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晗高考成绩
Ⅰ 考上211、985院校的人都有哪些特点
1
天赋+心态
通过努力训练当然都会提高,但没有天赋,达到某一领域的顶尖水平几乎不可能。
高中学习也是如此,想考上好大学,需要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做基础,这一点不能回避。
一个成熟的优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般都不会被某次考试的结果左右自己的心态,所谓胜不骄,败不馁。事实上,在高考前的任何考试都是为了发现不足和诊断能力,而绝对不是最终的结论或结果。所以保持一颗平常、稳定的心态尤其重要。
2
有目标+会思考
问起高考高分学生,10个有8个是早早定下目标大学的。好的父母引导孩子定目标,因为他们深知,有目标和没目标,学习起来的劲头绝对不一样。“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目标定的高远些,跳一跳才能够得到并且发自内心地认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有目标还得会思考,知道如何从基础知识、老师、总结、环境中不断获得供自身提升的养分。
3
够努力
看看清华大学学生马冬晗大学时的计划表,就知道孩子的努力程度够不够了:每天6点起床,6:40开始自习,白天除了上课和吃饭,其余大部分时间用来自习、听英语,凌晨1点才上床睡觉连周末也是如此。
4
运气+找对方向+不放弃
找对方法和方向很重要,不要一头扎进书海里盲目刷题,抬头看路辨方向能让你的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招生信息、各种加分政策要熟知。
对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来讲,运气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事实上,每年都会有黑马产生。只要学生保持较高的水平,和第一团队没有明显的差距,就可能创造奇迹。
不到最后不放弃,到了最后也不放弃,以衡水中学的学生为例,平时排名在三五百名的学生,高考时都有考上清北的可能。比如2012年的董宇喆同学,高考前夕的最后一次摸底考还排在年级的前300名,在高考时成功完成逆袭,排在全省的第34名,最终被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录取。
Ⅱ 马冬晗的相关报道
【清华】2011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答辩——马冬晗(姐姐)—《2011清华大学特等奖内学金答辩视频集》
【清华】容2011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答辩——马冬昕(妹妹)—《2011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答辩视频集》
【清华】人物清华第15期--清华双胞胎--清华电视台
【央视】《共同关注》20121019 (01)清华“学霸”强悍成绩震网友、(02)学习计划表——学霸是这样炼成的、(03)热心社会实践 学习好生活也充实、(04)孪生妹妹同样出色 同为“清华学霸”
【人民网】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马冬晗、马冬昕事迹 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二十大提名
Ⅲ 2017年各地高考状元分数公布,来看看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可一日不学习,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他们是成绩排名中的佼佼者,受无数同学敬仰膜拜,并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践行者——“学霸”。
在网络释义中,“学霸”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根据媒体对那些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学霸”的报道,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勤奋和成绩优异,还具备一些其他非同常人的特质。
在本文中,我们整理了关于学霸的5个非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学霸,但每一条都与学霸保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中,有些可被他人复制并发扬光大,有些则不宜模仿以免身心受伤。
特征1:学习:
