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中高考成绩
㈠ 上海2019高考423分能在上海或者邻近城市上公办大学么
可以试试周边的三线城市的公办大学,如常熟理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嘉兴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公办本科;
㈡ 2010高考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安排在相邻位置吗,特别是一个班的同学前后左右可能相邻吗
相邻是完全可能的,我高考的时候就有一个认识的人在同一个教室。 有认识的同学在一个考场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会给自己一些心理上的安慰,让自己放松一下。
如果说你是想作弊什么的,只要有认识的同学相邻,还是可以的,不过要看你在哪个省区了,有的省比较严格,你要特别小心,有的省就比较宽松了(当然是相对的宽松,比如没有摄像的)。反正我的感觉是高考是要看平时的实力,还有就是考场上的发挥(包括自己做题的临时发挥和与周围环境的处理能力,哈哈)。
还有,你们老师肯定要叫你们考试的时候变通,是不是?对,是要变通,能则能,不能则算了。记住,不要因为作弊使自己没有了考试资格,这是最划不来的。
说实话,中国的现在的考试制度之下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我这个过来人是不喜欢高考的,但然我感觉到的是不公。
不知道你的成绩怎么样,我想不会很好吧。如果你的成绩很好或者是较好,我建议你不要有这些想法,其一,考场上想这抄袭别人的答案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处理各种问题,其二,会影响到自己答题的状态,当然做完后瞥一两个选择题还是可以的,不过你要想,别人的是对的吗?你成绩都好了,别人的未必就是对的。如果你的成绩不怎么好,我还是要劝你三思,毕竟被捉住了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好好努力 好好加油吧~~
㈢ “与你为邻”高考满分作文
与你为邻。 与你为邻。追随着你的幸福,我不愿离去。从你淡淡的馨香中,我懂得了成长。 ——题记。 走进你的世界,让风儿轻轻的吹着我的脸颊,淡淡殇忆,直入我心。你如早春般柔和;如炎夏般热情;如晚秋般静谧;如寒冬般纯洁。你似水,似火,似雪,似冰。让我与你为邻。 与你为邻。我知道了玛丽·居里的坚定、刚毅、顽强;爱迪生的坚持不懈;刘胡兰的宁死不屈,毛泽东的爱国壮志。同时也知道了陈水扁的奸诈狡猾,蒋介石的伪君子之腹。 与你为邻。我读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脱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壮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庄重。 与你为邻。我明白了青春是雨季,必然要经历许多挫折,才能走向成功。青春虽然不像花季般完美,却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雨后初晴的惬意”之感。 与你为邻。我理解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也渐渐明白了该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抉择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与你为邻。我学会了宽容、理解、勇敢、成熟。褪去了曾经的胆怯、稚嫩与小气。 与你为邻,我…… 书籍,我愿与你为邻,请你随我一生,伴我成长。 参考地址: http://www.zuowenku.net/621028.shtml 作文库: http://www.zuowenku.net
㈣ 言情小说求书!男女主角是邻居,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女主很优秀,高考男主失利,女主考上名牌大学
刚好看过。《爱你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网络版名字:《姹紫嫣红开遍》
和你说的完全吻合。
㈤ 在我的印象里,大学是个很了不起的字眼,但邻家儿子高考就考了三百分,上了个什么学校,据说毕业后也就是
肯定不同。
以前上大学门槛特别高,所以大学生含金量特别高。现在社会发展了,教育改革了,大学生也分三六九等,不可否认,有厉害的大学生,但是同样也有很水的。不过也是有一定区分方法。
大学厉害程度:1.第一批985 2 .985,211 3.比较一般的大学
厉害大学出来的大学生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待遇好,可以当成以前的大学生,不厉害的就那回事。
当然了,上学虽然是一条主要出路,但并不是唯一出路。有那种上学不行,但是对社会贡献很大的人才。
㈥ 我是2019届高考生,理科543分,在福建省排名16000名,能上邻省211高校哪些大学呢
16000这个名次,邻省211大学,应该没有合适的。建议你再考虑以专业为主,学校的名气不是那么重要。
㈦ 我儿子上高中在邻县借读三年,学校没学藉,我又在户口所在地县城学校保留了学藉,今年该报名参加高考了,
你儿子的学籍在哪个学校你就以哪个学校的学生身份去参加高考报名就可以了。你儿子在临县借读没有建学籍,你在户口所在县给他建了学籍,那你就以建学籍的学校的学生身份给他报名就可以了,你儿子没在户口所在县上学,但是你能给他在那建学籍,说明你和校方还是比较熟的,没什么问题。至于现在你儿子就读的学校老师要他以社会青年的名义在借读学校报名,主要还是为了升学率的问题,你儿子应该学习成绩不错,否则借读学校也不会那样要求你了。
