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標准
只做一次修改,即「義務教育課程標准(2011版)」,前面有多次深入一線調查,聽取老師、專家學者的意見,提出修改意見,但定稿並公布就一次。
『貳』 為什麼本次新課程改革要將「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准」
本次課程改革中,將廣大教師所熟悉的「教學大綱」改成了「課程標准」。這並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課程標准」與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區別在於:
(1)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教學大綱著眼於內容規定。即: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教學大綱則關注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2)課程標准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目標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教學大綱側重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關注的是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
(3)課程標准突破學科中心,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而教學大綱則以學科為中心。
(4)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學大綱則強調教師的教。
(5)課程標准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提出多元評價建議,評價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而教學大綱則更多地關注學習的結果。
(6)課程標准為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及學業評價留下了創造空間,即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而教學大綱不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作出清晰明確的規定,而且規定了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度指標,多數教學大綱還規定了詳細的教學順序,以及各部分內容的課時等,忽視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用的發揮。
『叄』 新課程改革了,裡面指出的課程標準是什麼什麼是課程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來家課程的自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肆』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起源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起源: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
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1、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2、教改依據: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3、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伍』 新課程改革標准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是什麼急急急!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靳玉樂 艾興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正處在推廣階段,但當前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等涉及到改革的根本性問題上有了不同意見的爭論,這些爭論將會對新課程改革的走向產生影響,必須正確對待和引導。
是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還是常提常新的杜威的實用主義
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科書的更換」等技術層面的革新,而是課程理念的創新與深化。
二十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三次課程改革。第一次改革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改革的理論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第二次課程改革出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第三次課程改革出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的理論基礎是新興的建構主義。
我國正在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的真理觀、知識觀為強調發展兒童自主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肖川:《知識觀與教學》,《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建構主義是對傳統的學習觀、知識觀、課程觀的一種挑戰和超越。
——鍾啟泉:《課程發展的回歸現象和非線性模式》,《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現代課程改革真正的挑戰不是古典主義者依據理想的知識標准所開展的批評,而是後現代主義者試圖使知識接近社會經驗的課程革命,因為後現代主義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經驗。
———周勇:《現代課程改革的知識重建思路與挑戰》,《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
在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我們又隱隱約約能見到杜威的影子。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到底是什麼?是一些學者言必稱的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嗎?或者是常提常新的杜威的實用主義?或者是所謂「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多元綜合?沒有誰做出一個明確的回答。
在理論基礎上顯得含混不清,會導致改革實踐的不知所措
課程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對話,是一個需要我們行動、對話和合作、回盪著多元聲音的生機勃勃的領域。課程改革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理論養分,綜合各種教育經驗,但這並不意味著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就可以是模糊的。
我們認為,如果明確地以某種理論作為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那麼就應該將理論基礎進行完整、系統和深入的闡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改革者所設想的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等基本的課程理論體系,課程專家對課程改革的參與,主要目的也就在此。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有關「輕視知識」思潮的爭論,其目的也是為明確或澄清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如果在理論基礎上顯得含混不清,就會導致改革實踐上的不知所措。
