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個性課程
A. 微齡的個性化課程到底是怎樣的
答:微抄齡針對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生活環境和語言基礎,給予最深度的個人定製課程。從家長在微齡購買課程的那一刻起,個性化定製就開始了。無論是語言顧問打電話詢問孩子的語言和性格,還是班主任提前和家長的溝通,以及固定老師的教學方法,微齡都是希望盡量給孩子創造機會暴露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在快樂的氣氛和熟悉的老師影響下,更高效、更輕松地學習。很多機構也會標榜自己個性化,但基本做法就是每個孩子有個課程大綱,但因為教師資源不固定,幾乎每節課都要換老師。而老師看了大綱一樣可以教學,只是教學效果肯定沒有孩子熟悉的老師好。這就有點快餐性質的教學了。微齡對待教育非常認真,每一步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基本課程大綱,老師自己為孩子選擇的話題、視頻、上課期間師生的交流,都是經過了精心的准備,也就是深度的個性化定製。
B. 小學關於個性發展課程的申報理由應怎麼寫
就說自己體育好唄,比如說獲得了些什麼體育類的獎,然後再寫如果申報成功了帶領同學們加強體育鍛煉之類的
C. 大一下學期選課要選個性課程嗎
個性課程指的是什麼?公選課嗎?公選課的話我的學校是可以開始選了的,大回學很多課程都是答可以提前修掉的,只要不是那種必須先學習哪門課後才能學的課程,直接提前學掉好了,我現在都後悔大一的時候沒多選些課,我現在大三,一個星期8門課,大四的時候還有一門課,真後悔沒學學掉啊。
D. 南昌大學的個性課程是什麼
南昌大學的招牌專業是食品工程,分也是最高的專業之一。。在全國排行前5~是南大本部最有名的專業,另外土木也比較不錯。
E. 如何製作個性課程名片
用PS製作。效果不錯
F. 都說一對一課程是個性化教學,不知道個性化教學主要指的是什麼呢
您好,給您舉個例子。北京新東方中小學一對一個性化學習以「滿足孩子個性式學習回需求為目標,答以優化學習方法和能力為經,以快樂學習為緯」努力讓每一個孩子能享受學習的快樂,充滿信心和激情地參與學習,長久的保持強烈的求知慾望,奠定終身自我發展的思想基礎和自我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G. 個性課程是什麼課程
就是發掘你的潛力,看你到底是什麼型的人才~找到自己的方向
H. 什麼是小學個性化課程
適合每個孩子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每個孩子都適應的課程,在實際中還是有難度的
I. 教師如何進行個性教育
說新課程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平台,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示個人才華的大舞台,說新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走過的一段生命歷程,是師生共同創造的天地。這些理想的境界怎樣來抵達呢?要靠個性化教學設計。
一、個性化教學設計是適應教師創造性勞動的需要
教師上課是一種獨立支配的運動過程,所以,它必然受下列因素的制約:
教師性格氣質、教師思維意識、教師實踐體驗、教師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些因素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顯現,發揮作用,天長日久,一班學生便都染上了教師的個性特徵。這個現象在基礎教育啟蒙階段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備課要提倡個性化,這是尊重教師,尊重教育過程的表現。
二、個性化教學設計是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體現
下面我圍繞著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大理念和四個小理念,談談,教學設計的個性化。
一個大理念是:教師、學生、專家、教材等所有課程資源相互適應。
四個小理念是:
1、課堂教學設計主體的多元性;
2、教學過程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統一;
3、為不同的學習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
4、教學設計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教學設計的個性:
第一是指教師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教學風格等;
第二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個性特徵等;
第三是指師生關系。
個性是相對共性來說的,教學設計既然是個性化的,為什麼又不放開了讓教師隨意去備課,還要有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課程標准,還要有教案檢查的標准,還要有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呢?這是因為教學同時要遵循一個共性。這個共性的東西是什麼呢?
