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課時安排
⑴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1)小學課程課時安排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⑵ 勞動教育已成為大中小學必修課,各學校應如何正確的安排課時
勞動教育課在規定中表示大中小學每周不少於一課時,可以在學期內或者寒暑假的時候自行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可以安排勞動周或者勞動月進行安排。這一次的要求是以集中勞動為主,以前也有這種勞動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都是讓孩子在家裡面勞動,然後家長進行拍照,很多時候很多家長都不捨得幫孩子去動手,都只是把把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現在很多孩子上了幼兒園還在喂飯,有些孩子上了小學,有些家長還在給孩子喂飯吃。真的非常的誇張,很多孩子離開父母生活都沒有辦法自理,更不要說幫忙做家務。
父母們要學會放手,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讓孩子越早能夠獨立,能夠生活自理,對孩子來說有很多的幫助。不能讓孩子只會讀書,其他什麼事情都不會,連吃飯穿衣都需要幫忙,東西不會整理,等孩子們出了社會怎麼辦?
⑶ 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基本課時多少節
各省課時設置不一樣,江蘇一、二、五、六年級每周5節課,三、四年級每周4節課。
⑷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是什麼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⑸ 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各科的周課時量是多少
專任教師的周課時量原則上按以下標准執行:
1、普通高中內教師10—14節,高中語文、數學、容英語每周10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
史、地理每周12節,音樂、體育、美術、通用技術、心理健康、信息技術等每周14節(中職
學校可參照本標准根據專業特點制定各學科周課時量標准);
2、
初中教師12—16節,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2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
體育每周14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學科每周16節;
3、小學教師14—18節,語文、數學每周14節,其他專任教師每周18節。
⑹ 山東省教育廳對小學各科課時安排的相關規定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9節)
數學(5節)
體育(4節)
藝術專【包括音樂、美術屬】(4節)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
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小學三、四、五、六年級
品德與社會(2節)
語文【包括作文】(8節)
數學(4節)
英語(2節)
科學(2節)
體育(3節)
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2節)
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⑺ 小學課程課時標准詳細資料
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每周課時總量為30節。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3節)
語文(9節)
數學(5節)
體育(3節)
藝術【包括音樂、美術】(3節)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
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4節)
小學三、四、五、六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包括作文】(8節)
數學(5節)
英語(2節)
科學(2節)
體育(3節)
藝術【包括音樂、美術】(3節)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2節)
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⑻ 誰有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 九
品德與生活 2 2
品德與社會 2 2 3 3
品德 2 2 2
語文 8 8 7 7 7 7 6 5 6
數學 4 5 5 5 5 5 5 5 5
外語 2 2 2 2 4 5 5
歷史 2 2 2
地理 2 2
科學 2 2 2 2
物理 2 2
化學 2
生物 2 2
體育 4 4 3 3 3 3 3 3 3
音樂 2 2 2 2 1 1 1 1 1
美術 2 2 2 2 1 1 1 1 1
綜合實踐 3 3 3 3 3 2 2
信息技術 1 1 1 1 (各校自定)
(地方與
學校課程) 8 7 2 2 3 2 3 2 3
⑼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9)小學課程課時安排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⑽ 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各科的周課時量是多少
北京市政府《關於全日制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暫行意見》中規定:中學語文教師每人教兩個班(10課時~12課時);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教師每人每周授課12課時~16課時,平均14課時;其他各學科每人每周授課14課時~18課時,平均16課時。
小學教師每人包教一個班的語文、數學,或每周授課16課時~20課時,平均18課時。其他省、市根據本地區特點,對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均有類似規定。
(10)小學課程課時安排擴展閱讀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