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導入方法

幼兒園課程導入方法

發布時間: 2020-11-29 21:32:17

⑴ 幼兒園中班課程《我長大想當……》如何導入

活動目標:

1、了解寒假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回2、通答過討論,激發幼兒過新年的情感,教育幼兒愉快、合理地過寒假。

3、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活動准備:

《平安系列》安全教育視頻。

⑵ 幼兒園大班剪小紅花課程怎麼導入

活動背景:《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造適應幼兒年齡特點、豐富多彩的,能積極主動有趣地觀察、實踐、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所以,我選擇了《三顆星星》這個故事,對幼兒進行一些基本的、實際的生活安全教育。故事中准確、有趣地介紹了作為馬路上交通信號的紅燈、綠燈、黃燈各自的指揮語言,特別適合中班的幼兒。我利用了孩子周圍的生活基本經驗開展教學活動,從而真正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活動目標:1、通過故事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中信號燈的作用。
2、知道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規則。
活動准備:紅、黃、綠燈,創設馬路的情景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
(設計意圖:活動一開始,我就提出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來觀看動畫,為下面的講述作鋪墊。)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三顆星星》,要求:聽一聽,故事裡有哪三顆星星?他們有什麼本領?
幼兒聽故事。
二、提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提問、討論、再提問,利用層層深入的形式, 讓幼兒清楚地了解故事內容,引出紅綠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創設性的運用語言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幼兒的想像力。)1、故事裡有哪三顆星星?
學了什麼本領?(幼兒相互交流:把你聽到的告訴旁邊的朋友。)2、師提問:紅星星有什麼本領?(黃、綠燈)太陽媽媽為什麼要送他們下來?
它們在地球上做了什麼事情?(變成了馬路上的紅綠燈,還有一個新的名字:交通信號燈。)探索:信號燈是什麼意思?你還知道哪些是交通信號燈?
3、紅綠燈裝在什麼地方?(馬路上,十字路口)4、如果沒有紅綠燈會發生什麼事情?(會發生交通事故,交通阻塞)小結:所以在生活中,紅綠燈很重要,它是交通信號燈,告訴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
三、兒歌:(紅綠燈)(設計意圖:運用情境表演法讓幼兒學一學怎樣過馬路?同時提升生活經驗:遵守交通規則。)1、你和爸爸媽媽是怎麼過馬路的?(紅燈停、綠燈行。你們真是遵守交通規則的人。)2、聽聽兒歌里的小朋友是怎麼過馬路的?一起念一念、學一學。
活動反思與建議:其實怎樣過馬路對多數幼兒來說是比較熟悉的,一般出門家長也會提醒,但是到底這三個燈有什麼作用?幼兒還是一知半解的。通過這個活動幼兒們對紅綠燈、交通信號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運用了動畫講述故事,大家很感興趣,而且一下子就了解了故事內容,本來黃燈的作用大家都不知道,現在了解了。也從這次活動豐富了信號燈、交通規則這些方面的知識。
\"還知道哪些是交通信號燈\"這個問題幼兒一下子說不上來,我應該在課前准備一些圖片資料,讓幼兒觀察,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豐富。也可以放到下次的活動再開展。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①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方法:觀察;實驗;游戲操作;參觀;談話、討論;講解、講述。 ②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手段:實物;圖書;掛圖、圖片、照片;幻燈片、錄像帶;自製教。 ③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途徑: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日常活動與生活;學習環境;家園合作。 ④適當地選擇教育教學的形式、方法、手段及途徑。

