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課程審議的內容

幼兒園課程審議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0-12-02 14:31:03

A.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B. 教研活動准備什麼內容好呢幼兒園

推行園本教研是實踐《綱要》的需要,也是《綱要》順利實施的制度保障,更是教師專業化成長和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有效途徑。在幼兒園教科研活動中,園本教研既滿足幼兒園自身發展的需要,又立足於幼兒園的長遠發展,對促進本園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幼兒園的「園本教研」 是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以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研究的方式。近年來,我園積極拓展園本教研的內容與形式,重視用「研」的形式解決教師實際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幫助教師用先進理念指導自身實踐,從而促進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 一、樹立園本教研的新理念。 1、教研需要真誠的態度。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重在創立民主的研究氛圍,是鼓勵教師自主學習的舞台,教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助基礎上的關系。教研活動中的對話不是園長對教師的指導、也不是師傅對徒弟的帶教,而是一個問題的攜帶者、一個人人面前都平等的關系。只有用真誠、平和的態度參與每一次教研活動問題的探討,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才能真正激發群體智慧,發揮每位教師的潛能。 2、教研需要專業的眼光。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台,因此,每一個教研活動都應該需要教師有專業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我們要改變傳統教研中讀文章、談體會、統計劃、做教具等被動接受的教研模式,探索利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研討、對話模式,讓教師在教研中共同研究孩子的行為、共同反思教師的實踐,用專業的眼光去分析、思考,提升教師的教育經驗,成就教師的專業發展。 3、教研需要集體的智慧。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集體進行的一種研究與共進的活動。推進課程改革,優化教育質量,對我們每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挑戰,課改過程中,我們面臨著許多來自於自身實踐、專業能力、家長、孩子等多方面的困惑和壓力,教師間需要營造一個「相互支撐」的環境,讓教師們在事業上互相鼓勵,在人格上互相支撐,共同研究,一起面對。在集體智慧的發揮中形成互相支持、勇於探索、共同進步的教師團隊。 二、開發園本教研的新內容。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面對的問題和困難層出不窮,如何解決這些工作中的疑惑,滿足教師工作實踐和需求,敞開大門,開展多樣化的專題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捷徑之一。那麼園本教研活動研什麼呢? 「園本教研」是以幼兒園為游戲、教學的基地,以解決幼兒同在改革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幼兒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幼兒健康、活潑、充分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研究活動。以往,我們的教研活動內容主要局限在文章學習、觀摩優秀教學活動的音像資料、專題講座、年級組集體備課、教育教學疑難問題探討、備課筆記的互閱檢查、骨幹教師示範活動、聽課評課等等。這些教研的內容雖然來自於教師一線的實際工作需求,但教研的主題不夠鮮明,比較零散,計劃性、針對性、持久性和系統性不強。很多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所觀察到的問題,而對於教師來說是否真正感興趣,或是否真正需要解決,能否代表全體教師的心聲等等,管理者往往忽視,以至於讓教師成為被動接納者,教研活動也就顯得沉悶,缺乏共鳴。 讓教師成為園本教研的主人,把教師的問題作為園本教研的內容,是開展園本教研的真正內涵與價值體現。教研活動研究的內容從教師中應征而來,這樣教師成為了教研的主人,她們就願意參加,願意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觀點。一般來說教師自己的教育案例、教學案例為主要的園本教研內容。管理者應把教師的問題歸類,形成主題性的園本教研內容,更能幫助幼兒教師理清自己的教育思路。在研究中引導教師用專業化的眼光看問題,鼓勵教師用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成因,歸類,尋找症結所在。如果題目過大,與教師實際工作脫節,導致教師缺乏積極性。內容過散也會影響教研的深度和成效。總的來說,園本教研的內容要貼近教師的教育一線工作,瑣碎的問題系統化、主題化,進行專題性的研究,才能真正體現園本教研「以園為本」的理念。 二、探索園本教研的新形式。 園本教研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構築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平台,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主渠道。在開展園本教研的過程中,幼兒園不僅應注重對教師的全面引導,更要注重教師自我發展和專業成長的引領。通過對教師們的調查,了解她們對教研活動形式、內容的不同需求,關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積極發揮園本教研的引領、交流、學習作用,傾聽教師的心聲,收集教師的困惑,努力順應各個層面的教師需求,拓寬教研活動類型,力求體現教學的真實性、研究的朴實性、以園為本的扎實性。近年來,我們幼兒園重點構建了以下幾種教師關注與需要的園本教研形式: 1、審議式教研 我們幼兒園的課程以《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為主要參考教材。但是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我們發現一些活動內容對於我們農村地區的孩子是不適宜的。為了建構適合自己的幼兒園課程,我們開展集體審議式的教研活動。一般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集體審議《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研討確定需要刪除或增加的主題內容。每開展一個主題,我們就要進行三次審議教研活動。主題開展前審議主題的集體活動教案、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家長資源的利用、環境的創設等;主題開展中,我們集體審議主題的進展中幼兒的發展情況、教師在開展主題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意見等;當一個主題進入尾聲的時候,我們又會集體審議主題課程的實施情況,提出修改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下一次實施時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 2、解惑式教研 教師教學實踐中總會碰到一些炙手的熱難點問題,如「繪畫教學的示範與講評」、「律動教學中如何引導幼兒進行創造力的表現」、「故事教學中的提問」等,我們先採用教育沙龍的形式組織教師進行交流探討,運用集體的智慧進行疑難的解惑,然後鼓勵教師通過「實踐---- 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途徑進行,直到教師獲得較為滿意理想的結果為止。 3、案例式教研 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問題幼兒總是教師的工作難題,因此進行案例式的教研對於改進教師的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如一位中班幼兒早上來園時總是纏著家長不放,一放手就哭個不停;一位男孩子很頑皮,喜歡去騷擾同伴,每天總要弄哭幾位女孩,等等。每月進行一次案例教研,在教師中徵集研討的案例,然後組織教師查找資料,進行集體教研研討,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進行分析,對症下葯,尋找解決的正確方法。