我們並不贊同以理論的多元性來模糊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在課程改革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馬 克 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具體說來,要以馬 克 思主義認識論和全面發展學說作為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馬 克 思主義認識論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統一的認識論,也是不斷發展的哲學認識論。馬 克 思主義認識論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論,但它是我們所依賴的哲學基礎。半個世紀以來,馬 克 思主義的「全面發展」一直寫在我們的教育方針上,它的不變性、一貫性正表明了這種方針的生命力。以馬 克 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這是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和政策。
馬 克 思個人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改革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 克 思主義這一理論基礎,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指出的是:一方面,馬 克 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教育思想和江 澤 民同志所提出的「三 個 代 表」重要思想都是馬 克 思主義在新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以馬 克 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並不排斥對其他理論的吸收和借鑒,西方的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這些思潮從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角度,都可以給我們的課程改革提供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堅持馬 克 思主義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不是所謂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而是歷史選擇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
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也是一樣,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條件出發。後現代主義和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產生的土壤均是在教育水平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國民的知識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都比較高。植物的移植尚且需要考慮不同地區的氣溫、土壤條件,理論更要考慮到不同國家的現實條件才能進行「移植」。舉例來說,後現代主義的課程理論在西方的產生有它特有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後現代主義是基於對人類理性的抗爭,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不滿,是源於對資本主義條件下高度發達的科學理性和過於嚴密的社會理性的怨恨。
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廣大人民的整體文化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都還急需提高,離開這些現實條件妄論所謂的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只不過是理論研究者的自娛自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實踐條件上,不能盲目地將一些國外的理論進行翻譯和組裝之後就成為我們進行改革的理論基礎,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條件出發,以馬 克 思主義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堅持馬 克 思主義全面發展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脫離傳統和現實的推倒式革命,會給教育帶來嚴重的後果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從我國的教育傳統出發,吸收我國教育傳統中的精華,不能不講傳統,與傳統一刀兩斷。在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謹慎處理好繼承與超越的關系,完全脫離傳統的超越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因為改革不是革命,革命是推倒重來,推翻原來的基礎和傳統,我國當代教育史上有兩次「教育革命」,即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教育革命」,這兩次革命就是脫離了傳統和當時現實情況的推倒式的革命,歷史已經證明,這兩次革命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嚴重的甚至災難性的後果。
(劉碩:《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因此,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應該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如果不考慮中國的教育傳統和現實情況,另起爐灶,割裂革新與傳統之間的聯系,將國外的改革經驗和成果直接應用到我國的課程改革,並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我國並不是課程理論的源發國家,已有的課程理論,無論是結構體系還是基本觀點大都是對國外課程理論的借鑒。毋庸置疑,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有豐富的課程理論,對國外的課程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不同派別的課程理論非常必要。然而,借鑒並不是移植照搬。所謂借鑒,指的是拿別人的事作為鏡子,以便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新華詞典編寫組:《新華詞典》,第428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可見借鑒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吸收別人成功的經驗,另一個是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
我們借鑒國外的課程理論,需要有一種批判的眼光:首先,在看到國外課程理論對我國課程改革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看到國外課程理論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也就是說,國外的課程理論精華與糟粕並存,我們要存精華而去糟粕;其次,即使是先進的課程理論,也未必能用來作為我國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或理論基礎,任何課程理論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實踐條件,不是所有先進的課程理論都是適用的。因此,我們要批判地借鑒國外的課程理論和經驗,梳理我們傳統的課程思想,吸收國外一些先進的課程理念,在自身傳統的基礎上,以本土化的方式澄清各種概念、觀點,形成自己獨特的課程論體系。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雖然借鑒了國外很多先進的理念和成功的經驗,但這些理念和經驗的應用必須建立在中國的現實國情基礎上,我國不是經濟、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從整體水平來講,我國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還比較低,掌握科學知識的專門人才數量還少,在總體人口中的比例還很小。從社會的宏觀背景來看,我國還處在現代化進程之中,科學和科學精神發展得遠遠不夠。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研究述評
