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游戲與課程的關系
A.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如何認識幼兒園的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的關系
(1)日常生活活動和游戲活動、教學活動,在幼兒園的課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
(2)日常生活話動和另兩類活動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幼兒在幼兒目的一日活動。在課程的實際實施過程中,日常生活活動中和另外兩類活動也是經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滲透的。
(3)游戲括動和教學活動的關系
①游戲和教學是兩種有本質區別的活動,兩者不可相互替代。游戲是沒有社會功利目的的,它強調的是過程、表現和兒童自主的活動,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教學主要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由教師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活動,它承擔著文化傳遞的任務,它更多強調的是教師的作用。游戲和教學的本質特徵,決定著兩者永遠不可能是同一的,或者是相互平行的。
②游戲話動和教學活動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們能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將游戲和教學進行最優化的結合,可以使幼兒園課程變得更為完善,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放羊式的或者灌輸式的教育。
③在確定幼兒園課程中的哪些教育括動是屬於游戲活動,哪些是屬於教學活動時,並非可以簡單地將活動內容和方式歸為游戲或者教學。如果將純游戲和完全結構化的(即完全按照教師計劃實施的)教學看作兩個極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無數種狀態,它們反映的是游戲和教學的不同結合的程度。
④游戲和教學可以以分離式、插人式和整合式等各種方式進行結合。
B. 如何理解幼兒游戲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對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幼兒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在這里,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他們盡情、忘我、不知疲倦,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僅僅是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對幼兒說"我請來了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游戲在教學中所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這一變化推動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並與其他教學環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6"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以鞏固幼兒對6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此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我們把教育的內容、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當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洞,拾起5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主要滲透了認識數字"7"以及理解7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在編制游戲時,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又能適合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進行間接指導,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我以組織者或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並組織幼兒議論、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如設計結構游戲時,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設計角色游戲時,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從而促進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C. 如何處理好幼兒園游戲活動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
幼兒園以玩為復主的,制孩子們都那麼小,就該玩的時候,前段時間參觀了優優樂童山東東營幼兒園,基本都是玩,不過還是要教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習慣哈。
首先,幼兒園綱要中說道「以游戲的形式貫穿一日生活」,所以你的教學活動所謂的課程,也一定要讓孩子在玩中學,我覺得你的概念是錯誤的,游戲活動就是學呀!
D. 淺談幼兒園教學與游戲的區別和聯系
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進行間接指導,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我以組織者或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並組織幼兒議論、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E. 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的關系是什麼
幼兒教育就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所以做游戲是孩子認識事物並理解給他們的好辦法,無論孩子如何調皮,只要說起做游戲都是興奮不已,要好好利用游戲的作用來達到幼兒教育的目的。
F. 探究幼兒游戲教育與幼兒身心發展的關系
