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士兵心理辅导
⑴ 什么是士兵心里教育与疏导
部队官兵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回定和处理各种突发答事件的神圣使命,训练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应激状态,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排除压力、抚慰创伤、做好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
⑵ 浅谈如何提升官兵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谁,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如考试落榜、婚恋受挫、老兵退伍等。面对这类突如其来的情况,有的人能承受得住冲击,妥善处理,走出困境;有的人却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部队官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但目前官兵对心理科学还比较陌生,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有的把心理障碍当成身体疾病,有的对解决心理问题羞于启齿,有的干部则把战士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这样往往使我们忽视了一些同志出现的焦虑、抑郁、行为性格改变等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不能给予正确对待和处理,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以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心理科学知识为前提。如果不熟悉、不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就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官兵的心理潜能。当前,随着亚运安保工作的日益临近,官兵心理压力较大,所以开展心理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心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官兵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官兵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向官兵传授和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一是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授课,教会官兵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针对青年官兵人生阅历、心理不成熟、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自我调控的情况,聘请一些心理专家对“怎样增强对警营的心理适应能力”、“怎样从心理上承受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怎样化解和消除几种常见的不健康心理”、“怎样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等问题作专题讲座,对官兵提出的心理问题作出认真讲解和回答。内容既有深入浅出的知识灌输,又有情理结合的事例分析,官兵听了专家的授课必定会很受启发,并逐步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 二是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官兵认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结合正在开展的“四查”活动,通过对近年来部队发生纠纷、事故和案件进行分析,引导疏理官兵中存在的失衡、盲从、报复、嫉妒等不健康心理。在心理教育中,通过授课中举例、召开案件分析会、一事一议、墙报中的案例点评等多种形式,重点剖析了典型案例,使官兵在正反对比中懂得了什么是不健康心理,认清了不健康心理的严重危害,学会了预防、化解和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 三是边学边用,增强政治干部运用心理科学做好思想工作的能力。基层政治干部在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看看哪些事情是做得成功的、哪些事情是失败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力求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提高运用心理科学做思想工作的能力。 二、积极在官兵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心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促进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的改变,从而维护和增进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的作用主要是疏导咨询对象不良心态,从而缓解其情绪压力;鼓励咨询对象倾诉内心痛苦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探寻咨询对象问题的根源并使其领悟而释然;协助咨询对象改进不合理的认知模式,确立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借助于指导和训练,使咨询对象养成健康、有效的行为习惯和适应方式,帮助咨询对象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的实现途径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针对求询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出现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负荷和心理危机等问题,给予求询者心理上的帮助和启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要比思想问题多得多,各种心理纷扰不解除,就会产生一些相关的思想问题。虽然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帮助官兵摆脱消极情绪,确认自身价值,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但这些工作主要是思想上的疏导,而非心理咨询。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卫生、人格评测、行为矫正、变态心理引导等复杂多样的工作,能帮助官兵走出心理困扰,有利于保持官兵正常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官兵自我认识,有利于官兵心理走向成熟。心理咨询可采取谈话、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现场访谈等,咨询者要以身作则,用积极的、理解的态度影响对方,贡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时间,同时也要引导求询者积极参与,逐渐增强精神上的自立能力。运用心理咨询来帮助、指导、教育人,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应更加重视人的需要,重视人的心理活动,重视人的潜力。心理咨询法的基点之一是认为人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忽视人的现实需要,任何思想政治工作都会无的放矢。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重视人的心理需求,重视人的自身潜力的发挥。在这种基本信念指导下,必然会对人充满关切、信任和耐心。 二是在工作内容上应十分重视心理困扰的排解,提高工作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咨询深化了人们对思想和心理问题的认识,人们发现许多所谓的思想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或以心理问题为主,根源都在于心理障碍。如果只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恐怕就很难奏效,以至于有的政工人员还可能认为对方不接受。健康的心理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基础,也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 三是在工作关系上应更加强调对工作对象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切。心理咨询法十分强调咨询员与咨询对象相互关系的确立,认为这种关系是心理咨询成功的先决条件。咨询的过程是心与心交流、沟通的过程,离开了这种尊重、信任、理解,沟通就难以进行。 四是在操作方法上应更加重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重视心理咨询的方法。心理咨询有其完整的咨询步骤,有一套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原因来采用的方法。(乌兰察布市边防支队 石岩)
⑶ 军队是如何对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进行心理辅导的
这个各国军队心理辅导措施都不一样,西方军队里有随军牧师,主要靠随军牧师来进行心回理辅导,而中国及前答苏联军队里有政委,营以下称为指导员,士兵的心理辅导主要由政委或指导员进行,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以及战争意义的教育.
