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體驗探究交往課程小班
❶ 幼兒園小班 (餐後散步)活動環節
一、「一條長線」啟發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多種玩兒法,使幼兒每天都能在動腦、動口、動腳的多部位鍛煉中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散步目的。
1、「小猴走鋼絲」(鋼絲就是地上貼的一條長線)
這個比較傳統的體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玩的平衡游戲,但玩兒兩遍之後,孩子們就開始厭煩了。這時,如果教師及時引導孩子創新游戲玩法,增加游戲的難度,使之多樣化,就能重新調動起幼兒游戲的興趣。
如:提供易拉罐、沙包、塑料圈等輔助材料,孩子們就能創新出「頂沙包走鋼絲」,「障礙走鋼絲」等帶有難度的玩法,使幼兒在有趣的多樣化游戲中達到快樂散步的目的。
2、游戲「測量長線有多長」
同樣是「一條長線」,如果教師提出新的問題:「孩子們,我們測量一下這條長線有多長?」孩子們會七嘴八舌的說出多種測量方法,如用尺子、跳繩、積木等工具量,最後我提議:「用小腳量」(可以達到數步的目的),要求是腳尖頂著腳跟走,一遍走過之後。
孩子們驚奇的發現,每個人的步數都不同,教師接著提出問題:「為什麼步數不同?」通過第二遍嘗試,孩子們總結出:
①腳大步數就少,腳小步數就多。
②兩腳頂緊走,步數就多,拉開距離走,步數就少。孩子們一遍一遍的嘗試,總有不同的發現,在游戲中,即達到了散步的目的,又豐富了測量知識,還發展了幼兒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滿足了大班幼兒的自主性。
二、通過「大帶小」活動,飯後在散步中,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愛心,發展起語言交往能力。
午餐後引導孩子們兩人一組牽著一名弟弟妹妹的小手,在走廊里散步,邊走邊給弟弟妹妹講周圍牆飾、小畫廊,帶著弟弟妹妹「走迷宮」「走鋼絲」,新入園的弟弟妹妹忘記了哭鬧,平時總喜歡追逐打鬧的男孩兒們,變得異常「溫柔」「耐心」,好一幅溫馨、和諧、充滿愛心的畫面。
散步後,孩子們把弟弟妹妹送回班中,自己回班悄然入睡。通過這種大帶小的散步活動,使孩子們知道自己長大了,在照顧弟弟妹妹的同時,增強了責任感和愛心,發展了他們的語言交往能力。
(1)幼兒園體驗探究交往課程小班擴展閱讀;
幼兒園的特性;
一、基礎性、啟蒙性
從教育體制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實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二、全面性、生活性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標的手段,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應以實現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要具有全面性。
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與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從而獲得知識、習得態度;體驗情感,形成個性。因此,幼兒園課程必然帶有濃厚的生活特性。課程內容要來自於幼兒生活,課程實施要貫穿於幼兒生活。
三、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主要是通過感官來認識世界。在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才理解事物,對世界形成相對抽象的認識。
幼兒的這種行動性和形象性的認知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性活動為其基本的構成成分。在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直接經驗,是幼兒發展的根本,是幼兒理解世界的基礎。
四、潛在性
與中小學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課程的潛在性和隱蔽性的特徵。當然,中小學課程也存在隱性課程,但畢竟顯性課程的力量要強大的多。
❷ 小班幼兒園體驗探究各種各樣動物舌頭和牙齒教案