《中小學教育》2009年第4期 作者: 吳永軍 寧婷婷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引起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而事關課程改革成敗和基本方向的理論基礎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激烈爭鳴。本文試圖對國內學者有關理論基礎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後續該項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平台。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法,對收集到的論文及相關著作進行詳細而深入地分析。筆者帶領4位研究生通過《全國報刊索引》和「中國期刊網」的檢索,經過三個月的收集與整理,統計出2003年到2007年的相關論文有240餘篇,其中登載於核心期刊的有130餘篇。筆者對此進行編目,在泛讀、統計研究主題的基礎上,再從20餘種核心期刊中篩選出100篇論文進行詳細閱讀和分析。與此同時,筆者還兼顧了少量來自非核心期刊的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以及對已出版的相關學術專著的相關章節進行分析。分析發現,許多文章主要涉及理論基礎是什麼、理論基礎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理論基礎是否繼承了傳統等三方面內容。對此,筆者主要圍繞這三方面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理論基礎概念的界定
什麼是理論基礎、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有什麼不同等問題,都是在討論課改的理論基礎時必須首先明確的。從搜集到的資料來看,大多數學者均認識到了在新課改理論基礎的爭論中,存在著概念含糊不清與混用等現象,但很少有學者對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概念作詳細的區分。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將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等同,認為應在意識形態層面上進行探討。靳玉樂、艾興認為:「在課程改革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1]顯然該文將兩者等同而用。
第二,認為理論基礎應在哲學層面上探討。羅槐認為應從哲學層面來探討理論基礎,這里的「哲學」指「居於統領『多元性』地位的更高度概括性的哲學理論。」[2]高天明認為,在講課改的理論基礎的時候「不能夠泛泛搬用馬克思的認識論」,「認為似乎應該在課程哲學上多做些具體和深入的探討」[3]。
第三,認為理論基礎應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探討。和學新認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都有理論依據的功能,但在具體使用上具有層次上的區別[4],「『指導思想』更多是從事物或事件發展或運行的宏觀層面來使用,指事物或事件發展或運行要遵循的原理、原則或方法論層面的東西,『理論基礎』更多是從事物或事件發展或運行的中觀或微觀層面來使用,一般指具體的理論依據。」[5]
(二)關於新課改理論基礎的爭論
1、理論基礎是什麼
2005年5月28日,靳玉樂、艾興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的文章,文中闡明了對新課改理論基礎的看法,隨後《中國教育報》又相繼推出相關的兩組文章,自此以靳玉樂、艾興的文章為引子,以《中國教育報》為主要平台的關於「課改理論基礎是什麼」的論爭由此展開。論爭主要圍繞以下兩點展開:
一是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否「含糊不清」。靳玉樂等認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顯得「含混不清」,並沒有誰對「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到底是什麼」作出明確的回答,這會導致「改革實踐的不知所措」[1]。一些學者如陳培瑞、崔國富、范會敏等也表達了相近的觀點。如陳培瑞指出,課改最重要、最核心、最關鍵的是要有新課程理論體系,但「這次新課改的理論支撐到底是什麼」?他認為「實在是看不出」,只是「隱約覺察到了這次課改的理論支撐相當匱乏和混亂」[6]。
另一些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馬福迎認為,課改的理論基礎「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又廣泛吸收了當今世界先進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這次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鮮活的、清晰的、也是先進的。既有理論的前瞻性,又有很強的實踐可操作性」[7]。
二是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一部分學者主張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全面發展學說作為理論依據。這引起了學者們對「理論基礎應在什麼層次上探討」的爭論。另一部分學者主張應以後現代、多元智能等多元理論指導新課改。還有學者對新課改理論基礎是一元還是多元的爭論進行了反思,認為在指導思想方面應堅持一元論,而在理論基礎方面應堅持多元論。具體的觀點如下:
一種觀點主張,必須旗幟鮮明地指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要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全面發展學說作為理論依據。如靳玉樂等指出:「不贊同以理論的多元性來模糊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在新課改中「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具體說來,要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全面發展學說作為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1]。
針對靳文,學者們又對「理論基礎到底應該在什麼層面上來探討」,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高天明認為,靳玉樂等提出的理論基礎是不完善的。他認為「不能夠泛泛搬用馬克思的認識論」,中國的課程理論要發展「似乎應該在課程哲學上多做些具體和深入的探討」[3]。而羅槐又對高天明的觀點提出了質疑,認為高天明的觀點有些偏頗。他認為,無論是從西方近代教育改革實踐的經驗來看,還是從「如何在『多元性』中『博採眾長』」的需求來說,都應該從哲學層面來探討理論基礎。這里的「哲學」是指居於統領「多元性」地位的更高概括性的哲學理論。而「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發展的學說,無疑是對目前各種課程哲學的最集中的概括」[2]。
另一種觀點主張,以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多元理論指導新課改。如馬福迎認為,課程改革理論要「多元性博採眾長、避免偏窄,眼界寬廣、高瞻遠矚」。他所指的「多元性」既指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實用主義和多元智力等理論,也包括對「基礎理論進行完整、系統和深入的闡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改革者所設想的知識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等基本的課程理論體系」[7]。
