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課程
❶ 幼兒園里的小朋友主要學習什麼課程
項目領域上月幼兒發展情況小結本月教育目標健康領域1、新幼兒的一日常規有了明顯的進步。2、大部分幼兒學會了扔,滾,踢球等動作。1、繼續培養新幼兒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2、培養幼兒做簡單模仿操。語言領域1、大部分幼兒的語言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能夠看圖學說話,個別不會說話的幼兒有想說話的意願,並發出類似的聲音。2、個別年齡較大的幼兒會說幾首有趣的兒歌和背誦簡單古詩1、培養幼兒能夠大聲清晰的說話並表達自己的想法.2、繼續教幼兒學習一些有趣的兒歌和簡單的古詩。科學領域1、幼兒能夠感知前,後兩個空間位置,動手操作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了解到春天的變化,有探索的慾望。1、讓幼兒學會簡單的分類(如顏色,形狀等)。2、會數1~10的基數。藝術領域1、在老師的音樂伴奏下,幼兒學會簡單律動並會模仿,部分幼兒有創編新動作的意識。2、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動手粘貼裝扮美麗春天。1、培養幼兒簡單的撕,揉,折,搓的能力。2、教幼兒學會幾首簡單的兒歌(如有關夏天的)。社會領域1、大部分幼兒能做到坐著看電視15~20分鍾,聽故事10~15分鍾,年齡相對較小的幼兒仍需在培養。2、幼兒規則意識有所提高.1、培養較小幼兒能坐著看電視10~15分鍾,聽故事8~10分鍾。2、讓幼兒學會懂得分享,並感受快樂.
❷ 幼兒園老師怎樣安排課程怎樣教
小班《可愛的兔子》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3、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有的甚至練得非常熟練,到正式上課時變成了排練後的演出。
最近去鄉鎮聽課,發現還是存在這樣的現象,試教時用自己班上的孩子。當時我問那老師:「你正式上課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嗎?」她回答說:「是的」。我又問:「那你試教時為什麼不用別的班的孩子?」她說:「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納悶:管不住孩子,課堂中出現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戲重要嗎?因為在我看來,虛假的課堂欺騙的問題是很嚴重的,雖然我能理解這些老師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❸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❹ 幼師是做什麼的
幼師是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幫助他們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幼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決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師工作職責:
1、協助園長組織實施有關衛生保健方面的法規、規章和制度,並監督執行。
2、負責指導調配幼兒膳食,檢查食品、飲水和環境衛生。
3、負責晨檢、午檢和健康觀察,做好幼兒營養、生長發育的監測和評價;定期組織幼兒健康體檢,做好幼兒健康檔案管理。
4、密切與當地衛生保健機構的聯系,協助做好疾病防控和計劃免疫工作。
5、向幼兒園教職工和家長進行衛生保健宣傳和指導。
(4)幼兒園老師課程擴展閱讀
幼師必備素質:
1、執著事業心
幼兒園的日常工作是瑣碎和平凡的,同時情況又是復雜多變的,所以教師應該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充分的准備,堅定信念,保持一顆執著的事業心。
2、自信自尊
自信、自尊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個性特徵。一個對自己工作沒有信心,消極懈怠的人是無法做好工作的。幼兒教師自身充滿自信、自尊的人格,處理問題時也表現出自信都將感染幼兒,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
3、良好形象
幼兒雖然年齡幼小,但是也喜歡美好的形象。老師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是敬仰和崇拜的對象。因此教師要格外嚴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4、愛心和童心
