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環保課程
① 小學環保知識的教案
小學環保教學教案
在現實美術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環保美術課純粹上成了說教型的環保課,而忽視了審美素養的培養及其審美活動本身對學生環保意識提高的促進作用;也有些環保美術課僅僅是為了製造一種奇特效應,而無視教學內容中環保意識培養的價值內涵,錯失了「一箭雙雕」的教學機會。可見,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處理好兒童審美素養提高與環保意識發展兩者的關系,尤其是要合理把握好如下幾個教學的關鍵點:
(1)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滋生環保意識的「沖突型」審美情境。
要讓學生真正產生環保意識,形成保護環境的積極行動,一定要有一個豐富而真實的情境作為其體驗的依託,而這個情境不僅要給學生帶來對生活中具體環境鮮活狀態的「第一接觸」,而且更需在思維與視覺感官上形成與他們常規美好生活截然不同的「沖突」,從而促使學生在身臨其中感受環境污染造成的自然災害時,激發起因人類美好生活的破壞而憤慨的情緒,並滋生改變這一現狀的環保設想,特別是為後來個性化形成視覺型的解決方案,奠定表現語言的原發性基礎。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社區周圍某一真實環境問題的引入,來誘發學生產生利用環境中令人關注的材料來暢想與探討改善具體環境問題的方式與方法,以及想像加以綠化、生態化後可能會出現的美好生活環境等方面創意表現的學習行動。如《瓶的聯想》一課,首先讓學生置身於亂扔酒瓶這一觸目驚心的生活現實場景之中,於是學生一下子進入到「看了亂扔酒瓶這一現狀你有什麼感覺?你將如何處置這些廢棄的酒瓶來達到變廢為美的目的呢?」等問題的探討之中,從而自然而然觸發他們產生聯想與裝點舊酒瓶的原初沖動,這種學生「先入為主」的教學導入,使後來的探究、嘗試、欣賞,乃至創意表現,變得「水到渠成」。從學生課堂作業的分析來看,不僅呈現出了綜合運用與個性表現佔73.3%、簡單應用僅佔26.7%的較好表現,更讓人覺得可喜的是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每一幅作品裡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可見,在教學中我們創設一個有利激發學生環保意識產生與發展的審美教育情境,對於環保美術教學來說,確實很重要。而這個情境應該是「沖突型」的,並能夠讓學生的環保情感不斷滋生、捲入其中,貫穿於教學的始終。
(2)尋找審美與環保的合理結合點。
環保美術課中審美與環保的結合,可以讓我們找到教學的合力。根據日常的教學經驗,找結合點一般來說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材料的環保處理與審美表現相結合。為了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我們可以在校本課程資源包的開發上,有意識地把環保與美術加以結合,通過利用廢紙箱、廢鐵罐、廢布料等生活中常見的廢品,引導學生進行巧意創作,促使他們獲得「變廢為寶」的審美體驗。幾年來,我們通過《用撿來的樹葉美化生活》、《瓶的聯想》、《還我清清水鄉》等課的設計,有力地增強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環境問題及其相應材料的環保體驗,促進了他們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式審美觀的形成。二是發現作品的美感與強化環保意識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重視通過欣賞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環保美術作品中美的發現能力,及其發展他們解讀蘊涵在生活中的環保問題、作品中的環保價值等方面的能力。如《拼拼貼貼造美景》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觀賞作品時思考:這些作品是用哪些廢舊材料拼貼成的?這些廢物如果到處亂扔會造成什麼危害?而利用這些材料構成的畫面給了你怎樣的感覺?正是有了這些問題作引導進行的欣賞,才使後來學生的作業既做出了造型各異的美景,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表達了他們的環保思考。
(3)重視拓展性學習,讓兒童在更寬廣的體驗中獲得審美與環保素養的互補發展。
