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亢村鎮亢南民族學校成績單
『壹』 亢村的介紹
亢村鎮抄位於獲嘉縣南部。襲轄亢南、亢西、亢北、王官營、劉固堤西街、豐樂屯、新城、牛屯、府庄、劉固堤東街、王朋庄、李道堤、夾河、郭堤、山頭王、小王莊、賀庄、王貴樓、紅荊嘴、大毛庄、吳廠、小毛庄、郭寺23個行政村。京廣鐵路、焦枝鐵路、新鄭公路、新焦公路、107國道過境。境內有明禮部尚書夏言手書渡河詞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水·獲嘉產業新城由位於鄭州市金水區科教園區內的金水總部產業園和位於獲嘉縣亢村鎮的「飛地經濟」產業園組成,總投資約70億元,總佔地約3050畝,其中金水總部產業園佔地約50畝,獲嘉縣「飛地經濟」產業園佔地約3000畝。金水·獲嘉產業新城是兩區縣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採用「飛地經濟」合作模式,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互補、互利共贏的跨區域合作項目。該項目計劃到2015年年底,完成500畝起步區的企業招商入駐工作,力爭5年內形成統籌在金水區、生產在獲嘉縣的總體格局,實現園區規劃科學、產業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土地集約利用、集聚效應突出的總目標。
『貳』 獲嘉檯球桌
你好,開檯球廳很容易,你在獲嘉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獲嘉縣位於河南省北部,隸屬於新鄉市管轄;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里,東至新鄉市15公里,西鄰焦作30公里,是中原經濟區新、焦、濟產業帶上的節點城市。縣域面積473平方公里,轄8鎮3鄉,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19個行政村,總人口43萬。
夏朝時屬夏部落管理,縣境屬冀州,稱寧邑。境內人民積極參與治理為害多年的洪水(蘇章營村,今存有群眾為紀念堯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堯舜禹三元宮」,今名「堯舜禹紀念館」)。[2]
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縣境稱寧邑,屬冀州。從境內東張巨遺址發掘的石斧、石鏟、帶齒蚌鐮、骨簪、骨錐、大鹿角、動物牙齒化石等文物來看,當時境內的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發懷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領八百諸侯在孟津北面渡過黃河來到境域(當時的寧邑,今獲嘉縣)。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說這是「天潤我軍」,武王遂命令全軍駐兵於寧邑「修兵練武」,為滅商作準備。在大戰前夕,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在今縣城東北2.5公里處讓士兵積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遺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丘上設壇盟誓,為「牧野大戰」取得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歷史上稱此丘為中華第一壇,後人稱此丘為「同盟山」,並在山上修建武王廟,以示紀念,此廟為周朝第一廟(全國唯一)。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親率佩甲之士4.5萬人、敢死隊3000人,並與早已跟武王結成聯盟的其他封國軍隊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展開了生死大決戰。
周武王伐紂會盟諸侯於此,捧土築壇,誓師盟誓,謀成牧野之戰,留下了同盟山、武王廟等諸多文化古跡。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武帝討伐,獲呂嘉首級,遂以其地置縣,賜名「獲嘉」。獲嘉是寧氏的祖根地。[1]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之初(前1045~前1041),周武王為紀念在「寧」修兵練武,遂更「寧」為「修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並把其分管區域設為邶、衛、鄘三個小諸侯國,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境域屬鄘國,後屬凡國。前1038年,「三監叛亂」被平後,遂撤「三監」並為衛,封武王弟康叔為衛侯,境域屬衛國。前1035年,周朝進入「成康之治」的強盛時期,境域內政治、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當地民間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產生了大量的歌謠並且廣為流傳,以致於到了春秋能吸引大聖人孔子游歷衛地,並將流傳於此地的部分民歌、民謠收集編入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其中《鄘風》篇中的詩歌就直接產生於境域廣大地區的民間。前841年,各諸侯國推舉共國(今輝縣市)國君共伯姬和代理朝政,史稱「共和元年」,境內開始使用確切紀年。前827年後的「宣王中興」時期,施行「不藉千畝」,廢除藉田典禮,境內農業得到發展,冶銅和銅制器具在境域先後出現。
東周(前770~前221)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初,境域稱寧邑,屬衛國。衛武公(衛康叔10世孫)任衛國的國君時期(前770~前757),將其子季亹(為寧姓的受姓始祖,張巨鄉李村東北角有季亹墓,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封到境域內的邑治(今徐營鎮宣陽驛村),食采於寧。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於蔡丘(今蘭考、民權之間),制定修築黃河堤防盟約,由武陟經獲嘉、新鄉、延津到封丘的黃河堤防築成(今縣境南部有其遺址,舊志稱其為古陽堤、太行堤,西自張堤村,經梁堤、固縣、古牆、忠義、亢村、劉固堤、郭堤、山頭王至李道堤出境)。前635年,周襄王「將陽樊、原、攢茅之田賜給晉文公,包括修武(今獲嘉),通稱南陽(今南陽屯村有其遺址),屬晉國。楚國有個大夫叫伯賁,因犯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就把晉的南部苗邑(即世傳的「苗庄王城」,今張巨村西的齊州故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封給賁皇作食邑,陳庄就是苗庄王的花園。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南遷大改道。前507年,孔子的著名學生十哲之一——卜子夏,在時稱晉國南陽的南陽城出生。前498~前484年之間孔子在境域活動約五、六年之久,居住在衛國賢大夫籧伯玉退隱時的居住地(今巨柏村)。當孔子在衛國不能展其志,便帶其部分弟子從獲嘉出發,順驛道沿黃河北岸到境南18公里處(今亢村),其弟子陳亢病卒於此,其村名遂改為亢村。前570年,晉大夫祁黃羊,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薦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陽令,境內傳為佳話。戰國前期,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境域屬魏。期間,各諸侯國連年爭霸,最後出現「戰國七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壯大自身實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前400年,卜子夏逝世,在世期間對《詩》、《書》、《易》、《禮》、《春秋》皆為之註疏,並為《詩》作序,在《禮》中著有「禮儀喪服」,與冉雍等合著《論語》一書。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今鄧庄村有其陵墓,城內新華小學對面有其祠堂。春秋末期,寧氏族中寧贏、寧子、寧跪、寧靜、寧俞、寧相、寧殖、寧喜皆為大夫,寧戚則被齊桓公拜為相卿。前273年魏割南陽於秦,境域仍名南陽,屬秦國。[2]
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境域時稱修武縣,隸屬於三川郡(今洛陽市東北)衛州(今衛輝市)。前215年,秦王朝對戰國時期各國分管的黃河堤防進行統一治理,「決(疏)通川防,夷(鏟)去險陰」,境內的黃河堤被建成馳道。前214年,境內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發北疆去修築萬里長城。
西漢(前206~25)劉邦繼承秦制,兼采周法,設司隸部,部統郡,郡統縣。前205年,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項羽進兵成皋,劉邦與夏侯嬰渡過黃河向東逃到張耳、韓信的駐軍地小修武城(今齊州故城遺址)並在其西邊(今高廟村)設壇祭天。112年,南越(粵,今廣東省一帶)國相呂嘉叛亂,殺死漢使終軍、魏臣及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後,武帝遂調遣漢將路博德、楊仆率師五路去討伐呂嘉。次年,武帝東巡到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縣西南張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亂並派人送來了叛相呂嘉的首級,武帝大悅,故取擒獲呂嘉之意,遂於新中鄉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2]