不要以为“学霸”只代表单纯的“学习机器”,或是他们只会心无旁骛地追求高分。事实上,很多时候“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缘于他们能够乐在其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7所美国名校录取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李当娜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学习的“学霸姐”。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的李当娜在大学专业课程里找到了兴趣所在,只要是老师课上推荐的参考书,她全部找来看;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好奇心会驱使她钻研到底。也因此,享受学习过程的李当娜从未认为当“学霸”是一件苦差事。
链接:动物也疯狂
2012年底,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活跃着的“学霸狗”在网上一炮而红。据传言,这只身高0.3米的小家伙最喜欢出现在概率论和英语(精品课)课堂上,在校内外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曾获得民间评定的电子科技大学“最佳人气奖”和“学风建设奖”。不同于“学霸狗”对理工类课程的执著,“北大蹭课猫”则更偏爱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这只黄白条纹的猫咪多年来旁若无人地“蹭听”北大各门课程,浑身散发出浓浓的“学术气息”,深受师生喜爱。
特征2:伤心人
2013年高考(精品课)成绩出炉,武汉理科高考状元黄翌青的人人网状态——“得到了全市的美誉,却得不到你的驻足”——引来无数网友围观转发。同时,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张韵凝将自己455天单恋无果的故事写成一篇超长博文发表在人人网上。这些“考场得意,情场失意”的故事不禁让网友联想,或许“情伤”是学霸的一剂“强心针”?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斐斐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四年基本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然而事实上,和不少大学生一样,于斐斐在刚入校时情感受挫。与其他就此在游戏中荒废大学生活的同学不同,她选择了奋发学习。面对“学霸”称呼,于斐斐淡定地说,自己只是拒绝了迷失,做了学习的主人。
特征3:计划癖
对“学霸”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无限的学习任务,强大的计划能力不可或缺。清华大学著名的“学霸姐妹花”之一的马冬晗便是这样一个制订计划的高手。
当网络上爆出马冬晗的学习时间表时,那密密麻麻的计划安排让众网友大跌眼镜,不禁惊叹“比国家领导人还忙”!这张堪称“神器”的时间计划表将马“学霸”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分钟。
从早晨6点起床到凌晨1点睡觉,“自习大物(大学物理实验)”“微积分”“背单词”“开班会”等各项任务都在这张时间表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习惯,她从大一下学期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积累的计划表已有厚厚一摞。用马“学霸”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这样看来,计划表或许是“学霸”彪悍人生的必备法宝。
特征4:强迫症
马冬晗曾坦言,自己有很明显的强迫症症状。但是,用她的话说,“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不难发现,许多令人仰望的“学霸”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强迫症症状,如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容不得分分秒秒的时间浪费,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去完成,等等。
其中,不乏一些“走火入魔”的“学霸”,修炼出“见题就做”的至高境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刘志哲用一本全新的《考研(课程)完形填空模拟试题》占座,岂料一天后再去自习室,这本习题集已被完成了大半。这位不知名的“学霸”用黑笔做了60多页试题,还用红笔进行批改,书中多处讲解内容也都有勾画痕迹。
链接:全民“学霸”时代
“学霸”,不只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希望成为“学霸”的学生苦于自己有限的自控力,摇摇头说自己“学习的时候总想玩手机”。于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名学生便开发一款名为“我要当学霸”的手机应用。
这款专治“手机依赖症”的应用上线一周即有10万用户下载安装。当用户开启“学霸模式”以后,每次一碰手机,软件便会跳出提醒:“亲,你确定要退出学习吗?”经过几次劝诱仍然坚持玩手机的用户,必须选择“我不是学霸”,然后确定“接受鄙视”才能退出应用。
同时,用户的人人网状态会被自动改为:“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玩你妹的手机’或‘你个二货成不了学霸’,跪谢!”