拓展性學習,可以為學生主動轉變學習方式構築起一個平台。由課堂教學引向課外研究,這正是學生由教師引導的學習活動轉向他們自由自主進行探究的經歷。課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學生可以獲得比課堂學習更為豐富而廣闊的體驗。作為學生個體來說,廣闊的生活世界是值得他們關懷的,在這里他們能真正感觸到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問題,以激起他們那分來自心底的震撼,這便非常有利於其改變各種現狀的審美思維的觸發,而正是審美思維牽動的審美創造的需求,才真正帶動了兒童用自己的雙手來改變某一環境問題、美化生活的遠大理想與長遠行動。他們可以通過綜合探究的方式對較大范圍的環境問題通過招貼、漫畫、多媒體藝術傳達等方式來多方位展示學生基於某一個環保關注點的個性認識及獨特見解。因而,拓展性學習空間的廣闊性、體驗的真切性可以讓兒童獲得審美與環保的互補發展。如《還我清清水鄉》一課教學後學生大量表達他們心聲的美術日記、連環畫展,多媒體藝術展示及其論壇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視覺表達能力、提高了運用美術理解與應對生活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了持續化、深入性地發展,其教學意蘊是深刻的。
大自然真美麗
綠色環保課教案《大自然真美麗》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三單元《大自然真美麗》
一、親親大自然
教材分析:
人與自然的關系地一個永恆的主題,兒童與自然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三條軸線之一。本活動是關於「兒童與自然」的目標要求而設計的,即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愉快地和積極地生活;」自覺愛護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和動物,「負責任的有愛心地生活;」主動探險究大自然的秘密,想辦法拯救大自然,留住大自然的美,「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本單元中的「親親大自然」,以實踐體驗入手,引導學生與大自然交朋友的活動中去主動認識大自然,感受它的美,探究它的秘密,懂得熱愛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教學目標:
1、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樣的,一年四季無處不在。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大自然的美,。
3、懂得熱愛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教學重點:
讓學生有不同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學難點;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學准備:
設計校園附近的幾個景點供學生觀賞。
教學過程:
1、 體驗大自然
出現大自然三字,認讀大自然三字。
大自然是指什麼?
大自然里有些什麼景物?
播放大自然畫面,欣賞大自然的大容量,在美景。
人生活在什麼地方?
(體會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給人們提供了生活的環境和必需的物質財富。)
2、 進入課文
親親大自然
(1)照片欣賞
在照片中看到了什麼?
按順序說出照片上地一些美麗景物(藍天、白雲、群山、草地、牛馬、鮮花)
你還能想像出哪些景物嗎?
說說照片上拍得是什麼時候的季節?
你認為大自然什麼時候最美麗?
找一找大自然在一年四季中的美景。
(大自然的每一個地方都很美麗,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麗)
(2)看圖走進大自然:
小朋友在大自然里做什麼?
抱抱大樹,看看小鳥,和小鳥說說話,捧捧小河的水???????
(3)你能用什麼方法親親大自然?
(為它撿去一些垃圾,保護小鳥,愛護小樹,躺在大地上聞一聞大地的氣息,聽聽大地的呼喚,看看小河的水,河中的魚,)
(4)你會用什麼方法去熱愛大自然?
3、 進入大自然
在河流邊的草地上,田野里,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找一找人為破壞的環境。
4、 討論;小結
你感受到大自然美在哪裡?
我們為大自然做點什麼?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大自然?
附教後感
應本活動從明理到實踐,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教學上須花一些時間,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了大自然與人的生存之中的密切關系,經教師一度地啟發,為學生激起了一股熱愛大自然感情,初步接受了河水要得到人的保護,花草樹木也要得到人的保護,動物更需要人們的保護,使小學生從小接受到環保教育。
關心環保就是關心你自己
② 小學環保校本課程教材,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急需
小學語文輔導網,小學英語輔導網,小學數學輔導網上都有教案,你可以取下!
