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發布時間: 2020-11-29 23:19:35

『壹』 新課改中要求教師角色應當如何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換到位、得體,放棄師道尊嚴,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勵者。師生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關系。
如何轉變
一、確立開放整合的課程觀,從傳統的課程傳遞者向課程整合者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和各門學科的總和。[1]這就意味著課程編寫是政府主管部門的事,教師的任務是通過教學傳遞課程,無權更改課程,也不必思考課程問題。長期以來的這種課程觀,導致教師課程權力的喪失,導致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驗課程的權利被剝奪,教師成了課程的傳遞者、教科書的執行者。
二、確立互動交往的教學觀,從傳統的教師主角向現代的師生雙主體交往轉變。
新一輪課程改革把改變師生關系成為其題中之義,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成為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以平等的身份去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交往中,師生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達到教學相長。
三、確立發展為本的學生觀,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現代的學生發展促進者轉變
教育與個體發展的關系是教育學中一個古老的、也是永恆的主題。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教育不僅應當注意教給學生文化知識,而且也要注意促進他們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總的來講,新課程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親歷體驗,在主動探究、親歷過程中感受、體驗知識的生成,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的目的。因此,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課題。
教師要及早轉變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著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並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引導學生逐步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人生的可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貳』 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轉變教師角色

如何在新課程教學中轉變教師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呢?首先是教師要轉變觀念。當今知識的迅速更新使教育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教師的工作和學習似乎達到極限,教育再也無法實現「將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理想。」這就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們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傳統教學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積極主動學習。已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願望。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學習動機和學習願望變得越來越重要。基礎教育正是人一生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教育應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基礎教育要改革,而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現高質量基礎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盡快從舊的教學觀念中掙脫出來。其次,在實際教學中要努力作到以下六「變」。第一、變「教案」為「學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特點,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備課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工作,在傳統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備課成了「背課」,上課成了「課本劇」的演出,一切均為教師的教服務。而新課程則要求我們從備課、教學設計開始,力爭做到「以生為本」,為學生的學而教。教師應該致力於了解、研究學生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的最佳結合點,以利於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備課中,一定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發現性學習等新的教學方法,要克服備課中就設計好教師怎樣問,學生只能怎樣答陳舊的教學方法,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特點。第二、變講授式為座談對話式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以往的教學往往是教師講為主,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的「收錄機」,根本沒有自主性,更談不上主動性。學生作為 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所好的個性,思維方式,理解層次、注意力等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承認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允許學生獨立思維,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們應該通過座談,對話等交流形式,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在互動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就會促進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動機。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三、變師問為生問。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不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可以從實際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躍躍欲試,產生某種知識的慾望,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完整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給予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勇躍發言;當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自覺地在學習中問,在問中學。變「教師要做什麼」為「學生要學什麼」滿足學生的心理情感和個性發展的需要。第四、變「教」為「導」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換角色,退出主宰課堂的角色,變知識傳播者,灌輸者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變「教」為「導」,「導」即引導,指導學生主動學習,其中包括:導向、導讀、導思、導想、導問,導行。第五、變「講理」為「悟理」 新課程改變了過去注重知識的傳統傾向,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少講、精講,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比如新課程教學中的語文教學,要避免深怕學生不理解而反復拉雜的講,而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去理解內容,感悟道理,體會情感。又如品德與生活要避免空洞的說理,要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多種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去悟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第六、「變師」導為「自導」。從常規教學方法來看,在辨析導行環節經常是教師提出一組一組地辨析題,而學生是被動地來回答,反饋。這種「師導」不僅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心中仍遺留尚未解決的疑惑,如果變一下方式,適當地讓學生替老師出題,大家研討回答,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通過學生與學生的提問、解答、反饋,教師因勢而導,對症下葯,最終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實效,同時培養學生敢於參與、敢於創想的意識。總之,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新課程的實施必將給教育帶來嶄新的局面。作為教師,我們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在新課程教學中辦演好自己的角色。

『叄』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包括哪些方面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徹底變革了原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觀念,對新時期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教學實踐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些促使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對其做出回應。這種回應首先要體現在教師對傳統角色的刷新和對新角色的定位上。

2、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積極參與課程改革,以教育思想觀念的突破帶動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3、《綱要》提出的對教師角色的期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4]
綜上所述,教師角色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與關鍵,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教師再也不是由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師再也不是一種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因此,現代教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新課程改革,就必須相應地轉變自己的角色。

