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成绩 » 网红高考成绩

网红高考成绩

发布时间: 2021-01-18 04:36:01

『壹』 如何通过高考成为网红

考出一个变态的分数。有一年广东出了一个高考帝,英语只考5分,但照样上了重点本科,因为其他科目他一共只丢了15分。

『贰』 高考状元成绩很好,为什么一般不会成为顶尖人才

高考在中国人的一生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大家都知道高考成绩意味着什么。所以,每年高考放榜,关于高考状元的各种“传奇”事件都纷纷被挖掘出来,被媒体和群众大肆追捧。虽然,近年来国家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但是依旧难掩各省状元的耀眼光芒。

总体来说,状元们的职业成就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高考状元毕业进入职场后,成为世界和两岸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偏少,在学术界、专业技术领域就职的状元职业成就较高,表现突出。

事实如此,经商、从政非高考状元所长,职业发展不突出。在商界的大陆状元中,至今无人登上胡润、福布斯、新财富和《财富》等富豪榜和世界500强。

相比而言,医疗、文学、传媒、法律、证券和金融等专业技术领域,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较高,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频现。

因此,很多高考状元都不为人知,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高考状元毕业之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是为什么会给人造成一种“高考状元难成才”的错觉呢?主要是由于,之前媒体大肆渲染报道造成的轰动效应,无形中就给状元们附加了一种“光环”,而且控制不好容易给大家造成错误的引导。

而且,很多人对成才的标准就是:做大官,当富豪。所以说,不是高考状元成不了才,而是有些人对人才的判断标准有问题。尽管,高考状元们尽管没有成为一个又一个领袖,但他们也算是各行业中的佼佼者,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算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只有成为领袖、从政从商才能算做成才,那成才的定义是不是多了太多的功利性和铜臭味?




『叁』 刚才看新闻。说关晓彤高考成绩下来了。结果都说是学霸。。。怎么回事

关晓彤

正在横店拍摄新戏《轩辕剑》(观剧)的演员关晓彤一夜之间又多了一个“学霸”称号。她开玩笑说:“感觉我因为学习成绩好,一晚上成了‘网红’”。

在刚刚结束的艺考中,关晓彤高考成绩曝光,552分超过艺考类录取分数线200多分,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第一的好成绩。成绩这么好,演艺事业也不差。近日,由她主演的电视剧《好先生》正在卫视热播,关晓彤在剧中与孙红雷组“这个杀手不太冷”般的父女CP,演技备受好评。

关晓彤在接受京华时报的电话专访时坦言,自己从小就是“学霸”,拍戏学习两不误,自己的人生格言是——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在学习和表演上,我从来没有投机取巧,一直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学霸关晓彤

得知成绩那天,正在片场吊威亚

关晓彤现在正在横店拍摄新戏《轩辕剑》。得知成绩的当天,关晓彤正好有一场吊威亚的戏。关晓彤笑言,平时一碰到吊威亚的戏自己就害怕,知道成绩后乐的连自己恐高的事都忘了,“一整天都乐呵呵的。完全不怕吊威亚了。真是心情大好。横店这里特别热,我知道成绩后马上请大家喝冷饮。”

关晓彤这几年作品不断,2014年与王志 文、李小冉等主演的《大丈夫》首播。同年与张嘉译、闫妮主演的《一仆二主》首播。2015年,主演苏有朋导演的电影《左耳》上映;同年,与演员杨玏、俞飞 鸿等主演的《小丈夫》首播。大家不禁好奇,既要拍戏又要上学,成绩还能那么好,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呢?关晓彤哈哈一笑说:“其实我拍的戏只是赶巧,都连着播 出了,这几个戏都是暑假时拍的,其实我上学时间还是挺多的。”不过,关晓彤也坦诚,高二高三期间拍的戏比较多,学习落下不少,“从高二开始就没去学校上 课,一直在各种机构补课,每天补习10个小时。当时真是感觉眼看着考试时间一点点逼近,各种抓狂,各种忐忑。”

好在关晓彤基础扎实,从 小就是个“学霸”,学习对她来说,一直就不是特别难的事。“小学时成绩最辉煌。小学经常考年级第一,被评为三好学生。上初中之后有些不适应,数学考过70 多分,当时感觉人都崩溃了。不过很快成绩就赶上来了,中考500多分。所以一直感觉学习对我来说不是很难。”关晓彤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一直很高,她笑言: “理科好估计随我妈妈,她是理科生。”