幼兒園小班主題教案:保護牙齒(附故事和兒歌) 目標 1.使幼兒知道牙齒的重要作用。 2.教育幼兒注意牙齒的清潔衛生,保護牙齒。 3.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培養幼兒刷牙、漱口的衛生習慣。 准備 1.每組一盤花生。 2.每個幼兒一個頭飾(狗、雞等各若干)。 3.白大褂一件,貓頭飾一個。排好情境表演。 4.潔凈的游戲棒(塑料的),與幼兒人數相等。 過程 一、了解牙齒的作用 1.(請小朋友猜謎)上一排,下一排,整整齊齊白又白。你要猜不著,張開嘴巴就明白(牙齒)。 2.請幼兒品嘗花生(嘗試自己剝花生)。 老師:你們是怎樣吃花生的?(幼兒:剝開來吃。)怎麼剝的?(幼兒:用牙咬。)花生一粒一粒怎樣吃到肚子里的?(幼兒:用牙嚼碎。)小朋友吃花生要用牙齒嚼碎。小兔吃蘿卜,小狗啃骨頭都需要用什麼嚼啐?(牙齒)如果沒有牙齒,還能啃骨頭,吃蘿卜嗎?(不能) 3.啟發幼兒自己去想、去說牙齒的用處(請個別幼兒答)。 老師小結:牙齒真有用,又白又堅硬,可以嚼爛食物,幫助消化。 二、使幼兒懂得保護牙齒的清潔 1.請小朋友聽故事《兔娃娃》。看情境表演:貓醫生給小兔治病(老師扮醫生,幼兒扮小兔子)。 2.提問: ①小兔的牙齒為什麼生病? ②牙齒壞了會怎樣? ③後來小兔怎樣做,它的牙齒就好起來了? 3.小結:小兔愛吃甜食,吃過東西又不漱口,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也不刷牙,時間長了,牙縫里留下的食物就會變質,把小兔又白又整齊的牙齒損壞了。 三、通過做游戲檢查幼兒的牙齒 老師戴貓頭飾,穿白大褂當「醫生」。小朋友分別戴上自己喜愛的小狗、小兔頭飾當「小動物」。老師在檢查中,發現哪位幼兒有齲齒,就告訴他患了齲齒。提醒他注意保護牙齒,學會刷牙漱口。對牙齒健康的幼兒給予表揚,鼓勵他們以後繼續保護好牙齒。 四、教幼兒刷牙 1.每人一根游戲棒當牙刷。請幼兒說說應該怎樣刷牙。 2.教師邊念兒歌《刷牙》,邊做刷牙的示範動作,教會幼兒正確刷牙的方法。最後教會幼兒《刷牙》的兒歌。 3.師:小朋友,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後都要刷牙,飯後漱口。躺在床上不吃零食。看哪位小朋友牙齒保護得好。 活動延伸 1.幼兒回家後朗誦刷牙兒歌給爸爸、媽媽聽。請家長督促孩子刷牙、漱口。 2.學習歌表演「刷牙歌」。玩角色游戲「醫院」、「娃娃家」活動。 3.開展評「講衛生的好娃娃」活動。隨時提醒幼兒講衛生,飯後漱口等衛生習慣。 評析 經檢查,發現本班幼兒齲齒的發病率高達65%以上,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發育。所以,讓幼兒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已刻不容緩。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並組織了保護牙齒這項教育活動。 一開始用猜謎語的方法,引起幼兒興趣,使幼兒產生一種神秘感,急於想參與此項活動,急於想知道結果。隨著活動的深入,把故事裡的貓醫生給小兔治病的情況,以及牙齒發病原因、危害、治療、保護的方法,巧妙地告訴幼兒,使幼兒懂得了牙齒好才能保證身體好,牙齒的好壞更要靠小朋友自己來保護。 結合游戲和兒歌,讓幼兒直接參與學習,牢記刷牙的程序和要領。使幼兒學中有樂,樂中有教,完成了目標,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附:兒歌 《刷牙》 小小牙刷手中拿,早起晚睡先刷牙。 小牙刷,沙沙沙,從上往下輕輕刷。 從下往上仔細刷,里里外外都要刷。 爸爸媽媽把我誇,是講衛生的好娃娃。 附:故事 《兔娃娃》 兔媽媽有一個可愛的兔娃娃,大大的眼睛,潔白的牙。小兔很愛吃巧克力、糖塊、餅干、糕點。兔媽媽告 訴小白兔、吃了甜東西要漱口,可它從來不聽,還總是在睡覺前躺在床上吃零食。媽媽要它刷牙,它也不刷。 媽媽告訴它:「時間長了,牙就會生病的。」小白兔說:「我才不信呢!媽媽騙人,我的牙又白又結實,什麼東西都咬得動。」 後來,有一天,突然小兔子牙痛起來,腮幫子腫得老高,它捂著臉又哭又叫:「痛死我了,痛死我了!」 媽媽給它做了好吃的飯,它也吃不下。媽媽趕快帶小白兔去醫院看病,貓醫生給小兔做了檢查,發現小兔的一 顆牙變黑了,還有一個小洞,貓醫生說:「你得齲齒了,這顆牙變壞了,要把它拔掉。」小兔一聽要拔牙,嚇得渾身發抖說:「我不拔牙!」 貓醫生說:「你的牙生病了是不是總愛吃甜食,又不漱口,也不刷牙?」 小兔低下頭說:「是的。」貓醫生告訴小兔說:「今天不給你拔牙了,先給你上點葯,補一補,以後吃了甜食要漱口,睡覺前不要吃零食,要學會刷牙,你的牙就會好起來的。」小兔高興地說:「我記住了,謝謝貓醫生。」 從此以後,小兔有了刷牙、漱口的好習慣,小兔的牙再也沒有痛過。 編註:幼兒時期乳牙釉質、牙本質較薄,鈣化程度低,再加上不注意口腔衛生,很容易發生齲齒。乳牙過早的齪壞或缺失,均可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本節教育活動很說明問題。望能引起教師和家長對此病的高度重視。 目標 1.使幼兒知道牙齒的重要作用。 2.教育幼兒注意牙齒的清潔衛生,保護牙齒。 3.