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改革歷史
❶ 新時期以來,中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表現在哪些方面
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研究
【摘 要】幼兒教育課程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成績,在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中,課程理論有了很大的改善,幼教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觀念的進步,課程研究的氛圍更加活躍。隨著多種課程模式的探索,整個幼兒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了使幼兒教育課程的發展及改革有進一步的深化,使幼兒教育課程改革在遇到改革問題如歷史保守性和改革過程中的迷惑性等困擾時能及時的走出陰影,不半途而廢,最終獲得長足的發展,所以進行以下的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研究。
【關鍵詞】幼兒教育;課程;發展趨勢;改革重點
幼兒教育課程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成績,在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中,課程理論有了很大的改善,幼教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觀念的進步,課程研究的氛圍更加活躍。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幼兒教育課程的發展及改革研究既是幼兒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中國學前教育的重要發展課題,對中國以後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一、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的趨勢
1.各地的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相互融合、相互借鑒
幼兒教育課程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革有了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發展構想同時也有多種不同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有明顯的差別,各地的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程度不一,所以幼
❷ 簡述學前教育發展歷程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學前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
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
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於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為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於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籲要糾偏。
由於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
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
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著明顯的片面性,並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過於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2)幼兒園課程改革歷史擴展閱讀:
發展特點:
1、幼兒教育從縣城向農村延伸,入園(學前班)幼兒成倍增長,從單一的縣幼兒園發展到各鄉鎮中心學校的學前班。
2、幼兒教育逐步走向正規化、規范化、科學化。
1981年10月,國家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綱要》,11月初提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是通過游戲、體育活動、課堂教學、勞動、娛樂活動和日常生活等7種教育手段來完成的。
3、重視和加強硬體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為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在縣財力緊缺的情況下,採用政府投入為主,同時向企業、社會各界、幹部家長多方籌資,逐步改善辦園條件。
4、突出重點,辦好示範。
❸ 90年代以來你園在幼教課程改革中開展了哪些活動
詳細的見我給你的參考網站:http://www.9ye.com/index/display~a~view~type~article~id~228156~icbid~~dpage~2.html
希望你滿意
90年代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了幼兒教育課程的價值、本質和理論基礎、目標、結構、內容、特點、組織和實施及其評價等問題。達到共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1)在課程目標方面,認識到幼兒教育課程不僅要關注幼兒的知識和技能的發展,更要關注幼兒的情感和能力培養,要把培養幼兒的基本素質作為幼兒教育課程的中心任務。(2)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培養幼兒不斷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環境保護的初步意識和能力、人際交往的興趣和能力等,幫助幼兒學習關心、學習生活,為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石筠搜:《90年代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方案和發展的特點》,《幼兒教育》,1998年第10期)(3)在課程的組織方面,強調以「教育活動」為基本的組織形式,改變了長期以來幼兒園一直把「上課」當做幼兒教育的組織形式的觀念,並把游戲確定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活動。(4)在課程的實施和評價方面,在顯性課程繼續受到重視的同時,隱性課程也受到重視。
❹ 我國學前教育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式控制制系統
學前教育課程是實現學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學前教育目標落實到每一個幼兒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響學前教育的質量,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是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王春燕學者所言:「從中國1903年第一個學前教育機構的誕生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縱觀這百年的發展史可以明顯地看出,學前課程的發展與變革是貫穿百年學前教育發展的一條主線。」
一、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階段
1.20世紀30年代以前:從產生到初步中國化。20世紀初,我國的幼兒園開始建立,此時的幼兒教育都是照搬國外的模式,課程也是完全效仿國外。1903年至1918年,學前教育課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法規《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頒布,其中對蒙養院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做出了具體規定,但其主體內容都是參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園保育及設備規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西方先進教育思想不斷湧入,中國早期的學前教育家如陳鶴琴、陶行知、張雪門等,一方面借鑒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進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並形成了「單元中心制課程」、「行為課程」等課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國政府正式頒布了學前教育史上第一個課程標准——《幼稚園課程標准》,開啟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新時代,迎來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改革期。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幼兒園課程改革在理論上已經確認了兒童的主體地位,認定了幼兒園課程應來源於兒童的日常生活,此時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已經比較廣泛,而且具體實用。此外,幼兒園課程的中國化與科學化一直都是課程改革的主題。
2.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學習蘇聯,在探索中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借鑒老解放區幼兒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發展新的幼兒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這段時期的幼兒教育是全面學習蘇聯的模式。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教育部於1952年制定了《幼兒園暫行規程》和《幼兒園暫行教育綱要》,規定了學前教育課程包括體育、語言、認識環境、圖畫手工、音樂、計算六科,並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養活動的具體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綱要。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借鑒了蘇聯分科教育的經驗,實行分科教學和分科課程模式。分科教學自從被引進到我國,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分科課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格局。