東漢(25—220) 25年,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於司隸校尉部河內郡。獲嘉侯國治所仍在張固城村,修武縣治所在今南陽故城遺址。期間,境內名人輩出:26年,衛颯因政有名績,遷桂陽(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張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張導任鉅鹿(治所在今河北平鄉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當地群眾為他建廟並立「漳河神壇碑」(《水經注》上有載);蔡湛,「舉孝廉辭讓」,181年,任並州(治所在晉陽)刺史,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184年,張延(張歆之子)任靈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時屬邙山余脈,世傳為古北邙。自古道:「生長蘇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隨處可見,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磚(俗稱光武磚)、陶磚、陶罐等。
三國(220—280) 境域中的軍屯、民屯,給境內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220年,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今洛陽)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縣),境域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朝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故城村,隸屬朝歌郡。其間域內有楊俊,任南陽太守(五品);張范胞弟張承,官拜議郎,後升職為伊闕(古關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伊闕山上)都尉,胞弟張昭,當時也為儀郎。張范,張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執子孫禮,舉動必咨」的政界大紅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晉(265—420) 265年,司馬炎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調整。266年,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司隸校尉部通稱為司州,治所在洛陽)汲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固城村,也隸屬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賢在域中活動頻繁,太康年間,七賢之一劉伶定居縣南亢村鎮東劉固堤村,是域內名吃餄餎條的創始人。370年,域內屬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獲嘉故城(今新鄉縣張固城村)東北築新樂城(原新鄉縣老城)。晉末廢獲嘉縣,時獲嘉縣域屬時修武縣(今獲嘉縣),仍屬汲郡管轄。域內人楊覽,楊俊孫,任汝陰(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縣)太守;楊沈,楊覽子,任散騎常侍;張攀,漢朝太尉張延之後,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後任兵部尚書。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493年,域內開始實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鮮卑語、改姓氏、改籍貫等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復置獲嘉縣,治所移至新樂城(今新鄉市內老新鄉縣城),治今新鄉縣,境域仍屬修武縣,統屬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於清陽城(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境域為南修武,南修武縣治設在今徐營鎮宣陽驛村。534年,北魏分為東、西兩魏,獲嘉縣治今新鄉縣,境域名南修武縣,統屬東魏。550年,齊王高洋滅東魏,建北齊,獲嘉、修武皆屬之。556年,獲嘉縣治所由新樂城遷往共縣城(今輝縣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獲嘉仍治共縣。期間域內佛教盛行,分為曹洞、臨濟、溈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風,如「許和叔墓銘」碑、「部行造象記」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為當時高水準的石刻產物。[2]
隋(581—618) 584年,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陽驛村),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586年,割出域內東部、汲縣西南部的部分屬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鄉」首尾兩字「新」、「鄉」作為縣名,縣治所設在新樂城內。596年,又在獲嘉縣設置殷州,轄獲嘉、新鄉、共縣、修武等縣。煬帝大業初廢殷州,保留獲嘉縣。607年,又改為郡、縣兩級,獲嘉縣屬河內郡。次年,域內被征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今縣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與衛河、黃河相接,南通餘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獲嘉時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域內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與發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於獲嘉,厚德與其守將趙俊穎驅逐殷州刺史段大師,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置殷州,轄獲嘉、修武、共縣、新鄉、武陟五個縣。全縣民戶均以100戶為一里,5里為一鄉,4家為鄰,5家為保,並規定男女剛生下來為黃,4歲為小,16歲為中,21歲為丁,60歲為老。627年,殷州被廢,獲嘉縣屬懷州,隸河北道。630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已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縣城內始建的儒學宮。758年,大將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在縣西南屯街村一帶)渡過黃河,在獲嘉打敗了安太清。768年,歷史上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境域宣陽驛村(《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704頁第一欄「韓愈」條有載),村中有「韓愈故里」碑。晚唐著名愛情詩人李商隱,因其父李嗣時任獲嘉縣令,於812年生於獲嘉縣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1026年,改屬河北路衛州。1069年,全縣出動大量民工疏浚境內大沙河,使其與衛河暢通,農業、水利和漕運事業進一步發達。太山村以皮薄、聲脆、味鮮的「四月八,鮮黃瓜」而著名,太山黃瓜也因此被定為北宋貢品,年年進京。元佑年間,在縣城西北隅重建儒學,教育、文化也有新的發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經幛等碑刻相繼面世。
元(1206—1368) 獲嘉隸屬於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1320年,廟學被修繕一新。境內蒙、漢居互遷,實行民族融合政策。獅子營可姓、陳孝張姓、大洛紂馮姓的始祖睿公,就是從遼寧省遼陽市軍屯於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縣境搜擄童男童女送往蒙古當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軍事上屬寧山衛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轄域內18個百戶所。馮、夏、吳、李、張、石、陳、包、蔣、孟等10個百戶屬中所,楊、周、吳、閆、施、兩李、王等8個百戶屬前所。從1369年開始,在歷洪武、永樂兩朝長達48年的時間里,因軍遷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遷入縣域的有112個姓氏275個始遷祖,這些移民為醫治域內由戰爭留下的創傷做出了卓越貢獻。1370年,時任獲嘉縣令的熊邦基,招集遷民築城建社,創學宮,建官署、郵傳,逾年功竣。1377年,獲嘉縣被撤銷,並入新鄉縣,三年後復置,仍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1440年,杜村社(今馮庄鎮古牆村)人汪仲誠捐麥1010石「用助賑飢」,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1462年,黃河自獲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陽縣)界。1466年,黃河泛濫,馮村人郭政「應詔罄所有輸官以濟飢」,時任獲嘉縣令的邢表,「奉旨徵文勒石,旌表(郭政)為義民」。1482年,縣令吳裕,為政務寬和,勸農課桑,規劃學校,出俸金助教營建社學27處,為域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明朝,全縣共出了17個進士,弘治到崇禎年間就佔了15個,出現的祖孫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堪為獲嘉歷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隨嘉靖帝南巡,過縣南亢村驛,於渡河之日作《大河東去》詞一首(該詞刻碑立於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宮中的乾清、坤寧兩宮遭火災,獲嘉籍人賀盛瑞以工部營繕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兩宮,招募鄉人中的大量工匠參與,為獲嘉建築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獲嘉縣事張蘊道編次,教諭陳禹漠纂修的《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有影印本),為獲嘉縣存世最長的一部縣志。在明朝的276年間,曹昌、王胄孺、馮上知、賀盛瑞、岳凌霄、張可光、賀仲軾、馮兆麟、徐培植、王納忠等紛紛著書立說,縣檔案館現藏有賀仲軾的《約族俚言》、《廣儉約》、《祠堂四世位次議》、《耕余漫記》、《經史致曲》、《八卦餘生》、《春秋歸義》、《冬官紀事》等八部,以《冬官紀事》最為珍貴。[2]