C. 如何提升幼兒園主題教學課程審議的有效性

主題活動之所以有助於幼兒的自覺學習是因為它在空間上能夠使每個幼兒都集中在一定區域或范圍內。在時間上要求每個幼兒按教師要求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幼兒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都要完成。正因為如此,一些著名的兒童教育理論家在其理論觀點中均指出主題活動對幼兒自覺學習的重要作用,主張將主題活動置於一定的課程體系中,重視環境的設置,提倡兒童的自覺參與和活動,主張兒童的發展在其自身的活動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重視發掘兒童的潛能,讓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索,獲得體驗和豐富知識。

D. 幼兒園課程審議的收獲和感悟

幼兒園課程審議已經實施了有多個年頭了,從剛開始的個人審議到如今的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審議,從開始的課程前後審議到如今的前中後三次的審議,不管從審議的形式,還是審議的整個內容都豐富了許多,讀完虞永平教授的這篇文章更讓我這個一線的老師更加明確了課程審議的內涵與方向。
《再論幼兒園課程審議》一文主要從為什麼要在幼兒園倡導課程審議;課程審議是怎樣的過程;如何提高課程審議的成效三個方面來闡述了幼兒園的課程審議。通過閱讀讓我更明白了作為課程審議中的重要角色之一的老師應該做的幾個意識:
一、前審議時要有目標意識
在審議之前,老師應該對每個主題進行前期的經驗准備,知道每個主題對的價值所在,以及通過這個主題的開展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什麼樣的發展。心中要有明確的目標(幼教sMtxjs.com),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讓接下來開展的活動以及一些環境的創設、游戲等圍繞目標進行。這里的目標我覺得不僅是一個大的目標體系,更是要把主題目標具體化,化解一些具體的、可實施的操作策略,這樣在日後的開展主題時更具可操作性,更能體現出目的性。例如在「親親一家人」的主題活動中,主要的目標是引導幼兒進一步感受到家的溫馨,家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愛,濃濃的親情。以及作為一個小小的「我」,怎麼樣去表達我自己的愛。從而學會感激、學會報答、學會關心、學會愛。老師除了對著目標要了解之外,還可以設想一下其中的具體目標體現在哪些地方,如怎樣讓幼兒去感受家的溫馨,有哪些途徑來實施。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幼兒去學會感激、報答等如果在課程前審議中老師能夠已經把轉化成了具體、可操作的策略,那麼已經為我們較好的實施主題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了。

