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游戲的幼兒園課程
1. 如何糾正小學化傾向
如何糾正小學化傾向
前
言
學前教育是基礎,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幼兒邁出家庭後影響最大的教
育場所。因此,幼兒教育要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為幼兒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
礎。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涵蓋「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方面,促進幼兒
在情感、態度、能力、認知等方面綜合協調全面發展,培養幼兒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好奇
心、求知慾,學會適應新環境和與小夥伴相處能力,使幼兒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提
高和發展。
由於受社會競爭加劇及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影響,
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幼兒時期
各種能力習慣的學習對其後續發展的重要性導致了人們對學前教育的高度重視,
為了迎合家
長望子成龍的迫切需求,
許多幼兒園開始將小學的學業提前到幼兒時期進行學習,
小學時期
的日常教學活動占據了幼兒的大部分游戲時間,
這種學前教育的小學化傾向違背了幼兒身心
發展的特點和幼兒教育的規律,
超出了幼兒所能接受教育的適宜度,阻礙了幼兒的全面健康
成長和幼兒教育的發展。
小學化教學模式不僅會增添幼兒的心理壓力,
而且會束縛孩子的獨
立個性和想像能力。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產生有著多方面原因,這其中有辦園思想不端正,辦園條件不成
熟、幼兒保教人員素質低、保教經驗缺乏等因素,也有招生競爭激烈,家長望子成龍、社會
評價偏頗等原因。由此,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應當採取綜合策略與措施。
一、回歸幼兒教育本色
進入小學以後,
孩子們背著沉甸甸的書包,
寫著
1
—
2
小時才能完成的家庭作業,
背著長
長的課文„„我們的孩子累啊。
照這樣看來,
學前教育是孩子們僅有的游戲階段,
為了孩子,
我們更應該把幼兒教育回歸幼兒教育本色。
在教育理念方面擺正智育與體育的位置,
讓體育
回歸到首位,把教學回歸到保教,讓保教有機結合。教育教學方面回歸到游戲活動方式,在
教育常規方面讓幼兒回歸每天的「自由」與「自主」
。在教育評價方面回歸注重幼兒的個性
發展、身心協調發展的素質評價。
二、還幼兒游戲的童年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一切教育都圍繞著啟蒙教育的要求進行,按照啟蒙教育的特點組
織教育內容、安排教育活動。開展好幼兒的游戲活動,寓教於游戲中。
《綱要》中指出遊戲
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主要教學活動。有人說「玩具是幼兒的
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
」其實強調的就是幼兒玩樂的天性和幼兒是在游戲中獲得發展的
客觀規律。
我們在幼兒教學活動安排上應該要保證每天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活
動,要盡力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與場所,在園內班內開展游戲區角活動。讓幼兒有足夠的游
戲空間與時間,使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獲得充分的發展,以全面發展為目的,注意培養幼
兒的各種良好品德。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熱情、敏感、靈活、誠實、正直、幽默」等,更應具有愛心、耐心、
細心以及不斷努力,從經驗中學習的各種能力。但由於長時間的教育方式的影響,教師們的
基本素質離這些特徵也走遠了,老師要求孩子對老師要絕對服從,要聽話,不許頂嘴,不得
沒禮貌,上課專心聽,不許玩小動作,不許亂說話,坐姿要端正,回答問題要舉手,活動時
不許追逐打鬧,不許跳跑,不許高聲喊叫等一些「硬」的教育法,忽視了幼兒的心理特徵,
不懂得科學開發幼兒智力,
貽誤了幼兒智力開發的最佳期和關鍵期。我們老師應該重新走近
孩子們的世界,真正地去了解孩子們想要什麼,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接納孩子,包容孩
子,同理心對待孩子,真誠的傾聽孩子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與孩子同樂」
。
四、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是滋生幼兒教育
「
小學化
」
傾向的
溫床,
在很大程度上家長的教育觀念和需求牽制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的潛在能力的發展只存在於其生命過程的某一特定時期。在此時期施以適宜的教育和訓
練,才能獲得最佳發展,甚至形成某些特殊的能力。否則,錯過了這一特定時期,即使再著
力培養,相應的能力仍很難獲得,給一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幼兒園最大的使命就是抓住
孩子的關鍵期讓孩子綜合發展,使孩子的個性和身心得到有長遠的、積極的、可持續的協調
發展。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需要得到家長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隨著知識經濟深入人
心,普遍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對幼兒教育小學
化傾向有著重要的促使作用。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
持和主動參與,同時希望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兒園和教師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辦
園方向的同時,
也要承擔起開展幼兒家庭教育咨詢與指導的責任和工作。
建議採取多種形式,
廣泛、深入地宣傳《綱要》
,使廣大幼兒家長了解《綱要》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要讓家
長主動學習和了解幼兒教育,
了解幼兒教育不同於小學教育,
了解幼兒園並不是小學一年級
的延伸,了解幼兒、尊重幼兒,以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為依據,遵循教育規律,促進
幼兒身心和諧健康成長的道理,
讓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常規,
家園結合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
康發展。
1987
年
1
月,
75
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聚巴黎,有人問其中一位諾貝爾獎獲者:
「您在哪
