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个别辅导案例分析
㈠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看了上面的内容后,我强烈地感受到孩子心理障碍的形成,家庭的因素占主要作用版。所以,在辅导孩权子、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去做的,那就是去疏通孩子母亲的爱之渠。母亲给予孩子的爱是任何一个心理辅导老师都无法替代的,但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帮助母亲,重新拥有爱孩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代表母亲的言行是对还是错,而在于爱的表达方式是否被孩子接收到,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不是,那么,只有去换其他的方式去爱,换不代表无能,换只代表去寻找更好的途径。
愿我的感受能够对你有所启迪,能够帮到孩子的母亲学会爱的方式,帮到孩子健康成长。祝福!
㈡ 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某学生,女,
14
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
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很
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
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
我看了日记后,
心被
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七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
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
、存在问题:
A
、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
、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
定和分享。
2
、原因分析:
A
、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
从而陷入失
望、
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都有极强
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
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
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
、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
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了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
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
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
严重了。
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
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
还遭到弟弟的
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
、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
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
缺乏自信,
背负沉重的压力,
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
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
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
喜
欢学校的心理。
七年级是中学阶段的转折期,
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
更有自己的主观意
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
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
、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
谈话中知道,
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给自己读幼儿
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
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
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
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
如此的脆弱和敏感。
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
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
为接下来
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
、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
地的思考。
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
我的心头一震。
我用朋友似的
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
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
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
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
、家访。与孩子父母促膝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
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4
、我建议她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不会有所批评。努
力学习是获得爱的基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你才会觉得世界是五彩,
生命才有价值。
㈢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个案基本数据
姓名:陈**
性别:男
年龄:16
年级:xx
接案日期:xxxx.12.12
二、主要问题叙述
案主在课堂上睡觉情形严重,在学校几乎都在昏沉中度过,对学习缺乏动机,学业成绩低落。导师多次劝导无改善迹象,转介至辅导室寻求协助。
三、背景资料
(一)家庭背景
(1.)家庭略
(2.)家庭背景
1.案主之前与祖父母、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同住。父亲工作不稳定,母亲因上大夜班,晨昏颠倒,案主与母亲相处机会不多。案主较害怕父亲的管教。
2.因父亲发生外遇,父亲与母亲案主国二时离婚。因不想让祖父母担心,父母离婚后仍同住一各屋檐下,国三时母亲才远赴日本,今年十一月中,父亲赴大陆工作。
3.案主在家会管教弟妹,叮咛弟弟出门要早点回家,要求妹妹帮忙看顾店面。
4.家中经济主要依靠杂货店收入、祖父母的老人年金。
(二)学校背景
(1)案主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均低落,每节上课几乎都会睡觉,甚至会连睡好几堂课。考试则在考卷上签名后继续睡。
(2)家人(祖父母、父亲)均要求案主好好读书,但个案希望先工作。
(三)社会背景
(1)个案表达能力很好,对于自己的想法均能清楚描述。
(2)个案喜爱玩网络游戏,平时都在家中玩,假日才会到网咖。
(3)案主表示在学习上应无法挽救,对自己也放弃了。
四、晤谈摘录
(一)晤谈目标在与个案建立关系,了解案主生活背景。
案主愿意且主动说明自己学习经验及生活背景,案主曾多次表明不想读书的想法,但家人均不同意。对于自己目前学习状况,个案表示曾试图调整睡眠时间,但发现无效。案主对于自己只要一上课就容易陷入昏睡的状况也很想了解,表示愿意建立持续晤谈关系,也希望上课睡觉的情形可以获得改善。
(二)cl与身心科医师进行讨论。
cl担心案主上课持续昏睡德状况与身心病症有关,寻求医师共同讨论后续辅导策略。医师表示除整日昏睡外,突发性的入睡也可能是种病症,提议作心理评估,了解案主情况是否有「嗜睡症」或其它可能。
(三)与身心科医师共同与案主进行晤谈,经医师评估,初步判断案主上课睡觉情形应不属于「昏睡症」,但依据案主历经父母离婚的重大变故,情感关系遭受挫折;长期缺乏学习所导致学习成就低落与学习动机缺乏,可能影响案主自我预言。是否运用药物协助案主提振精神状态可再进行讨论,但更重要是进行持续晤谈,并会同导师讨论协助案主改善学习现况可行的方式。
五、分析与诊断
(一)存在主义治疗法
(1)假设与诊断
本学派指出缺乏人生意义而产生的人生问题有三,其中之一为:由存在的空虚现象引发的挫折,指一班人对生活感到无去而导致精神上的困惑与苦闷。案主所处现况就接近这种缺乏人生意义的状态。因学习成就低落,引发挫折感,逐渐导致案主缺乏学习动机,觉得学习对自己毫无意义。
(2)治疗目标
协助案主藉由给予生命的、从世上获得的、及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所采取的态度上,追寻人生的意义。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法
(1)假设与诊断
虽然由导师转介而来,但案主自己也有强烈改变动机,希望能改善目前学习状况。SFBT理论认为案主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缺乏表现的机会;同时,谘商重点不在探就问题成因,而聚焦于改善目前状况,谘商员主要协助案主藉由寻找「例外」及「成功经验」重新发现自己的力量。
(2)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在协助案主减少上课睡觉的时间。藉由协助案主看见自己的例外与成功经验,同时执行具体明确的家庭作业,改善案主目前学习情况。
㈣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讲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格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境.
我的看法:
1、案例三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个案例中依次讲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要点是什么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㈤ 林崇德写的《中学生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
一个
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
“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
“蚂蚁唱歌”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
1
)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
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
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
的发展。
(
2
)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
学生的能动性,
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
信任、
引导、
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
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
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
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
“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
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
的“内心世界”
。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
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
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
的兴趣与想象。
)
(2)
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
过去问;
(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
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
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
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3)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
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
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
(4)
小声嘟囔说:
“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
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
“请你蹲下
来和学生说话”
“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
“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
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
不正确的”
。第二,说明理由。
(1)
先讲结论
(2)
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
(3)
写出理论
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
实践回答问题。
40
年前,
我是一名师范生,
走出师范的校门,
便走
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
40
年。
40
年来,我感受
最深刻的就是:
不断塑造自我,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
有的教育素养:
(
1
)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
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
(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是文化知识,
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
(新的课程结
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
科知识)
;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
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
2
)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
识。
(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
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
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②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
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
育技术的能力等。
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
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
息等)
④组织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
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
(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
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
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
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
2
育智慧的空间)
。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
【案例三】
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
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
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
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
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
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
识:
后进生的特点:
(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
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洋思中学的经
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观察、调
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通过观察、
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即
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
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
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
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
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
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
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
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
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
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
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
(主动与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
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
(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
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
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的内容简介
《中小学心理健康抄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将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会压力等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充分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的特色和作者的教育灵活性,我们既注意整套书内在联系和内容要求,在形式与体例上又注意保留作者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做到百花齐放。
本书主要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咨询与辅导情况。全书共分六大块内容:性格辅导、学习辅导、心理问题辅导、情绪适应问题辅导、特殊家庭学生的辅导和心理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