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有哪些標准
①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②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幼兒園課程目標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它包括幼兒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情感的、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選擇哪些內容才有可能滿足幼兒這幾方面的發展需要呢?顯然,單純地依賴一兩個內容領域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但要把人類所有的文化積累都納入內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標所包含的幾方面發展要求,來確定內容的范圍,選擇對幼兒發展具有永恆價值的內容,既使他們終身受用,同時又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和實際生活需要。如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包括日常生活、體能鍛煉、語言、數學、科學、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習范圍,也可以把它們歸納為健康、語言、認知、社會、藝術等領域。每一個學習范圍或領域,既對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具有共同的意義,又對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③ 幼兒園課程教案的標准格式
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准備。教學過程。教學總結。差不多就這些,寫完基本上就是教案了。也可以加點自己對這堂課的感想。
④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五大領域包括:藝術、健康、社會、科學、語言。
⑤ 幼兒園課程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
本課程的建設與推進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熱點,目前很多幼兒園都立足本園實際構建園本課程,以便在課程建設中體現自我特色。但是,園本課程的建設是一個持續、動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崇尚個性化的課程建設中,我們是否把原來的,或者以往不好的地方做得更好作為追求個性的前提呢?也許,基礎打得更扎實,才能更好的逐步探索出適合本園的課程。
⑥ 幼兒園五大領域公開課評課標准有哪些
一、如何聽課 聽課時評課的前提,只有聽課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從而為實現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奠定基矗 〈一〉教師聽課應按下面三個步驟進行: (1)可前要有一定的准備工作 (2)聽課中要有認真觀察與記錄 (3)聽課後要有思考與整理...
⑦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由目標決定的,而目標的達成又離不開內容,沒有課程內容,目標也無法實現。 (一)課程目標規定了內容的范圍與要求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依據課程目標來選擇和確定的。幼兒園課程目標反映了社會對幼兒發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及規律、特點,因此...,幼兒課程的內容必須適合幼兒的學習,同時還要有利於他們朝著社會的期望發展。 幼兒園課程目標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它包括幼兒身體的、認知的、語言的、情感的、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選擇哪些內容才有可能滿足幼兒這幾方面的發展需要呢?顯然,單純地依賴一兩個內容領域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但要把人類所有的文化積累都納入內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標所包含的幾方面發展要求,來確定內容的范圍,選擇對幼兒發展具有永恆價值的內容,既使他們終身受用,同時又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和實際生活需要。如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包括日常生活、體能鍛煉、語言、數學、科學、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習范圍,也可以把它們歸納為健康、語言、認知、社會、藝術等領域。每一個學習范圍或領域,既對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具有共同的意義,又對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⑧ 國家頒布的幼兒園課程標准是什麼
我國先後頒布過三個幼兒園課程標准: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以下簡稱「《暫行綱要》」)頒布。《暫行綱要》以前蘇聯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模板,初步確立了新中國幼兒園課程的框架和內容體系。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我國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以下簡稱「《教育綱要》」)。《教育綱要》以各種先進的兒童發展理論、教育理論為指導,力圖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的幼兒園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課程理論影響,2001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幼兒園課程標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本文擬分析建國60年來幼兒園課程標準的文本變化及其意義,藉此梳理建國60年來我國幼兒園課程的發展變化,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不同時期我國幼兒園課程標准文本內容的比較 1課程目標 有學者指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內涵不斷豐富,其中一條明顯的軌跡是從最初的偏重「雙基」,即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強調智力和能力的培養,再到重視非智力因素,直到提倡素質教育。我國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演變基本遵循這一規律。 《暫行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使幼兒獲得健全發展、減輕家庭特別是母親就業負擔的雙重任務以及教養並重的特點,強調了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以及各科教學的系統性。《暫行綱要》初步確立了幼兒園教學的目標系統,它既包括幼兒園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包括小、中、大各年齡班和各科教學所要達到的中期、短期目標。還包括每一次活動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教育綱要》明確了幼兒園教育的性質與教育任務。