㈧ 4次高考才考上 被邻居调侃“大”学生是怎么回事
4次高考才考上 被邻居调侃“大”学生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在周围一片“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气氛中,张泽群在机关大院大礼堂里看电影,去学校排练文艺节目,做一个少年内心想做的事儿。
当高考降临在他身上,他看到的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失败,就得去社会上晃荡;成功,则意味着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为了那一点儿“可能”,张泽群从1982年到1985年连续四次参加高考,终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他说,四次高考让他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公平正义,相信可以完全通过自己努力、不凭借任何运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泽群坦言最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他还为河南考生呼吁“高考公平”。在他看来,天道酬勤、公平正义,是恢复高考之后在几代人心中确立的价值理念,在如今这个时代,更加不能变。
谈少年时光
“感谢父母没逼我去学习”
剥洋葱:1977年恢复高考时,你对当时的情景有什么记忆?
张泽群:那一年我12岁,上中学的头一年。我生活在河南郑州的一个机关大院里,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到院里,立马就炸开了锅,那时候积累了很多“待业青年”,包括一些返城的知识青年,大都无所事事。听到消息后,他们都打算去参加高考。
有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有一天院里来了一辆大卡车卖辅导资料,大伙儿都围着卡车买书。我父亲也买了一套,是“文革”前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全是临时复印的,一共17册,捆成一扎。当时社会上已经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我翻开一看,全都看不懂,我那时数学才刚学到因式分解。
剥洋葱:你父亲为什么也买了一套?
张泽群:主要还是一种氛围。当时在院子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高考。在高考中断期间,“大学”基本是淡出人们视野的词汇,但我不止一次听到过。1976年,我小学五年级,当地有个豫剧团演一场戏,把我拉过去当临时小演员,演完后,剧团想把我留下来当学员。那时候被剧团看上,相当于一下子解决了工作。周围人都说,孩子这么小就能出来挣工资了,多好的事儿。但我妈一口就回绝了,说“我们家孩子以后还要上大学呢”。一年之后,就恢复了高考。
剥洋葱:所以你从小就生活在“要上大学”的氛围中?
张泽群:其实并不是,我父母只是模模糊糊给我指引了一个大方向,但基本上没怎么干涉过我,没给我下达过“一定要上某某大学”的指令,没让我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中学开始,大院里礼堂每周放三次电影,一晚上放两部,我经常泡在里头。别人都在看书、学习时,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老电影。高考恢复后,社会上已经开始有“不考大学没有出路”的观念,但父母亲从没逼我去学习,有时我父母还会主动去帮我拿电影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过得非常愉快,成了老电影的“骨灰粉”,为此我特别感谢我父母。
剥洋葱:除了看电影,中小学时还有什么经历?
张泽群:我从小就喜欢文艺,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从我小学开始,学校里就有宣传队,很多孩子小学时还参加,上中学后就陆续退出了,但我还愿意参加。有天晚上我和我父亲说在学校复习功课,其实是偷偷跑去排练节目了,我父亲知道后也不骂我,只是说:“你要是喜欢排练就去,又不是干什么坏事儿,不用撒谎。”
初中时,有些孩子就立志要考大学,开始看更高年级的课本。我仍旧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后来才慢慢感受到。
剥洋葱: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这种压力?
张泽群:1981年高一要结束时。那时候高中只读两年,高二就要面临分班、高考了,我才发现自己的成绩真的落下了,已经跟不上其他同学。我开始准备复习,到了高二最后一个学期,我17岁,知道自己成绩不好,可能考不上大学了,才开始想:将来怎么办?
周围有一些没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只能进入街道或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社,等待分配工作,说白了就是瞎晃悠。我觉得这是一件挺可怕的事儿,没有一份固定工作。等到我也可能面临这种状况时,才有点慌了。我就是不想在社会上瞎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