一位好的幼兒教師往往是幼兒的「忘年交」,是幼兒群體中的一分子,積極參與孩子們的各種活動,和他們一起游戲、講故事、說悄悄話。
5、溝通能力
要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示關注、接受和鼓勵幼兒的談話。教師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要有耐心,細心揣摩和理解幼兒語言中所蘊涵的意義。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使幼兒了解教師的想法。
6、自學能力
幼兒教師需要不斷地吸取新知識,學習新技能,開闊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跟上時代的變化。如果幼兒教師不以身作則,那麼給幼兒帶來的影響將是後患無窮的。
❺ 早教課程和幼兒園課程有什麼區別
第一:選擇課程的方式不一樣
在早教中心,通過科學的測評方式,可以了解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發育處於哪個階段,父母會有針對性的選擇早教課程種類,有效幫助寶寶均衡發展,幼兒園則不同,所有的課程全部是千篇一律,不能單獨為寶寶開設特色課程,並且幼兒園課程種類相對早教中心來說比較單一,趣味性不強。
第二:年齡不一樣
早教主要是針對0—6歲的課程培訓及家長的一些育兒指導,是從寶寶的敏感期五大能力開始的,通過特別的課程設置來傳遞;幼兒園和早教從經營的體系和模式就有很大的區別,第一幼兒園針對的年齡段主要是3歲半以上的孩子,早教面對的孩子是從出生一直到6歲之前的教育。
第三:授課方式不一樣
從課程體繫上去分析,幼兒園的課程是大班制教學,每個班差不多20—35人左右,一個主班老師、一個陪伴老師、一個阿姨;早教課程最多不超過12個孩子,主要的是4歲以下,教育的課程是要求我們家長一起陪同上課的,老師、孩子、家長三方互動的一個形式,家長可以在課堂當中獲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您在課程當中可以直觀的看到孩子在這一節課程當中的一個表現,有哪方面表現好哪方面表現不好的,對孩子的發展狀況可以隨時掌握。
第四:教育方式不一樣
幼兒園主要以保育為主,以看護孩子的安全為主,讓家長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晚上您去接孩子下園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頂多就是和您溝通幾句孩子今天在幼兒園的大體表現,您在早教中心上課,不但孩子五大能力得以提升,課上老師還會有單獨指導的時間,針對每節課的重點操作老師會對每個孩子做出指導和評價,下課之後老師還會跟您溝通,給您一些教育方案包括您在家的時候如何實施家庭教育方案,這些在幼兒園是得不到的。
第五:接送方式不一樣
由於早教針對的是0-6歲的孩子,為了孩子的安全一般都由家長親自接送,也是為了讓家長和老師有更多的機會溝通,通過在學校的表現對每個孩子做出指導和評價從而給出科學的育兒方案和家庭延伸服務。而幼兒園一般都有校車接送,相對來說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機會要少些。
❻ 給自己幼兒園的老師培訓,選什麼樣的課程合適
1.「中考復讀」是指年齡不滿18周歲的初三畢業生,因目前成績不理想或對錄取學校不滿意,願意用一年時間復習調整,重新參加下一屆中考的學生。
2.復讀學生的學籍問題:選擇復讀的學生不存在學籍問題,所有的初三畢業生在領取所在學校的畢業證書後,即宣告初中學籍業已失效,成為空檔,下一步等到學生考取高中後再重新建立高中學籍。
3.關於中考復讀的政策。復讀學生再次參加中考符合國家政策規定,中考復讀生在擇校范圍與錄取政策方面與應屆生相同。他們被安排與應屆考生同步進行體檢、體育測試、英語口試等考察項目,並在中考結束後參加下一屆地理、生物水平測試的補考,成績加入總分。
❼ 幼兒園老師常說的「上課」,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
幼兒園教師說的「上課」除了正常的授課內容,還包括各種活動課程,比如動手製作小工藝品,美術課等等,還包括各種課外活動。因此,幼兒園的上課范圍比較廣,而且大都是相同的老師承擔,比較辛苦的。
❽ 家長問老師幼兒園有沒有線上課程老師應該怎麼回復
如果是本園開展了線上的課程,那就正常回復。如果本幼兒園沒有線上的課程,可以推薦一些內容。
❾ 幼兒園老師如何做到課程的延展性
我覺得幼兒園那老師要做到課程的延展性,首先要備好課,幼兒熟悉他們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