是小小的、可愛的、有趣的小東西,螃蟹是小東西,小動物也是可愛的小東西,簡單的一句話,可以包羅較多的點開展活動,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探索、發現的空間。這樣的活動安排既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又切實可行的,還注重了本地區的地域特色,是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要求「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的原則的。 我們班的幼兒好奇心、探究慾望強烈,對所接觸的新事物有嘗試的願望。有一定的求異思維,但創造力不算強。幼兒觀察力的特點,仍屬於具體而不是整體的,零星而不全面的。所以,他們還不會有序地,細致地觀察事物的特徵,因此我設計的活動在實施的過程中強調現代課程整合的原則,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者統一的基礎上,將知識課程與情意課程整合,將游戲、教學、娛樂等活動相互配合,把對幼兒的情感、認知、行為、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以幼兒積極體驗為中心,發揮幼兒學習的主體性,讓幼兒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而不是對活動的結果感興趣。因此,在活動中讓幼兒充分感受活動本身的樂趣,積極參與,展示自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促進了觀察、操作、表達與表演能力的發展,促進幼兒創造力思維活動的發展及提高幼兒參與創造性活動的興趣。這是活動的根本目的。 二、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體會探索的樂趣,激發幼兒表現力和創造力。 2.在活動中培養幼兒點數的能力和按數量分類的能力。 3.鼓勵幼兒發揮創造力,大膽嘗試,用語言、藝術等形式表達自己獲取的知識經驗和想法。 三、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的准備:活動前豐富幼兒有關昆蟲、動物等小東西的一些常識。 2.教材的准備: a.較大的螃蟹兩、三隻 b.圖畫紙、彩筆 c.錄音機、伴奏帶 d.昆蟲、動物的圖片、頭飾、標本 e.數字卡片 四、活動過程: 1.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中,教師:小朋友們,在美麗的秋天裡我們和許多可愛的小東西交上了朋友,你們還記得它們是誰嗎?(讓幼兒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 2.出示螃蟹,讓幼兒認識新的小東西,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3.鼓勵幼兒大膽地與螃蟹「交朋友」,觀察螃蟹怪異的體態,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等探索活動感知螃蟹的特徵和習性。(重點在數一數有幾只螃蟹、每隻螃蟹有幾只腳。)
2. 急求!幼兒園中班公開課教案、、
中班語言《大布袋》(整合課程教材)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根據圖譜理解兒歌,並學會兒歌。
2、幼兒嘗試仿編兒歌。
3、初步建立有關購物袋的環保概念。
活動准備:
1、課件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
一物生來真奇怪,肚子上長個大布袋,布袋裡面藏寶寶,走起路來蹦蹦跳。你們猜他是誰?
二.通過課件理解兒歌.
1.【課件一】、他是誰呢?【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袋鼠跳】 袋鼠媽媽肚子上有個什麼?
2.那袋鼠媽媽的大布袋有什麼用呢?還有什麼用呢?想知道嗎?我們一起跟袋鼠媽媽去看看吧。[課件2]袋鼠到了哪?[幼兒學說;到了市場]
3.那他到了市場會買些什麼呢?[幼兒自由說]到底會買什麼呢?[課件3]快看,他買了什麼?
4. 那他會把買下的肉和菜裝在什麼地方?[ 放聲音]聽袋鼠媽媽怎麼說的?兒歌中為什麼說不用塑料袋,不用泡沫盒?
小結;因為塑料袋泡沫盒不能重復利用,會污染環境,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東西,所以說不用塑料袋,不用泡沫盒。
5.那他到底會裝在什麼地方?[教師邊操作邊說]他裝在了什麼地方?[學說:通通裝進他的大布袋]
6. 小結:奧,原來袋鼠媽媽的大布袋,不僅可以裝寶寶,還可以裝東西。
三 學說兒歌.
1.請小朋友一邊聽一邊看,比一比誰聽的多?