急需一篇小學校本課程教材,帶教案的,各位老師幫幫忙啊
懸賞分:0
-
離
③ 如何讓小學生真心愛上環保課
情理互動
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是進行環境教育的自然課堂,而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是以熱愛大自然為基礎的,情感因素越強烈,認識就越深刻,因此,在環境教育中要注重師生情理互動,萌發他們關心和愛護環境的情感和願望。
在講授空氣質量時,筆者會聯系近期的空氣質量狀況。如果是AQI指數小於100的優良天氣,筆者會拍攝下當天的標志性景物,告訴學生「這樣清透的日子就發生在最近的北京」。有時,准備好的課程在講授當天遇上了重污染,筆者便和學生一起分析,為什麼只過去了20多個小時,霧霾就加重了?這也是一起探索重污染天氣的本地污染源和外來污染源的好機會。
在今年初的連續重污染天氣里,筆者到北京西城區的奮斗小學給孩子們上環保課。當講到防護口罩時,學生們紛紛從書包里、口袋裡掏出了自己的口罩,積極踴躍地介紹父母是如何為自己挑選合適的口罩的。當問到「戴口罩是什麼感覺?」時,多數孩子都回答出「不舒服」「憋氣」「不喜歡」,也有學生提出要設計更好的口罩來防霾。整個過程中,學生們對污染天氣的成因和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也為接下來的「綠色出行」「資源節約」等方面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鋪墊。
④ 小學生環保小常識
小學生環保小常識
◆
不亂扔垃圾
◆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
一水多用
◆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袋、快餐盒
◆
隨手關燈,節約用水
◆
不亂扔廢電池
◆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
隨手關水龍頭,節約用水
◆
多種樹
◆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
避免旅遊污染
◆
自覺參與環保行動
◆
支持環保募捐
◆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
認識環保標志
◆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
少吃口香糖
◆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校園、沙灘
◆
雙面使用紙張
◆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
優先購買綠色食品
◆
利用每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小學生環保小常識
◆
不亂扔垃圾
◆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
一水多用
◆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袋、快餐盒
◆
隨手關燈,節約用水
◆
不亂扔廢電池
◆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
隨手關水龍頭,節約用水
◆
多種樹
◆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
避免旅遊污染
◆
自覺參與環保行動
◆
支持環保募捐
◆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
認識環保標志
◆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
少吃口香糖
◆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校園、沙灘
◆
雙面使用紙張
◆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
優先購買綠色食品
◆
利用每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
節約糧食
⑤ 小學生可以為環保做些什麼
1. 不挑食、不偏食,營養均衡不得病,不去醫院看病,不用吃葯、不用打針就是對環境的最大保護:因為我們吃的葯、打針用的東西都是要消耗自然資源、製造醫療垃圾的!
2. 首先自己要做到不隨手亂丟垃圾,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特別是不要亂扔廢電池,因為一節廢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如果流到清潔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厲害的。
3. 在學習中,要盡量節省文具用品,杜絕浪費,比如,鉛筆是用木材製造的,浪費了鉛筆就等於毀滅了森林。要愛護花草樹木,不破壞城市綠化,並且積極參加綠化植樹活動。
4. 雖然泡泡糖是小朋友們十分喜愛的糖果,是一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食品,但是千萬不要亂扔咀嚼後的膠基,因為它會到處亂黏。最好用包裝紙包好後丟盡垃圾箱內。
5. 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要注意節約用水,不用的時候一定要隨手關掉。尤其是最好不玩水槍。
6. 每天的作業,最好白天寫完。既保護了環境,又保護了自己的視力:因為太陽光線最利於人的眼睛。(對於正在正身體的小孩而言,早睡早起身體好)
7. 尤其平時要注意節約用電,不看電視、不用電腦等電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關機。離開房間時,關上電燈並且拔掉電視機、音響、計算機等的電器插頭。(注意:必須是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不知道開關或如何關機的時候,讓家人幫忙,小心觸電!!)
8. 在家或外出,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泡沫飯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紙飯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來替代,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產生。
9. 不要隨意捕殺野生動物,尤其不要吃人類的益友——青蛙,因為 1 只青蛙 1 年內大約能吃掉1.5萬只昆蟲,其中主要是害蟲。
10. 平時在課間、戶外活動、外出遊玩時,要多注意自然界的動、植物的一些正常或不正常的現象。多想想「為什麼呢」?只有在我們學到了更多的相關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為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地球人共有的星球!
