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生成課程

幼兒園生成課程

發布時間: 2020-11-30 13:27:00

A. 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課程指南》的主要內容:教師「預設」和幼兒「生成」對幼兒的發展具有同等的價值,它們都共同指向教育目標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預設」和「生成」可以說是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因此,我們除了要把握好預設的活動,更多的是要關注幼兒的生成活動。要仔細地觀察、分析幼兒,即時捕捉孩子們中間的熱點問題,研讀每一個孩子,關注孩子們發展的每一個尋常時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綱要》精神:「以幼兒為主體」「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才真做到尊重幼兒的意願和需要,發現孩子們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有教育價值的東西。滿足孩子們探索的需要,提升生成活動的質量,使教師和幼兒都成為課程的主動建構者。

B. 幼兒園課程生成性價值的判斷上有哪些正確的判斷

1.受唯理派哲學思想影響的是( ) A. 蒙台梭利課程 B. 福祿貝爾設計的恩物 C. 方案教學 D. 直接教學模式 2.綜合性課程的長處有( )。 A. 是由關聯的課程,能對兒童各方面的學習進行有意義的聯系。 B. 能使兒童發展與知識結合成一體。 C. 能促進兒童主動的學習。 D. 已有相當長的運用歷史,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下列較多地被運用在藝術領域的課程目標是( )。 A. 生成性目標 B. 表現性目標 C. 行為目標 D. 結果目標 4.在直接教學課程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 )。 A. 兒童行為的訓練者 B.兒童學習的共同建構者 C. 兒童主動活動的鼓勵者 D.兒童行為的強化者

C. 在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中,預設與生成有什麼區別

生成課程(呼應課程)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 生成課程與預設課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無目的地追隨兒童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根據對兒童的需要、興趣的觀察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不斷生成課程活動,不斷調整課程計劃的師生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西周幼兒園現正火熱招生中,歡迎上我們的官網了解看看