2. 一邊看視頻一邊跟著說。
3. 請幼兒自己帶上好看的動作說一說。
4. 請左右兩邊幼兒對說。
5.游戲:腦筋轉轉轉
四 仿編兒歌.
1. 袋鼠媽媽到了市場買菜又買肉,還會買什麼?
2.袋鼠媽媽有個大布袋,還會有誰也有個大布袋?他到了市場會買什麼又什麼?
附兒歌:《大布袋》
袋鼠媽媽, 有個大布袋,
到了市場,買肉又買菜,
不用塑料袋,不用泡沫盒,
通通裝進它的大布袋。
中班音樂歌曲:小豬變形記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歌譜,熟悉歌詞內容。
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初步學會歌曲。
3、體驗音樂活動樂趣。
活動准備:
1、伴奏音樂
2、四段音樂的圖譜
3、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律動,帶領幼兒一起動起來。
2、發聲練習。
二.學唱歌曲:
1、播放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幼兒興趣。
師:「我有一本神奇的書。我們一起打開看看吧!神奇的書打開了,讓我們來看看、聽聽發生了什麼事情?(播放小豬變身長頸鹿PPT)
(一邊播放,教師一邊說:有隻小豬很無聊,覺得長頸鹿不得了,踩著高蹺走一走,一不小心,全沒了。)
2、學唱第一段
(1)師:「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們聽清楚了嗎?」(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出示圖譜)
(2)師:「小豬為什麼覺得長頸鹿不得了」
(3)師:「老師把這么好玩的事情編成了一首歌曲,你們來聽一聽。」
(4)師帶領幼兒逐句唱。(清唱3--4遍)
(5)師與幼兒整段唱。(跟著音樂唱)
(6)邀請個別小朋友上台表演(跟著音樂)
2、學唱第二段
(1)師:「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們聽清楚了嗎?」(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出示圖譜)
(2)師:「小豬為什麼覺得斑馬不得了」
(3)師:「老師把這么好玩的事情編成了一首歌曲,你們來聽一聽。」
(4)師帶領幼兒逐句唱。(清唱3--4遍)
(5)師與幼兒整段唱。(跟著音樂唱)
(6)邀請個別小朋友上台表演(跟著音樂)
(有隻小豬很無聊,覺得斑馬不得了,塗上黑條和白條,被水一沖,全沒了。出示圖譜)
3、學唱第三段
(1)(出示大象圖)師:「看,是誰來了?大象也來了,你們覺得大象什麼地方最不得了?」(幼兒回答)
(2)師:「大象的鼻子和耳朵很不得了。那小豬做了什麼?變成了大象了嗎?
師出示歌譜,可以請個別幼兒試著說一說。
(有隻小豬很無聊,覺得大象不得了,裝上鼻子和耳朵,噴嚏一聲,全沒了。出示圖譜)
(3)師:「老師把它編成了歌,我們一起來聽聽」
(4)師帶領幼兒逐句唱。(清唱3--4遍)
(5)師與幼兒整段唱。(跟著音樂)
(6)邀請個別小朋友上台表演(跟著音樂)
4、師:「這個故事有趣嗎?我們一起來唱唱這個故事。」(完整唱2~3遍歌曲)
三、游戲:你想什麼
1、師:「如果你是小豬,你想學做什麼呢?」(請2—3名幼兒說一說、演示一下)
四.結束活動
師:現在我們一起將我們學會的歌曲唱給小豬聽吧。
附:音樂歌曲:小豬變形記
有隻小豬很無聊,覺得長頸鹿不得了,踩著高蹺走一走,一不小心,全沒了。
有隻小豬很無聊,覺得斑馬不得了,塗上黑條和白條,被水一沖,全沒了。
有隻小豬很無聊,覺得大象不得了,裝上鼻子和耳朵,阿嚏一聲,全沒了。
3. 中班幼兒園課程做早操教案總結
中班幼兒園課程做早操教案總結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4. 幼兒園中班整合課 衛生紙怎麼來的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裡面裝水)人手一個,報紙、白紙、皺紋紙、布等。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游戲,游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么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麼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5. 幼兒園中班挫折教育公開課教案
設計意圖:
