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什麼是新課程觀

什麼是新課程觀

發布時間: 2020-11-30 04:57:21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答: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⑵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念

一、整合教學與課程

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這場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彼此分享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或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作出任何變革。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這樣,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繁、難、偏、舊,而教學也不斷地變得死板、機械、沉悶。這種背景下的所謂教學改革只能是打外圍戰,「戴著鐐銬跳舞」,師生的生命力、主體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這種改革最多隻能造就教學法專家。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有機構成,同樣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種改革是需要教育家也是能夠造就教育家的改革。

⑶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必須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因而對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正在成長的人。學生的生活和命運是掌握在學校和教師的手裡。學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學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長;是不是幸福歡樂,都和他們所在的學校和所遇到的教師有極大的關系。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差異是一種財富。尊重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明顯不同。所以,「應當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加強,不但加不進去,而且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窒息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抵制或抗拒。
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引精神營養。所謂「成長無法替代」,「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
。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第三,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法律上的責權主體,也是倫理上的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⑷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1、「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2、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3、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4、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5、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7、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8、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⑸ 新課標下的教育觀內容是什麼

教育觀是指人們對教育這一事物以及它與其它事物關系的看法。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它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的內容
教育活動中傳遞的信息即教育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響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由於人類文明是逐步發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錯誤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應,還有可能帶來消極的效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步發展,以往的不足會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誤區產生。如宇宙「地球中心論」曾經長期作為教育的內容,隨後被「太陽中心論」取代,現在「太陽中心論」也已被放棄。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藉助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有時是強勢地位,向教育對象發出的啟發、引導信息以及獎懲信息,以影響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

⑹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師觀

包括兩個方面:

1·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2·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⑺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7)什麼是新課程觀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⑻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內。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容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8)什麼是新課程觀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⑼ 新課程標准致力於建立什麼樣教學觀師生觀學習觀

來自網頁,僅供參考,祝你成功

新的課程標准使課程由傳統專制走向合作民主,使教師由高高在上走向引導參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下走向主動探究,使課堂教學由「三尺講台」走向「表演的舞台」。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主導課堂,成為了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了課堂名副其實的主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新課程下的教師觀
課堂上長期以來只是教師具有「有所權」,可以控制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可以制定教學內容,評判學習成績;可以左右學生的愛好;可以規劃學生的安排;可以讓學生言聽計從。教師總是習慣根據自己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教學,將一株英姿煥發的小樹剪掉枝,修掉叉。不準學生有任何不服從「領導」的行為和舉措,按自己鋪好的路讓學生去走,是絕對的權威,嚴重的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和興趣愛好,抑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下教師觀截然不同,教師重新調整了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地位,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提問者轉化為參與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剪枝修叉者轉化為施肥澆水者,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同時,對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由過去的「一刀切」轉變為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由過去的抑制轉變為培養、激發、鼓勵。
傳統教育下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已被合作,探究學習所代替,教學過程不只是過去的照本宣科,而是師生合作,共同質疑,共同思考,共同解惑,共同體驗的過程,也是朋友之間同發展的課程,共同體驗的課程,共同豐富的課程。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成為了教學活動中的「導演」,課餘生活中的朋友,閑暇時的知心人。
二、新課程下的學生觀
新的課程理念,更為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為注重人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呼聲。新的課程標准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只是「收錄機」,無論上什麼課只是打開開關「錄」下來,在頭腦中錄制下來,形成「磁帶」,在老師提問或考試時候「播放」出來,老師讓什麼時候「錄」就「錄」,讓什麼時候「播」就「播」。像是一台沒有自主性的機器。根本無從談起什麼個性、興趣。作業更是量大質低,重復的作業寫了五遍又五遍,沒有一點變動,沒有一點新意,自然收不到什麼效果。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角色大有轉變,不是收、播的「收錄機」而且共同參與表演的演員;不再是承受多重作業壓力的機器,而是描繪美好畫卷的作家;不再是冷靜的旁觀者,而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
新的理念下,學生有了崇尚真理、追求真知的氛圍,有了一個民主、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有了張揚個性,發揮特長的廣闊空間。在新的理念下學生富有了更多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學生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嘗試成功,感悟心悅。
三、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老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不平等的。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促進者、學習的支持者;學生由以往的聽眾轉變的演員,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呈現出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關系,課堂上再不是「你講我聽」,而是共同參與,共同學習,課余再不是學生恐懼教師,而是主動的找老師談心、交流、共同探討。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下,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教師已經歷了一次課改大潮的洗禮,轉變了教育教學觀,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明確了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學生從思路上得到了解放,有更多的時間,更廣闊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有更多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一股勢不可擋的課改浪潮正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的進行著。

就課堂教學諸因素而言,教師和學生是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有什麼樣的師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對教與學關系的本質認識,也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等。那麼,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樹立怎樣的師生觀呢?
1、統一主體觀。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影響的活動過程。從教的角度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只有教師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但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如果脫離學生的能動性,就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主體性應體現在對學生學習的主導作用上,即把學生看作發展的主體,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千方百計地為學生主體的和諧、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從學的角度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誰也不能替代學生的能動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動性如何,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但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因缺乏自主認識和自我實踐的能力,只有求助於教師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只有通過教師主體性的實現才能實現學生的主體性。由此可見,教與學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師生之間存在著相互幫助、相互協調、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教學中,只有將教師與學生當成統一的主體,才能形成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格局,達到「教學相長」之境界。
2、民主平等觀。教育民主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之一。教育民主化在教學中的體現就是師生關系的優化,它要求教師和學生應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觀,即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形成理解與尊重、平等與友好、信任與接納、關心與幫助的新型師生觀,讓教師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展現才華和智慧,讓學生在主動自由的狀態下表現天性和聰穎。民主平等關系建立的基礎是師生互愛和理解,愛和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渠道。教師要熱愛並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視學生各方面的成長,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行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相信學生有獲得自身發展的潛能,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學生也要熱愛並理解老師,尊重教師為培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並以積極的態度適應由於教師個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教學風格,在接受教師啟發引導的同時,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幫助教師提高教育能力,使教學過程在雙方溝通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順利進行,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培養學生民主、平等的品質。
3、多向合作觀。新課程教學倡導合作,主張拋棄傳統教學中師生同處一室,卻各自為政,缺乏交流或只有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多向合作觀。這種合作不僅有師生合作,還有生生合作與師師合作。師生合作就是要減少教師灌、學生聽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唯一的組織者,而與學生一道成為活動的共同主人,通過師生共同感受、分析、討論、研究,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從而有效地培養師生之間互相關心、彼此幫助、共同進步的集體精神。生生合作則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組織學生交流思想、集思廣益,使學生在檢查、評價對方的同時學會檢查、評價自己,形成尊重他人,善於向他人學習的良好品質。加強師師合作,共同探討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在不斷完善教學活動過程的同時,促進教師個體及整體素質的提高,形成團結、奮斗、向上的教師群體。
4、共同發展觀。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與能力,是現代教學的又一重要特徵,即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樹立師生共同發展的理念。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為完成對學生素質培養的目標,教師必須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善於研究自己的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竭盡所能地去進行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探求與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的實現自身價值。

⑽ 新課程改革下應形成哪些正確的課程觀

  1. 樹立課程「三維」目標意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2. 以教材為基礎積累課程資源。

  3. 要以教材為載體加強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