3.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遇了嚴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間,「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教育事業遭受重創,教育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學前教育也是如此。學前課程處於無序狀態,甚至原本的課程體系也遭到嚴重破壞,這是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一個空白期。
4.20世紀80年代以來(1976年至今):進一步變革與完善。經過10年動亂,1976年開始,我國的教育開始全面恢復。1976年至1990年間,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實現了由沿用「蘇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階段的轉變,尤其是1981年《學前教育綱要(試行草案)》的頒布,更是促成了學前教育課程的變革。80年代,國外各種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理論逐漸被引入中國,特別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魯納、皮亞傑等人的思想在我國廣泛傳播,對我國學前教育課程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90年代以後,我國的學前教育課程進行了整體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學前課程變革的主題更加鮮明,出現了游戲課程、情感課程、領域課程、生存課程、上海新課程等多種課程實踐。」90年代後期,隨著國際化交流的加強,學前教育課程的改革更是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總之,90年代以後,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圍都逐步擴大,學前教育課程研究百花齊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二、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發展歷史的總體特點
1.改革和發展始終是一條主線。縱觀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史,學前教育課程從無到有、從完全照搬國外模式到進行初步的中國化探索以及獨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穩步發展。在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幼兒園課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別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特別是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幼兒園課程改革。1989年國家頒布《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在試行7年後,於1996年經過修訂正式頒布,其內容「反映了幼兒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精神」。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國家層面上對包括幼兒園課程在內的幼兒園教育進行了宏觀指導,規定了幼兒園教育總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實施原則,並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指導意見,幼兒園在其基礎上,可依據自身的需要確定課程。在課程內容方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並沒有作統一的規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內容為例,分別闡述了課程目標、內容、要求以及指導要點。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課程改革中,學前教育課程體系越來越完善。
2.由照搬國外經驗向逐步中國化轉變。20世紀初,我國學前教育課程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是靠簡單抄襲國外實現的。如「從教育內容、方法,到設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後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所以這樣的借鑒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沒有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必然無法實現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在參考日本學前教育課程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移植,沒有考慮到中國與日本國情的差異。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已突破了照搬國外經驗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國老一輩的學前教育家已認識到照搬國外模式的不足,他們一方面借鑒來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例如,1925年陳鶴琴提出幼兒園課程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實施單元教學,即「單元中心制課程」;張雪門依據杜威「教育即生長」的思想,進行了「行為課程」的研究,這些都是學前課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我國的學前教育課程在繼承先前經驗、吸收外來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本土化,並且在教育實踐中消化吸收,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3.由分科課程向多元化課程轉變。我國因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學前課程模式的影響較深,分科課程一直占據根深蒂固的地位。自80年代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人們深刻認識到分科課程過分強調系統的單科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各個學科間的內在聯系,更忽視了兒童自身的活動和直接經驗,於是幼兒園綜合主題的教育受到追捧,主題化課程也逐漸興起。此外,在不同教育理論指導下,活動課程、游戲課程、領域課程也同步興起,學前教育課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前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經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幼兒園的課程安排並不遵循「普遍適合性」的原則,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地區幼兒園課程的差異性,因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幼兒園採用的課程通常不適用於貧困地區的幼兒園。此外,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開設一些民族特色課程,特別是少數民族游戲在幼兒園活動課中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內容。學前教育課程的多元化,是為有差異的幼兒群體分別提供適宜的課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學前教育課程的多元化取向,已成為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❺ 幼兒園課程論 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呈現出了哪些發展趨勢
做到認真備課。備課包括備課的內容,熟悉程序。備環境,知道上課的環境而安排上課。備教具,教具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備好課後,可以自己口述一遍上課的程序,知道哪一個情節會發生什麼事情,而隨機應變。
❻ 學前教育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學前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在誇美紐斯和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影響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的兒童教育思想。於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設了一所收托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福祿貝爾系統地論述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為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布關於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後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
在美國,人們對學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最後,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