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培養幼兒刷牙、漱口的衛生習慣。 准備 1.每組一盤花生。 2.每個幼兒一個頭飾(狗、雞等各若干)。 3.白大褂一件,貓頭飾一個。排好情境表演。 4.潔凈的游戲棒(塑料的),與幼兒人數相等。 過程 一、了解牙齒的作用 1.(請小朋友猜謎)上一排,下一排,整整齊齊白又白。你要猜不著,張開嘴巴就明白(牙齒)。 2.請幼兒品嘗花生(嘗試自己剝花生)。 老師:你們是怎樣吃花生的?(幼兒:剝開來吃。)怎麼剝的?(幼兒:用牙咬。)花生一粒一粒怎樣吃到肚子里的?(幼兒:用牙嚼碎。)小朋友吃花生要用牙齒嚼碎。小兔吃蘿卜,小狗啃骨頭都需要用什麼嚼啐?(牙齒)如果沒有牙齒,還能啃骨頭,吃蘿卜嗎?(不能) 3.啟發幼兒自己去想、去說牙齒的用處(請個別幼兒答)。 老師小結:牙齒真有用,又白又堅硬,可以嚼爛食物,幫助消化。 二、使幼兒懂得保護牙齒的清潔 1.請小朋友聽故事《兔娃娃》。看情境表演:貓醫生給小兔治病(老師扮醫生,幼兒扮小兔子)。 2.提問: ①小兔的牙齒為什麼生病? ②牙齒壞了會怎樣? ③後來小兔怎樣做,它的牙齒就好起來了? 3.小結:小兔愛吃甜食,吃過東西又不漱口,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也不刷牙,時間長了,牙縫里留下的食物就會變質,把小兔又白又整齊的牙齒損壞了。 三、通過做游戲檢查幼兒的牙齒 老師戴貓頭飾,穿白大褂當「醫生」。小朋友分別戴上自己喜愛的小狗、小兔頭飾當「小動物」。老師在檢查中,發現哪位幼兒有齲齒,就告訴他患了齲齒。提醒他注意保護牙齒,學會刷牙漱口。對牙齒健康的幼兒給予表揚,鼓勵他們以後繼續保護好牙齒。 四、教幼兒刷牙 1.每人一根游戲棒當牙刷。請幼兒說說應該怎樣刷牙。 2.教師邊念兒歌《刷牙》,邊做刷牙的示範動作,教會幼兒正確刷牙的方法。最後教會幼兒《刷牙》的兒歌。 3.師:小朋友,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後都要刷牙,飯後漱口。躺在床上不吃零食。看哪位小朋友牙齒保護得好。 活動延伸 1.幼兒回家後朗誦刷牙兒歌給爸爸、媽媽聽。請家長督促孩子刷牙、漱口。 2.學習歌表演「刷牙歌」。玩角色游戲「醫院」、「娃娃家」活動。 3.開展評「講衛生的好娃娃」活動。隨時提醒幼兒講衛生,飯後漱口等衛生習慣。 評析 經檢查,發現本班幼兒齲齒的發病率高達65%以上,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發育。所以,讓幼兒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已刻不容緩。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並組織了保護牙齒這項教育活動。 一開
❸ 幼兒園小班區角游戲活動流程課有多少時間
1、幼兒園小班區角游戲活動流程課時間不要太長,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特點,一般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2、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發達,幼兒園迎合了社會的需求與家長的願望,根據2—3歲的幼兒已有了初步的交往能力,「家」已不是他們唯一的生活場所,於是托班教學也慢慢地盛行起來,因為這里有更加寬敞的空間供他們翻滾、這里有更多的小朋友和他們交流。因此根據剛入學的托班幼兒的年齡特徵來說,教師預設的活動和集體活動宜少、宜短,教師應以個別教育為主。而區域活動正是一種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探索、操作擺弄的自主活動,它不僅能夠讓教師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興趣、發展水平、能力以及學習方式,照顧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更強調了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價值,使幼兒的天性得到滿足,潛能得以發揮。
❹ 幼兒園小班公開課教案
群峰教育直播回放,您可以看下他們的講師是怎麼講公開課的
❺ 淺談如何探究幼兒園小班主題活動
鼓勵分享交流,引導幼兒多方式表達發現