特征5:恐惧感
根据美国自由大学专业教学主任马克•德雷珀博士的看法,“学霸”的恐惧感主要源于排名的落后,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成绩不理想意味着他们的劳动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马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就是一位狂热的学习分子,但有一阵子他总是低垂着头,脸上似乎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为学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却始终进不了班里排名的前百分之十。
他说恐惧感一直伴随着他,并觉得同学的聪明程度远超他想象,然后开始为“不够聪明”的自己能够进这所精英大学而感到庆幸。然而在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马克博士开始疯狂地写笔记,并利用睡眠时间来学习,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后他的成绩终于跻身前列,而那种恐惧感开始被轻松所替代,但他从此一直保有危机意识。
“学霸”到底能在学校起到多大的表率作用呢?也许并不会很明显。在国内,大学生都曾在高考中挤得头破血流,而奋力争取的大学校园生活则意味着多姿多彩的友谊、爱情和体育活动,多数人很难且不愿再回到闷头苦学的日子里。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看到“学霸”成绩所代表的教学成果,也应该看到“非学霸”普遍存在的学习症状。理想的情况是,学校在倡导学生向A+成绩努力的同时,也保证他们无需放弃丰富的个人社交生活。
而此时的学校需要一些担当,它们应该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论”,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做到既能玩得开心,也不耽误学业。
Ⅳ 马冬晗的人物简介
马冬晗,清华大学精仪系81班本科生 ,于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三年学分绩班级第一,连续两年素质测评第一。现任精仪系团委副书记,曾是精仪系学生会近些年来第一位女主席。获得多个奖学金和优秀个人,并历任精仪系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队长。有一个双胞胎妹妹马冬昕,和她一样也是保送进清华大学,她们高中都就读于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并在高中双双成为预备党员 。马冬昕也是特别奖学金的获得者,同时还是海淀区的人大代表。 马冬晗是精仪系近些年来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这让她承受了很多压力,也带给了她最难忘的回忆。喜爱打乒乓球的她发现精仪系有很多和她一样热爱这项运动的同学,但是大家并没有组成一个队伍。作为学生会主席,她招募人才并组建了精仪系乒乓球队,至今还在用心的呵护培养它。“体育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团队精神可以感染每一个人,学生会主席的责任就是凝聚力量。”马冬晗如是说。
学生会主席的工作,也带给了她更加深入的思考。在组织“一二·九”大合唱的时候,马冬晗和同学们都觉得已经排练得很好了,并且在场上发挥得也很好了,但是最后结果并不理想。比赛结束后,大家在合唱教练的指挥下一起在紫荆8号楼下合唱了系歌,很多人都哭了。这次经历给了马冬晗很大的感触, “刚上任时总希望做出些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操之过急,其实是自己对系学生会不够自信。我后来就改变了工作思路,我认为学生会最重要的不是拿奖,而是让同学们增强内聚力。” 马冬晗还兼任一字班新生导引工作,和班主任一起和10个新生结成对子,平时除了交流学习经验,大家也一起搞活动、做体育运动。“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我记得我来到大学,第一次见到辅导员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辅导员太可爱了,我希望研一的时候也当辅导员!”
马冬晗马冬昕走进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对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孪生姐妹。据悉在清华大学刚评出的校园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马冬晗、马冬昕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本年度清华特等奖学金(全校共有5人获此殊荣)。她们双双被保送“硕博连读”。
Ⅳ 清华大学Twins马冬晗和马冬昕 是哪里人
辽宁大连人
“特奖姐妹花”之二:从迷茫到恬淡
——记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马冬晗
马冬晗,精仪系81班本科生,于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三年学分绩班级第一,连续两年素质测评第一。现任精仪系团委副书记,曾是精仪系学生会近些年来第一位女主席。获得多个奖学金和优秀个人,并历任精仪系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队长的马冬晗,如此多的光环背后,究竟隐现着怎样的付出和努力呢?
