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組織原則

幼兒園課程組織原則

發布時間: 2020-12-01 07:23:05

幼兒園課程組織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目標定向原則
生活化原則
活動化原則
綜合化原則
師生同構原則

⑵ 如何貫徹幼兒園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

1、因為幼兒小,老師的每一句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幼兒有善於模仿的天性,老師如果不以身作則,做出個榜樣,那麼幼兒就會向老師學習,所以說幼兒園一日生活都是「課程」 2、幼兒的天性是喜歡游戲,枯萎的灌溉教學只能讓孩子反感,而把課當游戲上就會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增強了幼兒的學習慾望,使幼兒能玩中學,學中玩,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 3、把游戲當課上是進一步強調我們老師讓孩子當游戲的主體,孩子游戲時,教師在旁邊適當指導,充分的培養幼兒在游戲中的觀察力,創造力,模仿力,思維力,注意力,使幼兒在玩中、游戲中也學到豐富的知識。

⑶ 簡述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答案有兩個一個是目的性原則、適宜性

答:1. 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
邏輯順序指的是根據學科本身的系統及其內在的聯系組織課程內容, 心理順序指的是 以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
2. 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
縱向組織指的是按照課程組織的某些准則,以先後順序排列課程內容;橫向組織指的 是按「廣義概念」組織課程內容,即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兒童已有經驗連 為一體。
3. 直線式組織與螺旋式組織
直線式組織指的是將課程內容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後聯系的直線, 使前後內容互不 重復;螺旋式組織指的是在不同的階段,課程內容會重復出現,但是這些重復出現的內容 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加強。

⑷ 選擇和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組織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s organization)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和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人本質上應該是身心各方面和諧統一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按這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整體性既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只重視直接教學,也應該重視間接教學;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等等。 概括地說,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樹立整體觀和系統觀,不要把課程組織看成一個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一個個環節的簡單連接,而要把課程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都看成是課程整體系統中的要素、部分、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把課程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合理結構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使之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這是課程整體性組織原則的關鍵所在。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要求設計者在制定課程藍圖或計劃時,對課程目標及其達成途徑進行分析,以考慮實現目標的適宜方式。如哪些目標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有關環節自然地實現;哪些目標需要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達成。對於後來者說,需要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哪些經驗作為理解教學的基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配合等。此外,對一日生活主要環節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蘊藏的教育機會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它們「名正言順」地承擔起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使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得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專門教學活動,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使課程安排更符合幼兒的需要,更具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如每年的入園時間,對「新生」而言都有一個入園適應,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問題;對「老生」來說,也有一個恢復常規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幼兒園生活的自然順序和規律。每年的季節和節日變化也都有規律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著天然的學習機會和環境。遵循這些自然順序和規律組織課程,幼兒園課程更會充滿生活氣息。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原則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因此不應把它理解得過於極端,即在強調教育生活化的時候,不要忘記或降低教育目標、要求,造成有生活而把生活變成生硬、僵化的說教,使生活失去了它自然輕松的一面。這也是對待其他類似口號,如「教學游戲化」與「游戲教學化」的基本態度。 主體性原則課程組織的主體性,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以創造性為最高表現形式的人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包括以下特質:內在的學習動機;對目標的直接行動,即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實際解決問題;表達和分享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在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下才能取得高效率而且合目的。而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的前提之一,是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課程組織中,就是課程計劃的靈活性、開放性,就是教師的自主權。教育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准確預測,需要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教學交往中根據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無論是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都應「留有餘地」。一個缺乏彈性的計劃不僅束縛了教師,更束縛了兒童。 課程組織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是作為學習者的幼兒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課程組織的主體性原則特別強調的是,課程組織不只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的組合,更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經驗的組織,是人與人、人與課程情境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幼兒和教師,忽視了對教學主體的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慮,課程組織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軀殼。