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战前作什么样的心理辅导,出于对死亡及战场本能的恐惧,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都会出现心理紧张而导致逃兵的出现,逃兵是各国军队最忌讳的,因为逃兵会严重军队的士气,所以各国军队作战时,都会有督战队在后面督战,只不过现实的宣传里基本不会提到这一点,而上过一次战场后,士兵的心态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此后的作战就会容易的多,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军队作战都非常重视首战,首战的胜负对士气及士兵的心态会有很大的影响!
⑷ 如何做好青年官兵常见精神、神经、心理疾病的鉴别和预防
一、精神病和神经病的区别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生物进化,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人类大脑逐步地发育完善,具有精细而复杂的功能,这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部电脑所不能比拟的。因而,人类不仅能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还能够主动地改造世界。如果大脑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功能上发生了紊乱,则表现为神志错乱和行为失常,这就是精神病。也就是说,心理活动出现了障碍。应该说,大脑有了病变,功能一定受到影响,至于出现什么症状,还要看大脑哪部分受到损害。有些病的症状主要是瘫痪、麻木等,这些病应叫做神经系统疾病;而另一些病则出现思维情感、认知变化等症状,叫做精神病。从病理上区分,精神病患者一般在大脑找不到具体的病变,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则可以找到具体的病理变化,如大脑长了肿瘤,有出血、血管内形成血栓等。所以可以说神经病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而精神病常是机能性疾病。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有关资料的调查研究,遗传因素、素质因素、生物、理化因素以及心理社会等因素是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精神病患者亲属中发生同类精神疾病的,比正常人口普查中所得的发病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血缘关系愈亲近发病率越高,证实了遗传因素的作用。所谓素质是指躯体及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素质的形成与人脑的结构、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有关,素质不健全易患精神疾病。全身或神经系统受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药物、食物、有毒气体等的中毒,以及头部外伤等是引起精神疾病的生理和理化因素。除以上原因之外,天灾人祸的遭遇,个人的各种挫折,长期的精神紧张,以及沉重的思想负担等,都是精神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早期预防工作的要点
患病的青年官兵绝大多数有发病史,病程长短不一,有的靠药物维持,疾病有所缓解。为做好早期预防工作,我们应严把三关。一是严把体检关。各单位对出现神志错乱和行为失常等症状的人员尽快进行精神测试和脑电图等检查项目,尽可能排除精神、神经疾病;二是严把暗访关。基层单位领导特别是带兵的领导要要多操心、多留神,多询问,如发现可疑疾病,及时进行检查。三是要严把复查关。各单位要定期要按照体检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好部队官兵的体检工作,对可疑精神、神经疾病患者应由总队医院做进一步鉴定,防止患有精神、神经疾病兵员滞留部队。对患有精神、神经疾病的新兵,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癔症等应及时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分析疗法、暗示疗法和药物疗法,对康复期患者,新训队要在生活给予关心。精神上给予鼓励,心理上给予疏导。对病情反复的病人,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移交地方政府。
三、灵活运用合适的疏导方法
预防青年官兵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首先针对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常识;其次要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年官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保健,采取心理咨询、心理常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疏导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消除病态心理。要加强青年官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做到整体教育和个别引导相结合,因势利导,有效预防青年官兵不良心理状态。常见的心理疏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教育疏导法。包括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对心理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让官兵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自我宣泄的方法,正确对待工作压力、进步受挫、家庭变故、个人婚恋、伤病等。思想教育,就是在平时或执行突发且艰巨、危险等任务前,针对官兵当时的心理特点,进行宣传、动员、激励,给官兵 减压、 放松,增强青年官兵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达到缓解紧张心理,减轻官兵心理波动的目的。
(二)环境疏导法。警营环境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官兵的心理健康。因此,政工干部应积极优化警营的人际环境、生活环境、竞争环境、民主环境,以此来陶冶官兵情操,开阔官兵的胸襟,调节官兵的情绪,转移官兵的注意力,让青年官兵在感受集体爱、战友情中逐渐化解心理的疙瘩。
(三)暗示疏导法。在非对抗的情况下,通过真诚而婉转的语言、准确而形象的表情、具体而有感召力的行为等方式,间接而储蓄地对被疏导者实施影响,让其明白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心理暗示进行疏导时,一定要注意正面暗示,对症下药,善用技巧,做到恰如其分,那种 此地无银三百两、 风马牛不相及的暗示,不但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还可能使被疏导者产生新的心理波动,出现新的问题。