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學者沉思片刻說:
「幼兒園。
」他說
「幼兒園教會他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
飯前要洗手;
做錯事情要表示歉意;
午飯後要休息;
要仔細觀察周轉的大自然。
從根本上講,
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這些。
」由此可見,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承擔著啟蒙教育的重任。
然而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認知主義的陰影籠罩著教育,重知識灌輸、技能訓練、輕主體意
識,學習興趣,忽視自我能力的培養和積極情感的體驗,這一趨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
兒教育。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產生,與一些家長的錯誤看法錯誤需求有關,因此幼兒園應重視
經常對家長宣傳幼兒教育理論,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來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念,並輔
之以一些實例,讓家長看到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方式並不利於幼兒的發展。在教育孩子時,
應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
著眼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同時給予家長一些具體的科學方法的指導。
讓他們在教育孩子的觀點上做到與幼兒園一致,
只有這樣,
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才能做到了
真正意義上的同步。多舉行一些諸如家長開放日或其他形式的開放活動,吸引家長參加,通
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幼兒在情感、態度、能力多方面的逐步提高,更堅
信幼兒園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權威性,從而能更主動的配合幼兒園實施教育。然而,我們並不
是要忽略知識技能的作用。我們知道,能力是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這
里涉及到的是讓孩子自己建構知識還是記憶模仿知識,在此是強調孩子「會學」而不是強調
孩子「學會」
。所以,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對教師也提出相應的要求。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幼兒教育小學化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要防止和糾正幼兒
教育小學化,必須先讓幼兒教育正常化。
《綱要》明確規定:幼兒園要讓孩子在各種游戲中
完成其學習任務,並在保教並重的基礎上保證幼兒的語言表達力,空間想像力,社會交往能
力,
自我保護能力和創造力均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鍛煉。
幼兒教育絕不是讓幼兒寫多少字算多
少道題那麼簡單,
而是要以人為本,
著眼未來,
為幼兒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
讓孩子在需求中實現自我,還孩子一個游戲的童年。
2. 結合實際談一談幼兒園課程為什麼必須回歸經驗
幼兒園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制定保教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要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鍛煉幼兒強健的體魄,激發探究慾望與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培養積極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
3. 如何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如何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表現。 ⑴ 在行為規范方面: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規守紀,少動少玩。不少幼兒園將小學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搬到幼兒園來,嚴加管束。比如對老師要絕對服從,要馴順聽話,不許頂嘴,不許辯解,不得沒禮貌;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不許說話,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不許追逐打鬧,不許跳躍奔跑,不許高聲喊叫,要安靜地休息或做游戲,做好上下一節課的准備。 ⑵ 在學習知識方面: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以學為主,刻苦學習。不少幼兒園違背素質教育原則,隨意增設英語、拼音、識字、珠心算等課程,不注重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不是組織幼兒從游戲中學習,而是要求幼兒像小學生那樣聽課,像小學生那樣學知識,像小學生那樣做作業,辦園方向和辦園目標嚴重脫離幼兒實際。講課則一味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缺少生動的游戲,乾巴巴的說教索然無味;課講完後則要求幼兒做作業,一個字母或一個字抄寫十遍甚至一頁,還有100以內的加減、英語、珠腦心算等等,作業一大堆,幼兒園里做不完,回到家裡還要做等等。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1)扼殺幼兒天性,嚴重損害幼兒身心健康。幼兒正處於身體早期發育成長期,身心極為脆弱。幼兒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他們對什麼事物都懷有一種新奇感,他們在游戲玩耍中得到樂趣和知識。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做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剝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和游戲玩耍的權利,扭曲甚至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嚴重影響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成長。 (2)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對小學教育形成負面影響。幼兒教育小學化讓孩子過早地承受學業負擔,也給學校的教學計劃帶來了麻煩,擾亂了小學正常的教學秩序。由於剛進小學的一年級新生有一部分學過拼音、寫字,有的甚至還會加減乘除,導致班上學生學習進度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教學計劃。