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標准培訓反思
⑴ 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師要加強對歷史課進行教學反思,與新課改同步,適應新課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計劃和組織地參加這方面的培訓;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自身教學的反思,自我提高,自發學習,讓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和提升。筆者現就自己多年來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和經歷談一些粗淺看法,供同行借鑒和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作用
所謂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對於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對歷史教學進行反思有助於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師只有在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改進,才能發現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歷史學科中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師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帶動。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歷史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從教學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時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於教育的情境裡面,用研究者的眼光進行自我反思,對現實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一定的規律認知,實現從「教書匠」向「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高中教學歷史教師需要反思的內容很多,既有對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學觀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與時俱進」,也有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是否對學生有傷害;既有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如教學內容是否適度,是否符合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反思,如教學方法、手段是否創新,是否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要在課前反思,如准備是否充分,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也要在課中或課後反思,如還有哪些不足,怎樣改進;既要通過自身感受進行反思,也要借「學生的眼睛」作為「鏡頭」來質疑自己的教學行為,如學生對教學是否滿意,評價如何及有什麼意見和建議等等。
三、教學反思的策略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知識容量大,內容錯綜復雜,覆蓋面廣,如何進行反思呢?我認為要做大以下幾點。
(一)歷史教師要進行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研究
只有理論學習才能讓我們學會「突破」,不再讓以往的經驗和習慣束縛自己。離開理論學習的指引,我們一般只會在一個自己劃定的圈圈裡「轉」,再也走不開了。理論的學習還能使我們以往的經驗得到升華。對於高中教師來說,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學和心理學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把握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程度。在國家積極推進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時代,歷史教師也更應全方面地學習和理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國家對未來人才發展的需要。
(二)歷史教師要不斷豐富歷史專業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當前仍有不少歷史教師只知埋頭於教材、教案、練習冊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認真研讀教育教學雜志,更不要說去研讀一些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了。這樣,結果就會導致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的淺薄,信息量的缺乏,對自身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也與新課程改革極不合拍。對於中學教材、中學歷史課程標准,我們要認真地去研讀、鑽研和探討,因為它們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但我們更應該要去讀一些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了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還可以從中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歷史的方法,更好地為高中歷史教學服務。
(三)歷史教師要不停在學習中進行反思
歷史教師要多聽一些觀摩課,研究其他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感覺和理解別的教師不同的授課方式,以及教學特色。歷史教師也可以在教師之間進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討,分析和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的策略。這在無形之中對教師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種提高。歷史教師還要從學生眼中反思自己,因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最真實也最有價值。從學生眼中看自己,總能了解到一些事情、獲得一些啟發。
教師還要寫好教學後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強調備好課、上好課,對「教學後記」卻未引起足夠重視,認為是一種累贅和負擔。其實,寫「教學後記」,不但不是負擔,相反它還是備課的好「幫手」,因為它有利於積累教學經驗,加深我們對教材教法的理解,從而改進和提高歷史課教學的效率。其實,很多教師都認識到寫教學後記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寫?寫什麼?還不甚了解。其實,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如教材處理意見、教學方法的安排、學生反映情況、課後自我體會等等都可作為教師「教學後記」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地對教學進行反思,才能不斷促進歷史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和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歷史教師還要正確處理好學習與反思之間的關系,要以學習為「舟」,以研究為「槳」,以反思為「帆」,積極主動地投身予新課改,相信一定會推動新課改和歷史教學工作駛向成功的彼岸,高中歷史教學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⑵ 學習歷史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是明確課程標準的體系安排;
二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為什麼要教給學版生這些知識,學生應掌握權什麼程度,這樣來思考。
三是找標准中自己不懂的問題,找學生難以學習問題與內容。
四是教材與標准有什麼區別。等,這樣思考才會全面把握標準的內涵。
⑶ 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發展
以前傳統的教學大多以學生被動、接受性為主要特徵,學生的自主性喪失,從而達到教師控制學生的目的,甚至導致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得到發揮。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就著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得到開發,人格得以不斷完善。
一、主動學習的含義及意義