从茫然到把握节奏
3年前和双胞胎妹妹一起保送到园子里的马冬晗,对自己的评价是“适应能力差”。大一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她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我就是那种空间想象能力特差的人,给我一个立体的一面让我想象它的其他几面,我就想象不出来了。”当时马冬晗压力特别大,总感觉自己这门课的考试会挂掉。
同时困扰她的还有微积分课程,也是一开始就学得很懵,常常望着一黑板的板书不知所云。“那时就只好赶紧把笔记都一字不落抄下来,即使听不懂上课也要紧跟着老师,但是总是感觉自己被老师的进度超越,而非自己超越老师的进度,这样的感觉特别不好。”
“全年级都知道我是最努力的,但我的成绩却不好,于是就会觉得自己很笨。”作为精仪系少有的保送生,马冬晗当时花了一个寒假进行反思,告诉自己不要自恃保送生的身份而看轻大学的学习,要把心态放平和一些,循序渐进。
马冬晗描述大一下学期的生活为“特别拼命”,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有时上课会犯困,她就总坐在第一排,督促自己紧跟老师不放松。马冬晗还给自己量身打造了密密麻麻的周计划表,每项事情都有规定完成的时间,还会写上完成它的心得和感受、一天的精神状态、听到了什么有益的话等等。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到了大二时,马冬晗就渐渐跟上了老师的节奏,真正把进度把握在自己手中了。
社工最快乐
马冬晗是精仪系近些年来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这让她承受了很多压力,也带给了她最难忘的回忆。喜爱打乒乓球的她发现精仪系有很多和她一样热爱这项运动的同学,但是大家并没有组成一个队伍。作为学生会主席,她招募人才并组建了精仪系乒乓球队,至今还在用心的呵护培养它。“体育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团队精神可以感染每一个人,学生会主席的责任就是凝聚力量。”马冬晗如是说。
学生会主席的工作,也带给了她更加深入的思考。在组织“一二·九”大合唱的时候,马冬晗和同学们都觉得已经排练得很好了,并且在场上发挥得也很好了,但是最后结果并不理想。比赛结束后,大家在合唱教练的指挥下一起在紫荆8号楼下合唱了系歌,很多人都哭了。这次经历给了马冬晗很大的感触, “刚上任时总希望做出些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操之过急,其实是自己对系学生会不够自信。我后来就改变了工作思路,我认为学生会最重要的不是拿奖,而是让同学们增强内聚力。”
马冬晗每年都担任班委的工作,但是心态却各不相同。大一做宣传委员,是当时唯一一份社工,就是希望在做班委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那段时间做得很开心,也得到了锻炼,为后来去学生会任职打下了基础。大二当学习委员是希望抓班上的学风,更是希望整顿自己的学风,督促自己严谨学风勤奋踏实。大三做党支部组织委员是响应党支部的需要。而说到大四,马冬晗表示,现在处于“班级自治”的状态,保证大家都很高兴就好啦。
现在的马冬晗还兼任一字班新生导引工作,和班主任一起和10个新生结成对子,平时除了交流学习经验,大家也一起搞活动、做体育运动。“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我记得我来到大学,第一次见到辅导员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辅导员太可爱了,我希望研一的时候也当辅导员!”
实践出真知
大二暑假,马冬晗担任精仪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带领队员赴海南三亚海棠湾椰林小学进行支教,利用系友赞助的资金为当地女童带去了价值两千余元的书籍、器材,完成了英语、文学、艺术、科技等支教内容,还为当地女童建立了“春蕾”图书室。
谈起建立图书室的初衷,马冬晗说:“去了那里发现他们那里有图书馆,但是书籍不多,孩子们也不愿意去看书,书籍是知识之源泉,我希望给他们播撒知识,但是支教时间有限,留下图书馆起码可以给他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马冬晗还在大三暑假赴内蒙古一机生产实习,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研究课题《保护型钢丝螺套的力学分析和改进设计》,给出了可行的操作与结构的改进方案。
“实践是大学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清华对这方面重视的很好,大学生要走出去,才看得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课外的诸多实践活动给了马冬昕别样的体验,也更明白了前方的路。
永远的国旗仪仗队
马冬晗的“特奖”申请表上列了满满3页的各种经历、奖项,然而谈起大学3年来最投入最难忘的事情,她第一个说到的就是百年校庆时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升旗仪式,他们经过了无数次的刻苦演练,最终做到了一秒不差。
从2009年至今在,马冬晗一直是国旗仪仗队的队员,曾经是宣传副队长,现在是带兵分队长。国旗仪仗队这个集体给了马冬晗温暖充实的回忆。本学期初,国旗仪仗队招新完毕,她负责带领8个新队员训练,中途有4人退出。“这是正常的,孩子们需要时间去体验,去考虑他是不是真正愿意为了这个责任接受严格刻苦的训练。”
而最后剩下的4个新队员,带给了马冬晗很多美好的回忆。马冬晗回忆说,有一个周一的早晨,一个平时训练很努力的小姑娘因为起床晚了所以迟到了,当时马冬晗严肃批评了她,结果小姑娘第2天提前一刻钟到了训练场地,马冬晗到达时看见她正倚在柱子上不自主地打瞌睡,心里觉得特别心疼又特别感动。
勇者无畏