『肆』 新課程改革下如何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地位和角色的轉變,並不意味著教師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意味著教師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於傳統教學中的教師。相反,在新課程改革下,為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課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那麼,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又應當如何實現角色的轉變?採取哪些措施加以應對?本文就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角色轉變 1.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學改革,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提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因此教師要變「指揮者」為「引導者」。比如,在講「信用卡」內容時,問學生都使用過哪些信用卡?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利用學生的答案,結合教材知識共同探討、學習,總結出信用卡的特點。 2.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設適宜的環境 教師要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在師生關繫上摒棄權力與服從、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培養自信心。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合作學習,同伴之間如何合作、師生之間如何合作,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成功的範例。比如,在講「民主決策」這一內容時,可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模擬關於教育收費的聽證會。各小組派出代表上講台發言,並接受同學與老師的提問,共同探討,共同總結。 3.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自我探究 數學學科與社會實際、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廣泛進行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仲裁者、課堂的控制者,而是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和學生平等相處的夥伴。 二、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應做好角色的轉變 1.要更新教育觀念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第三,教師要時刻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但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持久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和社會生產實際中所起的作用和價值,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要更新知識結構 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知識層出不窮。教師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觀點早已過時。因此,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以利於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其次,通過報紙、雜志、信息技術等來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活動。選修課的開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我們數學教師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 3.要調整好心理狀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權威,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學生獲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是豐富多彩的。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還快,比教師要多。所以這時的教師在學生面前可能會在心理上造成某種落差。 三、面對新課程,教師要提高施教能力 1.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作為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了解新課程減少了哪些內容,增加了哪些內容,增加的新內容是以何種形式呈現的。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不同的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把握好尺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做一次性處理或任意拔高。對增加的新內容,應分析為什麼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組織教學才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知識內容,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切不可因「應試」是否需要來決定取捨。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做認真分析,有些知識點雖然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給予充分的考慮。 2.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 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有能力在網路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等等。 3.努力將新課程改革轉化為實際教學行為 教師必須將新課程改革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大膽嘗試,勇於探索,具有面對失敗的勇氣。例如,在最初採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不知如何進行合作學習,課堂秩序混亂,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等情況。對於這些情況,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要具有面對失敗的勇氣,要及時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設計方案(如,開展合作學習之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再次實踐,直到達到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中學數學教師要及早認清現代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轉變的准備,這將有利於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於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伍』 新課程中,教師如何適應角色轉變

澄邁縣紅崗學校 王 貽 教師歷來在學生心目中是很權威的指導者。可是新課改課程到來,我們這些幹了十多年的教師也應改變一些傳統的觀念了。 良好的師生關系,由不平等、不和諧向平等、融洽改變樹立情感意識。能平等對話,參與構建,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師生間的一種良好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師生分享理解,體驗生命價值和自我意識的過程。 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角色本質轉變。幫助學生選定合適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良好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營造良好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積極學習興趣,教師角色必然要擔當起促進學生學習責任,新課程改革下,教師首先應該是學生學習促進者。 教師由傳統權威變成師生平等。教學過程師生交往共同發展,共同學習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良好學習共同體,師生變成學友。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過程。 教師角色隱喻一句話教師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師只有一桶水是不夠的,因為 學生所處於年齡階段特點,有很多機會接觸新鮮事物,學到教師所不知道知識,要允許教師自身無力與無奈,但專業知識上先走一步而已。為此,教師也要不斷學習,迅速獲取更多知識,應為學生的學習盡可能提供資源,營造積極學習環境。因此,教師不能是一桶水的擁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來水。而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學生,教師以此為基點,自己角色也要發生變化,引導學生挖掘泉水的人,讓學生這泉眼噴涌而出,永不停息。 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被描述成一種孤獨角色,因為他們在課堂上總是以中心形式出現,地位和身份差異,使學生教師,教師和教師有隔膜、隔離,怕別人認為自己是不稱職教師。教師之間少談自己班級或教學過程,互不合作,彼此孤立,從而導致了教師間惡性競爭和孤立。傳統封閉教育體制,使得教師對於家長參與工作持消極態度。新課程綜合化提出了教師要合作,倡導教師與學生合作,與家長、社會成員、教師之間的合作。 教師即研究者這個觀念已經在歐美教育界普遍流傳著,一時好像成為一個流行口號。教師來研究改進自己專業事務以及事務情境乃是最直接、適切方式。教師不只是別人研究成果消費者,更應是研究者。要實現教師以知識傳授者到學生學習促進者角色轉換,教師本身就必須是一位積極的、有效的教育教學研究者。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因來看,社會的發展對教師職業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時代步伐,從教師專業發展內因分析,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內因分析,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自身成長的必要。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角色中掙脫了出來,成為科研型教師。

『陸』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變化:
(l)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全面版發展轉變;
(2)由權「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
(3)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
(4)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
(5)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
(6)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柒』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哪些變化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變化:
(l)由重知識傳授向內重全面發展轉變;容
(2)由「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
(3)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
(4)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
(5)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
(6)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