而讓小學教師更為苦惱的是,因為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上的種種不同,造成教學不到位,使一些孩子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如寫字姿勢不正確、筆順不對、發音不規范等等,入小學後需花大力氣進行矯正。在幼兒園接受「小學化」教育的孩子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由於這階段的課程他們已經學習過一遍,所以暫時相對會比接受正規幼兒園教育的孩子學習上感覺輕松一點,但孩子對重復的東西不感興趣,學習不用功,上課不專心,有的甚至由此養成上課走神的不良習慣。接受正式幼兒園教育的孩子在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明顯優於提前接受「小學化」教育的孩子,而且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兒園不實施小學化教育,孩子進入小學後更有利於學習,有利於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健康成長。 3、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產生的原因 主要是幼兒園辦園宗旨不端正,幼兒園辦園條件差,幼兒教師業務素質偏低,因此有的幼兒園為了招攬生源,就一味迎合家長望子成龍(鳳)和迅速成才的心理,不顧幼兒的年齡實際、身心實際、接受能力實際而開設一些不該開設的課程,向幼兒提出過高的學習要求,以滿足家長的虛榮,並以此作為「辦園成績」向社會炫耀,以提高本幼兒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端正思想,制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 1、加強對幼兒教育宗旨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認識。 各幼兒園要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宣傳欄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幼兒教育的宗旨、意義、形式和目的,糾正「小孩上幼兒園主要就是學習知識」的錯誤認識,調整對幼兒園的評價標准,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才能有效得到制止。 2、在幼兒教師中開展一場教育思想大討論,提高幼兒教師業務素質。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根源,歸根到底還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幼兒教師是幼兒教育的直接實施者,端正幼兒教師的教育思想,對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全體幼兒教師(含幼兒園辦園者和幼兒園園長)中深入開展一場教育思想大討論,認真學習《綱要》,將全體幼兒教師的教育思想徹底扭轉過來,與時俱進,使之適應幼兒園素質教育的需要。《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面向全體幼兒,關注個體差異,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於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加強對幼兒園玩教具、幼兒圖書的配備與指導,為兒童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我們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遵循這一原則,不能盲目的迎合家長的需求,尤其是當園長的,一定要有正確的辦園思想和辦園理念。 3、加大對幼兒園指導、監督、管理的力度。因為部分幼兒園辦園條件差,幼兒園里很少玩具、教具和圖書圖片,教師難以開展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 各幼兒園要配備教育教學、游戲所需要的設施設備,並定期組織人員通過明查暗訪、定期座談、教育教學效果測查等方式,強化對幼兒園的監督。 四、加大工作力度,規范幼兒教育教學行為 課程設置: ⑴ 嚴格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的幼兒園課程教材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每個主題可以相對劃分為語言、科學、社會、健康、藝術五個領域。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的發展。 ⑵ 嚴禁教授一年級課程,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幼兒園不能任意增設英語、寫字、珠心算等課程。幼兒園不能以識字為主要目的,人為規定識字的數量。要讓幼兒通過聽故事、讀兒歌、做游戲、閱讀圖畫書,練習組詞、造句,使幼兒對漢字產生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漢字學習的興趣,發展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兒童早期閱讀,為正規的小學識字學習做好心理准備。教師要備齊語言、科學(計算)、社會(常識)三科詳案及其它學科的簡案。 ⑶嚴格控制課堂書寫量,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幼兒園(班)如要開設規定科目以外的課程,必須報請當地教育局批准。 活動組織和作息時間安排:嚴格按照《幼兒園教育教學常規(試行)》制定教育教學計劃,開展備課、上課、游戲、教研、家長工作等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制定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活動的順序和時間(包括晨檢、早操、上課、休息、眼保健操、游戲、飲食、睡眠等)。幼兒園、學前班每日授課不得超過3課時。 ⑷學前班要制定課程表,每課時為30--35分鍾;幼兒園大班每課時為30分鍾;中、小班每課時為15—20分鍾。幼兒音樂游戲、體育游戲及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不得少於2小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的時間。 ⑸ 嚴格執行《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幼兒一日生活制度常規及保教人員工作程序要求》,使班級保教人員一日工作做到常規化、程序化。環境創設:幼兒園園內環境創設的范圍應包括幼兒園內幼兒所要到的各個地方,由活動室擴展延伸到盥洗室和卧室,將創設內容同各室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發揮相應的作用。園內的綠化地帶、小溝、水池、土堆、圍牆、欄桿、樓梯等都是應考慮的區域。環境創設的內容如牆飾內容、區角位置、擺設、投放材料數量、種類等不應長期固定不變,同時也要避免盲目模仿,追求時髦,作擺設,做裝飾用等。要建立「玩具、材料、空間就在身邊」的觀念,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豐富的物質資源,利用活動室、睡眠室、走廊、門廳及室外場地,提供、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為幼兒創設分區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