高三和双胞胎妹妹一起保送之后,马冬晗对大学生活有过很多期待,她看了很多描写清华的书籍,一直喜欢严谨和理性的她看到清华的学风校风很是欢喜。“我本来也以为来到大学会相对自由,没有竞争,但是来了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幼稚。清华的生活很充实,让自己可以不断地在追求,潜力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虽然每天也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这样觉得很值得。”
马冬晗大一时和很多新生一样参加了很多活动,为园子里的生活而新奇,为大学里展开的宽广天地而兴奋。大二之后,她意识到没有深刻意义的活动仍然是无益的,于是就渐渐减少了参加活动的数量,而选择去多听讲座,同样受益匪浅。对于未来,马冬晗表示她不想辜负导师的期望,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今后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做科研。
“就像大学三年来一直在与机械制图做斗争一样,我相信我可以坚持下去,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说到这里,马冬晗露出了依然温和恬淡的微笑。
供稿:校团委 编辑:襄 桦
Ⅵ 清华北大学霸高考理科小题做什么辅导书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可一日不学习,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他们是成绩排名中的佼佼者,受无数同学敬仰膜拜,并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践行者——“学霸”。
在网络释义中,“学霸”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根据媒体对那些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学霸”的报道,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勤奋和成绩优异,还具备一些其他非同常人的特质。
在本文中,我们整理了关于学霸的5个非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学霸,但每一条都与学霸保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中,有些可被他人复制并发扬光大,有些则不宜模仿以免身心受伤。
特征1:学习:
不要以为“学霸”只代表单纯的“学习机器”,或是他们只会心无旁骛地追求高分。事实上,很多时候“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缘于他们能够乐在其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7所美国名校录取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李当娜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学习的“学霸姐”。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的李当娜在大学专业课程里找到了兴趣所在,只要是老师课上推荐的参考书,她全部找来看;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好奇心会驱使她钻研到底。也因此,享受学习过程的李当娜从未认为当“学霸”是一件苦差事。
链接:动物也疯狂
2012年底,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活跃着的“学霸狗”在网上一炮而红。据传言,这只身高0.3米的小家伙最喜欢出现在概率论和英语(精品课)课堂上,在校内外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曾获得民间评定的电子科技大学“最佳人气奖”和“学风建设奖”。不同于“学霸狗”对理工类课程的执著,“北大蹭课猫”则更偏爱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这只黄白条纹的猫咪多年来旁若无人地“蹭听”北大各门课程,浑身散发出浓浓的“学术气息”,深受师生喜爱。
特征2:伤心人
2013年高考(精品课)成绩出炉,武汉理科高考状元黄翌青的人人网状态——“得到了全市的美誉,却得不到你的驻足”——引来无数网友围观转发。同时,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张韵凝将自己455天单恋无果的故事写成一篇超长博文发表在人人网上。这些“考场得意,情场失意”的故事不禁让网友联想,或许“情伤”是学霸的一剂“强心针”?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斐斐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四年基本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然而事实上,和不少大学生一样,于斐斐在刚入校时情感受挫。与其他就此在游戏中荒废大学生活的同学不同,她选择了奋发学习。面对“学霸”称呼,于斐斐淡定地说,自己只是拒绝了迷失,做了学习的主人。
特征3:计划癖
对“学霸”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无限的学习任务,强大的计划能力不可或缺。清华大学著名的“学霸姐妹花”之一的马冬晗便是这样一个制订计划的高手。