清(1644—1911) 1645年,獲嘉隸屬河南省河北道衛輝府。1659年,由知縣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舉纂修的清朝第一部《獲嘉縣志》刊印。1684年,縣城城牆改為長方形的磚砌牆,周圍652丈,高2.5丈,寬1.25丈。同年,知縣馮大奇創義學3處。1686年,由賀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迴京途經獲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駕,深得康熙帝的歡心,遂敕封其為「大和尚」,賜其七言詩一首並書贈「行苦神秀」橫幅和「凈雲寺」匾額。1727年,縣令壽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1756年,由知縣吳喬齡修、浙人李棟纂的清朝第三部《獲嘉縣志》刊印成書(縣檔案館存有)。1823年,同山書院在縣城內建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全縣最大的私營商號「義盛長」由陳位庄陳恆書投資白銀6400兩,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商埠均設有辦事處。冶煉、紡織、食品等手工業和商號、銀行不斷涌現。二十世紀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縣境。1903年,道(口)~清(化)鐵路修至縣境,東起李村,西至黃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鎮)鄧庄人賀懷秀帶領域內大批工匠參加鐵路沿線站台、票房等建築物的施工。1906年,蘆(溝橋)~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在縣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職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國主義和清政府雙重壓迫的全縣人民被迫舉起反抗和斗爭的大旗,以李占彪為首的獲嘉聯庄會在縣南登覺寺舉起義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軍與清地方武裝戰於縣南王井村、張堤村以及寺營、孝合、張莫、東彰儀、西彰儀等村。
中華民國(1912.1.1—1949.9.30) 1912年,縣級行政機關取消吏、戶、禮、兵、刑、工六房,隸屬河南省,下轄18社,為北洋軍閥政府統治區。次年設豫北道,又次年更名河北道,道治汲縣,獲嘉隸屬之。之後,全縣社會經濟發生劇烈變化,工商業達到迅猛發展,縣城以及亢村、中和兩鎮街巷的店鋪、商號、貨棧林立。文廟東壁文昌閣內的工藝局改為「平民工廠」,呂祖廟內創辦「大豫玻璃廠」,史庄泥瓦匠李德福創辦「公義順營造廠」,崇興寺兩側建立「農事試驗場」,賀道軾、張紹先等10數家集資3萬多(銀)元,在道清鐵路南開設的「泰和蛋廠」為當時獲嘉合股工業企業之最,在津、滬、漢各大商埠均設辦事處,生產的蛋清、蛋黃等產品遠銷德、日、意等國。
教育出現新局面,縣內32所城鄉學校改為國民小學,改勸學所為教育局;在文廟內創立以岳朝奎為校長的縣師范講習所,1931年,更其名為「縣立簡易師范學校」。1944年,全縣最大的私立學校——凈雲小學(後改名為光華中學)正式開學。1947年,全縣第一所私立中學寧南中學成立。
文化呈現新景象。1919年,縣立圖書館建立。1922年,按河南督軍馮玉祥的命令,全縣男子剪辮,婦女放足。1935年,縣長鄒古愚編次的《獲嘉縣志》鉛印成書。同年鄒又主持重修同盟山武王廟。
政治上,全縣人民積極抗擊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壓迫,爭當國家主人。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至縣境,全縣各級學校師生和各界愛國群眾紛紛起來抗議日、英帝國的暴行。同年,西張巨村人陳憲章在焦作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其為全縣第一個共產黨員。1926年,以陳子毅為組長的全縣第一個中共黨小組建立。之後反侵略、反壓迫、反封建的斗爭此起彼伏。劉青海夜襲山西陵川奪火鎮稅卡;廢除偶像,許多廟宇中的泥胎被拉倒;教師賀永圖組織縣立師范學校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成立「讀書會」,走向社會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領土;學生徐捷等人在街頭書寫「打倒土豪劣紳時××!」的大幅標語,一時轟動全城。1937年, 中共新輝獲縣委成立。1944年,以劉西瑞為縣長的輝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全縣人民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抗戰,對國民黨和土匪進行了三年的拉鋸戰,直到1948年11月2日縣全境再獲解放,仍名獲嘉縣,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專區領導。中共獲嘉縣委和縣人民政府也遂即成立,對縣以下廢鄉、鎮、保、甲建制,改為區、村兩級,全縣設六個行政區。全縣人民除弊革新,移風易俗,同時開展了將近一年的肅匪反霸斗爭。1949年8月,獲嘉縣劃歸平原省新鄉專區管理。
新中國成立後,仍名獲嘉縣,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0年,全縣改為五個區,轄149個村。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劃歸河南省新鄉專區,全縣建立64個小鄉,是縣境有鄉級政權之始。1955年11月,全縣撤銷區建制,將64個小鄉劃為9個中心鄉,兩個鎮。1956年9月,全縣劃為1個鎮,12個鄉,共轄98個農業合作社,236個村。1958年,全縣在240個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0年8月,撤銷獲嘉縣並入新鄉市。1961年10月,恢復獲嘉縣,仍屬新鄉專區,轄1個鎮,10個人民公社。1975年,由太山人民公社析置丁村人民公社,由中和人民公社析置大呈、張巨兩個人民公社。1983年12月鄉村體制改革,人民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至1985年,全縣轄1個鎮,13個鄉,218個村,1369個村民小組。[2]
2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獲嘉縣地處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部位。她地處中原,區位優越,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南距省會鄭州50公里,東至市政府新鄉14公里,西鄰煤城焦作40公里。60分鍾可抵達新鄭國際機場。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京廣鐵路、石太鐵路貫穿全縣,濟東高速穿境而過,薄口公路直通107國道。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東距京珠高速20公里,南距鄭州國際機場80公里。獲嘉縣位於中原城市群「豫北工業走廊」中部,是鄭州、新鄉、焦作三地接點城市,既是山西能源外運的「門戶」,又是東南沿海技術資金及輕工產品流向西北的「轉運點」。全國南北鐵路大動脈京廣線、晉煤外運主要通道石太線南北平行橫穿而過,縱橫貫通。107國道毗鄰縣境,308省道、長濟高速、汲詹、薄口四條省級公路縱橫交織,構成了全縣公路的大框,縣鄉公路密布其間成為工農業架生產和商貿的重要通道,五座跨鐵路立交橋已為獲嘉的發展拉開了框架。還有新鄉機場搬遷已經搬遷到獲嘉縣。
氣候條件
海拔高度在 74.2 -87.5 米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986-2004 年年均氣溫 14.6°C ,年均無 霜期 221.2 天, 年均降雨量 557.2 毫米, 年均降雪日 14.1 天, 年均日照 2058.4 小時。
自然資源
距離周邊焦作、山西等地已發現和開採的礦產資源地很近,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岩、鐵礦、鋁土和煤等。
地處黃河、海河兩大流域,境內大獅澇河、共產主義渠、大沙河、西孟姜女河、人民勝利渠和武嘉乾渠,均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全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緊鄰縣境,引黃工程完善,水資源充沛,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排灌條件。
3行政區劃
獲嘉縣隸屬於新鄉市,縣域面積470平方公里,下轄8鎮3鄉:獲嘉城關鎮、照鏡鎮、黃堤鎮、中和鎮、徐營鎮、馮庄鎮、亢村鎮、史庄鎮3個鄉:位庄鄉、大新莊鄉、太山鄉。共219個行政村,43萬人。縣城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建成區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
全縣有漢、回、蒙古、滿、藏、俄羅斯、黎、錫伯、布依、彝、苗、土家、白、朝鮮、維吾爾、毛南、壯、土等18個民族,總人口382688人。其中男性193344人,占總人口50.52%,女性189344人,占總人口49.48%。男女性別比為102.9∶1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6‰。城鎮人口47357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2%。