⑸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原則及組織類型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組織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s organization)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和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人本質上應該是身心各方面和諧統一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按這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整體性既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只重視直接教學,也應該重視間接教學;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等等。 概括地說,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樹立整體觀和系統觀,不要把課程組織看成一個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一個個環節的簡單連接,而要把課程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都看成是課程整體系統中的要素、部分、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把課程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合理結構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使之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這是課程整體性組織原則的關鍵所在。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要求設計者在制定課程藍圖或計劃時,對課程目標及其達成途徑進行分析,以考慮實現目標的適宜方式。如哪些目標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有關環節自然地實現;哪些目標需要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達成。對於後來者說,需要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哪些經驗作為理解教學的基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配合等。此外,對一日生活主要環節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蘊藏的教育機會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它們「名正言順」地承擔起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使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得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專門教學活動,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使課程安排更符合幼兒的需要,更具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如每年的入園時間,對「新生」而言都有一個入園適應,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問題;對「老生」來說,也有一個恢復常規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幼兒園生活的自然順序和規律。每年的季節和節日變化也都有規律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著天然的學習機會和環境。遵循這些自然順序和規律組織課程,幼兒園課程更會充滿生活氣息。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原則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因此不應把它理解得過於極端,即在強調教育生活化的時候,不要忘記或降低教育目標、要求,造成有生活而把生活變成生硬、僵化的說教,使生活失去了它自然輕松的一面。這也是對待其他類似口號,如「教學游戲化」與「游戲教學化」的基本態度。 主體性原則課程組織的主體性,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以創造性為最高表現形式的人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包括以下特質:內在的學習動機;對目標的直接行動,即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實際解決問題;表達和分享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在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下才能取得高效率而且合目的。而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的前提之一,是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課程組織中,就是課程計劃的靈活性、開放性,就是教師的自主權。教育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准確預測,需要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教學交往中根據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無論是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都應「留有餘地」。一個缺乏彈性的計劃不僅束縛了教師,更束縛了兒童。 課程組織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是作為學習者的幼兒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課程組織的主體性原則特別強調的是,課程組織不只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的組合,更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經驗的組織,是人與人、人與課程情境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幼兒和教師,忽視了對教學主體的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慮,課程組織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軀殼。

⑹ 幼兒園課程內容安排由淺到深,由近到遠體現課程內容組織的什麼性原則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因此要發揮其診斷、改進課程的作用,而不宜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以免使被評價者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和應付行為,產生不良效果。 2.評價中需以自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幼兒發展知識、學前教育原理等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應強調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其他教師參與評價,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調動和發揮教師、園長和其他有關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是課程評價的總原則。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幼兒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水平的課程評價應特別注意:首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其次應承認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個人內評價為主,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增強自信心;第三,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加以整理和分析;第四課程評價要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第五,除了用作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進之外,要慎用評價結果。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怎樣才能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特別注意不要傷害到家長的教育熱情和對孩子的信心。 4.評價應該科學、有效。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幼兒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課程的評價要講求實效性,為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並對評價結果的解釋和運用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園長、教研員及有關人員的合作,才能達到改進課程及幫助幼兒有效學習的目的

⑺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原則有哪些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⑻ 幼兒園教學的原則有哪些

(一)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也就是"寓教於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必須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幼兒時期,無意注意、無意記憶占優勢,他們的學習更容易受興趣支配。興趣的產生主要來自於外界環境的側記,受好奇心、好動的心理支配。幼兒的年齡越小,活動缺乏目的性,他們不會因為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而規范自身的行為,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不會做種種意志上的努力,各種活動幾乎完全憑借外界的積極刺激。所以,只有教學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便他們能夠興趣,才能喚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乃至實施活動時必須注重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讓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保持較持久的注意力,身心處於活躍狀態,內在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得各個環節,教師都要做到張弛有度、勞逸結合,保護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帶著喜悅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區獲取知識和技能。 運用趣味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 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點設計教學活動,這是幼兒產生活動興趣的內在力量,這樣的教學活動就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順利實施和目標達成,如綜合主體活動《動物的翅膀》產生與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有翅膀的動物就一定會飛嗎"。自然而然,活動中查找資料、尋找答案,准備展示介紹,一直到在大家面前展示介紹自己的發現,幼兒都會很積極地去參與、完成。目前大家關注的"生成性課程"的主要策略就在於觀察、了解幼兒,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自然生成教育活動內容。 2.運用輔助手段,激發幼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選用直觀手段、游戲方式以及形象有趣的語言,利用外部刺激,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這是開啟和維持幼兒活動興趣的外部力量。尤其當教學內容不是幼兒時下感興趣的內容時,更要利用外部刺激,激發幼兒興趣。如在閱讀圖畫書《佳佳》的活動中,教師採用了多種方式激發和維護幼兒的活動興趣:利用手偶,引出圖畫書主角;方式具有童趣,如猜想佳佳是怎麼向的時,教師假裝與圖畫書中得人物對話:"佳佳,你事怎麼想的?能告訴我們嗎?"利用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展示成長……這些形象有趣的方式手段,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活動性原則 幼兒的發展是通過不斷獲得各種經驗而實現的,這些經驗不能由教師灌輸,強迫幼兒獲得。"紙上得來覺淺,絕知此事必躬行",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幼兒。幼兒對外界事物、事理的認識以感性為主,只有當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具有理性思考、認識的能力。教師不能代替幼兒思考和實踐,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教給幼兒的知識技能上,採用教授的、強化練習的方法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在教學策略、活動內容和方式上注重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創設各種情景,組織各種活動,使幼兒在原有的發展水平上,通過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動,以及與教師和同伴的交往活動,形成情感態度認知和能力。所以,教師制訂教育活動方案時要體現幼兒的活動,在設想教育形式、選用教育方法、常設教育環境時都要有利於幼兒的活動