首先應該是新課程必須遵循的一個大理念:教師、學生、專家、教材等所有課程資源相互適應。
也就是說,教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新課程的教學標准,新課標實驗教材的編排目的,以求與新課程設計專家適應,目標一致完成新課程改革的大業,還要考慮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學生觀,以求與學生相適應。
這些共性的東西教師必須遵循。不然就會流於無目的,無政府狀態。
新課程關於如何處理課程與教學的關系曾經有過三個隱喻,分別是:
設計圖紙與工程實施的關系;
球賽方案和比賽過程的關系;
一曲樂譜和演奏過程的關系。
這三個隱喻詮釋了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內涵,告訴我們,正如演奏家根據自己對樂譜的理解體會去演奏,運動員根據自己對賽場動態的判斷把握來踢球,建築工人根據建築材料的特性質量來合理搭配一樣
,在教師進入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後,教師的育人觀念,價值選擇,價值預設,教師的興趣、需要,個性特徵,教學風格都參與進來,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得到實質性的體現。而且,學生也開始在教學設計實施中開始參與再設計,在與教師進行直接的交互作用中,與專家,教材進行間接的交互作用中。表現自己的學習個性、學習意志和學習愛好。這一切都是個性化設計的客觀體現。
所以說,相互適應取向的教學設計是基於教師實踐智慧的,同時也是基於學生實踐智慧的,是一種師生、專家、教材互動生成的動態發展的設計過程。這個過程絕對是個性化的。但是個性化並不崇尚個性,藐視專家,而是以一種辨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去看待教學設計,個性裡麵包含共性,共性必須潛藏滲透在個性里得到表現。因為共性是規律的、原理的、宗旨的東西,是個性化必須遵循的東西,失去了共性的支撐,個性的東西就會走向異端,走向偏頗,甚至走向謬誤。這是我們講個性化的前提認識。
教學設計中的個性和共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
下面具體談談教學前、中、後全過程中設計的個性化。
(一)前設計中的個性化
前設計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教學任務之前進行的方案式的設計。這個設計是教師根據教育資源所進行的教學設想,是相對主觀的東西。在這主觀的方案里活躍著教師個人的知識觀、價值觀、教育觀、學生觀、活躍著教師的教學風格、興趣、需要、情感、態度等等個性化的東西。《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說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著、蘊涵著教育者的主觀意趣的引導活動;這種主觀意趣內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諸如:什麼是高尚的?什麼是美好的?什麼有價值的?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等等。價值引導體現著社會的意志,體現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價值引導只有建立在對人類歷史發展軌跡深切的了悟上,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對學生成長的潛能和對他們充滿期待的內心世界的關注和激勵上,才能真正以教師的個性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境界,才能為主體性人格的確立提供基石。
前設計中的個性化,基於教師對新課程的深刻理解,基於教師知識、能力、態度三維整合的教學目標意識,整合意識,也基於教師的文化底蘊,人生觀和世界觀。
因此,要實現教學前設計中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展示個性化的魅力,教師個人必須要有教育學理論的修養。必須要有接納新課程的寬闊的胸懷,必須要有從理智到感情都能夠樹立起來的嶄新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你要有專業的素養和文化的積淀。
(二)中設計中的個性化
中設計是指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需要、情境的需要,課程資源各因素相互適應的需要,對前設計方案所做的調整和改變,為課堂創新和教學生成所設計的的臨場應變的策略。教學中設計不僅包含著教師的個性化創造,而且包含著學生的個性化創造。
中設計中的個性化。師生互動,生成了一個又一個出乎預料的學習成果,真正體現新課標三維目標設計中過程與方法的創造性,體現了師生智慧的交互點燃,生命的碰撞成長。這基於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基於教學相長的課堂積淀;基於教師創新思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影響。
教學中設計考驗著教師的個人經驗、知識積淀,考驗著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考驗教師觀念轉變了沒有,新課程的教學觀念在你的意識里穩固不穩固,堅定不堅定?是不是已經從思想落實到行動,是否真正矯正了自己的教育習慣,改變了自己的教學行為?也考驗著學生的知識積累、個人經驗,學習的興趣愛好、個性化傾向等學習所必備的內在因素,最重要的是考驗師生關系。因為只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構建富有彈性的課堂,才能發生互動和創新。
(三)後設計中的個性化
後設計是指教學過程結束後,教師對於自己教學方案實施有效程度,受挫程度,改造程度,創新程度,一句話,就是對教學過程中課程各因素相互適應的程度做一個回顧、反思。這個回顧與反思是為了下一步的教學怎樣跟本次教學承接、遞進,下一堂課怎樣能夠比這一次上得更成功。
後設計中的個性化,體現在教師在每一課時,每一個教學環節之後積極的反思,進行再設計,對教學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整個教學過程高潮迭起。這基於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基於教師的職業熱情。同時,後設計中還存在一個彌補的問題,盡管從理論上不提倡,但是實際教學中是存在的,也就是教師對課堂上失策,失誤的地方進行補救方案的再設計。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體現。因為個性化不全是優勢,總有自己的弱勢,在課後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就要趕快進行後設計以補救。這基於教師的責任心,基於教師的專業發展願望。
後設計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發現問題,留待自己再思考,再實踐。曾經在福州師范大學附小學習時,人家的校長講過一句話:「我不知道新課程是個什麼樣子的,但我相信,我們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是離新課程靠近了一步。」這話是真理啊!新的教師培訓資源包里,提出了新的教學設計理念,倡導我們要把教學設計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就是要我們重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後設計是要我們教師經營一個教學過程之後,沉靜下來反思的港灣。在這個港灣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用科研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去把問題醞釀成課題,進行研究。逐漸朝著專業化方向去發展。
(四) 怎樣來反思呢?