2005年,獲嘉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丁村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太山鄉管轄,太山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張巨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史庄鎮管轄,史庄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呈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新莊鄉管轄,大新莊鄉人民政府駐地為大新莊村。
『叄』 獲嘉縣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1月,獲嘉縣轄8個鎮、3個鄉:
鎮:城關鎮、照鏡鎮、黃堤鎮、中和鎮、徐營鎮、馮庄鎮、亢村鎮、史庄鎮。
鄉:位庄鄉、大新莊鄉、太山鄉。
獲嘉縣介紹: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3°39′42″~113°44′20″,北緯35°9′34″~35°15′37″。獲嘉縣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里,東至新鄉市15公里,西鄰焦作30公里,是中原經濟區新、焦、濟產業帶上的節點城市。2014年,獲嘉縣域面積473平方公里。
(3)獲嘉縣亢村鎮亢南民族學校成績單擴展閱讀
鄉鎮列舉介紹:
1、照鏡鎮
照鏡鎮位於獲喜縣東北角,北與輝縣接壤,東與新鄉縣相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公里。該鎮轄17個行政村,轄區總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萬畝。新焦鐵路、新濟公路和薄亢公路穿境而過,以此為框架,全鎮形成了以貫穿鎮區的彥安路為紐帶的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路,成為獲嘉縣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
2、黃堤鎮
黃堤鎮位於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西部。全鎮轄黃堤村、南馬廠村、北馬廠村、江營村、獅子營村、安儀村、孫庄村、張翟庄村、劉橋村、西馬廠村、中馬廠村11個行政村。
3、中和鎮
中和鎮地處豫北平原,是鄭州、洛陽、新鄉、焦作四城市的地理輻射中心,與新鄉市現代煤化工基地、河南省儲備庫鐵路專線緊相毗鄰。新(鄉)洛(陽)、中鄭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東北距獲嘉縣城9公里,北距中州鋁廠生活區7公里。交通區位優越。轄14個行政村,地域面積24.8平方公里。與中州鋁廠生活區、獲嘉縣城「三足鼎立」,被譽為獲嘉縣經濟「金三角」。
4、徐營鎮
徐營鎮位於獲嘉縣城西南部15公里處,西、南與修武、武陟交界,東北與本縣大辛庄鄉、中和鎮、張巨鄉接壤。面積為40.92k㎡,鎮19個自然村,徐營鎮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該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濟建設來源主要以工農業為主,該鎮經濟發展良好。
5、史庄鎮
史庄鎮位於獲嘉縣城西南3.5公里處,全鎮總面積27平方公里,全部為平原地區,耕地面積25000畝,轄史庄村、吳庄村、東永安村、西永安村、馬庄村、岳庄村、賀庄村、朱庄村、前小屯村、後小屯村、十里鋪村。
西曹庄村、閆庄村、大清村、鄧庄村、西張巨村、陳庄村、中張巨村、東張巨村、楊窪村、江村、李村、高廟村、范庄村、庄村24個村委會,
『肆』 河南獲嘉縣飛龍寺怎麼樣具體在什麼地方
獲嘉縣亢村鎮的亢西村西側,有一座頗為壯觀的「飛龍寺」。此寺為現今新鄉地區一帶最大的佛寺。它是怎樣建成的呢?這和歷史傳說有關系。
相傳,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下遷來張、趙、王、周、劉、龐六戶人家,在今之亢村扎居墾田,後人稱其為「老六戶」。幾姓人家以德為本,樂善好施,不少人經常到亢南二里的「觀音寺」、亢村西五里的「洪福寺」、亢村東三里的「法雲寺」相聚降香,拜佛聽經。他們和睦鄉閭,周濟貧窮,在豫北一帶一時傳為佳話。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帶的信佛者愈來愈多縣的老輩人提到「獲嘉」,往往會說因獲呂嘉起的名。過去還有人把我們這里稱「獲呂」。清代郭合成寫了一本書,就叫《獲呂著姓錄》。呂嘉這個,究竟是干什麼的?他是南越國的丞相。
遠在秦朝的時候,趙佗占據現在兩廣的一部分地方,稱南越武王。漢劉邦統一了天下,趙佗雖然也承認自己歸屬大漢,但他始終獨攬政權,搞地方割據,完全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諸侯國。漢武帝劉徹當上皇帝以後,趙佗的第三代孫趙興當了南越王。趙興和他的母親木戮氏目睹劉徹國盛兵強,就暗地商量,向劉徹上了一封書信,願意取消南越政權的獨立性,完全納入漢皇帝管理。這本來是十分順應潮流、合情合理的。但當時身居南越相位的呂嘉刻意分裂我大好河山,怒叱趙興卑躬屈節,丟盡了先王的臉,並招集一夥人圍攻戮氏,堅決反對歸屬大漢。
漢元鼎四年,劉徹為了支援趙興的明智之舉,令大將韓千秋帥兵兩千,進駐南越。南越相呂嘉見勢不妙,為作垂死掙扎,先起兵殺了趙興與戮氏,擁立趙建德為王。此外,他親率眾兵,打敗了韓千秋,殺了漢使。
漢武帝劉徹聞信大怒,於元鼎五年,即公元前一一二年,派大將路博德、楊仆出兵,討伐呂嘉。
武帝元鼎六年,劉徹從京都長安出發,到緱氏(今偃師縣東南)去巡察。當他走到左邑桐鄉(今山西省聞喜縣)時,收到了打敗呂嘉的捷報,心中大喜,就將桐鄉立作「聞喜縣」,意思是在這里聽到了喜訊。春天,劉徹走到了汲新中鄉(即現在的新鄉市老城區),漢軍捕殺了呂嘉,把呂嘉的首級交獻回來了,並在新中鄉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典禮」。劉徹為紀念這一盛事,就將新中鄉立作「獲嘉縣」,意思是在這里獲取了漢軍的送的呂嘉的首級。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現今的新鄉市被稱為「獲嘉縣」;而我們現在的獲嘉縣,仍舊稱名「修武縣」。
那我們這里,什麼時候開始稱名「獲嘉縣」呢?宋白《續通典》載:「隋開皇四年(五八四年),移獲嘉於修武故城」。同時,又於獲嘉縣故地置新鄉縣。也就是,我們這塊地方正式稱名「獲嘉」,不是在漢武帝那個時候,是在隋開皇四年,將原來的獲嘉地稱名「新鄉」以後,我們這里才得名「獲嘉」的。
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廟、牧誓園
周武王同盟山 位於獲嘉縣城,東距新鄉市區16公里,毗鄰新焦公路。乘坐新鄉至獲嘉、新鄉至焦作、新鄉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車,至獲嘉同盟山景區下車即到。該山(壇)為昔年周武王率師伐紂,在商郊牧野舉行戰前誓師的盟台,史料記載為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其文化層豐富,考為龍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遺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諸侯演武場」、「諸侯井」、「周武王飲馬池」、「姜太公校閱台」等古跡遺存與該山(壇)相依相連,交織形成了追溯牧野戰景、尋古探幽的千古景觀。
武王廟 在同盟山之上,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人為紀念周武王在此誓師伐紂而建。碑載始建於周末,重建於洪武,經歷代修葺,現存明代風格,屬保護頗為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築群。山門、大殿、後殿、廂房一應俱全,唐愧、明獅、明碑征古兆今。廟內塑周武王及其群臣塑像,四季觀覽者絡繹不絕。其南3公里張卜村有武王旋師葬文王木主的「周文王冢」,其西南6公里刺狐寺村(現名後寺)有傳說中姜太公刺殺妲已的「鎖狐洞」。
牧誓園 在同盟山西側,為紀念周武王牧野誓師而建。該園湖影山色,飛瀑流瀉,石碑排立,亭台棋布,竹樹青青,奇花爭研。園內的「歸心堂」可使遊客對昔年武王軍在此誓師的場面略見一斑,古存的「周武王飲馬池」更使人觸景生情。另有一線天、登仙洞、地宮、比干明心石、劉知幾遇仙橋等景點。整體布局玲瓏剔透,古樸典雅,給人以步移景遷之感。
該園與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廟合並實行一票通覽,全天開放。
『伍』 河南省新鄉市獲加縣的地名來歷
西漢(前~25) 劉邦繼承秦制,兼采周法,設司隸部,部統郡,郡統縣。前205年,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項羽進兵成皋,劉邦與夏侯嬰渡過黃河向東逃到張耳、韓信的駐軍地小修武城(今齊州故城遺址)並在其西邊(今高廟村)設壇祭天。112年,南越(粵,今廣東省一帶)國相呂嘉叛亂,殺死漢使終軍、魏臣及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後,武帝遂調遣漢將路博德、楊仆率師五路去討伐呂嘉。次年,武帝東巡到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縣西南張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亂並派人送來了叛相呂嘉的首級,武帝大悅,故取擒獲呂嘉之意,遂於新中鄉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
