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员
⑴ 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心理辅导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本文提出了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效的、常规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针对问题,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参考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
⑵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阎东军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第二小学 730097
摘要: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留守儿童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这东西还真不好说,我的建议还是多建远程留守儿童视频点,跟远方的爸爸妈妈免费通话
⑷ 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和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之间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如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劳动等,这都是与他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时机,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帮他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监护人与留守学生接触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抓好了监护人这一环,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可以通过监护人了解留守学生的在家情况,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监护人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的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监护人作教育方法上的引导。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教育如同母乳对于婴儿一样重要。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留守儿童随时可以通过电话或信件与父母沟通交流,而父母也经常会以自己在外面的境况影响、教育孩子。因此,教师要了解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或务工地址,如平时教育有必要,教师即可立即与留守学生的父母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就可通过教师、留守学生的父母、监护人等多方面多渠道教育留守学生,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亲子教育缺失的问题将伴随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存在,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安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所以,学校要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他们健康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的补偿。
(四)尝试建立代管家长制
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⑸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训结业典礼学员发言稿
青春如同一粒种子,安逸过了,也许从此丧失萌芽的活力.
生命只给人一次青春,我选择追求,去追求生命的梦想,放飞生命的色彩.
我要让青春像风帆一样,在狂风摇曳波浪敲击的时候,也要潇洒地走一回,哪怕最终被风浪淘汰,也无悔这一生毕竟经历了富有意义的旅行.
我要让青春像种子一样,在泥土重压冷水浸泡的时候也要吐一吐志向,哪怕最后在秋节里枯萎,也无悔这一生毕竟孕育了果实.
我要让青春象寒梅一样,在冰天雪地的日子也要吐一吐我的芳香,哪怕最后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无怨自己曾经拥有的美丽.
于是,我启程.只有启程,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追求,才会放出生命的色彩.成功和喜悦从来就不是翻转手掌那般容易,金牌和鲜花从来就不是撞树而死的兔子,骄傲和自豪也不是滑天掉下来的馅饼.只瞄准不射击的猎手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永远躺在摇篮里,四肢就会萎缩,永远在黑暗中,双目就会失明.心动永远不如行动,朋友还等什么呢,跟我一起上路吧!
征途是曲曲折折的小路,有寒冰,有大雨,有绊脚石.不知道前面的路是深不可测渊池,还是风平浪静的湖面;也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还是布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我不管,我不管路上的荆棘也不顾前方的危险,系紧我的鞋带上路.
⑹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该如何引导
建议如下:
第一,培养他们的幸福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留守儿童原生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但是可以改变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改变他们固有的原生家庭观念,给他们积极的暗示。
老师通过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增加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了解与理解,让他们说出自己对父母看法以及尽可能地让他们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第四,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挫折,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其次,增强他们的自尊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尊重学生,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培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