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總目標
㈠ 幼兒園保教總目標名詞解釋
幼兒園保教總目標:中包括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二者有機地構成「目標管理」系統。 教育目標,即培養目標。在幼兒園里,起主導作用的不是園舍和設施等物質條件,而是要把幼兒培養成怎樣的人。明確的教育目標,體現著辦園方向,統率著幼兒園全部教育活動並制約著全部管理活動
㈡ 幼兒園教育總目標
總的來說總目標:讓孩子健康成長 幼兒園的總目標包括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二者有機地構成「目標管理」系統。 教育目標,即培養目標。在幼兒園里,起主導作用的不是園舍和設施等物質條件,而是要把幼兒培養成怎樣的人。明確的教育目標,體現著辦園方向,統率著幼兒園全部教育活動並制約著全部管理活動。因此,確立和實施科...學的教育目標,是管理的首要任務。 一、確立幼兒園教育目標的依據 1.依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首先,幼兒教育具有社會屬性。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其職能是把人類歷史上積累的知識、經驗、技能、思維方式、精神文明、優良素質、民族傳統等,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傳播給下一代,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人。這種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牽動著千千萬萬家庭,事關子孫後代成長和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 其次,教育要受社會性質的制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來規定培養新一代人的方向。社會主義的幼兒教育,要為幼兒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 三,教育任務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新一代人應具備的素質要求是不同的。我國20世紀50年代初,要求幼兒園完成教養幼兒、為生產建設服務(含解放婦女勞動力)兩大任務。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進入「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席捲全球的新技術革命高潮也同時到來,因此「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使原來只注重傳授知識的傳統教育觀和人才質量觀面對著時代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方針,為教育改革和培養目標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於是國家明確規定培養「四有」、「三熱愛」、「兩精神」的一代新人。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80年代以來,強調在豐富幼兒知識、經驗的過程中,要注重開發智力和才能、培養良好個性、發展社會性品質和適應能力等等。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則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拓創新教育,強調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新方向。這些不斷發展的新要求,都是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提出的。 2.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其需求 全面促進幼兒素質和諧發展是幼兒教育的中心任務。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前者指身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後者指知識技能的獲得,生活經驗的豐富,智力才能的開發,思想品質的培養,以及情感、興趣、愛好、志向和性格發展等。由於幼兒「身」、「心」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系統,所以必須保證二者同步、協調、和諧發展,即常說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幼兒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而發展的實質是不斷開發其個體潛能,即表現為各方面都由「現有發展區」向「最近發展區」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對幼兒提出過高、過難或過低、過易的教育要求,都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達不到發展潛能的目的。所以,制定教育目標必須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為依據。 3.依據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質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這是因為幼兒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尚處於朦朦朧朧的階段,還不能分門別類地接受系統科學知識。所以,幼兒教育的任務是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這一啟蒙性質的特點是:第 一,幼兒認識的內容應是幼兒周圍生活環境中所常見的、有代表性的、具體形象的、淺顯易懂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初步培養幼兒數量、時空等概念,發展語言表達與審美能力等。例如:讓幼兒認識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認知物體的形態、結構、色彩、氣味、大小、長短、粗細等外部特徵及其數量關系、時空關系等等。知道事物的名稱、用途、與人們的關系。學會排序、比較異同和分類,了解事物之間或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等等,而未要求幼兒掌握抽象的理論。第 二,對幼兒認知要求雖是粗略、淺易的,但必須是科學的、唯物的、辯證的。第三,幼兒教育的方式應形象、具體、直觀、生動活潑,並要求多種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結合,綜合運用,創設立體、開放的教育環境。第 四,強調幼兒教育不以傳授知識的多少為主要目標,重在發展幼兒素質,開發幼兒智能和創造性才幹,培養良好個性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等。總之,把握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質,在於嚴格區別於小學教育,防止小學化或成人化傾向,使教育目標確實建立在幼兒教育工作規律的基礎上。 只有把握好上述三個方面的依據,才能確立起科學的教育目標。 二、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體系 預期的教育目標,是通過目標結構及其整、分、合的運轉過程而實現的。結構是功能的保證。我國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是在國家幼兒教育總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包括各教育領域和教材分類目標、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目標、學段目標、單元主題教育目標及一個個具體教育活動目標等組成。