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電大幼兒園課程論
1. 幼兒園課程論什麼樣的課程是有價值的
徐西周根據孩子的身心規律,為了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潛能,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討,總結出一套「三維立體幼兒教育法」 ,其中包括孩子的性格養成、行為調節和思維激活培養三個部分。 性格養成訓練包括任性、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信息不對稱的訓練,好動、精力旺盛的訓練和敏感、內斂的訓練等。行為調節包括家庭行為調節、社會行為調節、學校行為調節、課外課內行為調節。思維激活培養方式主要以立體中文、邏輯數學、游戲英語為主,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徐西周認為人是一個三維立體的綜合體。三維指人的生物性、社會性和人的時空概念,三者有先有後、相互依託,才能孕育出精彩的人生。三維立體幼兒教育其實就是圍繞以上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人的生物性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要注意把握孩子的成長節點;人的社會性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要注意把握孩子的成長方向;時空概念告訴我們,要立足現實,才能有所繼承和發展。
2. 幼兒園課程論 簡答題 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區別
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同屬於課程的下位概念,從邏輯學上說,它們在內涵上應該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兩者之和應當等於課程概念的外延。從這一原則出發,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以學生獲得的經驗是學術性的或非學術性的來限定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其外延是相容的;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來區分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隱性課程界定為校園文化、未預期的學習結果,則又超越了課程的內涵。因為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不管是學術的,還是非學術的)很難說是顯性課程給的或是隱形程中習得的,人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整體行為,不可割裂的。任何課程都是有計劃的,如果某種東西不可計劃,那麼它至少不被稱為課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響。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在於結果、計劃性或存在的環境,在於學生的接受機制和教師的呈現方式上。
就學生的接受機制而言,可以分為有意接受和無意接受兩種。對顯性課程來說,學生總是意識到自己是在學習什麼,明確地知道要往哪兒去,目的性比較強,一般都會採取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斷地調節自己以求得最大限度地獲得各種經驗。而對隱性課程來說,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不知道要往哪兒去,目的性不強,一般都是在無意識中獲得各種教育經驗,是一種自然的習得過程。但對教師來說,則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意識的。不管教師所施加的教育影響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只要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接受教師影響的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無意習得的全部經驗,都屬於隱性課程的范疇。
就教師的呈現方式而言,在顯性課程中教師一般都採用明確的、直接的、外顯的方式來呈現教育內容。所謂明確是指教育的痕跡極為明顯,教師明白自己是在教,學生也明白自己是在學。所謂直接是指教師直截了當地把教育內容向學生傳授,明確地告訴學生要達到什麼目標,應該做些什麼,學了之後會有什麼結果等等。所謂外顯就是教育雙方都能明白地看到教育的過程。而在隱性課程中教師則採用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所謂暗含就是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育的痕跡不太明顯,學生並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師的哪一方面的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習(教師可能意識到也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教某些東西),也不知道教師在教育自己。所謂間接是指教師不接向學生明示自己向學生傳授哪些知識、技能和價值等,而是通過一定的比較轉的方式向生傳縣信息。所謂內隱是指,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看不見的、隱含在某種客體裡面的。所以隱性課程可以說是學生在課堂外無意間習得的由教師以特定方式呈現的文化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