⑷ 如何利用環境實施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的本質在於它是幼兒的課程,是幼兒的活動,是幼兒「問題—解決」的過程。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針對幼兒行為的親歷性、行動性、即時性、整體性、真實性與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師單方面決定、發起、延續或終結。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化的發展始終來自於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環境」一般包括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園本文化、家庭環境以及周邊的自然、社區的環境等,本文所討論的環境主要是指班級環境。
一說起幼兒園的環境,我們頭腦里立刻會浮現出一幅幅美觀整潔、活潑可愛的畫面。確實,教師精緻的手工作品、精心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設計能給幼兒美的享受,但孩子們一般不敢去動,因為怕弄壞了而導致老師的批評。另外,常常有老師在創設環境時會把自己存了好多年的「家當」,全都羅列在各個區域中,整個教室堆的滿滿的,結果孩子沒有了活動的空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環境卻沒有體現出教育的價值。這樣的環境創設其實是老師在唱獨角戲,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會給幼兒造成一種「心理疲勞」,創設的環境缺乏教育價值。
瑞吉歐教育理念認為:創設的環境應該是孩子學習的樂園,孩子是環境真正的主人;教師則是陪伴孩子一起體驗主動學習樂趣的合作者,更是為孩子提供主動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學習進程的導師。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和不斷的學習、反思,我認為環境的創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的預設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必須有預設,而環境的創設同樣要有預設。課程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需要某種特定的環境支持,環境創設得是否合理將影響到課程的進行。
1、 環境的創設要依據課程的目標。
將創設環境與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依據目標增加或減少材料,預測對幼兒建構性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
2、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瑞吉歐教育理念提出:教師要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具有敏銳的眼光,善於洞察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需要和興趣。如在開展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時,當時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剛剛搬新家,孩子們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我的家」,同樣家也是孩子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我們將「我愛我家」的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切入點。為了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了解自己和社區的關系,我們和孩子一起創設了「中五班小區」,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區,有自己的家、幼兒園、超市、售樓部、銀行等,每個孩子都扮演一種身份,在「小區」中快樂的生活、學習。
3、環境的創設考慮各領域的整合。
《綱要》明確的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的創設要強調「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如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結合各領域的要求,我們提供了便於幼兒交往的各個區域,提供了各類統計表、製作材料、社區及世界著名建築圖片等,讓幼兒在與環境的「親密接觸」中,其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備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遵循以下原則: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能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敏銳而積極的反應,促使他們在主動建構中得到發展。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是大量的製作材料,特別是小朋友在戶外參觀收集的小樹葉、樹枝等,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寶貝」,我們又請來建築系的大哥哥,和我們一起利用這些材料設計自己夢想的家,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盎然,不斷有問題涌現:「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環保的?」「為什麼好多屋頂會設計成尖頂的?」「旋轉樓梯怎樣設計上起來才不會頭暈?」……在大哥哥的幫助下,「中五班小區」終於落成了,而隨後而來的生成活動不斷產生,如小區命名、小區的綠化、小小售樓部等等。
(2)創設的環境能支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幼兒與教師、同伴的積極互動提供現實條件,便於幼兒在交往中主動學習。如當孩子們創設完成了 「我生活的地方」時,發現很多問題:「幼兒園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地方,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該是圓頂的。」「幼兒園里應該有小朋友。」「科技大樓應該有個標記,要不然大家會找不到的。」……在幼兒的提問和討論中,我們生成的活動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3)創設的環境應具多功能性、挑戰性和變化性,使環境始終能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環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指導性,能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幫助幼兒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2、 材料來源於幼兒、教師、家長。
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開展過程中,以「中五班小區」作為展示孩子興趣和經驗的窗口,通過活動區游戲、集體活動、社區活動、家長參與等活動,環境的創設應成為一個設計――實施――調整――生成――再實施的發展過程,幼兒、教師、家長積極地參與其中,課程的內容也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
三、幼兒經驗的豐富
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兒童建構過程的支持或妨礙,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時機,則應把握兒童的建構過程,這種建構的前提是幼兒經驗的豐富。結合主題活動我們開展了參觀社區、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築知識」等活動。活動中幼兒感受到家的溫暖,社區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了解到了很多關於建築的常識。
四、環境的調整
豐富而適宜的環境資源可為幼兒提供無盡主動探索的機會,幼兒會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積極互動中主動思考、主動交流,幼兒生成活動也隨之而來,環境的創設也將根據幼兒學習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例:在組織幼兒去小朋友家做客時,小朋友又提出了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呢?」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可以打電話,提前問一問。」 「可以設計一個路線圖,我們看地圖去找。」「可以請叔叔阿姨來接我們。」……於是我們又開辟了「請到我家來作客」的主題牆,展示孩子們和家長製作的各種路線圖,孩子們可以互相欣賞、相互交流,還有的孩子利用各種材料在進行測量,原來他們在尋找「最佳路線」呢!
三、環境的延續
正如馬拉古奇所說:「我們的學前學校的牆壁會說話,也有記錄作用。」環境以它直觀形象的方式記錄下實施課程的過程,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而舊問題的解決又孕育出新的問題,環境也將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在環境創設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對環境的教育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幼兒園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在課程內容與組織方式上下工夫,更要反思我們的環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取向,是否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要賦予我們所創設的環境更多更積極的教育價值,努力為幼兒營造一種「家庭」的氛圍,讓環境伴隨幼兒一起成長,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之家」。

