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的六項目標

新課程的六項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3-16 07:28:15

『壹』 如何理解新課改的六大具體目標

我對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理解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內容:

⑴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

⑵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⑶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才觀、價值觀。

⑷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⑸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⑹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⑺ 、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以上內容含概了以下要點:

① 公民意識; ② 價值觀念; ③ 社會責任感; ④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⑤ 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 ⑥ 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⑧ 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課程培養目標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和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養,提出了適應終身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特點:

第一:著眼學生個性的整體性發展。培養目標的七條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第二:強調終身教育的基礎性。基礎性是基礎教育及其培養目標的根本性,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為人的發展、終身學習打基礎。

第三:突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新課程把「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懷疑、敢於批判、敢於超越的精神,積極進取、求實、求是、頑強的品質,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習慣。

第四: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 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聖使命。新課程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健康,讓學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動活潑地成長,是新課程的追求,是新課程的目標。

『貳』 新課程標准的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學習獨立識字。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用音序檢字法查字典。 (部首)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原10條,現7條,更緊湊)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改「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原: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比原減少2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原: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原5條,現4條)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原屬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原10條,現9條)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原第3條)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原: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原8條,現6條)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刪:努力用語言打動人)(原4條,現3條)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原識字、寫字中的目標,調整)(原4條,現5條)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調整,原第8條)
3.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調整)
4.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7.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8.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刪原第6條: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原11條,現8條)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刪:學寫讀書筆記)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調整:不提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原7條,現5條)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叄』 新課程標準的課改目標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統一性、規范性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主動性
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
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結構調整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重新認識和確立各種課程類型以及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價值、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
主要課程類型
①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所固有的屬性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②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而綜合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
③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這是從課程計劃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必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而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的三種類型。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上述各類課程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以及每組課程類型所具有的價值互補性,意味著它們在學校課程結構中都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學校的課程結構應當是由各種課程類型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中國現行的課程結構,存在著較嚴重的不足。首先,在學校課程中學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經驗課程則微乎其微;分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綜合課程則微乎其微;必修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選修課程則微乎其微;國家課程備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課程類型的單一使得在注重發揮一種或幾種課程類型價值的同時,忽視或放棄了其他課程類型在學生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學生在這種單一課程的「滋養」下,其片面發展在所難免。其次,學校課程中各具體科目之間的比重失衡,語文、數學等科目所佔的比重過高,擠佔了其他學科的時間,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針對現行課程類型結構單一的狀況,在新的學校課程結構中設計了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經驗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與必修課程相對應的選修課程,並為開發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學校課程類型的多樣化是全面實現課程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多種課程類型的有機結合將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為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學生過分追求學業高分、綜合素養低、主動學習能力弱的狀況提供有利條件。針對現行課程結構中科目比例失衡的狀況,新的課程計劃分別將語文所佔的比重由原來的24%(1992年)降至20%~22%,將數學由原來的16%(1992年)降至13%一15%,並對其他傳統優勢科目所佔的比重進行了適當的下調。同時,將下調後積累下來的課時量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校本課程。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擁有了6%一8%的課時,地方與校本課程擁有了10%一12%的課時。顯然,學校課程體系中具體科目比重關系的調整折射出中國開展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本次課程結構的調整將扭轉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的中小學課程類型單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從而實現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具體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准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三)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可以說,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是我們全面領會和理解新課程結構的三把鑰匙。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新課程結構包容了各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同時通過課時比例調整,使其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是從課程方案層面體現出來的均衡性。

『肆』 如何理解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摘)

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對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進行深入比較、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認真分析後,本次課程改革在《綱要》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的這一轉變,力爭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使課程具有時代精神。此外,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大地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往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因而我們把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視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素質教育能否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此次課程改革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有效的保障,並在新課程標准中倡導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倡導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這種轉變,還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通過什麼樣的途徑獲得知識的。由於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也可能不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即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要將評價看做是一個系統,從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制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到廣泛的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評價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記錄,是今後一段時間內評價與考試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本次課程改革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妥善處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佔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餘地。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運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且對於加速我國課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伍』 新課改六大目標,你有何感想

(最多可選2個答案)

對回答者的感言:
(選填項,40字以內)

我對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理解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內容:

⑴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

⑵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⑶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才觀、價值觀。

⑷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⑸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⑹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⑺ 、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以上內容含概了以下要點:

① 公民意識; ② 價值觀念; ③ 社會責任感; ④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⑤ 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 ⑥ 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⑧ 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課程培養目標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和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養,提出了適應終身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特點:

第一:著眼學生個性的整體性發展。培養目標的七條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第二:強調終身教育的基礎性。基礎性是基礎教育及其培養目標的根本性,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為人的發展、終身學習打基礎。

第三:突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新課程把「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懷疑、敢於批判、敢於超越的精神,積極進取、求實、求是、頑強的品質,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習慣。

第四: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 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聖使命。新課程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健康,讓學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動活潑地成長,是新課程的追求,是新課程的目標。

『陸』 數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六項具體目標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 這六方面

『柒』 新課改的具體目標有哪些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結構功能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捌』 如何理解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這次課程改革的任務是什麼?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如前所述,現行的課程體系完成於工業經濟時代。在工業經濟時代,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對於國家實力的增強、經濟的繁榮具有最直接的意義。因此,學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合格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工業生產的需要決定了學校教育課程的內容,而科學知識及其相關的技能對於工業生產的意義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近代自然科學教育運動的倡導者赫伯特•斯賓塞對此曾作過詳盡的說明。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始終縈懷於中國人民心中的「強國夢」,伴隨於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知識爆炸」,以及普遍存在於「後發型國家」一定發展階段教育之選拔功能的突顯等因素,又使我國學校的課程體系表現出下列一些特徵:對於書本知識的熱衷追求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不斷加重,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現在,人們已經把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種種弊端概括為「應試教育」。
顯然,如果不根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 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對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進行深入比較、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認真分析後,本次課程改革在《綱要》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的這一轉變,力爭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使課程具有時代精神。此外,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大地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往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因而我們把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視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素質教育能否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此次課程改革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 中獲得有效的保障,並在新課程標准中倡導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倡導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這種轉變,還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通過什麼樣的途徑獲得知識的。由於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也可能不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即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要將評價看做是一個系統,從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制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到廣泛的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評價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記錄,是今後一段時間內評價與考試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本次課程改革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妥善處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佔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餘地。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運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且對於加速我國課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8.為了保證上述培養目標的實現,從事基礎教育的實踐工作者必須具備怎樣的教育觀念?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

『玖』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