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新課程
Ⅰ 高分。新課改 歷史教學
一.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課程觀:
傳統的課程只有教師與教材。新課標的課程是教師、學生、教學材料、教學情境與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是動態的經驗,是面向生活的體系,是師生「共建」的活動。課程不再是靜態的教科書。就是說,課程是變化的,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一部分,也是課程的建設者,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新課程和開發課程的過程。今天我們要倡導一種「目中有人」的課程觀,一種關注學生發展的課程觀。課程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一切有組織的材料與活動。
二.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側重點:
傳統教學只側重結果。新課標下歷史教學不但重結果,更重過程,還側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重創新,重歷史教育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思想品德教育。
1. 重教學過程
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過程應是開放的過程,由師生共同建構「學習共同體」。在《理性之光》一課中,一些難懂的專業詞語如「理性」「啟蒙含義」「人非工具」等比較深奧的問題,採用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細致的講解來完成教學目標;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可讓學生自主學習後採用分組,進行宣傳和辯論。方式不限,即可以演講,也可以排劇,更可以展開辯論,結合當今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方式闡述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異同等等;教師還可以留下一些題目,讓學生從網上查閱資料如《魯濱遜漂流記》、《天真漢》、《波斯人信札》分別是哪位啟蒙思想家的作品,作品中體現了怎樣的批判封建思想等等。使教學的過程成為教師的知識經驗智慧與學生燦爛的生命活力的有機融合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提高能力、熏陶進步思想及高尚情操。
2.重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改呼喚歷史教學的個性回歸。所謂個性,在心理學上亦稱「人格」,它是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性傾向和心理特徵,表現為個體在社會實踐中所持態度和行為的綜合特徵。與傳統教育不同,新課標非常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每個人的思考問題方法都有其獨特性,每個人的先天條件都不同,傳統教育的整齊劃一,齊步走,只重學科,目中無人,忽視每個人的個性發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落後。早在我國古代社會,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個性融會貫通教育思想,並以之來指導實踐。新課標強調,教學要以人為本。希臘著名學者普羅塔爾說過:「學生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教學中只有學生對所有問題產生疑問時,才能激發其學生的興趣,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如講到美國內戰時,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後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內戰前美國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嗎?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盡管學生不可能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但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值得肯定的,這就是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表現。針對這樣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同學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從而得出結論。學生在帶著「疑問」學習,既激發了其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又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回答問題固然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孔子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當然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適時地鼓勵、誘導、啟發學生發問。
3. 重創新精神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指出要使學生「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品質和實踐能力。中學歷史教材包涵著大量的創新素材,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又為歷史創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大力開展創新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空間。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相關的歷史事實,再現歷史上的一個個創新人物的活動和形象,讓學生置身於創新的時代潮流和氛圍之中,去體驗和感悟創新,使之懂得創新對人類進步的巨大影響,創新對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作用,從而增強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如在講到《孔子與老子》一課時,教師在講到孔子的思想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孔子的思想在當今的應用,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言。孔子的「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與人之間應當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有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當仁不讓於師等在當今的教育中繼續有借鑒作用;孔子思想中的德治等一系列觀點出現,注重創新,以史鑒今。還可以學習大禹、司馬遷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捨身忘己的敬業精神、哥白尼、居里夫人、牛頓等對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狂熱痴迷、愛迪生、諾貝爾等不畏挫折、不畏失敗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4.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新課標強調,歷史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要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心理體驗、情感震撼。要精心選擇材料,充分尊重學生感受,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性,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示範、熏陶、引導、升華與啟發的作用,盡量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地感受人類歷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斷地塑造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一課時,就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讓學生列表展示、歸類,並通過課後查找資料收集重要成就的一些圖片、原理等信息,並分組向全班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圖片,構思嚴禁的原理,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發明和重大科學成就大約300項,其中中國大約175項,占總數的58%以上等精確的統計數據,使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我國古代的科技輝煌及悠久的文化歷史,使學生心靈為之震撼。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社會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收集我國時事科技,如「東風」光榮榜、西昌和太原等發射基地的成就等,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偉大祖國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三.新課標之歷史教學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育強調師道尊嚴,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是知識的傳授者。新課標強調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平等,促進個性發展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發展的促進者。如在學習《音樂與美術》一課時,教師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藝術優勢,調動有音樂、繪畫才能的同學作為組織者、帶動者,由學生講解音樂大師貝多芬、海頓等思想和成就,網上下載並欣賞德彪西的《牧神午後·前奏曲》等,領略並由學生模仿傑克遜的風采,教師可作為普通一員參加學生的活動。通過類似的課堂,建立一個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分享與感受學生的快樂,使學生在興趣的前提下掌握知識,陶冶情操。學生是獨立和發展的人,是學習的主體,是責任與權利的主體。教師要有耐心、信心和恆心去教育學生,努力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