1、反思自己的觀念轉變和行為習慣問題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建構自主的、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這是我們每堂課後都應該反思的問題,今天的課堂夠不夠自主,夠不夠開放,有沒有活力。另外,我們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狀況進行反思:
精心設計的教案沒有實施下去,什麼問題?
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會答,什麼問題?
設計的作業學生不好好做,什麼問題?
思維與學生發生了偏差,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有的時候,是自己的問題,就要翻過來,倒過去地反思,直把自己從行為到意識翻個底朝天。有的時候可能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是這個班歷史遺留的問題,那就想,怎樣去改善。是考試出題的問題,那就給自己一個評價,做一個長遠的打算。總之,反思,不僅要找出自己的問題,還要發現客觀的問題,最終該怎樣做,該怎樣對待,真正的反思是會讓自己經歷痛苦之後平和下來,自信起來,沉穩起來。
面對新課改,無論我們是剛入門的新教師,還是有了一些經驗的中老年教師,都要反思,反思自己過去的教育行為,教學方法中,科學的含量能站幾成;反思自己苦心孤詣的准備與行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從長遠利益來看,是否頭重腳輕耗費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審視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和生員實際,是否忽略了特殊而違背了實事求是;歸根結底,就是反思自己出落於傳統教育之後還剩下什麼;哪些可以作為經典繼承下來,哪些在與現代學生的碰撞中需要改造。
只有反思,能夠超越過去,只有反思,能夠賦予我們理性的思維,賦予我們做教師大氣的胸懷,讓自己從容。
2、反思自己的教學體驗
今天的教學很成功,課上得很快慰,很舒服,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體驗,這個體驗讓它高興一陣就過去嗎?怎樣才能真正積淀在自己的教師生命了,變成教學的智慧,也需要反思,反思成功背後科學的進步的東西是什麼,反思這種教學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放大幸福,給自己成就感,促進智慧的自我內化。
我們做教師的,只要經歷過課堂,經歷過學生,那就是踩著經驗在走自己的教師之路,這些經驗有別人的,也有自己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因為,即便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經驗,也得通過自己的加工內化,變成自己個性化的東西,才能有效使用。而每一次的使用,都凝聚成了一個切身的體驗留在了自己的教師生命里。體驗不同於經驗,體驗是主體把握和理解事物從本意到引申意升華的心理過程,它超越經驗,是經驗中見出深意、詩意和個性色彩的高級認識。是十分有價值的。這些有價值的體驗怎樣轉化為自己的教學智慧?就靠反思。
3、反思自己的專業化程度:
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意外,有一個節外枝,有一個預料之外的生成,我處理得怎樣,夠不夠專業,僅僅是應變能力強與弱的問題嗎?支持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思想意識是什麼?制約我臨場發揮的因素是什麼?我究竟還缺少什麼?還有什麼因素我沒有考慮到,今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該怎樣來做。
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才,應該有他無可替代的專業地位。如:教師能夠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心理問題,以及許許多多成長問題,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這就是我們的專業地位。就像給病人動手術一樣,只有醫生行,其他人都不可以。在教育領域內,許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問題,困惑,無奈,教師只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都能夠解決,至少可以改善。這就叫專業水平。這種專業水平是在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中提高的。
綜上所述,新課程需要個性化教學設計,個性化教學設計能夠成就教師的風格,成就教師的個人價值,而反思則能夠成就教師的思想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