生活中,不願開口不善交流的幼兒不乏其人,這樣的孩子朋友少,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主動地與他人訴說,尋找他人的幫助,使問題不能及時、很好地得到解決。根據《綱要》中語言教學內容和要求提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因此我選擇了《我對你說》這個主題中的一個語言活動《烏龜怪脾氣》。這是一首有趣的詩歌,裡面講述了怪脾氣的小烏龜由於不愛說話、不聽別人的勸說而帶來的一些麻煩,詩歌中怪脾氣的小烏龜讓幼兒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影子,由此明白了不願意說話帶來的危害。
活動我採用了課件,使詩歌描述的情景鮮明生動,有助於幼兒理解詩歌所蘊涵的意義,即不理睬別人的勸說,不願與人交流,會使自己「摔跟頭」。在角色游戲中自主地感悟說話的重要性,從而使幼兒的口語聽說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並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鼓勵幼兒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並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鼓勵幼兒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准備:
1.《烏龜怪脾氣》課件
2.烏龜、青蛙、蝸牛的角色頭飾人手一份
3.大班一幼兒扮演怪脾氣的烏龜
教學程序:
根據中班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內容,我們設計安排了4個基本環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欣賞動畫,理解詩歌-------出示圖譜,學說詩歌------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猜謎語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我們來猜猜它是誰:小小碉堡,露出腿腳,誰在裡面縮頭縮腳?(烏龜)
師:看,它來了。
6. 幼兒園中班整合教案神秘的恐龍化石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常見恐龍的名稱以及生活習性。 2、知道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滅絕至今是科學上的一個謎。 3、激發幼兒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活動准備: 1、能插接的恐龍蛋圖片;幼兒自帶恐龍蛋玩具。 2、《恐龍世界》錄象;大記錄紙一張。 3、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嘗試提出問題。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神秘的恐龍蛋 ——教師出示一個很大的可以打開的蛋寶寶圖片:看看誰來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麼蛋?(幼兒自由猜測) ——教師:咔嚓,蛋寶寶裂開來了,瞧,誰出來了?(恐龍出來了) ——教師:原來這是一個神秘的恐龍蛋,小恐龍就是從這個恐龍蛋里鑽出來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龍。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很多恐龍的資料,現在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知道有哪些恐龍?它們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本領? ——幼兒交流講述。 3、設疑:我還想知道什麼。 ——教師:小朋友真能幹,已經知道了這么多恐龍的知識。那除了這些我們已經知道的,你們還想知道哪些恐龍的知識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答。 ——鼓勵幼兒大膽提問,教師對幼兒的提問用文字的形式及時地記錄在大記錄紙上。 4、觀看《恐龍世界》錄象,解答幼兒疑問。 ——小朋友提了這么多恐龍的問題,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象,找一找有沒有我們要的答案。 ——幼兒觀看錄象後,教師針對記錄紙上的問題讓幼兒自己解答。 5、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可是,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地球上稱霸了一億七千萬年以後卻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呢?請你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 ——幼兒自由討論、猜測並交流。 ——教師小結:就象你們的猜測一樣,我們的科學家也作了各種猜測,但卻都沒有根據,所以恐龍的滅絕,至今為止,仍然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小朋友,你們覺得恐龍神秘嗎?希望我們小朋友努力學習,不斷地去探索、研究恐龍,早日找到答案。 6、結束活動:玩恐龍蛋。 ——幼兒自由玩恐龍蛋玩具自然結束。 活動建議和延伸 1、有條件的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參觀恐龍園。 2、可組織幼兒繼續收集恐龍的圖書、圖片、錄象資料,了解恐龍之最,舉行「恐龍知識大比拼」的比賽。
7. 幼兒中班課程搭建幼兒園教案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正方形、三角形撕貼小屋造型。 2.遷移積木建構的經驗,粘貼成各種各樣的小屋,體驗平面建構的樂趣。 活動准備 各色長方形、正方形若干,積木一套。 活動過程 1.教師用積木建構一些小屋導入活動,與幼兒共同欣賞,激發創作的興趣。 教師:我們是用什麼形狀來搭小房子的?還可以搭出怎樣的造型? 2.師幼共同討論撕正方形及三角形的方法。 (1)在長方形紙上與寬邊平行撕,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紙上對角撕,成三角形。 (2)提醒幼兒撕的時候盡量做到與邊平行,對角線准確,把握好撕的速度。 3.幼兒操作練習,教師給予幫助、指導。 引導幼兒用撕好的正方形、三角形紙先在底版紙上拼搭,再粘貼成小屋,鼓勵幼兒大膽創作。 4.在建築角展示幼兒作品,集體欣賞評價。 活動建議 ☆活動延伸 可將幼兒作品用於游戲活動,根據幼兒自己做的平面設計圖,在建築角搭建積木,增加游戲趣味性。 ☆領域滲透 在活動中將平面造型與立體建構想結合,滲透建構意識。
8. 幼兒園中班整合教案:打噴嚏時怎麼辦
活動目標:1、知道打噴嚏時應注意的禮儀。
2、學習有順序地觀察和講述圖片。
活動准備:1、"生活小絕招":《打噴嚏嘍》(請參照幼兒用書)。
2、海報紙、筆。
3、紙巾、手帕、口罩。
活動過程:1、老師表演,盡量誇張地表現出打噴嚏時的錯誤方式,以引起幼兒興趣(不時用手揉鼻子、吸鼻水,對著書打噴嚏等)。引導幼兒討論打噴嚏時有什麼地方是應該注意的。
--不要對著人、書、食品等等。
--要捂住嘴巴、鼻子,不讓細菌跑出來。
--鼻涕不要吸進去,要嚊出來,擦乾凈。
2、幼兒有序地觀看圖片,將正確的方法演示出來。老師准備相關物品(如衛生紙),提醒幼兒打噴嚏時要想到這些方法。
--運用兒歌重點指導正確使用紙巾的方法:拿張小紙巾,壓在鼻子上,雙手壓一壓,輕輕往下拉,折折再來擦。
3、引導幼兒結合自身經驗說一說要怎麼保護自己的鼻子。
課後分析:幼兒打噴嚏時要及時提醒注意禮儀,不能重復壞習慣。
活動延伸:和幼兒說說感冒時照顧自己的辦法,鼓勵幼兒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多運動,養成鼻子保健好習慣。
9. 中班健康課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意識,逐步改變他們依賴成人的心理狀態。
2、學會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技能,知道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勞動。
3、初步懂得自己長大了,遇事能夠試著面對。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懂得在別人有難的時候要想辦法去幫助他們。
活動過程:
1、請幼兒介紹一下自己的衣服、鞋襪等都放在家裡的什麼地方?每天穿什麼衣服由誰來決定,誰來找。
2、調查一下每天都有誰聽天氣預報。
3、老師請小朋友講講,聽天氣預報對他們有什麼意義。
4、玩游戲:請聽天氣預報。
玩法:幼兒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
老師做預報員,向幼兒預報天氣,讓幼兒根據聽到的天氣預報,選擇衣服、雨具等,看哪組選得快而且正確,優勝組得一枚獎章。
如:老師報陰有雨,幼兒就必須選擇雨衣、雨傘;最低氣溫15℃以下,幼兒要選擇毛衣等;最高氣溫25℃以上,幼兒可選裙子、短褲。
5、玩游戲:看誰的衣服最整齊。
玩法:(幼兒分為人數相等的若干組進行比賽)
每組幼兒前面放兩張桌子,其中一張桌上擺放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各種服裝。游戲開始後,每隊幼兒均從第一個人起跑到桌前,任選一件服裝疊好放到另一張桌上後跑回,拍打第二個人的手,第二個人再去疊放衣服,以此類推。疊放整齊、速度快的一組獲勝。
6、教師示範如何洗手絹,要求幼兒回家練習洗手絹、襪子等,並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