(四)激励疏导法。其心理基础是人对自尊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因此,应当真诚地尊重、理解、信任被疏导者,用爱心和诚心去赢得、感化他们的心,并在此基础上,从激发被疏导者的心理潜能出发,提出适应的期待,让其在积极地取的过程中忘却并克服忧郁、自卑、悲观等不良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激励疏导法时,激励的目标就是他们 跳一跳,能够到的,否则,期望过高会使他们产生 可望不可及的心理,从而丧失信心。
(五)注意转移疏导法。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曾因恋人安妮的死而成为一个非常忧郁的人,每天都要墓地去,有时独自在那儿等很久。大家都怕他精神崩溃,就叫他去砍柴、挖马铃薯、摘豆角、挤牛奶,让林肯整天忙得团团转,没有空闲时间去想安妮。结果,林肯最终走出了消沉的低谷。当官兵因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失调时,作为政工干部就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安排官兵置身于图书馆、阅览室、球类活动室、卡拉ok演唱厅等文化娱乐场所,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喜欢的文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歌声中忘却烦恼,在对弈中消除疲劳,在读书中感受美好,尽快从不良状态中解脱出来。
(六)宣泄疏导法。官兵长期处于心理压抑而得不到解除或宣泄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因时、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些切实可行、能让官兵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的心理宣泄室、心理减负室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松下公司为心理不平衡的职工设立 出气室的做法就值得借鉴。根据目前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建立心理热线电话、心理沟通信箱、心理沟通网络等,让青年官兵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宣泄、心理话有地方倾吐、心理积淀有地方释放是、心理矛盾有地方化解。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尊重官兵的民主权利、健全部队的民主生活制度上做文章,即运用个别交谈、召开军人大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虚心听取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平衡官兵心理。
⑸ 浅析如何做好士兵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是部队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确保部队稳定这个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部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做好心理管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认为心理管理要是以基层官兵的利益为重,以部队建设的大局为重,营造有利于官兵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对士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的人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段、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地点等,要了然于胸,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情况,善于发现个别人。如何摸清个别人情况,根据近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件,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规律性。一要关注单亲战士的心理健康。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的战士,在部队生活中表现为沉默寡言,怕人闲话,不愿与人沟通,易形成孤独冷酷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类战士,一定要格外关注,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二要善于界定放心人。许多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事故案件发生在放心人身上时,人们往往会感觉突然,这是因为对放心人产生误区造成的。许多人认为,老实听话就是放心人,没有怪话就是放心人,吃苦能干就是放心人,工作勤快就是放心人。老实听话、吃苦能干并不等于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好,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就算现在是放心人,也不等于今后不发生各种问题。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放心人,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识兵、知兵,掌握士兵心理变化的特点。三是科学把握受挫战士的心理特征。当战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家庭变故、恋爱受挫、身体疾病和考学失利时,及时有效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防发生意外。四要关注后进战士的心理问题。后进战士有更多的不良心理,表现为猜疑心理重、对立情绪重、思想包袱重、报复嫉妒心理重、自卑心理重、恐惧忧郁心理重、心理意志力薄弱、易自暴自弃。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演化为心理疾患,成为安全隐患,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引导。 二、区分时段,善于掌握关键时期。心理问题的发生往往与日常生活有着必然联系,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或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为此,要关于掌握重点,针对不同时段做好不同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是针对新兵“心理适应不良症”进行心理疏导。由于新兵刚到部队,角色转换突然,适应不了快节奏的生活,容易产生紧张心理;适应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感;适应不了严格的管理,容易产生压抑心理;适应不了与父母亲人的分离,产生孤独心理;适应不了工作训练中的挫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此要对症下药,搞好心理调适与疏导。