這是通過「綜合——分析——綜合」思維過程而形成的縱橫交叉、有機結合的目標系統。 1.幼兒教育總目標 199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條明確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第五條又具體規定了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 「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 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應該注意,這里規定的是「主要目標」,以四個方面為主線提出,但並不意味著幼兒的發展只局限於這些內容。例如,發展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交際能力、自律能力,開發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萌發環保意識,培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等,都屬於幼兒素質發展內容,也都是現代社會所需求的。這一精神,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在《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的「講解提綱」中已作了說明。 2.教育領域分類目標 實施教育活動,首先應確定教育內容。而教育內容因各教育領域的不同特點決定著分類。教育領域的分類,目前我國有兩種分法:一是劃分為五大領域,即健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藝術教育等;二是劃分為七大領域,即包括健康教育、數學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兩種分類,各有一定道理,不妨先在實踐中檢驗,不必一刀切。 在各大教育領域中,又包括不同的內容類別。如健康領域分為衛生保健、體育活動、心理健康;數學領域分為數概念、10以內的加減運算、量的感知和幾何形體、時空關系的認識以及感知集合(物體歸類);科學領域分為生命科學、環保科學、科技產品、科學現象;社會領域分為社會意識、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社會行為。社會文化;音樂領域分為唱歌、律動、音樂欣賞、器樂演奏;美術領域分為繪畫、手工、作品欣賞。 按照上述領域和類別,分別確定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類目標。依傳統說法稱謂「教學大綱」。 3.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目標 根據規定的教育內容和要求,實施全面發展教育,預使幼兒身心素質在哪些方面獲得發展並達到怎樣的實際水平,這種最終目的(或規格標准)的追求就是幼兒發展目標。因為教育內容只有通過教育實踐而轉化為幼
㈢ 幼兒園的總目標是什麼
二、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體系 預期的教育目標,是通過目標結構及其整、分、合的運轉過程而實現的。結構是功能的保證。我國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是在國家幼兒教育總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包括各教育領域和教材分類目標、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目標、學段目標、單元主題教育目標及一個個具體教育活動目標等組成。這是通過「綜合——分析——綜合」思維過程而形成的縱橫交叉、有機結合的目標系統。 1.幼兒教育總目標 199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條明確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第五條又具體規定了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 「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 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應該注意,這里規定的是「主要目標」,以四個方面為主線提出,但並不意味著幼兒的發展只局限於這些內容。例如,發展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交際能力、自律能力,開發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萌發環保意識,培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等,都屬於幼兒素質發展內容,也都是現代社會所需求的。這一精神,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在《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的「講解提綱」中已作了說明。 2.教育領域分類目標 實施教育活動,首先應確定教育內容。而教育內容因各教育領域的不同特點決定著分類。教育領域的分類,目前我國有兩種分法:一是劃分為五大領域,即健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藝術教育等;二是劃分為七大領域,即包括健康教育、數學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兩種分類,各有一定道理,不妨先在實踐中檢驗,不必一刀切。 在各大教育領域中,又包括不同的內容類別。如健康領域分為衛生保健、體育活動、心理健康;數學領域分為數概念、10以內的加減運算、量的感知和幾何形體、時空關系的認識以及感知集合(物體歸類);科學領域分為生命科學、環保科學、科技產品、科學現象;社會領域分為社會意識、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社會行為。社會文化;音樂領域分為唱歌、律動、音樂欣賞、器樂演奏;美術領域分為繪畫、手工、作品欣賞。 按照上述領域和類別,分別確定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類目標。依傳統說法稱謂「教學大綱」。 3.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目標 幼兒身心素質的發展領域,應包括身體發育與體質。知識與經驗、動作與技能、智力與才能、個性與社會性品質等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具體規定幼兒發展規格。只有達到了預期的結果或狀態,才算實現了幼兒素質發展目標。
㈣ 幼兒園教案主題活動總目標怎麼寫
一. 日常生活中注意捕捉孩子的熱點與興趣在探索性主題活動中,教師不再是一味的關注教學計劃如何實施,教學目標如何完成,而應該時時關注孩子,傾聽還還的聲音,捕捉孩子的興趣所在,並且及時的加以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討論,探索,從而促進主題的產生。小班的孩子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但有的孩子不善於表達,有的孩子膽子小,就將這些可能成為主題的火花熄滅了,不禁讓人為直惋惜,而有些話題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同樣不能產生主題,也令人著急。這天入園時,潘詩怡帶來了一輛小汽車,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看著,葉智煬說:「我家也有玩具汽車,是爺爺在我生日時買的警車。」顧浦帆說:「我家有賽車。」范徐悅說:「我還有一輛遙控汽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一時間對汽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家都想看一看玩一玩潘詩怡的車,而潘詩怡卻把車抱的緊緊的,惟恐被其他小朋友拿走。