也有學者對此觀點進行了「批評」。如王本陸在《論中國國情與課程改革》一文中提到,「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是有啟發的,但僅靠它們來支撐中國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在是太單薄了……課程改革的理論建設問題,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工程,如果沒有對教育學諸多學科研究成果的系統整理和吸納,最好不要老把科學真理、先進理念之類的漂亮詞彙掛在嘴上」[8]。潘新民、張薇薇指出「後現代知識觀具有反科學知識傾向,不宜作為新課改的主導知識觀」。因此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出後現代知識觀[9]。
關於新課改理論基礎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爭論,有學者對其進行了反思,均表達了將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相結合,堅持一元性與多元性相結合的思想。如王華生指出,只有澄清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多樣化與多元論等幾個基本概念,才能進行對話與交流。他認為,靳玉樂等將理論基礎與指導思想並為一體,這與高天明所說的只涉及到教育基本理論和教育哲學的理論基礎的含義是不同的。靳玉樂等還把「多元論與多樣化混為一義」,而馬福迎所指的「多元性」指的是「理論基礎的多樣化」,認為「新課程改革應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論指導思想與多樣化理論基礎相結合的原則」[10]。和學新認為爭論問題的實質是「課程改革的理論資源以及如何對理論資源進行取捨和消化的問題」。他認為,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學說,「我們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指導思想基礎上」,在對各種理論學說,全面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兼收並蓄」、「有所取捨」[5]。
2、理論基礎是否符合中國國情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一些西方理論如後現代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等充斥著教育領域。理論基礎(這里的理論基礎主要指後現代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等出生於外國的理論)是否符合中國國情,它是否是舶來品等問題自然引起了學者們的思考。
有學者對課改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批評」,認為其理論基礎並不適應我國的國情。王本陸認為,當前學術界存在著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適應國情論」和「不問國情論」,其中「不問國情論」是新課改理論專家所堅持的。新課改「重在用西方的真理來改造中國的國情」[8]。宋翠娥、王寶鈞將我國現在的國情與20世紀的美國比較後認為,「從總體上講,本次課程改革的理論和案例在我國還不具備實踐的社會背景"[11]。
針對這些「批評」,有學者給予了回應。屠莉婭指出,從事實上看,「當前我國教育研究對異域經驗的借鑒已經遠遠超過了照搬遷移的層次」。她認為「盲目指稱新課程改革是『充當西方教育理論的試驗田』,是『光靠別人思考』的西方現行教育體系的舶來品,一定程度上是無視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在研究層次和水準上取得的進展」。另外她還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不等於忠實於某種既定的教育理論」;「不能人為地確立西方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理論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關系」[12]。
3、理論基礎是否繼承了傳統
新課改理論基礎對傳統是合理繼承了還是與傳統「一刀兩斷」了?這也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有學者認為,課改「不講繼承,與傳統一刀兩斷」。如王策三認為在教育改革創新時出現了一些誤解。一是「不講繼承,與傳統一刀兩斷;或者打倒,或者撇到一旁;重起爐灶,另來一套」。二是把改革對象和改革主張以及改革要求推向極端[13]。楊啟亮則指出「在課程與教學變革中存在著本土化的缺失,應當致力於復興中華文化,守護變革的本土化,這是每個中國人(匹夫)的文化責任」[14]。
針對「批評」,有學者進行了「反駁」。鍾啟泉、有寶華認為,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會試圖在傳統文化這一寶庫中擷取思想財富,尋求理論支撐,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其中獲得了滋養。不僅「在國家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諸多文件(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各科課程標准等)中都滲透了我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而在詮釋和論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諸多理論研究成果中也明確將我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與新課程聯系起來」。而《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載於《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第3期)得出新課改的倡導者以及新課程「不講繼承,與傳統一刀兩斷;重起爐灶,另來一套」的結論是武斷和偏執的。另外還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何謂傳統?教育所繼承的傳統具體是什麼?第二,改革是破與立的行為,只立而不破不是改革,真正意義上的改革肯定需要大破和大立,特別是在確立一種新的發展方向時,『重起爐灶』往往不可避免,這難道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嗎?何況為穩重起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先立後破』和『先實驗,後推廣』的原則。」[15]
三、對該項研究的評價及展望
關於新課改理論基礎的激烈爭論,恰恰反映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文化與教育領域里的基本特徵:觀點紛呈,各執一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是一種令人欣喜的局面。
但是,反思這些研究與爭論,筆者發現有以下幾個傾向值得關注。一是出現了「簡單化」傾向:要麼強烈質疑(甚至否定),要麼充分肯定,過於溢美。許多研究成果各執一詞,偏於一隅,從自身比較狹窄的視域出發,據理力爭,而往往這個「理」又多少有所偏頗。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學者們總是站在各自立場,缺乏必要的溝通與融通。
二是許多爭論背後顯現出的是對新課改的誤解與曲解。有些被「邊緣化」的學者根本不了解新課改的全貌,「立論」時伴隨很多「想像」,以思辨類的反思文章為主,大多從自己已有的經驗或傾向出發,同時用各種理論(包括來自傳統的以及西方的)進行佐證、分析,最後得出「情緒化」結論(多半是非議甚至詆毀)。例如,新課改飽受爭議的是其確立了「後現代思想」的理論基礎,以及對「傳統」的忽視乃至否定,這其中就有很大的誤解。本次新課改無論是從指導本次新課改的根本性法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來看,還是權威性的新課改的闡釋(如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都體現出強烈的「現代性」,具有現代取向,這是許多質疑新課改理論基礎的文章有意無意忽略的重要一點。至於少數參與新課改的學者在文章或演講中「矯枉過正式」地不負責任地對傳統教育簡單否定的言行只是個人行為,他們並不能代表整個新課改的政策及整體的新課改隊伍的聲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學者以及一線教師經常把一些「強勢學者」的言論與國家的課改政策相混淆。