⑸ 幼兒園課程導入語

可以用情景劇

⑹ 幼兒園課程導入方法

現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家長會選擇「蒙氏幼兒園」,也就是希望能得到蒙氏教育的培養。其實更多的時候,「蒙台梭利」教育在寶寶小齡階段,會更強調寶寶專注力與協調力的培養,進而進行性格的多方面培養。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買了一樣的玩具,孩子卻不像視頻中的娃娃專注?」
在」蒙台梭利」的秘訣就是:觀察、准備、嘗試、再觀察、再調整、再嘗試,直到找到那個合適的玩具。讓寶寶自己去發現那個適合自己的玩具,直到自己想要什麼,想了解什麼,想發現什麼,進而把事情做好。對待喜歡的事物做成功了,進而提升了興趣,也培養了良好的性格。

⑺ 什麼是實現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手段

實現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手段主要是教育教學的方法。想多媒體。游戲。語言表達。繪畫等等,這些都是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手段。

⑻ 幼兒園課程導入的方法

  1. 、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新課內容,用語簡短。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教學導入語,「上節課我們已經講過『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你們願意嗎?

  2. 師幼在交談中不知不覺地滲透新課內容,進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如兒歌《傘》的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喜歡下雨嗎?喜歡雨傘嗎?為什麼?」讓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喜歡雨傘,因為雨傘可以為我們擋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兒歌《傘》。」

  3. 通過猜謎語能夠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徵,幫助幼兒理解新課內容,啟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常識課《認識青蛙》教學導入語:「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猜一樣東西,『大眼睛,寬嘴巴,白肚皮,綠衣裳,地上跳,水裡劃,唱起歌來呱呱叫,專吃害蟲保莊稼。』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這是什麼東西?對了,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青蛙!」