東漢(25—220) 25年,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於司隸校尉部河內郡。獲嘉侯國治所仍在張固城村,修武縣治所在今南陽故城遺址。期間,境內名人輩出:26年,衛颯因政有名績,遷桂陽(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張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張導任鉅鹿(治所在今河北平鄉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當地群眾為他建廟並立「漳河神壇碑」(《水經注》上有載);蔡湛,「舉孝廉辭讓」,181年,任並州(治所在晉陽)刺史,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184年,張延(張歆之子)任靈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時屬邙山余脈,世傳為古北邙。自古道:「生長蘇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隨處可見,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磚(俗稱光武磚)、陶磚、陶罐等。
三國(220—280) 境域中的軍屯、民屯,給境內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220年,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今洛陽)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縣),境域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朝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故城村,隸屬朝歌郡。其間域內有楊俊,任南陽太守(五品);張范胞弟張承,官拜議郎,後升職為伊闕(古關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伊闕山上)都尉,胞弟張昭,當時也為儀郎。張范,張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執子孫禮,舉動必咨」的政界大紅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晉(265—420) 265年,司馬炎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調整。266年,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司隸校尉部通稱為司州,治所在洛陽)汲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固城村,也隸屬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賢在域中活動頻繁,太康年間,七賢之一劉伶定居縣南亢村鎮東劉固堤村,是域內名吃餄餎條的創始人。370年,域內屬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獲嘉故城(今新鄉縣張固城村)東北築新樂城(原新鄉縣老城)。晉末廢獲嘉縣,時獲嘉縣域屬時修武縣(今獲嘉縣),仍屬汲郡管轄。域內人楊覽,楊俊孫,任汝陰(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縣)太守;楊沈,楊覽子,任散騎常侍;張攀,漢朝太尉張延之後,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後任兵部尚書。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493年,域內開始實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鮮卑語、改姓氏、改籍貫等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復置獲嘉縣,治所移至新樂城(今新鄉市內老新鄉縣城),治今新鄉縣,境域仍屬修武縣,統屬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於清陽城(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境域為南修武,南修武縣治設在今徐營鎮宣陽驛村。534年,北魏分為東、西兩魏,獲嘉縣治今新鄉縣,境域名南修武縣,統屬東魏。550年,齊王高洋滅東魏,建北齊,獲嘉、修武皆屬之。556年,獲嘉縣治所由新樂城遷往共縣城(今輝縣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獲嘉仍治共縣。期間域內佛教盛行,分為曹洞、臨濟、溈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風,如「許和叔墓銘」碑、「部行造象記」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為當時高水準的石刻產物。
隋(581—618) 584年,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陽驛村),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586年,割出域內東部、汲縣西南部的部分屬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鄉」首尾兩字「新」、「鄉」作為縣名,縣治所設在新樂城內。596年,又在獲嘉縣設置殷州,轄獲嘉、新鄉、共縣、修武等縣。煬帝大業初廢殷州,保留獲嘉縣。607年,又改為郡、縣兩級,獲嘉縣屬河內郡。次年,域內被征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今縣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與衛河、黃河相接,南通餘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獲嘉時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域內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與發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於獲嘉,厚德與其守將趙俊穎驅逐殷州刺史段大師,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置殷州,轄獲嘉、修武、共縣、新鄉、武陟五個縣。全縣民戶均以100戶為一里,5里為一鄉,4家為鄰,5家為保,並規定男女剛生下來為黃,4歲為小,16歲為中,21歲為丁,60歲為老。627年,殷州被廢,獲嘉縣屬懷州,隸河北道。630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已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縣城內始建的儒學宮。758年,大將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在縣西南屯街村一帶)渡過黃河,在獲嘉打敗了安太清。768年,歷史上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境域宣陽驛村(《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704頁第一欄「韓愈」條有載),村中有「韓愈故里」碑。晚唐著名愛情詩人李商隱,因其父李嗣時任獲嘉縣令,於812年生於獲嘉縣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1026年,改屬河北路衛州。1069年,全縣出動大量民工疏浚境內大沙河,使其與衛河暢通,農業、水利和漕運事業進一步發達。太山村以皮薄、聲脆、味鮮的「四月八,鮮黃瓜」而著名,太山黃瓜也因此被定為北宋貢品,年年進京。元佑年間,在縣城西北隅重建儒學,教育、文化也有新的發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經幛等碑刻相繼面世。
元(1206—1368) 獲嘉隸屬於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1320年,廟學被修繕一新。境內蒙、漢居互遷,實行民族融合政策。獅子營可姓、陳孝張姓、大洛紂馮姓的始祖睿公,就是從遼寧省遼陽市軍屯於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縣境搜擄童男童女送往蒙古當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軍事上屬寧山衛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轄域內18個百戶所。馮、夏、吳、李、張、石、陳、包、蔣、孟等10個百戶屬中所,楊、周、吳、閆、施、兩李、王等8個百戶屬前所。從1369年開始,在歷洪武、永樂兩朝長達48年的時間里,因軍遷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遷入縣域的有112個姓氏275個始遷祖,這些移民為醫治域內由戰爭留下的創傷做出了卓越貢獻。1370年,時任獲嘉縣令的熊邦基,招集遷民築城建社,創學宮,建官署、郵傳,逾年功竣。1377年,獲嘉縣被撤銷,並入新鄉縣,三年後復置,仍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1440年,杜村社(今馮庄鎮古牆村)人汪仲誠捐麥1010石「用助賑飢」,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1462年,黃河自獲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陽縣)界。1466年,黃河泛濫,馮村人郭政「應詔罄所有輸官以濟飢」,時任獲嘉縣令的邢表,「奉旨徵文勒石,旌表(郭政)為義民」。1482年,縣令吳裕,為政務寬和,勸農課桑,規劃學校,出俸金助教營建社學27處,為域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明朝,全縣共出了17個進士,弘治到崇禎年間就佔了15個,出現的祖孫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堪為獲嘉歷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隨嘉靖帝南巡,過縣南亢村驛,於渡河之日作《大河東去》詞一首(該詞刻碑立於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宮中的乾清、坤寧兩宮遭火災,獲嘉籍人賀盛瑞以工部營繕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兩宮,招募鄉人中的大量工匠參與,為獲嘉建築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獲嘉縣事張蘊道編次,教諭陳禹漠纂修的《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有影印本),為獲嘉縣存世最長的一部縣志。在明朝的276年間,曹昌、王胄孺、馮上知、賀盛瑞、岳凌霄、張可光、賀仲軾、馮兆麟、徐培植、王納忠等紛紛著書立說,縣檔案館現藏有賀仲軾的《約族俚言》、《廣儉約》、《祠堂四世位次議》、《耕余漫記》、《經史致曲》、《八卦餘生》、《春秋歸義》、《冬官紀事》等八部,以《冬官紀事》最為珍貴。
