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团体辅导
Ⅰ 心理韧性和心理弹性
心理抄韧性单词以re开头+sil(i)ence,意味着重新,意思应该是心理重新恢复寂静,回到平衡状态。在受到外部刺激后,自身调节心理恢复平寂的能力大小。
心理弹性,应该指的是受到刺激后心理会产生波动的大小。
如果解释的话,只能打个比方。例如琴弦在受到演奏者拨动时会发生振动,就会有一定振幅和振动时间。
心理弹性理解为波动程度,类似振动的幅度;同样,心理韧性理解为心理波动由发生到结束的过程,类似振动由拨动引发到恢复平静经历的时间。
本人并非专业人士,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Ⅱ 心理韧性又叫什么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各国研究者对科学意义上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回识,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答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护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
Ⅲ 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专。对心理韧性的研属究始于美国,但各国研究者对科学意义上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护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
“心理弹性”(Mental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Ⅳ 心理韧性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心理韧性的内部因素有哪些?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
中文名
心理韧性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快速
导航
影响因素研究范式测量工具
定义来源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各国研究者对科学意义上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护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
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当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2,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1]
影响因素
第一,个性因素。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第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的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氛围也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对于压弹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是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同样被认为对压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成长于较差社区的孩子比成长于较好社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
Ⅳ 心理韧性五个维度如何求总分
录入的时候就直接每个小题都录进去,在data里好像有个计算,求和,就可以了,比专如说前十道题,你要属计算,建立一个新变量维度1=a1+a2+a3+a4+a5,同样方法求维度2,平均分在描述统计时会自动给出的 。
Ⅵ 如何加强自身心理素质
“如何提高心理素质?有没有什么捷径?”面对类似这样的提问,已经不止一次了。之前,我总觉得这个问题太宽泛,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言;这一次,我认真思考了一番,觉得还是可以说两句的,于是做出了以下回复——
虽然你提的这个问题比较宽泛,但它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在我看来,要想提高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阅读书籍及杂志
1. 心理类:这里推荐几本书,如下。
《生命的重建》露易丝·海著,徐克茹译,中国宇航出版社;
《今天开始爱自己》谢丽尔·理查森&露易丝·海著,中信出版社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著,于海生译,中国商业出版社;
《过犹不及》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著,蔡岱安译,海天出版社;
《卡内基沟通与人际关系》戴尔·卡内基著,詹丽茹译,中信出版社
2. 人文类:
(1)主要是指文、史、哲方面的名著;
(2)假如你感觉阅读名著有些困难,哪怕是看看人文类的杂志、讲演的实录也有好处。
(二)写作
1.记日记,尤其是心灵日记;
2.艺术创作,如创作诗歌、绘画等。
(三)体育锻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磨练我们的意志、恒心、韧性,以及思维、心理上的灵活性。
(四)社交训练
培养自己主动、积极地与人交往的习惯。良好的社交状况对人的心理健康极有好处。
(五)参加团体心理工作坊,或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
这就如同时常聆听音乐会,会陶冶一个人的艺术情操一样,接受心理辅导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强心理弹性,促进心智成熟和心灵成长,提升心理素质。
如果说前面四条是常规的途径的话,它们所起的作用会以日积月累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心灵成长中;那么,第五条也就是你所说的“捷径”。正如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说:
“要使心智成熟,接受心理治疗是一种合理的捷径,但这一点却常常被人忽视。”“(当然)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即使不通过心理治疗也完全可以实现,不过整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和艰难。使用有效的工具作为成长的捷径,完全是合情合理的选择。”(《少有人走的路》P57,斯科特·派克著,于海生译,中国商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