二是针对新兵“第二适应期”综合症进行心理疏导。从近几年发生的新兵跑兵现象看,集中在每年第二季度新兵下队的“第二适应期”。主要是因为不适应基层中队的训练、执勤工作,与干部骨干或老兵沟通交流不足,容易出现畏惧心理等心理障碍。三是针对老兵退伍期间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退役是军人人生中又一次重大角色转换,这期间极易出现心理矛盾,产生事故隐患。老兵退役时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部队生活的留恋、对个人理想没有实现的失望、对以往各种人际恩怨的不满等,都会使人产生委屈感、失落感和吃亏感;对未来前途不可确定的忧虑,对自己能否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忧虑,都会使人产生恐惧感,严惩的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松懈心理,退役前部分官兵会产生“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松懈情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上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妨碍退伍士兵对服役期间得失以及自我价值的正确评判,从而导致违法乱纪等不良行为的出现,给部队安全稳定埋下隐患。 三、把握重点,善于控制关键环节。一是抓住执勤环节。要坚决杜绝有心理疾患的人员参加政治影响大、社会影响面广的重大消防保卫任务。在执勤此类任务时,执勤任务重,工作标准高,执勤人员的神经高度紧张,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高,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同志在这样的环境中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工作中易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另外还有具有报复心理的士兵在参加影响较大的任务时,为了发泄内心的不平,有意制造、引发不利影响。抓住执勤这个关键环节,在培养执勤人员的健康心理上下工夫,杜绝带着情绪、带着思想包袱的战士执勤上做工作,是确保安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抓住人员选配环节。在人员选配使用环节,要注重心理选拔,要普及心理测查,并把测查结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内容,防止有心理问题的人从事重要工作。对拟调入重要岗位的人员,先心理测查后上岗,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纯洁可靠;对于有志愿参加考学战士的选拔,要坚持心理测查与军事文化考试并举,不让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参加考学,确保学员队伍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并避免因考学受挫引发事故;对拟进行驾驶员培训的人员,要普遍进行心理测查,杜绝性格暴躁、有心理缺陷的人员进入驾驶员行列,消除车辆事故隐患。
⑹ 退役士兵的心理压力疏导方式
对于退役士兵的心理压力,疏导方式主要是要解决他们刚刚走上社会所面临的求职问题
⑺ 关于军人心理健康
军人的心理健康关键要抓住这几点:1独生子女到部队后的不适应;2、没有女青年的环境让他们容易产生不良情绪;3、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4、晋升产生的不当心理。仅是个人意见。
⑻ 军人如何进行心理保健
军人职业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强制性强、集中统一、机动性大、任务艰巨、回危险性大等特答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军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一般说来,军人的心理健康应具备下述条件: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奉献;②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景的能力,不畏艰险;③能够正视现实,抵御挫折;④精力充沛,积极向上,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⑤能够正确自我评价,自信、自尊、自制;⑥乐于交往,善于合作,能够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军人关系;⑦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并不排斥应有的享受;⑧善于发挥自己的军事技能,在紧急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达到上述条件,军人首先需要不断在军事环境中进行艰苦地磨炼,需要顶住各种挫折,特别是能够经得起战场情景的严峻考验;其次要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运用正确的策略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处理各种冲突,能克服困难并正确面对挫折。当然,警察与军人的职业有相似之处,因此,前一节的内容可以一并作为军人心理保健的参考。
⑼ 士兵第一次上战场时是不是都很害怕部队里会有什么心理辅导
几乎所有人面对战争时第一次当然是很恐惧的,因为可能直接与死亡挂钩。
部队里面一般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⑽ 青年官兵如何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怎样调整好心理状态,为部队建设做贡献,
首先,物质决定意复识制,意识是物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物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重要的军队建设,要充分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既要认识到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合理地运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化不利为有利;
第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物质进行改造,不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中都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工作,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不能偏废其一;
第四,作为青年官兵,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调节好精神状态,才能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