這時葉智煬說:「我舅舅是開車的,我讓他開車到幼兒園來,我們一起看我舅舅的車。」這時,我就及時滿足孩子的興趣需求:「唐老師帶你們一塊兒看車去好不好?」「好!」約十分鍾後我帶著孩子出發了,我們在馬路上看車,由此「汽車」主題活動產生了。其中,使我認識到選擇這一主題活動進行預設的價值所在:這是一個孩子生成的活動來源與孩子本身的熱點所在,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關注孩子的生成活動,是二期課改的理念之一。二. 努力創設與之有關的、豐富的活動環境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探索性主題活動的開展往往與環境材料密切相關,環境的創設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探索興趣。在探索活動中,由於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小班幼兒,各方面的知識經驗都十分的欠缺,要讓他們自發生成主題好象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創設生動、活潑的活動情景,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討論,讓孩子尋找資料,組織參觀訪問,讓孩子製作和展示作品等活動,引發孩子的興趣,能滿足孩子進一步探索的需要。汽車的主題形成後隨著幼兒們探索的不斷深入,他們一不滿足對現有的進行探索。
㈤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總目標包括哪些
幼兒園涉及到的明顯的數學方面的內容有: 1——10數字的認讀、書寫;1——10的分解與組成;物品的點數、一一對應、排序、找規;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認識;時間的初步認識;貨幣的初步認識等等。 一節數學教育內容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活動目標:活動目標的制定要以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為依據,可分為教育目標、情感目標等;目標的制定要以幼兒情感發展目標為重; 二、活動重難點:活動重難點的確定以活動目標為依託,結合本班大多數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來確定; 三、活動准備:活動准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A、經驗(認知、情感等)准備;B、教具准備;C、幼兒操作材料准備; 四、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設計要以目標的制定為依據,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既考慮到多數幼兒的發展需求,又要顧及到幼兒的個體發展差異;環節的過渡要順暢、自然;一節成功的活動課是和孩子們一起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收獲、成長;教師的介入不要過多,也就是教師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師只是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真正的主人是孩子們,要引導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㈥ 幼兒教育總目標
教育部2016年3月1日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到 第五條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是: (一)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促進心理健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二)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初步的動手探究能力。 (三)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友愛、勇敢、勤學、好問、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四)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㈦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總目標是什麼
見《幼兒教育指導綱要》 (一)目標 1.喜歡與人談話、交流; 2.注意傾聽並能理解對方的話;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㈧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總目標和總體目標
總的來說總目標:讓孩子健康成長
幼兒園的總目標包括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二者有機地構成「目標管理」系統。 教育目標,即培養目標。在幼兒園里,起主導作用的不是園舍和設施等物質條件,而是要把幼兒培養成怎樣的人。明確的教育目標,體現著辦園方向,統率著幼兒園全部教育活動並制約著全部管理活動。因此,確立和實施科學的教育目標,是管理的首要任務。 一、確立幼兒園教育目標的依據 1.依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首先,幼兒教育具有社會屬性。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其職能是把人類歷史上積累的知識、經驗、技能、思維方式、精神文明、優良素質、民族傳統等,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傳播給下一代,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人。這種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牽動著千千萬萬家庭,事關子孫後代成長和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 其次,教育要受社會性質的制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來規定培養新一代人的方向。社會主義的幼兒教育,要為幼兒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三,教育任務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新一代人應具備的素質要求是不同的。我國20世紀50年代初,要求幼兒園完成教養幼兒、為生產建設服務(含解放婦女勞動力)兩大任務。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進入「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席捲全球的新技術革命高潮也同時到來,因此「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使原來只注重傳授知識的傳統教育觀和人才質量觀面對著時代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方針,為教育改革和培養目標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於是國家明確規定培養「四有」、「三熱愛」、「兩精神」的一代新人。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80年代以來,強調在豐富幼兒知識、經驗的過程中,要注重開發智力和才能、培養良好個性、發展社會性品質和適應能力等等。