D. 如何將《指南》精神落實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

《指南》作為我國目前最具科學性、先進性、實效性、操作性的幼教指導綱領,如何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提高教育者理解、執行的能力,並將《指南》精神貫徹落實到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中,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而面對《指南》,原有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調整將如何展開?怎樣能將《指南》中的「學習與...發展目標」落實在現行的課程中?如何將領域目標的學習與幼兒整體性發展結合起來?幼兒園區域活動作怎樣才能充分尊重幼兒的需要與發展,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成為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探究的話題。關鍵詞:園本課程預設課程生成課程自主學習環境 任何事物的開展,都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其精神實質,理解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才能落到實處。為了全面貫徹《指南》,「幫助教師了解3-6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我園開展了全面的學習《指南》的活動。一、 學習《指南》,引導教師更全面了解《指南》,提升教師理解、運用《指南》解決實際工作中困難的意識與能力。從5月23日《指南》(徵求意見稿)發布,到10月16日《指南》正式頒發,一直牽引著我園全體教師的視線,影響著全園教師教研學習與研討主題。我園向每名教師印發了《指南》文本資料。利用專業培訓與業務學習時間,開展了《指南》的集體學習活動。成立《指南》學習小組,集體、小組學習相結合,領會《指南》精神與實質,明確各年齡階段「學習與發展目標」。以園長牽頭的園領導班子共同參與學習《指南》的組織與實施,年級組長擔任學習小組長。園長、教學副園長、教研主任分別兼任各年級組的學習指導。逐條、逐句認真學習,並針對每一條目標及指導建議提出針對性分析、闡述,力求每位老師都能明確。二、 對照《指南》,反思園本課程中的問題。所謂「園本課程」,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這個「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應該是在落實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的過程中自然形成起來的,而且符合本園實際,帶有本園個性色彩的課程方案。其中包括自己清晰的課程理念、可操作的課程目標、有本土色彩的課程內容、有效可行的實施形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和較完整的課程評價等,是一種帶有明顯探索色彩的課程實踐研究。」對於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課程活動作為載體,以完成課程教育目標,促進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與發展。課程的計劃性是幼兒園課程中重要的一個特點,而「預先設定的課程」是幼兒園落實教育目標,實施教育手段的途徑,是幼兒園課程中的重要活動和必不可少的活動,也是區別於家庭的「隨意教育」和社會的「無目標化」教育的本質所在。但對於我園現行的「主題化探究活動課程」,有很多活動中幼兒更渴望開展教師預設課程以外的活動。這些預設計劃以外的課程就成為幼兒興趣指引下產生的「新課程」業內也稱其為「生成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基於此,我園在經過十年的學習---設計----嘗試----反思----修正----再實驗-----再修正-----總結成形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教育目標,結合我園周邊及社區特有的環境資源,不斷構建改造課程內容。在多年的摸索與反復實踐中,園本課程雛形基本形成。融合「奧爾夫音樂教學」、」「分享閱讀」的「探究式主題活動整合課程」不僅承載著我園「啟迪童真、開發潛能、實現多元化全人發展」的辦園宗旨,也指導著全體教師和孩子們的所有活動。課程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個領域的教育目標融合於不同主題的活動中。這一點也完全符合《指南》「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的觀點。 在以往園本課程的多次實施與構建過程中,從未得到過如《指南》這樣具體的指導。在學習《指南》的過程中,我們開始反思原有課程中的問題與不足:1、園本課程中預成課程占據整個課程的90%,大部分由老師預先設計,以教師教學組織活動為主,雖然容易執行,易於操作。但也約束了老師對活動的拓展,不易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2、為了平衡幼兒園同年齡間班級的教學水平的差異,幼兒園在同年齡段統一制定課程,班級老師疏於思考也互相拷貝教學活動,雖然主題活動學習面涉及全面,但班級幼兒個性化發展需求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利於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需要。3、區域學習主要以幼兒無意識隨意游戲和老師規定開展的游戲為主;科學區(益智區)多以領域目標直接指向材料,缺乏對材料與主題融合性探究的思考,個別班級很少考慮到材料的層次性和幼兒個性化需求。 在學習《指南》、對照《指南》反思問題中我們開始嘗試以下策略以調整全園的課程實施:三、對照《指南》調整園本課程中幾點策略:(一)、以《指南》目標為參照,調整預定課程與生成課程,根據幼兒興趣選擇「生成課程」內容。一方面,引導老師著重學習實施《指南》應把握的要點,探討「如何在課程中體現要點?」;另一方面,由年級對照《指南》標准,分析園本課程中「預成課程目標」是否可以用孩子們正在探究的話題作為載體,將目光由單一的完成活動轉化到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感興趣的話題發展該項「學習與發展目標」上來。簡而言之,就是:用幼兒感興趣的「生成活動」來完成「預成活動」的預期學習目標。如此看來,可以促進幼兒發展某一目標的課程載體並不一定只有一個,也並不一定要用預成的某一個活動才能完成。只要教師准確把握不同年齡幼兒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心中裝著目標,用善於觀察、真誠關愛、尊重理解的心態聆聽孩子們的內心的聲音,所謂的「預成」與「生成」是可以互相轉換的。課程調整中,園長親自深入班級指導課程的調整與活動的設定,教研主任、年級組長和老師共同制定課程網路、課程教學目標、學習與發展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將原有的主題活動教育目標及幼兒學習目標進行梳理,將適宜性目標和化解的子目標與《指南》對照,符合年齡特點的保留,不符合的刪除。將深度、難度不適宜的目標進行調整,使得課程中涉及到的目標更科學、更接近於《指南》中的參考目標。《指南》指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指引老師捕捉幼兒學習興趣點,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開展活動,落實目標。對於正在探究「恐龍樂園」的大一班孩子來說,恐龍的大小是他們最近最熱衷的話題之一,許多孩子多次問:「老師,霸王龍真的有18米長嗎?18米是多長呀?」圍繞孩子們的問題,曾老師依據《指南》(科學目標:(二)2、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5~6歲)。將活動調整為恐龍大調查----測量恐龍,學習目標調整為:「學慣用數學的測量方式感知恐龍的不同,體驗不同恐龍的空間大小,學會用數學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她和孩子們一起投入到了有趣的測查恐龍活動中。協助孩子們用尺子、身體、短尺、繩子、報紙以及腳掌、手掌等多種工具,嘗試著尋找答案。激勵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嘗試統計孩子們心目中「18米的霸王龍」到底有多大?以此幫助孩子們用數學、數字解決孩子們遇到的問題,從而發現生活中數字可以告訴我們的答案。讓以往單一的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生活化、兒童化,更加貼近了孩子們的生活和他們