主動性是學生主體發展,主動學習的核心,它在學生學習實踐中表現為「我要學」,改變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我學」。以往的「要我學」 異樣為教師對學生外在的控制,學生失去了獨立學習的能力,形同木偶。這樣的學習能有什麼好結果呢?「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反過來,若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強迫不自願的事是得不到好結果的,學生在普遍的狀況下被迫地接受學習,沒有一點自己想學的意識,學習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心,如果學生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感,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學習、成長、發展聯系在一塊,那麼學習就成了學生的負擔、累贅;那麼這樣的學習就沒有了主動性。只有當學生掘發出自己的學習責任心,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自我學習,主動擔負起學習的重擔,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
教育專家孫宏安指出,自主學習也叫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上指的是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的新課改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作為一名歷史教學者,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又是如何實現學生主動性發展的呢?我利用我的一個課堂案例,從以下幾方面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發展的。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得到開發,人性得以不斷完善。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實現學生主動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落實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展。
1、教師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情感觸動
歷史是一門感染力極強的學科。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發揮他的主動性,教師的情感導入相當重要,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要「修行」,教師先要給學生一個好「引」。不要讓學生感覺這歷史只是冰冷的文字,應當讓學生感知、動情、移情,而對歷史課堂動之情,專之心,所以,歷史教師必須對所教的歷史內容有感情,教師動了情,才能引著學生有情、主動地去觸感歷史。
比如,在教學《蔣家王朝的覆滅》這一課我做過這樣的導入:東方巨龍在一線曙光的照耀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殘暴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無數英雄不屈不撓,英勇無畏,贏得了民族的獨立,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卻無視民眾的權利,企業把中國推入黑暗的深淵,熱愛團結、和平、獨立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
學生聽完這段充滿勝利激情和愛國感情的開場白,個個群情激起,一種展現自我的發展意識躍然欲出,學生的學習情感被觸動了,下面的教學就能順利展開。
2、教室少一點窒息的氣氛,多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
課堂教學有一些嚴肅氣氛是必要的,但讓學生正襟危坐,教室里鴉雀無聲,又怎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呢?又怎能讓學生主動發展起來呢?其實像魏書生先生這樣的教育家,都十分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他善於創造各種情境,使學生笑起來、動起來、說起來、心情好起來。所以我認為歷史課堂中教師要有幽默感,口頭語言,形狀語言要嚴密結合,結合教學內容用幽默的語氣來增強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在教學方法上多採用「討論合作式教學法」,引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強教學的民主氣氛。我在講《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中實踐角色轉換,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與學生平起平坐,學生沒有了師嚴的壓力,個性自然張揚,這樣在寬松的環境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發展。
3、教師少灌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歷史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得怎樣,教師要少講精講,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去主動學習。在上《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時,我採用點到為止的方法,多創設問題,留更多時間給學生思考,由學生自己去尋找有用的信息點,把說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歷史課教學中還應多採用「討論式教學法」,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智慧,討論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思想高度集中,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課堂中,我常設分組討論比賽,如在講「三大戰役」時,我設問:「若你是三大戰役的指揮員,將怎樣做?看誰是最成功的指揮員。」學生各自針對問題、討論、總結、交流,有自由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較好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學習任務少獨斷專行,多強調學生主動參與
在歷史課堂中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理解掌握學習方法,拓展了途徑,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個性,發展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是新課程的要求。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如講「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習小組在本組代表的分工合作下,動手模擬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用細沙製作軍事沙盤拼圖來掌握識別地圖的能力,學會傾聽別人意見,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他人達成一致。
5、教學中少強調結論,多培養學生自評、自我反思的空間
中學歷史的課堂應注重開發學生發展的空間。
(1)、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充分保證和發展學生主體活動的空間,是學生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我們平時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活動空間和時間,學生的興趣大增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就得到了培養。如在講「三大戰役」時,我創設了一個「少年軍官指揮培訓班」的平台空間,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三大戰役中的一名指揮員,有了這個平台,學生的自尊心得到開啟,他們就會主動參與學習。
(2)、創設學生思維拓寬的空間。學生的學習不能拘泥於課本,不能搞簡單的就事論事。歷史課堂教學要不斷創設一些階梯式問題,以疑增趣,以疑促思。如講《蔣家王朝的覆滅》時,針對本課的重難點,我巧設了一連串的階梯式問題:1、假如你是三大戰役總指揮部的一名指揮員,你將先發動哪一場戰役?為什麼?2、你能根據課本地圖,模擬出一個戰前攻防沙盤軍事拼圖嗎?3、此三次戰役能夠取勝,你知道原因有哪些嗎?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
這樣,隨著問題由易到難的提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由淺入深,由認識知識點到運用知識點到情感價值觀培養,思維空間不斷得到拓展。
另外,還應拓寬歷史課堂教學渠道,使課內向課外延伸,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課堂。整合校本教材、鄉土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個民間傳說,一個歷史故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陶冶熱愛家鄉的愛國情操。我就利用家鄉的紅軍岩的烈士故事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共產黨員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鮮血的英勇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
新課改還在繼續著,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信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創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多讓學生一些主動空間,激勵他,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的學習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