科學活動中的交流既是幼兒對探究過程和結果的表達,也是幼兒通過與同伴分享經驗、傾聽同伴意見或進行討論,從而梳理經驗、形成認識的過程。可以說,它也是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因此,教師要提供機會,創設條件,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想法、交流意見。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尚欠缺,語詞相對貧乏。因此,每當幼兒有了想法且願意說給大家聽時,教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可適當用他們能理解的簡潔的語言幫助他們梳理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樣既是引導幼兒學習如何表達,又能鞏固他們活動中獲得的經驗。中班階段,幼兒語言能力逐漸提升,也能夠用圖畫和符號進行簡單的記錄了。教師可引導幼兒用繪畫、拍照等方法記錄他們探究的過程與發現,以豐富幼兒的經驗,幫助幼兒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鼓勵他們和同伴進行分享交流。
❻ 幼兒園小班社會課我的大家庭怎樣寫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活動,使幼兒知道朋友的重要性,學會相互關心、相互幫助。 2、在獻愛心活動中,掌握一些助人為樂的方法,增強社會交往能力。 3、體驗關心、幫助別人的快樂情感。 活動准備: 活動物質: 1、愛心卡每人一張,愛心小屋一座、笑臉、哭臉、磁帶 2、失學兒童、戰爭中的兒童、動物受傷、快樂的生活等圖片(PPT) 活動經驗:觀察周圍生活人們是怎樣關心的 活動過程: 一、 音樂游戲《辦家家》 T:小朋友,聽,這是什麼歌?讓我們一起唱一唱。 T:我們都有一個家,家裡有誰?你們生活在一起快樂嗎?為什麼? T小結:在家裡,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相互關心、愛護,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二、 幫孩子過生日,協助幼兒體驗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溫暖、快樂的氣氛。 1、T:我們都有一個小家,還有一個大家庭你們知道嗎?(幼兒園)原來我們幼兒園也是一個大家庭,老師就象(媽媽),你們都是老師的寶寶。今天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有兩位寶寶要過生日,還有大蛋糕呢?那生日要怎樣過呢?(唱生日歌、吹蠟吃蛋糕、還有要祝福他們)那你們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 3、T:你們今天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過生日,心情怎樣?那其他小朋友你們生活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開心嗎?為什麼呢?幼兒園里除了老師還有誰會關心我們?(院長、保健老師、廚房阿姨)他們怎樣關心?原來還有這么多人在在關心愛護我們,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分享生日蛋糕吧! 4、T:在幼兒園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老師和小朋友們都相親相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過著幸福生活。 三、看PPT,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個家,並體會各種幸福和難過的事情,能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 1、 T:我們有個自己的小家,裡面有爸爸媽媽還有我;我們還個 幼兒園這個大家庭,有老師、小夥伴還有我,我們都生活的很幸福嗎?我們還有一個更大的家,是什麼呢?猜一猜呢?(地球)。 2、T:在地球這個更大的家庭里,每天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你們想知道嗎?看PTT。 T:你看到了些什麼,覺得心情怎樣?(幼兒討論)(有幸福的,有難過的) 3、在我們地球這個大家庭里有些事情讓我們覺得幸福,有些事情讓我們覺得很難過,那些覺得難過的事情你想怎樣呢?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把自己的一片愛心獻給他們。 4、獻愛心活動,幼兒把自己祝願全都藏在愛心裡,放進愛心小屋,送給需要幫助的人。 1、T:在我們小朋友的身上都有顆愛心,請小朋友拿著它想一想,你想對那些有困難的人說些什麼愛心的話?先和你邊上的好朋友講講好嗎?(討論)把你想說的祝願藏在你的愛心裡,然後把它放進我們的愛心小屋裡好嗎? 2、你們把愛心都送出去了嗎,心情怎樣啊?那希望愛心小屋把我們每個人的愛心送給全國各地每個有困難的地方,好嗎?也希望我們這個大家庭到處充滿愛心,變得更加溫暖!