E. 如何處理幼兒生成活動之我見

《上海市幼兒園課程指南》中明確指出: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是幼兒園課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幼兒的「生成」是指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 幼兒的生成活動其實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於觀察孩子並捕捉孩子活動中的問題,從孩子生成的問...題出發設計活動。教師的「回應」就是指教師從幼兒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適時適宜地回應,並引導他們去探索、去挑戰。 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並拋還給孩子。」它告訴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孩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 一、傾聽、分析童聲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伴隨著大量的言語談話,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書,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書,是成人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書。孩子們好奇好問,其中包含了許多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而這時教師就應該是一位細心的傾聽者,去傾聽幼兒談論的熱點話題。這就要求教師花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觀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麼,聽一聽孩子在說什麼,看一看孩子表達了什麼,盡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靈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語言表達世界。在預設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活動中,我帶幼兒去撿落葉,但是在撿樹葉時,小朋友關注的是:垃圾桶上為什麼畫圖案?馬路上紅顏色寫的30T是什麼意思?公用電話上為什麼要畫一個話筒?……針對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就讓他們收集小區、商場、馬路邊等各種各樣的標志,通過收集,幼兒提出了很多問題:「我想了解標志有什麼用?」「我想了解為什麼標志要這么多?……」孩子那一瞬間生成的主題火花,十分有教育價值,孩子們是那麼的感興趣,而且標志對於孩子們來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有話可說,有問題可問,我想孩子們不會感到遙不可及的,於是「會說話的標志」,這一主題活動就生成了。正是由於我的留心觀察、傾聽才發現了來自幼兒生成的活動主題。當活動的內容是他們所喜歡和感興趣的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難以想像的,幼兒的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揮。在二期課改中,孩子是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應充分地發揮。不要認為課程改革了就盲目地追隨,反正孩子生成的就對,教師的主導意識就不需要了。其實在我的教育過程中,不是所有孩子生成的問題都轟轟烈烈地推動和開展,而是捕捉幼兒生成的東西是否有價值,如果幼兒生成的內容對其自身的發展並沒有價值時,我就予以轉化或淡化,如果個別幼兒還是十分的感興趣,怎麼辦呢?就進行個別指導,滿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即可。 二、寬容、理解幼兒 1、對幼兒的能力要有信心,要耐心等待,不急於求成。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有一個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無論是動作的內化,還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賴於兒童反復作用的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根據這一觀點,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做到:對幼兒自己的探索活動不直接指點;對幼兒的疑惑不急於表態;幼兒在活動中碰到困難不急於幫助、代替,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幼兒的發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觀察,在觀察中尋找教育的契機。「認識麵粉」的活動中,我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將麵粉揉成面團,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幼兒將麵粉揉成麵糊或粉粒狀,這時候,我不急於幫助他們,而是對他們說:「你們再去研究一下,仔細想一想。」