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應是向幼兒進行初步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成長,為人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教育綱要》明確了小、中、大各年齡班在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的具體教育內容與要求,並且規定後一年齡班的教育必須繼續鞏固前一、兩個年齡班的教育成果,體現了目標的層次性和銜接性,使得課程目標更為全面和系統。 新《綱要》沒有細分小、中、大各年齡班的不同目標,而是針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提出了總括性的課程目標,既講情感、態度、能力。又講知識技能。 以語言方面的課程目標為例。《暫行綱要》中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使用新詞句的習慣,豐富語匯,發展想像力、思考力以及表達能力」。《教育綱要》對中班的語言教育要求之一是「繼續豐富詞彙,能掌握運用更多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學會使用常用副詞(如現在、還、非常等)和連接詞(如和、跟、同等),能理解詞義」。新《綱要》關於語言教育的目標是: (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從中不難看出,《暫行綱要》和《教育綱要》規定了具體詳細的目標,著眼於「雙基」,重視顯性的知識技能層面目標的達成,忽視幼兒情感態度的培養。新《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更看重非智力因素,重在培養幼兒健康的體魄、積極樂觀的性格、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等。 2課程內容 《暫行綱要》將幼兒園教學內容分為六個學科,包括語言、計算、音樂、美工、常識、體育。它詳細規定了六科教學的綱要,每科綱要均由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要點和設備四方面內容構成。這一時期沒有課程內容一說,只有教學內容。《暫行綱要》統一而詳細地規定了各年齡段幼兒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強調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可見,教學內容帶有濃厚的唯智主義色彩。 《教育綱要》把20世紀50年代的幼兒園教學改為幼兒園教育,將教育內容由六科拓展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並且按小、中、大三個年齡班詳細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內容與要求。 新《綱要》沒有對課程內容做統一、具體的規定,也沒有羅列出課程內容的清單,而是通過對教師提出要求——做什麼、怎樣做和追求什麼。將課程內容融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活動之中。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類經驗: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知識經驗,關於基本活動方式(包括認識活動)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關於發展智力、提高各種基本能力的經驗,關於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態度,即情意方面的經驗。 一方面,新《綱要》把課程內容重心放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以及各種經驗的獲得上。完全拋棄了過去「學科說」把課程內容看作具體的知識或學科的做法。新《綱要》根據新知識觀來理解課程內容,突出內容的過程性、活動性、經驗性及情境性。例如,新《綱要》「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當然,這種課程內容取向沒有否定知識的價值。沒有忽視必要的知識學習,只是強調知識來源於活動和經驗,知識反過來又成為幼兒進行活動和獲取經驗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新《綱要》也改變了過去統一規定課程內容的做法。因為全國統一的、單一的課程內容不適合我國地域廣闊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新《綱要》在課程內容的編排和選擇上賦予了幼兒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更多的權利,為他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這一時期園本課程的大量出現就是課程權力下放的具體表現。 3課程組織與課程實施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一直採用從前蘇聯引進的「幼兒知識系統化教學」的課程理論與實踐。該模式強調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和教育任務的連續性。突出系統化知識在幼兒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強調讓幼兒掌握系統化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學——上課。《暫行綱 要》規定採用作業教學形式,並規定每周必修作業項目和時間,輔之以選修作業。必修作業佔用的時間遠多於選修作業,而必修作業的實質就是開展集體教學。《教育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內容與要求是通過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各種活動完成的,不可偏廢」。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尤其受教師整體素質的影響,端坐靜聽式的上課形式依然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新《綱要》則明確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這些規定不僅大大擴展了課程實施的路徑,而且體現了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充分尊重。 4課程評價 20世紀50年代的《暫行綱要》和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綱要》雖然都沒有明確指出幼兒園課程的評價內容與評價指標,但是毫無疑問,其評價標准就是看目標是否達成,考察大到幼兒園全年的工作計劃。小到每個班每一天、每一個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這種單純分等鑒定的課程評價方式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相應地也造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進行評價。園長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對幼兒進行評價。總之,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片面,評價重結果而非過程。以對幼兒的評價為例。直接對幼兒評價的主體是教師,評價的指標是顯性課程目標,評價的內容是幼兒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價的功能是甄選優秀幼兒。 新《綱要》將教育評價作為與總則、教育內容
⑨ 幼兒園一般都有哪些課程
音樂、美術、常識、社會、科學、是教委規定課程,一般幼兒園都有的。其餘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那就要你到各個幼兒園參觀的時候咨詢一下了。不知道你是哪人啊?要問的是什麼地方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