⑥ 如何滲透小學階段環保教育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在20歲前形成的。少年兒童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從小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並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工作,自覺調整自身環保行為的意識就強一些。因此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每個人自身存在的需要,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許多國家在中小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以期培養出懂得環保知識、具有環保意識、能採取適當行為保護環境的未來公民。我國義務教育大綱中也明確提出要重視環境教育。我國實施環保教育的主模式,是在學校各科教學中融進環境教育。中小學的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不同的學科內容與環境教育主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涉及各地的風景名勝、珍奇動植物等,目的是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喜愛之情,從而能自覺地對造成這些破壞或傷害的人和行為加以防範和抵制,以保護環境和美化環境為己任。
我認為,在中小學各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家園被污染的嚴重性。
現代工業文明造就了人類輝煌的物質現實,但是,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環保意識的淡薄、對大自然過度的
開發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問題,諸如水和大氣污染,土地沙化,沙塵暴頻繁,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動物數量減少,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質惡化並長期斷流,長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長達幾公里,生態已經嚴重失衡。面對如此多的惡化現象,有識之士在高聲吶喊:「我們的眼淚將是地球上最後一滴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還我一片潔凈的藍天!」「把綠色還給大地!」這是當代社會對於眼前生態現實的深切關注。面對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如何使生態環保教育由口頭上的道理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如何使被動性知識轉化為主動性的意識,實在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其次,在中小學各學科中要滲透環保教育。
1. 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目前小學的語文教材編進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有贊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古代山水田園詩,如《山行》、《絕句》《游園不值》等,那和煦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無一不流動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旋律。還有現代寫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溝》等,人與自然組成了一幅和諧完美的畫卷,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變人的思想,進一步說,能改變人的行動。換個角度講,這正是語文課程的實用功能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滲透環保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吸引學生參與環境教育活動,思考環境問題。根據學生所在地的實際環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
2. 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在小學五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長江,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內容。教師可收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為學生講述有關環保方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和《黃河頌》,進入美的意境,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然後出示一幅幅黃河長江被污染的圖片,設疑置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討論,得出長江黃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後分組讓學生討論治理污染的措施,從而增強環保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自然,明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樹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 在其它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中小學的各門學科中都有有關環保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對各學科(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張。精心設計教案,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滲透環保教育的目的。
最後,學校要因地制宜,營造校園的環保氛圍。
1. 利用《學生守則》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
通過對《中小學生守則》背誦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校園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愛護花草樹木,研究節水措施,自覺抵制不愛護花草樹木的行為,自覺地回收垃圾,並鼓勵學生出謀獻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行全員參與,做好環保工作。
2. 利用主題節日,開展環保教育。
學校可結合少先隊活動,利用各種主題節日,如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開展環境宣傳教育,督促學生發倡議,出計劃,定措施。在校內開辟環保專題宣傳欄,讓孩子們從感性的認識和自身活動中積極、輕松、自然地接受環境教育,使全校師生養成不亂扔雜物、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師生的環保熱情。
總之,環保教育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凈化美化校園,為營造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努力。
⑦ 關於環保,小學生能做什麼
環保是一個需要每個人都付出努力的事業,作為小學生,可以從以下的行動為環保做貢獻:
1、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順手關水龍頭。
2、 馬桶的水箱里放一個可樂瓶,如放一個1.25升的可樂瓶,那麼這一小小的行動就能每次節約1.25升水。
3、不要讓電視機長時間處於待機狀態.,待機指的是,只用遙控關閉,實際並沒有完全切斷電源.每台彩電待機狀態耗電約12瓦/小時。
4、 使用充電電池。
5、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6、 少用一次性餐具。外出就餐時,自備筷子和勺子。
7、少用木桿鉛筆.多用自動鉛筆.
8、充分利用白紙,盡量使用再生紙。用過一面的紙可以翻過來做草稿紙,便條紙。再生紙是用回收的廢紙生產的,一噸廢紙=800千克再生紙=17棵大樹。
9、 領養一棵樹,或做一天環保志願者。
10、盡量反復利用塑料帶等無法分解的產品。
11、發現公共場所如水龍頭壞掉了,水箱漏水等現象,及時報告維修部門。
12、在家裡,只開最需要的燈,其它燈可關掉,避免浪費電。
拓展資料
環保,全稱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創新研發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環境保護又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中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