經過反復的實踐,孩子們終於將麵粉揉成面團,當孩子們克服了困難成功的時候,他們激動得歡呼雀躍。他們自製了小圓子、小油條、小餛飩,體驗著成功的快樂,同時取得了有關的生活經驗,從中認識了麵粉。知道了麵粉揉成面團需要適量的水和溫度。幼兒的「學」比教師的「教」更重要,等待也是教師回應幼兒的好方法。 2、允許幼兒有失誤,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事物的能力。幼兒在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教師對此要正確對待,切莫急於糾正或代替幼兒,要允許幼兒有失誤,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事物的能力。一次「種蔥」活動中,有的幼兒把蔥葉種於泥土之中,蔥根留在上面。這時,我並不馬上去糾正和幫助他們,而是讓幼兒自己去領悟。在觀察別人種蔥時,幼兒會發現並糾正自己的失誤,對還沒有領悟的幼兒我做到適時地提問:蔥的葉在哪裡?葉子是朝什麼方向長的呢?通過適當啟發引導,讓幼兒自己糾正失誤。當然,如果幼兒在活動中多次失誤,在適當的時機,教師給予一定的行為指導也是必要的。教師是幼兒活動積極的支持者、推動者,在活動中要適時出現、幫助和支持,引導幼兒不斷研究和探索,有了寬容的教師才會有創造的幼兒。 3、平等對待幼兒引發幼兒自主發展在走進二期課改的日子裡,我把身邊的每一位小朋友都當作我的好朋友,和他們以心換心,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傳授者走進孩子的世界,我了解到了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需要什麼,尤其當我誤解他們時,我會誠懇地和他們道歉並取得他們的諒解,記得有一次我請幼兒畫自己的本領,這時我看見顧一函小朋友畫了一大片黑呼呼的東西,我當即就生氣地把他的紙拿走了,並給了他一張新的紙,這時只聽見他輕輕地說:「我畫的是鋼琴。」我感到很慚愧,馬上對他說:「一函越來越棒了,什麼時候讓陳老師聽你美妙的琴聲啊?」如果錯怪了幼兒,我就及時放下老師的架子,誠懇地和他們道歉,讓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良好的發展。傳統的教育中要求孩子聽話,教師說了算,但是這樣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個性,所以作為教師要從幼兒的心理去探究,以兒童的目光來表現,為幼兒創設一個敢說、敢想、敢做的天地。只有「同孩子一樣高」,與孩子交朋友,才能了解他們,讀懂他們的心聲,才能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順利地把幼兒的熱情引向學習,才能讓幼兒敢問敢答,從而更好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適時質疑、調控《幼兒網路辭典》中對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個人主動的從多方面探討求答案,解決問題。」這里的「尋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問題,因為有了問題,才有可能帶著問題去尋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動中的「質疑」——既探索活動展開時發現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僅有幼兒的「質疑」是不夠的,教師的「質疑」也是回應幼兒的一種良好催化劑。初冬的一個早上,孩子們在大型玩具邊玩,梁晨小朋友突然掀開滑滑梯下的塑膠地墊專注地尋找著……孩子們也圍了過去,看到這種情況,我就問孩子們:「你們在找什麼呀?」孩子們奇怪地問我:「這里的蚯蚓跑哪兒去了?」我對他們笑笑,說:「那麼還有什麼地方你們看見過蚯蚓的?」孩子們又到種植園地、草地、操場旁等地方去找,可是還是沒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想一想你們以前是在什麼時候找到的呢?」通過兩個「質疑」,我促進了幼兒的思考,並使幼兒產生了許多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響。幼兒有自己的理論,教師的不斷「質疑」就是促進幼兒用自己的頭腦、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使生成和回應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質疑」,那麼幼兒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滅,所以這時教師的回應作用就是讓他們的探索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持久、越來越深入,不斷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識,培養探索精神,為幼兒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調控要求教師因人而異,當孩子由於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難無法進一步發展時,教師要伸出手幫一把,「調控」還要求教師事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對孩子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有預算,並做

F. 幼兒園動物朋友可以開展哪些生成課程

可以一棵樹下有四個小朋友,轉4圈,然後去抓別的小朋友,誰先抓到1個小朋友就獲勝,一塊轉圈的不能相互抓!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