《活動區游戲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學習反思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動的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幼兒園的課程與游戲是密不可分的,作為課程實施重要活動之一的游戲,應該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幼兒參與多種游戲,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反映生活,為幼兒在游戲中運用的知識及能力提供機會和條件。從而實現讓幼兒在愉快、自主中全面健康發展。游戲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教學活動一樣,在幼兒園課程中是缺一不可的,游戲活動和另兩類活動互相補充,在幼兒一日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總結近幾年來我園的實踐經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游戲在幼兒園整合課程實施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游戲和教學的概念常被混淆,在許多場合,游戲成了各級教學目標、按教師的意志和計劃進行的活動,而教學原本承擔的任務卻悄悄的被游戲替代了。事實上,游戲和教學既不可替代又相得益彰,二者可以以各種方式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例如,在音樂游戲《小貓捉老鼠》中,既能培養幼兒對音樂本身的節奏、旋律的感受美、表現美,又能培養幼兒的勇敢、機智的良好品質,通過彎腰、跑跳的表演,還能促進幼兒的身體發展。通過幼兒園課程與游戲整合,讓游戲活動成為孩子主動活動的情況下獲得各領域學習和發展的一種途徑。既促進了幼兒在各領域的發展,又能讓幼兒在想像和游戲世界中自主創造、自由表達。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實現游戲活動和教學活動的整合,使幼兒園課程變的更為完善、更為生動,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放羊式」的或者「灌輸式」的教育,只有充分認識游戲和教學這兩類活動各自的性質和價值,這樣才有可能以最小的代價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游戲和教學這兩者各自的價值。
二、游戲活動可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是孩子們特有的一種學習形式。自主性、趣味性、虛構性、社會性、實踐性等是游戲特有的屬性,處在幼兒期的孩子身心都有一定水平的發展,對周圍一切事物好奇、好動、好模仿,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根據孩子的這些特點,為幼兒創造寬松自由的環境,凸顯幼兒「自主、自信」這樣一種主體精神。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使幼兒在參加游戲活動時身體各器官處於積極活動狀態,這樣既可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又可讓幼兒在游戲中反映現實生活、探索事物性質,運用已有知識、操作各種材料來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請看一例:在繪畫活動「小鴨」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一改以往先講解示範繪畫步驟,然後讓孩子依葫蘆畫瓢,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鴨紙板玩具,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來,激發了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為下一步教學打下了良好的情緒基礎。結果,孩子們一接過它就玩了起來,轉轉「小鴨」的頭,動動「小鴨」的翅膀,擺擺「小鴨」的腿,每個孩子都玩的非常開心,發出歡快的笑聲。孩子們一邊玩,一邊用桌上的各種圖片粘貼小鴨,這位老師看了情不自禁的問:「小鴨在干什麼?」,孩子們爭著回答:「我的小鴨在看天上的雲」、「我的小鴨在低著頭找小魚吃」、「我的小鴨和你們的都不一樣,它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老師趁熱打鐵:「小鴨怎樣才能做出各種動作?」「轉小鴨的頭,嘴巴朝哪兒,小鴨就能看到哪兒了」。孩子們經過了一個試驗過程後,輕松的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的小鴨了。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學的輕松又自然,整個過程孩子們是在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玩玩中進行的。他們的作品充分表現了各自的創造和想像,同時使他們在愉快的游戲中得到發展,獲得了知識技能。
三、游戲可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為了讓孩子的區域活動充滿陽光與樂趣,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們給孩子們粘貼了各種棋盤,孩子們可以自由的下棋,整個游戲過程可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潛移默化的鍛煉了孩子們的良性競爭、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添設了迷宮、沙包、跳繩、滾球等玩具,在自由活動時間,一簇一簇的孩子在盡情地玩著各式各樣的益智游戲,使幼兒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樂,這種活動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讓孩子受益無窮。
四、游戲能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愛護環境的良好品格
幼兒對大自然的認識,是形成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基礎,而且認識越深刻,情感就越深切。通過游戲進行情感教育的效果較好。如「我是環保小衛士」游戲,讓幼兒先在戶外活動,再帶幼兒觀察周圍環境中是否有垃圾,隨後讓他們把發現的進行分類,哪些垃圾是孩子扔的,哪些垃圾是大人扔的,引導幼兒討論處理垃圾和重新利用的方法,從而使幼兒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和廢物利用的道理。在一系列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游戲中,懂得人和自然之間相
G. 小學生游戲課程與幼兒園游戲課程的比較
幼兒園孩子相對來說比年紀較小游戲課程規則比較簡單易懂有趣生動
小學生游戲課程相對來說較為復雜一些
H. 為什麼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1、從教育目的層面上認識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
(1)游戲可以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發展和培養幼兒的主體性
游戲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都能得以很好地體現,因此,游戲是培養和發展幼兒主體性的最佳途徑,可以實現幼兒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的。(2)幼兒可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
(3)游戲可滿足與保障幼兒游戲需要與權利。2、從游戲與幼兒學習的關繫上認識游戲的價值
(1)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
(2)在游戲中,幼兒可獲得各種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經驗。(3)游戲過程,是幼兒經驗的主體性建構過程。3、從游戲與幼兒園教學、課程的關繫上認識游戲的價值
(1)游戲是幼兒園教學的組成部分。(2)幼兒園教學以游戲為基本途徑。(3)游戲既是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又是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途徑,並實現著與課程的雙向地有機地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