⑼ 簡述幼兒園教育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原則分類 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貫穿於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它對制定教育教學計劃、選擇和使用教材、確定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等都具有指導作用。幼兒教師只有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這些原則,才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目前,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主要有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保教結合原則等。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也在豐富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原則。其中環境教育原則、課程開發原則、科學評價原則應予重視。 一、思想性原則及運用 (一)思想性原則 思想性原則是指在幼兒園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向幼兒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貫徹完成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任務。也就是說要寓德育於各項活動之中。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幼兒期的德育只是道德品質教育即品德教育。幼兒的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和家庭、幼兒園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在與周圍成人和同伴的日常生活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任何一個時代培養人才的目標,都不只限於單純的傳授知識,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德育是一切時代共有的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思想性原則,就是要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准則,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其宗旨主要是培養幼兒受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以及團結友愛、誠實、勇敢、不怕困難、有禮貌、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文明行為習慣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從小就抓緊良好的品德教育,將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思想性原則的運用 (1)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依靠人們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因此,從幼兒期起就要逐步對他們進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堅持高標准、嚴要求。 (2)從實際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和思想品德狀況、行為表現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分別對他們進行教育。 (3)利用集體的榮譽、輿論、行為規范和集體中幼兒的榜樣,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4)通過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幼兒的實際活動為基點,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和性格。 (5)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常識教育教學中,可結合自然常識和社會常識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再如,語言教育教學中,可結合看圖敘述、講故事向幼兒進行禮貌與紀律教育,以及團結友愛、助人為樂、不怕困難等教育。 (6)通過樹立榜樣、啟迪誘導、鼓勵表揚等,激發幼兒上進心,辨別是非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標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7)幼兒教師應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成為幼兒行為的表率,避免空洞的口頭說教。 (8)要調動幼兒園內部和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做到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抵消,防止造成幼兒思想混亂、是非觀念模糊,甚至形成雙重人格。 二、科學性原則及運用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向幼兒傳授的知識、技能應該是正確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切實可行的。也就是說要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科學性。 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一生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判斷力差、模仿性強,容易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外部刺激,而這一時期形成的認識在大腦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其進一步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在教育教學中違背科學性原則,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組織教學,向幼兒灌輸一些似是而非、不切實際、非科學性的知識,不僅影響幼兒現在的進步,也會給以後的發展造成障礙。因此,對於開展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堅持科學性原則是極其重要的,它既能讓幼兒在發展的最佳時期獲得大量正確、可靠的知識和技能,迅速提高其智力水平,又可為將來進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性原則的運用 (1)教師應選擇正確的符合幼兒全面發展要求的教學內容,向幼兒傳授正確的知識、技能。 (2)教師對知識的介紹、說明、講解、分析、舉例等必須准確無誤,以有利於幼兒形成科學的概念。 (3)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幼兒的年齡特徵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根據幼兒實際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計劃,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組織形式和教育教學方法。 (4)注意學科間的縱橫聯系和多種教育手段的綜合運用,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觀察力和動手振作的能力等。 (5)科學組織幼兒一日活動,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活動量。 三、發展性原則及運用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要能促進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即智力、體力、道德、意志、情感等的發展,使幼兒從現有的發展水平向最近發展區發展。 幼兒園應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使其健康活潑地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無論偏重或忽視那一方面,都不利於幼兒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必須面向全體幼兒,把體、智、美全方面發展教育貫穿於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之中。 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即教學不應跟在發展的後面或在已達到的發展水平上進行,而應在沒有完全成熟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礎上進行。貫徹發展性原則,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幼兒已有知識和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的基礎上提出「略為超前」的適度教育要求,把幼兒發展的可能性與積極引導幼兒發展二者辯證地結合起來。即是,既不宜低估或遷就幼兒的年齡特點,錯過發展的機會;又不可揠苗助長,超過發展的可能性,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最近的發展區獲得盡可能的發展和提高。 (二)發展性原則的運用 (1)深入了解全體幼兒的一般情況、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並對其作出正確的估計。 (2)教材內容深淺難易要適當,充分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一般應有一定的難度,略高於現有發展水平,又不超過發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要求幼兒不斷努力,從而促進幼兒不斷發展。 (4)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並不斷加以改進,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幼兒認識能力在發展的最近區域進行教學,使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更多的新知識,同時發展智力。 (5)照顧個別幼兒的情況,提出不 的要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由現有發展區域向最近發展區域過渡。 (6)重視教材、專利法的科研和改革,促使幼兒積極地、主動地開展智力的、情感的獨立活動,以達到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和智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四、靈活性原則及運用 (一)靈活性原則 靈活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各種因素的差異和變化,機智、靈活、富有創造性地組織活動。也就是說,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方法靈活多變和過程隨機應變。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無論是教育環境的選擇和創設,還是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教師都會遇到許多復雜多變的情況,特別是受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