❼ 幼兒園小袋鼠整合課程小班上冊誰的小手和小腳主題活動教案
社會生活: 1、知道洗手的基本步驟,了解飯前、便後要洗手的道理。 2、樂意用自己的小手做些小事。 3、外出活動時,知道輕輕把椅子推入桌下。 4、知道男女孩小便要尿在不同的地方,願意在指定的地方大小便。 5、初步能獨立的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 身體運動: 1、練習向指定方向跑。 2、學慣用線穿木珠,發展手指肌肉的動作。 3、兩臂自然擺動,跑動時能基本保持平衡。 4、學習騎小車,保持身體的平衡。 語言交流: 1、學習兒歌,並嘗試用「小手小手×××」的句子創編兒歌。 2、集體交談時,能安靜地聽老師說話。 3、會用恰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覺和需要。 4、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詞語:洗一洗,轉一轉,擦一擦,拖一拖等。 5、學習與同伴輪流接說游戲兒歌,體驗游戲的快樂。 科學探究: 1、知道手是小朋友的好朋友,小朋友可以用小手做許多的事情。 2、通過小手摸一摸,感知認識常見的物品,對探索活動產生興趣。 3、認識鞋子,知道鞋子有兩只,感知鞋子的形狀和用處。 4、觀察小雞、小鴨和大象,認識常見動物的腳丫,知道他們的名稱,體驗辨認小腳丫的樂趣。
❽ 幼兒園小班優秀教案:泡泡從哪裡來(優質課)
我想:既然幼兒如此喜歡新奇、好玩、會變的泡泡,何不借泡泡開展一次主題活動呢?探索問題的產生孩子的泡泡水很快就用完了,要想繼續玩泡泡游戲,孩子必須擁有更多的泡泡水。用什麼材料來制泡泡水呢?泡泡水如何製作?自製泡泡水便成了孩子們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趣味探索的主題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孩子們玩泡泡的興趣...正濃,所以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泡泡水的問題。泡泡水裡蘊涵著一些科學問題,圍繞自製泡泡水可以開展一次很好的科學探索活動。於是,我預設了下面的活動,想調動孩子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積極嘗試,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展開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自製泡泡水」活動設計活動目標1.能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材料,大膽嘗試製作泡泡水,體驗探索的樂趣。2.願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發現。活動准備幼兒自帶的洗手液、洗發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帶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活動過程1.交流材料,回憶經驗從孩子們對吹泡泡特別感興趣入題,詢問小朋友還找到了哪些會變泡泡的東西,並請他們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帶來的材料。2.分類介紹,豐富經驗 (1)請小朋友向大家介紹各自帶來的材料,說說他是怎麼知道這種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於小朋友帶的材料可能有重復,無需一一介紹,當介紹到某種較普遍的材料時(如沐浴露),可以問問還有誰也帶了這種材料,帶的是什麼牌子的,等等。3.運用經驗,積極探索(1)在探索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對材料作簡單介紹。師:今天我們就用自己帶來的材料做泡泡好嗎?戚老師也准備了一些材料,有杯子、蓋子上帶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籃里也有各種不同的材料,你們也可以選擇。(2)孩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問題a.觀察孩子們使用材料的情況;b.及時根據孩子們的探索情況給予指導和幫助;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知泡泡,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d.發現幼兒不同的操作方法時,及時讓其他幼兒分享這些信息。4.交流分享,體驗快樂(1)當有的幼兒製作出泡泡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和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經驗。(2)和孩子們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戲。活動設計評析「泡泡從哪裡來」的主題源於教師對幼兒游戲經驗的關注,並在許多幼兒對此感興趣的基礎上,及時轉換成一個預設活動。教師依據小班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但其認知活動明顯受情緒支配以及對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難以理解的年齡特點,將活動目標設計為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以及與同伴和老師的初步交流。活動設計分四個環節,四個環節的邏輯程序考慮到了小班幼兒學習的心智特點。從引發幼兒回憶各自不同的游戲經驗出發,喚起幼兒大腦皮層原有「暫時聯系」通道的覺醒,激發每個幼兒參與探索活動的積極性。第二環節的分類介紹是建築在幼兒零碎、泛化的對泡泡從哪裡來的感知經驗基礎上的概括與提升。但是對於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的小班幼兒來說,僅限於此還遠遠不夠,所以,教學過程安排了嘗試操作的環節,為幼兒提供嘗試――發現――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失敗――修正――成功的過程中,滿足自主操作、試驗的需要,滿足表現的願望和相互認同的心理需要,體驗成功的快樂。(浦東新區教科所王正可)