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則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拓創新教育,強調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新方向。這些不斷發展的新要求,都是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提出的。 2.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其需求 全面促進幼兒素質和諧發展是幼兒教育的中心任務。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前者指身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後者指知識技能的獲得,生活經驗的豐富,智力才能的開發,思想品質的培養,以及情感、興趣、愛好、志向和性格發展等。由於幼兒「身」、「心」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系統,所以必須保證二者同步、協調、和諧發展,即常說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幼兒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而發展的實質是不斷開發其個體潛能,即表現為各方面都由「現有發展區」向「最近發展區」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對幼兒提出過高、過難或過低、過易的教育要求,都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達不到發展潛能的目的。所以,制定教育目標必須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為依據。 3.依據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質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這是因為幼兒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尚處於朦朦朧朧的階段,還不能分門別類地接受系統科學知識。所以,幼兒教育的任務是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這一啟蒙性質的特點是:第一,幼兒認識的內容應是幼兒周圍生活環境中所常見的、有代表性的、具體形象的、淺顯易懂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初步培養幼兒數量、時空等概念,發展語言表達與審美能力等。例如:讓幼兒認識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認知物體的形態、結構、色彩、氣味、大小、長短、粗細等外部特徵及其數量關系、時空關系等等。知道事物的名稱、用途、與人們的關系。學會排序、比較異同和分類,了解事物之間或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等等,而未要求幼兒掌握抽象的理論。第二,對幼兒認知要求雖是粗略、淺易的,但必須是科學的、唯物的、辯證的。第三,幼兒教育的方式應形象、具體、直觀、生動活潑,並要求多種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結合,綜合運用,創設立體、開放的教育環境。第四,強調幼兒教育不以傳授知識的多少為主要目標,重在發展幼兒素質,開發幼兒智能和創造性才幹,培養良好個性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等。總之,把握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質,在於嚴格區別於小學教育,防止小學化或成人化傾向,使教育目標確實建立在幼兒教育工作規律的基礎上。 只有把握好上述三個方面的依據,才能確立起科學的教育目標。
二、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體系 預期的教育目標,是通過目標結構及其整、分、合的運轉過程而實現的。結構是功能的保證。我國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是在國家幼兒教育總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包括各教育領域和教材分類目標、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目標、學段目標、單元主題教育目標及一個個具體教育活動目標等組成。這是通過「綜合——分析——綜合」思維過程而形成的縱橫交叉、有機結合的目標系統。 1.幼兒教育總目標 199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條明確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第五條又具體規定了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 「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 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應該注意,這里規定的是「主要目標」,以四個方面為主線提出,但並不意味著幼兒的發展只局限於這些內容。例如,發展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交際能力、自律能力,開發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萌發環保意識,培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等,都屬於幼兒素質發展內容,也都是現代社會所需求的。這一精神,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在《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的「講解提綱」中已作了說明。 2.教育領域分類目標 實施教育活動,首先應確定教育內容。而教育內容因各教育領域的不同特點決定著分類。教育領域的分類,目前我國有兩種分法:一是劃分為五大領域,即健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藝術教育等;二是劃分為七大領域,即包括健康教育、數學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兩種分類,各有一定道理,不妨先在實踐中檢驗,不必一刀切。 在各大教育領域中,又包括不同的內容類別。如健康領域分為衛生保健、體育活動、心理健康;數學領域分為數概念、10以內的加減運算、量的感知和幾何形體、時空關系的認識以及感知集合(物體歸類);科學領域分為生命科學、環保科學、科技產品、科學現象;社會領域分為社會意識、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社會行為。社會文化;音樂領域分為唱歌、律動、音樂欣賞、器樂演奏;美術領域分為繪畫、手工、作品欣賞。 按照上述領域和類別,分別確定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類目標。依傳統說法稱謂「教學大綱」。 3.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目標 根據規定的教育內容和要求,實施全面發展教育,預使幼兒身心素質在哪些方面獲得發展並達到怎樣的實際水平,這種最終目的(或規格標准)的追求就是幼兒發展目標。因為教育內容只有通過教育實踐而轉化為幼兒身心素質的實際水平,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質量。 幼兒身心素質的發展領域,應包括身體發育與體質。知識與經驗、動作與技能、智力與才能、個性與社會性品質等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具體規定幼兒發展規格。只有達到了預期的結果或狀態,才算實現了幼兒素質發展目標。