⑼ 如何進行幼兒園課程的整合

說到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我們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幼兒園課程整合。即將幼兒園課程的各個部分、要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課程,它更能讓幼兒全面和諧地在自主的活動中發展,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幼兒成為主動積極有效的學習者。其次我們還要明確信息技術的內涵意義,明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為它們的整合打下堅實而牢固的基礎。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性,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基於對幼兒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我簡單地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1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角度的課程整合
1.1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內容上實現整合
課程改革中的幼兒園課程具有兩大特色:一是突出經驗性,強調幼兒更適宜於運用多種感官,以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為主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二是強調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幼兒園課程應指向幼兒園的一日活動。
我們的課程活動在內容的整合上也完全體現了這兩大特色。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多樣性的主題教學活動,這種活動不僅是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從事一系列學習活動,更包括以幼兒的自身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出發點所創設的有教育潛力的多媒體情境,讓他們在這種情境下自主生成的各類活動。比如,在「我最喜歡的汽車」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馬路忙碌的場景,讓幼兒身臨其境地觀察畫面中來來往往的各種汽車;利用便捷的互聯網與幼兒一起收集整理各類汽車玩具和圖片資料。通過播放動畫影像資料給幼兒介紹有特殊用途的汽車,如消防車、救護車、警車等。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既幫助幼兒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又擴大了教師教學范圍,使之不局限於書本教材。
1.2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形式與方法及手段上實現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教育活動展開的過程中進行,但較為重要的是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進行的整合。這種整合需要教育實踐的經驗,需要對幼兒活動水平的洞察能力,還需要教育活動組織的應變能力。而這些經驗能力恰恰是確保整個教育整合取得成績的關鍵。
幼兒的一日活動包括了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專門的學習活動、游戲活動以及生活活動。他們在幼兒的發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價值,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該聚焦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此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即時性、相關性等特點來加強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聯系生活、利用生活,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
2 利用信息技術走進家庭社區,在課程資源上實現整合
幼兒園、家庭、社區都有豐富教育資源,應充分地加以利用,並進行有機地整合,使他們真正協調、一致地對幼兒成長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首先,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開辟網上家長園地,我園在網站的顯眼位置集中向家長介紹了最新的教學動態,以及對課程改革的精神、具體內容作詳細地宣傳說明,以便家長能隨時隨地地了解到我園發展狀況,而這些說明有助於獲取家長對教學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其次,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密切家園聯系。通過QQ、家園聯系卡等與家長進行實時聯系、交流,更有利於家長獲取有關的信息,及時反饋幼兒在園學習生活情況,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力量。
再次,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了解社區,走進社區,融入社區。我們為了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設計了主題活動「我們的菜市場」。首先,老師在教師播放相關視頻讓幼兒了解市場買賣的簡單過程,其次帶小朋友去參觀幼兒園附近的菜市場,讓幼兒到菜市場去體驗一下生活,加深對菜市場的了解。對此小朋友感到非常有趣,他們親眼目睹了買主與攤主間的討價還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場面,覺得十分好奇。回到幼兒園後,老師組織幼兒交流,孩子們興奮起來,提議自己動手搭一個「娃娃菜市場」。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創建一個菜場情境,看著孩子們為買賣商品起名稱、搭建賣菜台,設立收銀台,准備商品標簽和模擬錢幣……在這個模擬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產生新的需要,並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構建起對社會更深層的認識。
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堅持的四個原則
3.1 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首先,要從互聯網中眾多的日常生活經驗里,選擇出適用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然後進行合理地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電視等各種現代信息手段和渠道,不斷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教育工作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地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能使孩子的語言得到充分發展,而且也會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再次,依靠網路資料庫的力量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3.2 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讓家校間得到即時的溝通,確保家長能夠在空閑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這樣做的話,才能使整合課程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3 整合課程實施要堅持多樣性
幼兒是在自身與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教者從主題選擇、內容規劃到活動設計,必須有機整合集體、小組、區域活動,引導幼兒在探索中發現並學習,在樂趣中得到發展。從而促使我們在實施整合課程時必須改變以上課為主的傳統觀念,而是要以活動為主,以游戲、參觀、製作等多樣性活動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因而,在整合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信息化教學設備,將生活活動、戶外活動、參觀活動、野外活動等都有機結合到課程整合的范疇里。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設備創設一些以幼兒為主體的、優化了的活動情境,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體驗、探索、發現,全方位地獲取有關物質世界和人際社會的各種經驗,從而使知識在情境中生成構建,社會生活在情境中顯現意義。
3.4 整合課程評價要堅持主體性
現階段幼兒教育的突出問題表現在: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成人把自己的競爭壓力,延伸給了孩子。因此,幼兒不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而是在成人的控制下、以成人社會的需要取代了充滿童真和情趣的需要,「為未來生活做准備」,使得各種訓練顯得那麼名正言順。這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讓幼兒愉快、健康地生活才是整合課程的目的所在。整合課程評價要堅持主體性,主要是指:一評價是要適應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二是評價能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新《綱要》在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指出,「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凸顯幼兒「自主、自信」這樣一種主體精神,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這是檢驗整合課程評價堅持主體性的重要標准。面對這種標准,充滿多樣性、趣味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整個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4 引入計算機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引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對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效果等方面也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在當今的幼兒園課程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滲入幼兒園的課程編制與實施過程中。就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而言,對其進行大規模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時間不過是在近二十年,信息技術真正進入幼兒園中參與到幼兒園整合課程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因而其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還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自覺幼兒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育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我們自己的不斷努力,能夠讓每一個孩子在幼兒階段為以後的長遠發展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