❾ 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小遊伴》
一、教材分析
我說的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單元第四課《我和小夥伴》,實際上本課就是對學生進行合群的教育。讓小孩願意和小夥伴玩,能和小夥伴友好的相處。文中設計了說一說自己的小夥伴的活動,提示引導哪些是小夥伴,可以是鄰居家的孩子;父母的親戚家的孩子;父母同事的孩子;也可以是學校內的同學……另外,還設計了「與小夥伴一起交往、玩樂時,意見不一致怎麼辦」以及「與小夥伴一起做了錯事怎麼辦」這幾種活動。文中通過現實生活中與小夥伴在一起開開心心玩耍的照片以及許多與小夥伴在一起學習、游戲的彩圖,告訴學生有小夥伴的快樂,讓學生領悟如何分享以及有了問題要協商解決,彼此寬容的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那麼在與小夥伴一起玩時,怎樣求同存異,要互相兼顧;「與小夥伴一起做錯了事情」應讓同學們自己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讓他們自己感悟明理:有了錯誤要誠實,要勇於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健康發展,才能贏得他人真正的信任。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設計意圖: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整堂課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得到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並從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習慣的培養及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目標:
1. 喜歡和小夥伴交往,能體驗到交往的快樂。知道朋友多快樂多。
2. 嘗試處理在與夥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初步體會與夥伴交往要互相尊重謙讓友愛公平,有了問題要協商解決。
五、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處理在與小夥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難點:有了問題協商解決。
六、說教法 幼兒網http://www.youerw.com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強調的是在教學中要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知道怎樣與小夥伴相處,遇到問題時怎樣解決,為此,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
1、情境教學法:
2、表演法:
3、交流討論法、學生自主評價法 :
以上教學方法的運用能給課堂帶來生氣,帶來歡樂,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那種閉門讀書,單一的「聽分析」的被動的學習狀況。以上教學法的運用其實也使情境成為一個個連續的動態客體。讓孩子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這樣教學就成為「我」高興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七、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於以上觀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體現以下幾種學法的指導。
1.表演展示學習法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寓教於樂。因而我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參與模擬游戲、表演活動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識。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給全體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同時我也是結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交流、合作的機會。
3.競賽討論法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以競賽的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找朋友>,師生互動進行演唱,把學生帶入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能自然的引出問題,「聽到這個歌曲你想到了誰?」,然後通過學生的回答揭示出課題——我和小夥伴(板書)
二、說說我的小夥伴
通過欣賞小夥伴在一起游戲的圖片,讓學生自由介紹自己的小夥伴的姓名、年齡、愛好等,並講一講他和小夥伴在一起發生的有趣活有益的事情,感受和小夥伴在一起的快樂。
這個時候,有些學生會非常積極發言,而有的學生卻默不出聲。這樣的學生也許還不能適應集體的環境,由此可以引導他來談一談如果沒有小夥伴我們會有怎樣的心情,讓大家都知道沒有小夥伴的孤單,並請其他學生和這個沒有小夥伴的學生交朋友讓他也和大家一樣開心起來。
三、活動:怎麼辦?
