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作用
A.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就业前景
我国现有3.8亿儿童和青少年,但目前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提供的服务极度匮乏,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师远远不够,而美国仅两亿多人口,却有1万多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专家们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系人一生心理健康的筑基阶段,是一个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主题。为此,他们呼吁各级行政部门对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把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列入公共健康的重要目标;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儿童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在,更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专家们还呼吁把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质量考核指标,做到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医院有儿童心理专科,把社会、学校、家庭及儿童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心理辅导服务体系,使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及早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服务。一般按咨询时收费,一个咨询时为50分钟,有些机构也成为一小节、一节课等等。心理咨询专家1000元/咨询时左右,资深心理咨询师500-800元/咨询时,一般的咨询师200-300元/咨询时。
B. 为什么要遵循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原则
这是科学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
不关你是少年A,少年B,还是少年C 只要是处于这个年龄段就会出现一些这个年龄段出现的问题,这个就像毛虫会变茧,茧会变成蝴蝶一样,是自然规律,没人能逃得脱,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
这些原则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不是某个专家个人行为,是几代人经验的表达。
你也可以另辟蹊径,但是要注意,心理,这个东西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没有能力请不要违反原则。
C.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意义/
学校心理咨询室设立的目的,无外乎为学校广大的学生提供心理保健、心理问题咨询和为教师提供教育和教学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也应该围绕这三个中心环节来开展,即心理保健、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教学参考。
一、心理保健。重点是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在校园里形成心理保健的氛围。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新生入学后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和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课外活动小组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每年5月25日举办“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关于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集体咨询辅导,关于初三高三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等等。
二、围绕心理咨询环节,做到真诚关爱,热心咨询,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或解决行为问题,让他们尽快的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并投入到学习中来。心理咨询主要面临着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咨询的,二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介绍过来的。无论对于哪种情况都要遵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保密原则。《广州日报》2008年3月14日版大篇幅报道过这样一则案例,标题是《为示清白,心理咨询室内初中生跳下5楼》。因有人诬陷自己偷了同学的手机,13岁的初二学生张文(化名)遂找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倾诉,不料辅导老师找来多名老师当面了解情况,张文无法承受心理压力写下“冤枉”的字条后从心理咨询室内跳下,摔成3级残疾,从此将终生与轮椅为伴。当我第一次看见这篇报道时,简直是气愤,心理咨询室竟然成了杀人咨询室,而这所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为何连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保密原则和对来访者无条件的尊重的原则(即使是杀人犯从他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那一刻起他在人格上也完全是与咨询师是平等的)都就竟然不知道?我怀疑这所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根本不具有心理咨询的资格,而这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虚设的门面。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中小学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随便一位老师即是心理辅导教师,更别说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了,即使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一级学校也不例外。
三、心理咨询室要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主要是指,帮助班主任或辅导员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出发来教育学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式管理教育。同时帮助各科任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改进课堂教学,使教学方式方法更贴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D.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个成果,它的重要性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今天教育的主流,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之一就是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也就是说,要改掉原先单纯的关注学生的身体以及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要把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上。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还存在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染上了德育化的色彩。在内容上,强调学生思想行为要符合规范,对照规范硬性比较,如有偏差,就冠之以心理有问题或心理不健康等之名。教师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学校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特别是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再者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关注甚少。有的学校搞了这方面教育,但他们没有按科学的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讲求实效,流于形式,不深入实际,没有针对性,有的甚至不懂心理教育的职业道德,严重地伤害学生。导致了学生有心理问题后束手无策。长久的积累,使学生心理问题更加日益严重。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完全忽视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初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辈照顾,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捆扰,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
3、社会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再加上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容易产生冲动,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再健康,学业越优秀,能力越出色,那么多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社会,全员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为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E. 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的作用
不少青少年由于对工作与学习负担过重,用脑过度,生活起居无规律,亲人死亡,生活挫折,人事矛盾不能正确对待、认识,长期的心理冲突、压抑得不到解决,长期焦虑不安、苦闷烦恼,精神负提过重,使大脑长期处于紧张和过度疲劳状态。久而久之,从而导致脑机体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乏力、恐惧、悲伤、抑郁、失眠、多梦、精神疲劳、、抑郁寡欢、神经过敏。有时发生知觉错乱现象,对极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极度敏感,即使轻微的声音也会惊恐得心跳、冒汗。神经衰弱在青年人中多见,尤其是少女,更常会受到神经衰弱的骚扰,以致无法摆脱,走不出这种常见疾病的怪圈。
这类患者往往忧虑过多,学业、职业、前途、名誉、地位、婚恋等问题旋于他们的脑际。尤其容易背上“病”包袱,多爱陈述自己的病痛之苦。当医生劝其摆脱精神压力时,他觉得别人不解他,不同情他,内心很委屈,进而责怪医生不负责任,医术极差。
解决预防方案: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神经疾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与就业时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发病率远比其他神经病要高。主要采取认知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辅以药物治疗。
实际上青少年的健全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全,大多得益于对自己与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因此,认识神经衰弱症的本质和发病原因,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把消极情绪移交为积极情绪,是治疗的关键。当然,改变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作习时间有规律,不仅可以有助于克服精神衰弱,而且有利于神经衰弱的预防。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神经衰弱的羁绊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强化自己。
二、要注意忽略小事。
三、要正确评价自己。
四、要充实业余时间。
F.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什么重要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价值观、世界观等地形成都和这个时期密切相关,。。
G.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份,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有机地融于各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最为密切。当我们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时,学校德育显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比如从宏观上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因为对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不爱自己的母亲能爱国吗?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还谈什么集体主义!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如对小学生之间的打架现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事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学生要诚实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举例来说,“狼来了”的故事是以后果来说明说谎的危害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当自己在“寂寞”的时候、在没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不能因闲不住而无事生非,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如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等),那就可以避免因说谎而产生消极后果;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碰到学生为包庇同伴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早恋时有出现,对此不要过早下品行不端的结论,而应该对他(她)们加强青春期教育,除了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外,特别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结交异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当然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关系也同样密切。智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学习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关键要看学生的学。就学生个体而言,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如何。作为学习目标的目标系统、以智力活动直接参与的操作系统以及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维持)系统的协同运行,是学习运行的基本机制,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正是学习心理的构成。如果说目标系统的确定有鲜明的社会化要求外,操作系统与动力(维持)系统却正是个体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内因,谁也不能替代。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上,只能使学生达到“要我学”的水平,这种水平对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作用甚微,但如果将之提升至“我要学”的水平,这种内因或内驱力将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作用。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具体反映在情感与意志的心理品质上,如“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的理想;爱科学、爱学习、追求真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维持学习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智力系统的操作,因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方面的品质及其它方面的能力等则至关重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智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智育过程中对学生认知心理机能的调节与潜能的开发。
此外,心理素质如何对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很密切。在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并且还有助于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