清(1644—1911) 1645年,獲嘉隸屬河南省河北道衛輝府。1659年,由知縣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舉纂修的清朝第一部《獲嘉縣志》刊印。1684年,縣城城牆改為長方形的磚砌牆,周圍652丈,高2.5丈,寬1.25丈。同年,知縣馮大奇創義學3處。1686年,由賀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迴京途經獲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駕,深得康熙帝的歡心,遂敕封其為「大和尚」,賜其七言詩一首並書贈「行苦神秀」橫幅和「凈雲寺」匾額。1727年,縣令壽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1756年,由知縣吳喬齡修、浙人李棟纂的清朝第三部《獲嘉縣志》刊印成書(縣檔案館存有)。1823年,同山書院在縣城內建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全縣最大的私營商號「義盛長」由陳位庄陳恆書投資白銀6400兩,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商埠均設有辦事處。冶煉、紡織、食品等手工業和商號、銀行不斷涌現。二十世紀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縣境。1903年,道(口)~清(化)鐵路修至縣境,東起李村,西至黃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鎮)鄧庄人賀懷秀帶領域內大批工匠參加鐵路沿線站台、票房等建築物的施工。1906年,蘆(溝橋)~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在縣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職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國主義和清政府雙重壓迫的全縣人民被迫舉起反抗和斗爭的大旗,以李占彪為首的獲嘉聯庄會在縣南登覺寺舉起義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軍與清地方武裝戰於縣南王井村、張堤村以及寺營、孝合、張莫、東彰儀、西彰儀等村。
『陸』 獲嘉陳庄的馮文靜
獲嘉,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西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縣境東連新鄉縣,南接原陽縣,西鄰武陟縣、修武縣二縣,北與輝縣市隔大沙河相望,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獲嘉歷史
傳說時代(約公元前2070年以前)人們生存的地球形成於46億年以前,之後的10億年內地球上有了生命。800餘萬年前,人類直接的祖先--臘瑪古猿誕生。170萬年前,中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誕生。80萬年前,境內有人類活動,且已開始直立行走。50萬年前,境內人們已經懂得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10萬年前,境內人們完成了向智人的過渡,逐漸由猿人向現代人進化。
石器時代,境內人們打制的石器由簡單、粗大向規整、細小發展,種類也不斷增多,學會了取火、用火,開始使用犁耕技術,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均大有增加。約從公元前(以下簡稱為前)6000年開始,境內的農耕、畜牧比漁、獵、采擷變得更為重要,從東張巨、大清、羊二庄等地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的灰坑、土坑墓、紅燒土和大量陶片、石器,表明當時社會已走向新的文明。前2600~前2070年,三皇五帝時代中的神農炎帝為發明醫葯而遍嘗百草,在境內留有他的足跡,後人為紀念他,在今馮庄鎮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農廟」(現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殘碑一通)。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縣境,屬夏部落管理。境內人民積極參與治理為害多年的洪水(蘇章營村,今存有群眾為紀念堯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堯舜禹三元宮」,今名「堯舜禹紀念館」)。全國分為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共九州,縣境屬冀州,稱寧邑。
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縣境稱寧邑,屬冀州。從境內東張巨遺址發掘的石斧、石鏟、帶齒蚌鐮、骨簪、骨錐、大鹿角、動物牙齒化石等文物來看,當時境內的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發懷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領八百諸侯在孟津北面渡過黃河來到境域(當時的寧邑,今獲嘉縣)。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說這是「天潤我軍」,武王遂命令全軍駐兵於寧邑「修兵練武」,為滅商作準備。在大戰前夕,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在今縣城東北2.5公里處讓士兵積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遺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丘上設壇盟誓,為「牧野大戰」取得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歷史上稱此丘為中華第一壇,後人稱此丘為「同盟山」,並在山上修建武王廟,以示紀念,此廟為周朝第一廟(全國唯一)。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親率佩甲之士4.5萬人、敢死隊3000人,並與早已跟武王結成聯盟的其他封國軍隊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展開了生死大決戰。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之初(前1045~前1041),周武王為紀念在「寧」修兵練武,遂更「寧」為「修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並把其分管區域設為邶、衛、墉三個小諸侯國,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境域屬墉國,後屬凡國。前1038年,「三監叛亂」被平後,遂撤「三監」並為衛,封武王弟康叔為衛侯,境域屬衛國。前1035年,周朝進入「成康之治」的強盛時期,境域內政治、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當地民間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產生了大量的歌謠並且廣為流傳,以致於到了春秋能吸引大聖人孔子游歷衛地,並將流傳於此地的部分民歌、民謠收集編入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其中《墉風》篇中的詩歌就直接產生於境域廣大地區的民間。前841年,各諸侯國推舉共國(今輝縣市)國君共伯姬和代理朝政,史稱「共和元年」,境內開始使用確切紀年。前827年後的「宣王中興」時期,施行「不藉千畝」,廢除藉田典禮,境內農業得到發展,冶銅和銅制器具在境域先後出現。
東周(前770~前221)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初,境域稱寧邑,屬衛國。衛武公(衛康叔10世孫)任衛國的國君時期(前770~前757),將其子季亹(為寧姓的受姓始祖,張巨鄉李村東北角有季亹墓,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封到境域內的邑治(今徐營鎮宣陽驛村),食采於寧。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於蔡丘(今蘭考、民權之間),制定修築黃河堤防盟約,由武陟經獲嘉、新鄉、延津到封丘的黃河堤防築成(今縣境南部有其遺址,舊志稱其為古陽堤、太行堤,西自張堤村,經梁堤、固縣、古牆、忠義、亢村、劉固堤、郭堤、山頭王至李道堤出境)。前635年,周襄王「將陽樊、原、攢茅之田賜給晉文公,包括修武(今獲嘉),通稱南陽(今南陽屯村有其遺址),屬晉國。楚國有個大夫叫伯賁,因犯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就把晉的南部苗邑(即世傳的「苗庄王城」,今張巨村西的齊州故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封給賁皇作食邑,陳庄就是苗庄王的花園。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南遷大改道。前507年,孔子的著名學生十哲之一--卜子夏,在時稱晉國南陽的南陽城出生。前498~前484年之間孔子在境域活動約五、六年之久,居住在衛國賢大夫籧伯玉退隱時的居住地(今巨柏村)。當孔子在衛國不能展其志,便帶其部分弟子從獲嘉出發,順驛道沿黃河北岸到境南18公里處(今亢村),其弟子陳亢病卒於此,其村名遂改為亢村。前570年,晉大夫祁黃羊,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薦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陽令,境內傳為佳話。戰國前期,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境域屬魏。期間,各諸侯國連年爭霸,最後出現「戰國七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壯大自身實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前400年,卜子夏逝世,在世期間對《詩》、《書》、《易》、《禮》、《春秋》皆為之註疏,並為《詩》作序,在《禮》中著有「禮儀喪服」,與冉雍等合著《論語》一書。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今鄧庄村有其陵墓,城內新華小學對面有其祠堂。春秋末期,寧氏族中寧贏、寧子、寧跪、寧靜、寧俞、寧相、寧殖、寧喜皆為大夫,寧戚則被齊桓公拜為相卿。前273年魏割南陽於秦,境域仍名南陽,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境域時稱修武縣,隸屬於三川郡(今洛陽市東北)衛州(今衛輝市)。前215年,秦王朝對戰國時期各國分管的黃河堤防進行統一治理,「決(疏)通川防,夷(鏟)去險陰」,境內的黃河堤被建成馳道。前214年,境內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發北疆去修築萬里長城。