1、請一小組同學到講台上選一樣教師提前准備好的一些小東西。(有學生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出現了幾名同學同時選擇一件東西。
2、提問這一小組同學:大家說說該怎麼辦?
3、提問全體學生:說一說、那種方法合理?那種大家滿意?
這一環節主要是想把學生帶到實際問題中,針對實際發生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博採眾意,讓學生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後問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達成滿意,學生的感悟會更深。
4、現在還有一名同學也遇到類似問題,大家幫他想辦法,看怎麼解決那個問題。(出示分玩具事件)學生討論。指名說一說。
板書:大讓小 輪流玩 猜拳 一起玩
5、出示分蛋糕事件。
分組討論:該怎麼辦?
指名到講台前表演一下。
5、小結:許多同學想到將大的讓給別人。提到最多的詞也是謙讓。最後不管是吃大的還是吃小的,大家都很高興。這就是謙讓的結果。互相謙讓,想到別人,是在大家共同分享,所以大家都快樂。
通過幾個不同事件把學生帶入幾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感悟道理,知道小夥伴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謙讓、友愛、公平,才能相處得更好,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都快樂。並請學生表演分蛋糕事件,學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四、意見不統一怎麼辦?
在這一環節我採取小組競爭討論的學習方法,(出示插圖)讓學生分組談談在遇到意見不統一時應該怎麼做?看那一組採取的方法最合理,最公平,最能讓大家滿意?
小結:在許多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大家要商量解決。
板書:商量解決
五、犯了錯誤怎麼辦?
1、想一想:不認錯有什麼不好?哪個小朋友說的好?(出示插圖)
指名到前邊表演一下。角色分別有不認錯的學生,勇於認錯的學生,以及公平的使者小老師。
讓學生體驗勇於認錯不但不會遭到責備,知錯就該還會受到表演,而且會得到大家的信任。
板書:勇於認錯
2、小結:和小夥伴在一起很快樂。如果在相處中遇到問題,一定要解決好。不論是什麼方法,一定要有道理。不論什麼問題,不僅要想到自己還要想到別人。這樣,大家才能相處愉快。
六、一同玩一個游戲,」一二三、木頭人」,讓這節課在愉快地結束。
❿ 幼兒園小班教學技巧特點
1、多和家長交流,了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因人施教。
2、以游戲的方法上課,和幼兒多一些互動,充分調動他的積極性。
3、找一些小班幼兒喜歡玩的游戲,和他們玩在一起,鬧在一起。
4、幼兒犯了錯誤,可以以一些故事的形勢引導他改正錯誤。
5、多表揚,讓幼兒能夠自信、大方等等。
(10)幼兒園體驗探究交往課程小班擴展閱讀:
類型
幼兒園課程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學科:音樂、美術、語言、常識、體育、禮儀習慣等。
二、活動:為兒童安排各種有組織有計劃的各種活動。
三、經驗:為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所提供的有益經驗。
結構
幼兒園課程結構是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組成。
特性
一、基礎性、啟蒙性
從教育體質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二、全面性、生活性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標的手段,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應以實現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要具有全面性。
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與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從而獲得知識、習得態度;體驗情感,形成個性。因此,幼兒園課程必然帶有濃厚的生活特性。課程內容要來自於幼兒生活,課程實施要貫穿於幼兒生活。
三、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主要是通過感官來認識世界。在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才理解事物,對世界形成相對抽象的認識。
幼兒的這種行動性和形象性的認知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性活動為其基本的構成成分。在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直接經驗是幼兒發展的根本是幼兒理解世界的基礎。
四、潛在性
與中小學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課程的潛在性和隱蔽性的特徵。當然,中小學課程也存在隱性課程,但畢竟顯性課程的力量要強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