当网络上爆出马冬晗的学习时间表时,那密密麻麻的计划安排让众网友大跌眼镜,不禁惊叹“比国家领导人还忙”!这张堪称“神器”的时间计划表将马“学霸”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分钟。
从早晨6点起床到凌晨1点睡觉,“自习大物(大学物理实验)”“微积分”“背单词”“开班会”等各项任务都在这张时间表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习惯,她从大一下学期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积累的计划表已有厚厚一摞。用马“学霸”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这样看来,计划表或许是“学霸”彪悍人生的必备法宝。
特征4:强迫症
马冬晗曾坦言,自己有很明显的强迫症症状。但是,用她的话说,“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不难发现,许多令人仰望的“学霸”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强迫症症状,如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容不得分分秒秒的时间浪费,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去完成,等等。
其中,不乏一些“走火入魔”的“学霸”,修炼出“见题就做”的至高境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刘志哲用一本全新的《考研(课程)完形填空模拟试题》占座,岂料一天后再去自习室,这本习题集已被完成了大半。这位不知名的“学霸”用黑笔做了60多页试题,还用红笔进行批改,书中多处讲解内容也都有勾画痕迹。
链接:全民“学霸”时代
“学霸”,不只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希望成为“学霸”的学生苦于自己有限的自控力,摇摇头说自己“学习的时候总想玩手机”。于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名学生便开发一款名为“我要当学霸”的手机应用。
这款专治“手机依赖症”的应用上线一周即有10万用户下载安装。当用户开启“学霸模式”以后,每次一碰手机,软件便会跳出提醒:“亲,你确定要退出学习吗?”经过几次劝诱仍然坚持玩手机的用户,必须选择“我不是学霸”,然后确定“接受鄙视”才能退出应用。
同时,用户的人人网状态会被自动改为:“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玩你妹的手机’或‘你个二货成不了学霸’,跪谢!”
特征5:恐惧感
根据美国自由大学专业教学主任马克?德雷珀博士的看法,“学霸”的恐惧感主要源于排名的落后,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成绩不理想意味着他们的劳动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马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就是一位狂热的学习分子,但有一阵子他总是低垂着头,脸上似乎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为学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却始终进不了班里排名的前百分之十。
他说恐惧感一直伴随着他,并觉得同学的聪明程度远超他想象,然后开始为“不够聪明”的自己能够进这所精英大学而感到庆幸。然而在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马克博士开始疯狂地写笔记,并利用睡眠时间来学习,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后他的成绩终于跻身前列,而那种恐惧感开始被轻松所替代,但他从此一直保有危机意识。
“学霸”到底能在学校起到多大的表率作用呢?也许并不会很明显。在国内,大学生都曾在高考中挤得头破血流,而奋力争取的大学校园生活则意味着多姿多彩的友谊、爱情和体育活动,多数人很难且不愿再回到闷头苦学的日子里。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看到“学霸”成绩所代表的教学成果,也应该看到“非学霸”普遍存在的学习症状。理想的情况是,学校在倡导学生向A+成绩努力的同时,也保证他们无需放弃丰富的个人社交生活。
而此时的学校需要一些担当,它们应该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论”,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做到既能玩得开心,也不耽误学业。
Ⅶ 双胞胎学霸,约着一起上清华北大,结果都怎样了
每当看到双胞胎的时候,往往从外表上面就已经吸引了不少的粉丝,为作为一个学生,不少的老师、同学都会对其双胞胎的成绩拿来对比。不过往往双胞胎的成绩都差不多,两个人一起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就会互相努力,共同考出好的成绩。有这么几对双胞胎学霸,约着一起上北大,一起上清华,网友:羡煞众人。
大家有没有很羡慕,今年在四川省也出现了这么一对双胞胎,哥哥张家豪考了705分,弟弟张家杰考了718分,真的是非常的厉害,从小到大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这一点还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其实双胞胎还是有好处的,可以一起学习,良心竞争起来,真的令人害怕。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