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的成績
⑴ 2018年中國經濟有條件延續穩中向好嗎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2018年,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生產需求平穩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
二是經濟結構優化。從產業來看,製造業向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1至11月份,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現代服務業也在加快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從需求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消費升級勢頭明顯。
三是經濟提質增效態勢良好。企業效益保持較快增長,微觀杠桿率持續降低。同時,綠色發展扎實推進,11月份,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回落,而且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
⑵ 2018中國經濟該如何破局攻堅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當前,我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還比較少,優質商品的短缺、大國工匠精神的不足、創造質量財富的智力資源缺乏等,都影響了供給體系質量的提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准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統計指標體系。去年以來,國家統計局配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了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還將抓緊研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說,黨的十九大對金融工作作出部署,包括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等。這些都是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出發點,也是金融工作要回歸的本源。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展望未來,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表示,只有加快我國經濟向主要依靠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才能為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開拓更廣闊的空間。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有力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重大突破,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認為,新一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正在不斷發展,很多技術創新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未來,要面向世界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拓進取,在基礎科技、原創性重要技術和產品發展上尋求突破。
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說,明年要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廣度擴展上取得新突破,促進市場主體活躍發展;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上取得新突破,著力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市場環境;在加強消費維權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更好的服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品牌戰略上取得新突破,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在維護統一大市場上取得新突破,擴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是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引領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根本遵循。要准確把握會議精神,確保明年經濟工作開好局、起好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更深刻、更廣泛的歷史性變革。
2018年會更來更好的。
⑶ 中國經濟2018年上半年成績如何
2018年前5月數據顯示,我國新產業不斷壯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帶動引領作用增強,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1—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650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76810億元,增長15.8%,加快5.2個百分點。主要收入項目——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均有增長。企業效益改善,進出口增長較快,就能為財政收入增長夯實基礎。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繼續快於人均GDP增速。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個百分點,繼續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這說明我國就業形勢向好,扶貧攻堅扎實推進,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來源:南方網
⑷ 中國經濟2018上半年表現如何
2018年7月24日消息,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上半年同比增長6.8%。盡管一些結構性、局部性問題仍存,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但中國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韌性十足。國際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半場」表現可圈可點,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海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平穩增長中不斷實現結構優化升級,這是中國經濟提升發展質量、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表現。
桑托羅說,上半年,中國在扶貧、科技、教育、環保等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中銀國際環球商品市場策略主管傅曉說,總的來說,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中國經濟運行內在穩定性、協調性增強,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增多,為全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宋立剛表示,對於當前中國經濟來說,6.8%是一個不錯的速度,下一步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看質量,高質量的增長才能保證未來。
⑸ 2018-2019年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第二艘航母出海試航】
【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水上首飛】
【北斗導航向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
【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
【125個貧困縣通過驗收脫貧,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17種抗癌葯降價並納入醫保目錄】
【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一線】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啟動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1億多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行動正在繼續】
【1300萬人在城鎮找到了工作】
【580萬套棚戶區住房開工】
【很多港澳台居民拿到了居住證】
【香港進入了全國高鐵網】
【「南仁東星」】
【林俊德和張超】
【守島衛國32年的王繼才】
【為保護試驗平台挺身而出、壯烈犧牲的黃群、宋月才、姜開斌】
【主場外交發出中國聲音】
【出訪五大洲
⑹ 2018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得的主要成績有哪些
50個工作日後 其中工作日不包括雙休和節假日 如果是2018年11.10考的 大約就是2019年1.22可以查吧 以上是本人推測哈 也是考生
⑺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誰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5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Romer),以表彰二人將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相結合。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經濟學的核心是配置稀缺資源。自然要素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條件,而我們的知識將決定我們如何解決這些約束問題。今年,諾德豪斯和羅默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通過解釋市場經濟與自然和知識的互相聯動,拓寬了經濟學分析的范圍。
關於技術變化:羅默的研究顯示了知識將如何成為驅動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當年增長率在數十年間都能保持一定增長率的時候,「知識」這個要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
過去的宏觀經濟研究強調了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是並沒有理論模擬經濟決策和市場條件將如何決定新技術的創造。而羅默則通過展示經濟力量如何支配公司在創新創造上的意願,解決了這一問題。
羅默在1990年就發布了這一成果,成為了內生增長理論的基礎。該理論既是概念性的又是實用的,因為它解釋了同一種創新想法對不同商品的意義是不同的,並且將理念變為實踐的過程,需要市場提供相對應的具體條件。羅默的理論有為促進技術創新和長期經濟繁榮的法規和政策提供了大量新研究。
關於氣候變化:諾德豪斯的研究結果涉及社會和自然的相互影響。上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越來越擔心化石燃料的使用將會導致氣候變暖,諾德豪斯正是在那時開始研究這一議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首創了綜合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即描述全局的定量模型經濟與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
該模型整合了理論和來自物理、化學和經濟學的實證結果。諾德豪斯的模型如今已廣泛傳播並用於模擬經濟和氣候共同發展。它可以用於測試例如碳稅等相關氣候政策干預經濟的後果。
羅默和諾德豪斯的貢獻集中於方法論,他們的研究為經濟學提供了日後研究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的因與果的基本視角。盡管這兩位獲獎者無法對問題給出確鑿的答案,但他們的發現讓我們離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新聞來源:澎湃新聞。
⑻ 2018年中國經濟上半年發展如何
中國經濟2018上半年「成績單」揭曉。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18961億元,同比增長6.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087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69299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227576億元,增長7.6%。
今年上半年,新主體、新成果不斷涌現。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創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場主體,日益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日均新登記市場主體是1.81萬戶。科技創新體制不斷完善,社會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發明專利數快速增長。1—5月份,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6萬件,授權量達13.9萬件。來源:央廣網
⑼ 2018年中國GDP總量是多少
201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
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四季度增長6.4%。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比上年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66001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增長7.6%。
(9)2018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的成績擴展閱讀
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比上年下降0.6%,仍是歷史高產年,連續4年保持在65000萬噸以上。其中,夏糧產量13878萬噸,早稻產量2859萬噸,秋糧產量49052萬噸。棉花產量610萬噸,比上年增長7.8%。
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質稻穀播種面積擴大,玉米播種面積繼續調減,大豆種植面積增加,棉花、糖料、中草葯材作物種植面積增加。
2018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517萬噸,比上年略降0.3%。其中,豬肉產量5404萬噸,下降0.9%;牛肉產量644萬噸,增長1.5%;羊肉產量475萬噸,增長0.8%;禽肉產量1994萬噸,增長0.6%。生豬存欄42817萬頭,比上年下降3.0%;生豬出欄69382萬頭,下降1.2%。
⑽ 新中國建國以來到2018年在經濟上的發展、變化、成就有哪些(從各方面)
1949年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
1959年 「反右傾」斗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7年 恢復高考。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2008年8月8日,成功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
2008年9月25日到9月28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出艙進行出艙活動。
2010年5月1日,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2010年11月13日,成功舉辦廣州亞運會。
2011年9月29日,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成功發射升空,3日凌晨1時36分,神州八號和天宮一號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成功,中國從此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10)2018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的成績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