4.學段目標 由於教育活動和幼兒發展都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運轉過程,也是幼兒素質不斷由「現有發展區」向「最近發展區」持續遞進的過程。因此,要制定不同的學段目標。學段目標包括各年齡班的學年目標和學期目標,即綜合性地規定每個學段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主要教育活動與幼兒發展的預期目的等。形式可採用條文規定或表格式,也可以二者結合運用。 5.單元主題教育目標 單元主題教育目標即把學段規定的各個教育領域內容,按照以科學知識為主導,以事物發展規律和幼兒思維邏輯為序,確定一個個主題的排列組合,建成循序漸進。有機結合的系列性單元主題教育活動,並相應地一一制定主題教育目標。由於教育內容是緊密圍繞主題組合的,因此,主題教育目標具有顯明的綜合性和有機性,而不是各領域要求的分割並列。即讓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方法、智力。才能以及個性、社會性品質等要求,都體現在主題教育目標中。目標要重點突出,簡要、明白、確切,富有針對性、關聯性、綜合性和有機性。主題目標還應包括:教幼兒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引導幼兒體驗學習、操作學習、探索學習、發現學習等等,即變幼兒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學習,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6.教育活動目標 幼兒教育任務和培養目標都要通過一個個的具體教育活動而實現。每個主題教育可包括若干個具體教育活動(多少由教師策劃確定),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側重於某個教育領域內容。不管如何組合,具體活動目標都要落實學段目標和貫徹主題教育目標,並密切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和新需求,把握在「最近發展區」內開發其潛能。教育活動目標比主題教育目標更應突出針對性、兒童性、趣味性、活動性和可操作性。 上述六種目標有機地構成了教育目標結構體系。幼兒教育總目標主導其他目標,其他目標是在縱向或橫向上層層落實,分別圍繞總目標運轉,充分發揮「衛星」作用。 三、幼兒園教育目標的實質要求 上述教育目標的內容,是幼兒教育質量的基本規格,是每個幼兒教師教育實踐的指南,也是幼兒園管理必須遵循的方向和要求。因此,深刻理解目標精神,是有計劃、有步驟實施教育的關鍵。幼兒園教育目標的實質要求,概括說有四點。 1.要求幼兒園毫不例外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 中共中央、國務院1993年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27條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都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文件規定的任務和方針,是全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都必須遵循的。做兒園工作規程》第二條指明:「幼兒園是對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它說明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是培養人才的第一道工序。由此,幼兒教育必須毫不例外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事實上,幼兒園上述教育目標就是依據教育方針制定的育人方向和目的,是教育方針在幼兒園中的具體化。 2.要求幼兒園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社會要求培養人的素質全面發展。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是提高民族素質的細胞和基石;造就各類專門人才必須以發展素質為基礎。因此,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幼兒園教育目標是促進幼兒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全面」,指體、智、德、美發展的整體性,缺一不可;「和諧」,指體、智、德、美的有機性,不可分割。說明在實施幼兒教育目標的教育過程中,「四育」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又相互融合的有機結合體。單從幼兒心理發展講,例如強調知、情、意、行與個性、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諸要素有機結合體;只有把素質培養融於體、智、德、美的全面教育過程中,才能使幼兒獲得卓有成效的和諧發展。總之,「全面和諧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目標的核心要求,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 3.要求「面向全體幼兒」與「因材施教」統一教育目標對幼兒園來說,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工作目標;對幼兒來說,是成長過程的發展目標。「面向全體幼兒」,是實施教育目標的立足點,也是我國幼兒教育的優良傳統。有些教師把它與強調「因材施教」對立起來,是片面的。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面向全體」是強調共性要求,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發展;「因材施教」則是強調關注個性特點,讓每個個體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發展。因為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其身心發展因先天基質、原有基礎、發展速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呈現著個體發展特點;集體中的每個幼兒又都在不斷發展著,共性與個性總是處在對立統一之中。由此,要求教師在實施教育活動中,既要「面向全體幼兒」,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發展」。只有面向全體,才能保證每個幼兒的發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幼兒個性發展。也只有二者統一,才能培養出多樣性人才,適應社會的不同需求。
4.強調幼兒發展寓於「保教結合」之中 「保教結合」,在幼兒園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一條教育原則。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的統一性所決定的,也是幼兒教育工作規律所要求的。在實踐中應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二者並舉、有機結合,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和全部教育活動之中,統一在幼兒全面發展上。保障結合,是我國解放區幼兒教育歷史經驗的總結,建國後得到弘揚光大,1989年又寫進「兩個法規」之中。《幼兒園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幼兒園應當貫徹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的教育目標與是把保教作為一個統一體而具體闡述的。所以保教結合的教育思想,必須滲透於實施教育目標中,貫串於全部管理過程中。
㈨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總目標是什麼
我認為要教育幼兒從小培養一種良好的人格品德及行為習慣,要講理,聽話,有孝心及愛心,說話算數,有自製力,其實學知識我倒覺得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