说到这次高考,关晓彤说感觉最难的则是背书,“真的是无心去背。因为时间太紧张,要背的东西实在 太多了。后来语文考背书的题我都放弃没有答。”而她最自信的则是英语,“因为我喜欢看美剧,唱英文歌。”关晓彤说,如果不当演员,自己会报考语言大学学习 外语,或者从事经纪人的工作,不过自己最钟爱的还是当演员

『肆』 我特别喜欢成都,想在成都上大学,但是现在成都已经变成了网红城市了,明年高考时分数线会不会变得很高

网红成市跟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主要还是要看你自生的成绩是好还是坏。至于明年的高考分数线会不会变胖很高,一般来说,要看明年考生的成绩的好坏。如果,大部分的考生的成绩都不错,那么分数线就可能会高一点,如果,大部分的考生的成绩都不怎么好的话,那么高考的分数线可能就会低一点。总之就是要考好一点,这样无论高考的分数线是高还是低,你都能考上。

『伍』 网红神嘴考研老师张雪峰当年高考多少分

其实知道了也没有啥用 不管他人的成绩是多少
只要把自己啊做好就问心无愧了

『陆』 当网红能否上大学

网红跟读大学有什么关系?? 你再红都不可能让你读大学

上大学有以下这几个途径:

  1. 高考(绝大多数人进入大学的方式)

  2. 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为祖国赢得崇高荣誉的运动健儿;

  3. 高中阶段参加计算机、生物、物理、数学、化学等竞赛,取得世界级或全国拔尖成绩者;

  4. 艺术/体育等特长生

  5. 在军队荣立功勋,有特殊贡献者,可以降分择优录取

『柒』 高考状元变身"网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近日,随着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新状元们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状元们迅速走红。

最开始大规模传播的是“状元颜值”,这是个看脸的时代,状元也不例外,一夜成名的他们难以避免被大众的好奇心消费。

还有,小编细心地整理了状元们起了什么名字。

微博上,状元们还进行了直播。

状元们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在常人眼中,他们是即将进入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名校继续深造的学霸,是成绩优异勤奋刻苦未来无限光明的天之骄子。一年又一年的高考在进行着,媒体们亦乐此不彼地报道着新出炉的状元们。
而公众对优秀的人,尤其是在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者,总是充满了兴趣。

微博上人气很高的2012年青海高考理科状元,郭文韬,今年从北大毕业
我的父母从小学就开始收集各种各样的状元报道给我看。我妈还细心地做了剪报,划重点做标注后再给我看。
然而,很多年前,我便对状元报道失去了兴趣,因为媒体所报道的状元们实在是太相似了,个性被共性所淹没。他们要么是沉稳文静的,要么是活泼开朗的;他们在学习上不是刻苦钻研型的,就是善于思考和提问型;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他们是认真好学很好相处的;然后是他们的爱好,书法、乐器、打篮球出现概率最高。按这个范式,我想很快就能写出一篇“状元报道”。媒体们或多或少地对状元们进行了包装和修饰,以让他们更符合我们对状元的期待。
从某种程度上,出现在新闻中的状元们都是被剪辑的人,我们看到的他们都是片面的,因此失真了。

北京理科状元周展平和妈妈接受采访
为什么状元们的媒体形象越来越模糊和雷同呢?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状元其实也是普通人,他们和同龄人一样,但媒体用关注对他们进行了拔高。我相信状元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许多学生也具备,但因为状元的身份,我们赞赏他们远超普通人。我想这就有点结果重于过程的意味在里面了,媒体和公众是“倒推”状元们的,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第二点是当媒体采写状元报道时,一个隐藏的前提是,我们是因为分数,更确切地说,是因为高分才关注到这些学子们的。这是受众最关心,因此也是媒体最感兴趣的的议题:他们为什么考了高分?他们怎样考了高分。这就使得投向状元的目光,从一开始就加了一层滤镜。
当你读状元报道时,你有没有不假思索地这样想过——
“你看他平时参加这么多社团活动,竟然没影响成绩。”
“你看她成绩那么好,竟然还有那么多才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状元报道通常都涉及性格为人,爱好,日常生活,同学老师评价等,除了作为补充丰富人物形象的功能外。
我认为,媒体或许也意识到了只报道分数和学习,这样实在太功利导向与应试教育导向,因此加入的这些内容,像是一种补偿机制,但由于前提和我们关注的出发点,状元的性格,才华都具有了某种附属性,潜台词是这些无关紧要的,有则更好,没有也无所谓,重点是他们是状元。

