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培训
⑴ 怎样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对未成年学生进行以下教育。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第十九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第二十二条)
专门学校应当对在校就读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第二十五条)
⑵ 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情境来是一堂课的“小天地”,源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⑶ 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素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除了“加强”,更要“改进”,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未成年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缺乏对未成年人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尽管父母们苦口婆心,老师们日夜操劳,但实际教育效果却始终不理想,甚至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走向了教育目标的对立面。
在日常的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我们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检讨和改进。譬如,我看到过这样的一幕:清晨,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要孩子一定遵守纪律,不要打架。孩子非常认真的点了点头,走进校门。这位家长在转身离开时,与另外一位送学生的家长发生了冲突,由开始的相互指责到高声谩骂,情况愈演愈烈。而他们的孩子将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相信这这两位家长并非不想让孩子学会打架骂人,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体现尊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可是对小孩子来说,家长的行为就是他们要学的,可以做的。说到底,在这两位家长的潜意识里,还是缺乏对孩子人格的真正尊重,因此才出现了对孩子的要求和自己的做法呈现鲜明的反差。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如此言传身教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会去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权利呢?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现在很多人对儿童“成人化”表示忧虑。如今在成人文化和消费铺天盖地的冲击下,“儿童世界正渐渐失去童真”。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忧虑地说:“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了,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
“儿童正在失去童真”,这是儿童的悲哀,又何尝不是大人的悲哀。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需要和成长方式。尊重未成年人意味着承认他们是权利主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意味着承认未成年人在成长期间有着自己的世界,成年人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未成年世界中的问题。尊重是进行未成年人教育的前提,而这种尊重本身,就是对未成年人最好的教育。在这方面,成年人也要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权利,给未成年人树立榜样;而且要不断学习,甚至向未成年人学习,将对未成年人教育,寓于成年人的“自我教育”之中。只有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具有较高水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结出丰硕成果。
⑷ 如何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而言,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家庭父母长辈的以身作则,专家庭如何爱属孩子?正如你所讲:尊重、宽容、耐心等待,榜样的作用等,这体现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父母自身的教育细节,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期就能形成,必然是家庭、学校等各种错误教育方法的长期结果。
⑸ 有没有适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学培训机构
楼主,我是心理学研究生,你的问题倒是让我想起了创业了方向了。
⑹ 临沂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怎么样
分人而定,有些人有效果,有些人没效果,这个要看具体。
⑺ 教育部应该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统一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这个一般由各个学校落实。重视心理教师的聘用
⑻ 如何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4、兼顾对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形式,倡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⑼ 如何做好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建设,管理和使用
我的天哪,能不能一条一条的问?我怕手机打字功能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