E. 學前兒童科學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有什麼啟示

課程審議是課程開發的一項重要活動。所謂課程審議是指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反復討論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最終作出恰當的、一致的課程變革的決定及相應的策略。課程審議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它不是單一環節的活動,而是包含了多個環節的綜合過程。對課程審議過程的不同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不同的課程審議模式。西方課程專家諾伊(Didier
Noye)提出了課程審議的六階段模式,即公眾共享、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解釋立場、關注立場的轉變、協商共識、採用決議等。

在這些階段中,存在兩個基本的特性即同步性和社會性。所謂同步性是指在課程審議中,要在同一時間內考慮到同時存在的各種不同的事物,涉及到處理參與課程編制的人員的種種不同行事議程的問題。而社會性是指通過一定時間里的相互作用,課程審議小組會逐漸從分散的個體變為一個聯合的團體。隨著小組的不斷發展,小組成員會建立起一套他們本身特有的討論問題、表達意見以及認可不同觀點的方式,這一點在小組區分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時尤為明顯。本文將討論六階段模式的內涵及其對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

  1. 公眾共享

該階段主要是讓課程審議小組成員分享觀念、交流思想。課程審議的結果是期待小組成員能上下一心。然而,上下一心只能通過公眾共享這個環節來實現。因為,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有時他們的觀念、經驗和需求是相互矛盾的,而課程審議就是要共享、交流和協調這些觀念、經驗和需求。為此,小組成員的共享意識非常重要,他們要善於與他人分享觀點、構想,而不是首先著眼於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念。該階段審議的核心是參與審議的人員分享與課程相關的基本觀念,諸如課程是什麼?什麼是學習者?什麼是最理想的學習環境?教師的作用是什麼?等等。這樣,課程審議者就能搞清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同時又了解了他人對這些問題的想法,也有可能使自己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在該審議階段的最後應記下審議小組在課程內容、學生、教師、學校以及人們將要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達成的共識。公眾共享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共識及確認共同的核心信仰。

2.聚焦於一致的意見和不一致的意見

通過公眾共享,課程審議者在如何認識教師和學習者、教什麼、如何教等重要問題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必然還有一些分歧,甚至其中的部分分歧根本就無法消除。這時,重要的是要明確分歧究竟在哪裡?分歧並不只是負面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承認這些沖突觀點的存在,並從中找出其中的共同點,使大家不至於覺得自己被迫接受這些觀點。

3.解釋立場

看到分歧、承認分歧,並不能縮小或彌合分歧。為此,擁有分歧觀點的課程審議者必須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必要的解釋,這種解釋過程,正好表明了課程開發過程的復雜性。所有參與課程審議的人員都要收集、組織相關的資料,以試圖解釋種種不同的觀點。收集、組織資料的過程有巨大的實踐意義,它有利於課程審議人員在解釋立場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觀念與實踐資料的對接,使觀念具體化。另外,解釋立場不只是為了明了不同立場,還為了圍繞課程審議小組的共同目標,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每個課程審議參與者要把自己看作是審議團體中的一員,應相互欣賞,而不把同伴看作競爭對手。

4.關注立場的轉變

當課程審議人員解釋了自己的觀點、了解了別人的立場和解釋後,有可能改變或重建自己的觀點。這樣,審議團體有關課程的觀念有可能出現新的升華。人們是通過辯論來達成共識的。辯論的結果不是決定勝負,而是形成一種更理想的課程及其實施方案。因此,審議人員通過討論、辯論,有可能改變各自的立場,並把自己立場的改變告訴他人。這種改變立場的情形的出現,意味著團體共同合作的加強。

5.協商共識

協商共識是要求參與審議的人員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該階段,要求審議參與者在新的立場上形成新的共識。尤其是對課程中的一些諸如「課程將是什麼?」「學習者應該學習哪些主題?」等核心問題形成新的共識。協商是課程審議的必要組成部分。人們用協商來說服別人或使自己相信,他們所採取的關於課程編制的行動是正確的。在分享、公開、解釋立場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爭論的力量,充足可信的資料更易使人作出與課程相關的正確決定。

6.採用決議

課程審議團體對課程的本質和目的達成共識。其標志是具體的課程主題、教學法、教學材料、學校環境、實施方法和評價手段的確定。
諾伊的這一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啟發意義在於:

1.課程建設要明確目的,要有基本的理念支撐。

為什麼要進行幼兒園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是直接關繫到課程開發成效的問題。有兩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同時也意味著兩種性質不同的課程開發活動。第一種情況是:如果真正是為了改善幼兒園課程,真正從本園的實際出發全面建構幼兒園課程,那麼,就必須從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出發,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學習、領會和應用基本的教育觀念、課程的基本知識和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將參與課程開發的所有人員形成的觀念呈現出來,讓他人了解和分享;真正形成以幼兒園為團隊的或以班級為團隊的較為協調的課程理念和開發策略。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幼兒園課程開發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或跟潮流,那麼就有可能忽視對系統的課程觀念和開發策略的把握,就有可能更多地關注經驗而不是基本的理論和觀念,難以形成對課程、教師、兒童及教學等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可能導致做了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么做。

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擁有一種適宜的課程,但前提是課程的開發者要擁有基本的課程理念。對大部分幼教工作者來說,課程理念不是有和無的問題,而是系統與否的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學習,深入思考教育實踐,有助於基本的課程觀念的形成。

2.課程建設要加強團隊的作用。

幼兒園課程不同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的課程涉及幼兒的一日生活,無法完全預成,也無法完全文本化。有時,課程就在實施的過程之中。因此,在幼兒園,不能說那個人一定與課程無關,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力量,保育員也是課程的實施者。不同性質的工作人員可以關注課程的不同方面,但在幼兒園不應出現部分工作人員對課程一無所知的現象,更應避免個別工作人員反課程的行為。為此,必須注重幼兒園團隊的力量,團隊組織的基礎在不同的幼兒園會有所不同,有的幼兒園以全園為基礎,有的則以班級為基礎。

在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中,課程開發核心組是一種開發課程的有效方式,但不能過於依賴這種方式。僅依賴核心小組,有可能造成其他教職工游離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之外;也有可能造成不同教師之間情緒的對立,甚至對課程的不認同。因此,較合理的方式是教師從自己關注的問題出發,進入不同的課程開發小組,使幼兒園課程的開發依賴各具特點的多個小組,而不是一個核心小組。當然,更合理的方式是以班級為基礎,以構建適合本班實際的課程為出發點,即課程開發以班級教師為基礎,根據需要,有目的地借鑒全園乃至園外的力量,組成一個虛實並舉的課程開發團隊來開發課程。總之,幼兒園課程開發團隊的組織方式可以是
多層次、多樣化的。

3.課程建設要注重團隊人員認識的分享、解釋與溝通。

形成團隊只是課程開發的條件,課程開發的成效取決於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努力。幼兒園課程開發小組作為一個團隊,應該發揮每個人員的作用。尤其要相互傾聽各自的想法,學會觀念分享,善於說清自己的想法和了解別人的想法。諾伊的理論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啟發是強調解釋。這種解釋不是想當然的和隨心所欲的,要有根據,即要查找與自己觀點對應的證據,這種證據不只是我做了什麼,我的經驗是什麼,還包括什麼理論支持我。

這樣,就會使討論有現實的和理論的基礎,避免在各抒己見,熱烈陳述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卻不能形成共同的觀點。另外,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每個成員都必須不斷學習,並深入分析自己的實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課程開發者對課程、對幼兒、對教師及對幼兒園各種活動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他們對不同觀點的協調不是用勝負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而是在論證理由的基礎上,各取所長;發自內心地放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妥協,而是對自己觀念的一種發展和提升,是在與他人共同討論的基礎上不斷重新構建自己的思想。

為此,課程開發小組中的每個人員不能只有陳述的機會,還應該有論證和辯論的機會,當然,最終還要盡可能地歸納共同的觀念、內容和策略,並一起商討和形成新的觀念、內容和策略。

F. 幼兒園什麼叫課程審議為例,呈現不同層級教研的功能

主題活動之所以有助於幼兒的自覺學習是因為它在空間上能夠使每個幼兒都集中在一定專區域或范圍內。在屬時間上要求每個幼兒按教師要求的學習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幼兒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都要完成。正因為如此,一些著名的兒童教育理論家在其理論觀點中均指出主題活動對幼兒自覺學習的重要作用,主張將主題活動置於一定的課程體系中,重視環境的設置,提倡兒童的自覺參與和活動,主張兒童的發展在其自身的活動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重視發掘兒童的潛能,讓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索,獲得體驗和豐富知識。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