关于状元的另外一点思考,或许大家都不太愿意提起。
如果说状元是高考在社会中的阳光,励志而正面,那么它同时也投下了阴影,即关于对高考这种现行制度的反思。
教育在许多人心中,成了一种通向成功的体制,这种思维背后,是重视分数,乃至分数至上的粗暴评判,是一种无奈的畸形化。澎湃新闻22日报道了四川高考生自杀,对此学者熊丙奇认为“指责学生父母于事无补,社会对分数至上理念的宣扬让教育变得浮躁”。
当我们围观学习精英状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也有相当多的人被高考和社会对待高考的态度所伤害,从而痛苦甚至绝望呢?
我们对做题-考试-升学这样的学习模式向来缺乏好感。
当“高考工厂”、“吊瓶班”这样的新闻出现时,我们总是对教育的现状感到痛心。而当我们面对状元时,则又恢复了好感,好像忘了他们也是从这样的系统中走出来的。虽然,前者确实是极端的个例,但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绝不是一段轻松愉悦的学习时光。我们的态度似乎是矛盾和分裂的。一边想要批判它,一边为在这个过程中胜出的尖子送上鲜花。
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质疑这种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依然频繁地使用着他,因为社会使用着它,绝大多数人也使用着它。

状元这个词和另一个词似乎总是一起出现,那就是“学霸”。
学霸这个词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一方面,它可以指代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人。另一方面,它指代的是那些学习用功,挑灯夜读,天天泡图书馆的人。
这两类人是一种人吗?
显然,他们有所重合,但不是完全等同的。
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把他们混为一谈。学霸更像一个标签,提到它我们下意识地想到了厚厚的题集和镜片与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这些让绝大多数人都感到无趣乏味的事物。

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
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称“学渣”,即便是那些成绩还不错的也不喜欢被人叫“学霸”,总是摆摆手说:“唉,我就是个学渣”。
有几次期末我的成绩还不错,同学们羡慕地说“学霸”;当我准备开始做作业时,一旁还在吃喝玩乐的别人看到了,也会感叹一句“好学霸啊”。
听到这样的“夸奖”我总是开心不起来,因为我开始学习了,好像就不接地气了。
“学习是苦差,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是许多人的看法,因此能坚持乃至乐在其中的人必定都是毅力超群的,当我们用学渣自称的时候,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际上却感到心安理得,因为和“学霸”比,自己的意志不坚定,自我管理还无能,所以成了弱势群体。
反观学霸,学习是他生活公转的中心;与此同时,学渣则把时间大把地花在了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上;而学霸简直成了苦行僧。
当我们说“你好学霸啊”,我们实际上想说:“我可做不到”。

卢凯悦
2014年,被媒体称为“美女学霸”的卢凯悦,未参加高考就收到了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在内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当被问到究竟凭着什么条件打动众多英美名校招生官时,卢凯悦说,她也没有答案,唯一可以传授的经验是: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想,卢凯悦绝对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学霸。
当我们习惯用“学霸”、“状元”来统一表示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肯定及赞扬时,我们下意识地把他们的优秀简化了。难道他们只是成绩好和分数高吗?
如今,“状元”和“学霸”成为了标签,成为了我们建构对一个学生印象的快捷路径,但我们也很容易选择性地忽略了属于他们的另一些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往往比分数、荣誉、排名更重要。
一个精彩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他们的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却对他的成绩最感兴趣。相比之下,其他方面都成了点缀,没有也无所谓。
所以,当我再回头去读状元报道的时候,读到那些描写他们学习之外、一笔带过的事情的时候,我想是不是记者其实也有点心虚呢?
因为状元和学霸或许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丰富和优秀,我们却狭隘地从成绩这个角度去看待他们。

高中的时候我加入学生会。指导老师曾对我说:“你的其他荣誉和经历都是0,而成绩是最前面的那个1。正是这个1,才让你后面的0有了意义。”这句话令当时和现在的我都感到有点寒心。
如果说状元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投射了人们对于金榜题名式成功的高度期望,那么它更是一个巨大而刺眼的光环,让人们屏蔽掉除了分数之外的其他东西。
所以,“状元“其实是一种做减法的夸奖,当读书是否有用、知识改变命运是否正确被拿出来广泛讨论时,它和“学霸”都逐渐成为了一种变味的赏识。
当“学霸”和“状元”的含义在人们心中从学习好,到努力学习,热爱学习,再到一心学习,只会学习,甚至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时候,我认为,这就不再是一个夸奖的词语了,而是一个需要批判,值得反思的词语。
前几天有这样一则新闻:
在报道中,曾经风光一时的状元们的近况显得“不尽人意”,可以说相当平凡,其中有一位女生还让记者“帮忙征婚”。
这则新闻令不少人感受到了状元们的“落差”,从而对状元,以及对这种过于关心状元的现象感到失望。点赞最多的留言这么写道:

当媒体和公众们追捧状元的时候,反对和不屑的声音几乎和赞扬声音几乎同一天诞生。
持“高分低能”、“状元又如何”观点的人们,举出历史上的落榜名人和成绩不佳的富商,试图推翻这股推崇状元的思潮。但仔细一分析他们的“成功观”却又令人感到疑惑:成功确实不是一次高分,一个状元的头衔所能带来的,但成功就意味着出名和赚钱,或者是名利双收吗?我觉得无论追捧或者反追捧的声音,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把成功寄托在了分数上,一个把成功寄托在了别的事物上,如名利。
如今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的马兰洁是1981年连云港市高考文科全市第一名。回想起20多年前的高考经历,她说:
“那早已经过去的事,成为状元只是一种偶然,个别朋友可能告诉过我的孩子‘你的妈妈是位高考状元’,我自己是不会主动去告诉孩子我曾经也是高考状元,因为没有必要,人不能为过去的荣誉而活。
炒作状元是社会的失败。
无论高考是否取得成功,是否成为状元,都不能代表一辈子的成败。”
当一部分人忙着“光环化”状元,另一部分人忙着“去光环化”的时候,他们都带有了某种压抑和焦虑。不是仰视状元,就是俯视状元,很难平视状元,这是媒体和公众常常遭遇的局面。
在高考这样突如其来的成功面前,无论考生还是我们都很难有平常心。我们如何看待状元,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体系。事实上,至少是目前为止,这个评价的标准还是僵化和单一的。
这条评论说得很好:

为什么当我被人叫学霸时会不那么开心呢?
是因为“别人在玩耍而我学习不接地气”吗?
我突然想到,进入大学后,评价一个人的方面变得更多元了。你可以是实习达人,社团骨干还有创业先锋,而别人如果还从成绩上来夸你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你在别的方面其实做的不够?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希望别人能够看到除了学习还算挺用功,成绩还不错之外的我,也希望我们能在看待学生时,有成绩和分数之外的出发点和视角。
当大家越来越不看重“学霸”和“状元”这些词语的时候,当媒体和公众不再把“状元”和“学霸”当做一种猎奇的,郑重的,公开的,例行的表彰仪式时,我相信,这是一种社会观念的进步。

作者:头条号 / 新闻传播学研
链接:http://toutiao.com/i6300296215892328961/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捌』 深圳网红学校中考成绩疑似全军覆没,官方是如何回应的

深圳网红学校中考成绩疑似全军覆没,官方是如何回应的?

我觉得看到这个新闻还是非常震惊的。因为要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之下,一个学校的中考可能考得不会太好,但是肯定有很多人考出了自己的理想成绩,有很多人考的发挥不好,总之一个学校的水平应该是比较固定的。即使考得再差,中考成绩也不能全军覆没。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赞关注,我将会和大家积极互动。

『玖』 深圳网红学校中考成绩如何

20万一平米学区房的深圳南山区网红学校,三年前其校长更是“夸下海口”,扬言深圳湾学校中考成绩力争三年后达到南山前三,深圳前五;五年后达到南山前一,深圳前三。对于这个诺言,今年的高考成绩出炉后,有关人士的爆料出这所学校中考成绩惨淡,近100人参加了考试,高分率仅有2.6%,在全区排名60-70名之间,这一成绩可算得上打脸了。

那么这所网红学校到底是不是哄骗家长呢,我认为不是的,中考的成绩不对外公布,我们也不要对其这么恶意揣测;也许这次的考试成绩和达标率都没有达到建校之初定下的目标,可能也跟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有关,在短期内不适合这种教育模式,是不是需要更改,这是学校的管理人员需要迅速解决的,而这个学校平时都是自己学校出题,不参加深圳市的统考,那么出的题型符不符合深圳教育局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所要考虑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而不是打造自己的教学团队,只有学生成绩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网红学校”。

『拾』 网红张雪峰老师高考考了多少分

488分 我超喜欢他的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