三是研究視角單一,往往就新課改而論新課改,局限在「教育(課程)視域」里,缺乏應有的歷史觀與廣闊的「社會學視角」的洞察。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關於理論基礎的爭論相信還將繼續下去。筆者認為,這種爭論應當確立以下幾種意識:一是要有正確的歷史觀與發展觀。即辯證唯物史觀和科學發展觀。只要稍微具有一點歷史常識和世界視野的人都知道,近一百多年來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就是不斷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的歷史進程,這種借鑒不僅是對發達國家經驗的梳理與總結,同時更能為我國這樣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模式。
二是要有廣闊的視野和「融通」意識。研討與爭論時,應力求保持一個開放的胸襟與廣闊的視野。千萬不能偏於一隅,自說自話。尤其是在激烈交鋒時,就說理而言,應當首先把參與各方爭論的「前提」搞清楚,再據理力爭。
三是要有「大智慧」,在准確認識我國現階段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將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整合起來,全面理解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毋庸置疑,就整體而言,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完成現代化及實現「現代性」依然是國家的主要任務,「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16]。但是,又不能不看到,我國正處於復雜的「多重社會轉型」時期(廣大地區如西部地區從傳統走向現代,有些地區如東部沿海地區從現代走向後現代),在實現「現代性」的同時,更要時刻警惕基於工具理性、唯科學主義的「現代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後現代思想無疑是一劑良葯和清醒劑。
兩篇理論文章,足夠你用了..........
『陸』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是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一、教學目的:
1、目的明確,能針對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具體適度的要求;
2、更多地關注學生,注意麵向全體及兼顧學生差異;
3、突出態度、情感、價值觀在教學目標中的地位,把方法、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納入教學目標;
4、教學重心定位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材處理:
1、能掌握課程標准,通過認真深入地鑽研教材,正確把握重點、難點,教授內容正確科學;
2、增強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的需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具創造性的改組。
3、強調深刻理解教材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以新的視角處理教材,採用靈活且貼近學生實踐的教法,設計出有創意、有新意的教案。
三、教學過程:
1、學生
態度積極:學習積極性高,情緒飽滿,求知慾強;有競爭合作意識;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無「死角」、無「閑人」。
思維活躍:(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控制單向授課時間)課堂上較多的時間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問難;多角度、採用多種方法分析問題;通過動手實踐、相互合作、嘗試探索等手段,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積極思維;為解決問題積極生動地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假設、觀點。學生練習時間充分,能通過當堂作業鞏固提高。
氣氛和諧:(師生處於平等地位,尊重學生,民主合作氣氛濃)老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進行多邊多向,互動性強的自主信息交流。注意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的意見的習慣,並進行正確的評價,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說出獨特的感受的能力。
2、教師:
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新,在教學過程等的設計中能體現當前教育教學中新的理念,注意在教學中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成果。
教學方法:①、注重形成平等的師生關系,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②、能創設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開放的學習環境,關注、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③、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特別是文化課教學的實踐能力的培養);④、重視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獨立分析,主動合作,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識技能,培養提高素質;⑤、能恰當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評價:從關注教師教的情況轉變為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的情況;從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轉變為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情感、態度等因素的和諧發展。課堂上老師的評價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效果:
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解決問題等方面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合作、分享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養;學生的素質(如態度習慣、數學能力、語文素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意識、實驗實習動手能力等)得到培養提高。
『柒』 新課程改革從價值取向上看: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准,其價值取向出現了哪些變化( )
①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② 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
③ 由側重知識層面走向關注整體素質 ④ 由統一、硬性規定走向開放、靈活的管理
『捌』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什麼
新課程標準的核抄心是:全面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程標准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8)新課程改革標准擴展閱讀:
新課程標准提出的六個目標: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