西漢(前206~25) 劉邦繼承秦制,兼采周法,設司隸部,部統郡,郡統縣。前205年,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項羽進兵成皋,劉邦與夏侯嬰渡過黃河向東逃到張耳、韓信的駐軍地小修武城(今齊州故城遺址)並在其西邊(今高廟村)設壇祭天。112年,南越(粵,今廣東省一帶)國相呂嘉叛亂,殺死漢使終軍、魏臣及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後,武帝遂調遣漢將路博德、楊仆率師五路去討伐呂嘉。次年,武帝東巡到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縣西南張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亂並派人送來了叛相呂嘉的首級,武帝大悅,故取擒獲呂嘉之意,遂於新中鄉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
東漢(25-220) 25年,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於司隸校尉部河內郡。獲嘉侯國治所仍在張固城村,修武縣治所在今南陽故城遺址。期間,境內名人輩出:26年,衛颯因政有名績,遷桂陽(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張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張導任鉅鹿(治所在今河北平鄉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當地群眾為他建廟並立「漳河神壇碑」(《水經注》上有載);蔡湛,「舉孝廉辭讓」,181年,任並州(治所在晉陽)刺史,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184年,張延(張歆之子)任靈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時屬邙山余脈,世傳為古北邙。自古道:「生長蘇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隨處可見,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磚(俗稱光武磚)、陶磚、陶罐等。
三國(220-280) 境域中的軍屯、民屯,給境內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220年,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今洛陽)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縣),境域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朝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故城村,隸屬朝歌郡。其間域內有楊俊,任南陽太守(五品);張范胞弟張承,官拜議郎,後升職為伊闕(古關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伊闕山上)都尉,胞弟張昭,當時也為儀郎。張范,張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執子孫禮,舉動必咨」的政界大紅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晉(265-420) 265年,司馬炎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調整。266年,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司隸校尉部通稱為司州,治所在洛陽)汲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固城村,也隸屬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賢在域中活動頻繁,太康年間,七賢之一劉伶定居縣南亢村鎮東劉固堤村,是域內名吃餄餎條的創始人。370年,域內屬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獲嘉故城(今新鄉縣張固城村)東北築新樂城(原新鄉縣老城)。晉末廢獲嘉縣,時獲嘉縣域屬時修武縣(今獲嘉縣),仍屬汲郡管轄。域內人楊覽,楊俊孫,任汝陰(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縣)太守;楊沈,楊覽子,任散騎常侍;張攀,漢朝太尉張延之後,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後任兵部尚書。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493年,域內開始實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鮮卑語、改姓氏、改籍貫等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復置獲嘉縣,治所移至新樂城(今新鄉市內老新鄉縣城),治今新鄉縣,境域仍屬修武縣,統屬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於清陽城(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境域為南修武,南修武縣治設在今徐營鎮宣陽驛村。534年,北魏分為東、西兩魏,獲嘉縣治今新鄉縣,境域名南修武縣,統屬東魏。550年,齊王高洋滅東魏,建北齊,獲嘉、修武皆屬之。556年,獲嘉縣治所由新樂城遷往共縣城(今輝縣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獲嘉仍治共縣。期間域內佛教盛行,分為曹洞、臨濟、溈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風,如「許和叔墓銘」碑、「部行造象記」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為當時高水準的石刻產物。
隋(581-618) 584年,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陽驛村),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586年,割出域內東部、汲縣西南部的部分屬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鄉」首尾兩字「新」、「鄉」作為縣名,縣治所設在新樂城內。596年,又在獲嘉縣設置殷州,轄獲嘉、新鄉、共縣、修武等縣。煬帝大業初廢殷州,保留獲嘉縣。607年,又改為郡、縣兩級,獲嘉縣屬河內郡。次年,域內被征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今縣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與衛河、黃河相接,南通餘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獲嘉時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域內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與發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於獲嘉,厚德與其守將趙俊穎驅逐殷州刺史段大師,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置殷州,轄獲嘉、修武、共縣、新鄉、武陟五個縣。全縣民戶均以100戶為一里,5里為一鄉,4家為鄰,5家為保,並規定男女剛生下來為黃,4歲為小,16歲為中,21歲為丁,60歲為老。627年,殷州被廢,獲嘉縣屬懷州,隸河北道。630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已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縣城內始建的儒學宮。758年,大將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在縣西南屯街村一帶)渡過黃河,在獲嘉打敗了安太清。768年,歷史上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境域宣陽驛村(《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704頁第一欄「韓愈」條有載),村中有「韓愈故里」碑。晚唐著名愛情詩人李商隱,因其父李嗣時任獲嘉縣令,於812年生於獲嘉縣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1026年,改屬河北路衛州。1069年,全縣出動大量民工疏浚境內大沙河,使其與衛河暢通,農業、水利和漕運事業進一步發達。太山村以皮薄、聲脆、味鮮的「四月八,鮮黃瓜」而著名,太山黃瓜也因此被定為北宋貢品,年年進京。元佑年間,在縣城西北隅重建儒學,教育、文化也有新的發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經幛等碑刻相繼面世。
元(1206-1368) 獲嘉隸屬於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1320年,廟學被修繕一新。境內蒙、漢居互遷,實行民族融合政策。獅子營可姓、陳孝張姓、大洛紂馮姓的始祖睿公,就是從遼寧省遼陽市軍屯於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縣境搜擄童男童女送往蒙古當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軍事上屬寧山衛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轄域內18個百戶所。馮、夏、吳、李、張、石、陳、包、蔣、孟等10個百戶屬中所,楊、周、吳、閆、施、兩李、王等8個百戶屬前所。從1369年開始,在歷洪武、永樂兩朝長達48年的時間里,因軍遷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遷入縣域的有112個姓氏275個始遷祖,這些移民為醫治域內由戰爭留下的創傷做出了卓越貢獻。1370年,時任獲嘉縣令的熊邦基,招集遷民築城建社,創學宮,建官署、郵傳,逾年功竣。1377年,獲嘉縣被撤銷,並入新鄉縣,三年後復置,仍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1440年,杜村社(今馮庄鎮古牆村)人汪仲誠捐麥1010石「用助賑飢」,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1462年,黃河自獲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陽縣)界。1466年,黃河泛濫,馮村人郭政「應詔罄所有輸官以濟飢」,時任獲嘉縣令的邢表,「奉旨徵文勒石,旌表(郭政)為義民」。1482年,縣令吳裕,為政務寬和,勸農課桑,規劃學校,出俸金助教營建社學27處,為域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明朝,全縣共出了17個進士,弘治到崇禎年間就佔了15個,出現的祖孫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堪為獲嘉歷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隨嘉靖帝南巡,過縣南亢村驛,於渡河之日作《大河東去》詞一首(該詞刻碑立於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宮中的乾清、坤寧兩宮遭火災,獲嘉籍人賀盛瑞以工部營繕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兩宮,招募鄉人中的大量工匠參與,為獲嘉建築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獲嘉縣事張蘊道編次,教諭陳禹漠纂修的《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有影印本),為獲嘉縣存世最長的一部縣志。在明朝的276年間,曹昌、王胄孺、馮上知、賀盛瑞、岳凌霄、張可光、賀仲軾、馮兆麟、徐培植、王納忠等紛紛著書立說,縣檔案館現藏有賀仲軾的《約族俚言》、《廣儉約》、《祠堂四世位次議》、《耕余漫記》、《經史致曲》、《八卦餘生》、《春秋歸義》、《冬官紀事》等八部,以《冬官紀事》最為珍貴。
清(1644-1911) 1645年,獲嘉隸屬河南省河北道衛輝府。1659年,由知縣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舉纂修的清朝第一部《獲嘉縣志》刊印。1684年,縣城城牆改為長方形的磚砌牆,周圍652丈,高2.5丈,寬1.25丈。同年,知縣馮大奇創義學3處。1686年,由賀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迴京途經獲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駕,深得康熙帝的歡心,遂敕封其為「大和尚」,賜其七言詩一首並書贈「行苦神秀」橫幅和「凈雲寺」匾額。1727年,縣令壽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1756年,由知縣吳喬齡修、浙人李棟纂的清朝第三部《獲嘉縣志》刊印成書(縣檔案館存有)。1823年,同山書院在縣城內建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全縣最大的私營商號「義盛長」由陳位庄陳恆書投資白銀6400兩,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商埠均設有辦事處。冶煉、紡織、食品等手工業和商號、銀行不斷涌現。二十世紀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縣境。1903年,道(口)~清(化)鐵路修至縣境,東起李村,西至黃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鎮)鄧庄人賀懷秀帶領域內大批工匠參加鐵路沿線站台、票房等建築物的施工。1906年,蘆(溝橋)~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在縣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職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國主義和清政府雙重壓迫的全縣人民被迫舉起反抗和斗爭的大旗,以李占彪為首的獲嘉聯庄會在縣南登覺寺舉起義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軍與清地方武裝戰於縣南王井村、張堤村以及寺營、孝合、張莫、東彰儀、西彰儀等村。
旅遊資源
3000年前,武王伐紂會盟諸侯於此誓師,謀成牧野之戰,奠定周朝之基。有武王廟(即同盟山)2000年前,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武帝討伐,平息叛亂,獲呂嘉首級,逐以其地置縣,名「獲嘉」。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
毗鄰南太行八里溝旅遊區10公里,距離國家地質公園焦作雲台山風景區30公里。
1.武王廟
同盟山、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城東三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前八百諸侯於此設壇誓師而得名。現存山門、二門、拜殿、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聖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鍾鼓樓、太公校閱台、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跡。
2.獲嘉餄餎條
傳說是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德才俱佳,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佐以祛邪鎮災之物作了一碗面,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
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麵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獲嘉餄餎條由是留名。流傳到民間的餄餎條雖然用料簡單了許多,不過倒真的是由祛風避寒的功效,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碗餄餎條會吃得身子暖呼呼的,要是就著大蒜再放點辣椒,保准會讓你吃的通身冒汗,舒舒坦坦。
獲嘉餄餎條因其味道鮮美,好吃不貴,成為聞名全國的食品。
3.十月物資交流大會
大會圖片[8]
獲嘉縣十月物資交流大會,始於明朝嘉靖七年,由最初的祭祀廟會逐漸演變而來,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八到十八日舉辦,會期十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剛開始,各種物品還比較奇缺,平時買不到的生活用品,在大會上都能買的到,周圍四區八縣的人們潮水般湧向大會,對獲嘉縣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獲嘉人民文化生活。
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十月大會物資交流的功能已經被逐漸淡化, 但是它依然是每一個獲嘉人心中的無可替代的盛會。
。
『柒』 獲嘉縣萬達能源有限公司怎麼樣
獲嘉縣萬達能源有限公司是2017-08-21在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專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屬股),注冊地址位於河南省獲嘉縣亢村鎮亢南村。
獲嘉縣萬達能源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0724MA44AAFQ82,企業法人楊榮民,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獲嘉縣萬達能源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車用乙醇汽油、柴油、車用燃氣零售(限分公司經營),汽車配件、日用百貨、化工產品(易燃易爆易制毒危險化學品除外)、文體用品、針紡織品、預包裝食品、五金電料、電纜、機電設備、傢具、建材、鋼材、水泥、閥門、儀器儀表、礦上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建築材料、裝飾裝修材料、農產品、勞保用品銷售,卷煙、雪茄煙零售,機器設備租賃,汽車維修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獲嘉縣萬達能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