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辅导课程 » 灾难之后怎么心理辅导技巧

灾难之后怎么心理辅导技巧

发布时间: 2021-02-03 14:55:52

A. 水灾过后,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1.无言的陪伴


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回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答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对当事人的陪伴。此时默默无言远胜千言万语。

2.无条件的倾听


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将内心的不安、焦虑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

3.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


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感受到关怀,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哭诉者


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给哭诉者以被接纳的感觉,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

5.深呼吸


慢慢闭上眼睛,做深呼吸,聆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可避免灾难在自己心理上造成过久的影响,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6.求助专业心理医生


若通过以上办法还不能缓解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诊治。

B. 遇到灾难事件,心理干预的方法

1.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3.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5.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6.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1)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2)恋爱关系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3)婚姻关系障碍:
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起危机,否则可能引起危机。
①夫妻间暂时纠纷,如受当时情绪的影响使矛盾激化时,可能引发冲动行为,甚至凶杀。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
②夫妻间长期纠纷,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财产或经济纠纷等。这可以使双方(尤其是女方)产生头痛、失眠、食欲和体重下降、疲乏、心烦、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尽量调解双方矛盾,否则离婚是必然结局。对有自杀企图者应预防自杀,可给予适当药物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

(4)亲人死亡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①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②悲伤反应: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让居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用BZ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杀企图者应有专人监护。
③病理性居丧反应:如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悲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干预原则为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

(5)破产或重大经济损失:
可使当事者极度悲伤和痛苦,感到万念俱灰而萌生自杀的想法,并进一步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是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流,自杀并不能挽救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通过再次努力有可能东山再起。如果通过语言交流不能使病人放弃自杀企图,应派专人监护,防止当事者采取自杀行动。渡过危机期后,当事者可能逐渐恢复信心,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情绪低落、失眠、食欲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可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

(6)重要考试失败: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为对自杀企图者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发生这类情况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机过后大多能重新振作起来。

(7)晋升失败:偶有自杀或攻击行为,主要是对将来感到悲观或觉得无脸见人,有时因愤懑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如认为自己的晋升失败是由于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对其施行攻击或凶杀。干预原则为防止自杀和攻击行为,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谈,让其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劝告。

地震灾区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一、干预前的准备
对灾区情况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气和受灾情况的了解,以及对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的了解是保证心理救援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准备工作。
1.确定干预地点
2.确定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3.制定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4.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5.联络、了解所要干预社区、各家医院、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6.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
7.可能的话到达之后对当地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二、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五)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和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 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七)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病房的轻症地震病人,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集体晤谈,通常由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 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除了那些分离反应明显者,对所有被干预者教会一种放松技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三、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以免善后处理被动。
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
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工作组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
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7.建议指挥部能够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以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议提出后,应该尽量和当地政府沟通,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落实。
(二)工作流程
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
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
3.召集人员夜间举行技术培训以便统一思想和技术路线,内容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
4.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的人员和设备等。
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访谈地震灾难伤员、相关医护人员,发放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
6.应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重点人群评估、危机动力分析。
7.根据评估结果,对出现有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的心理干预。
8.在每一家医院均向医院领导提出有关病人的指导性诊疗和处理意见、工作人员与病人沟通处理技巧、工作人员自身心理保健技术。
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
10.对社区干部、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发现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普遍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主要的表现为,创伤地震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组人员召开会议,总结当天工作,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对干预人员开展督导。

C. 心理学!求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需要有整个过程的)

这个适用于所有心理危机干预,比较系统,你可以按自己当前情况整理一下
危机介入是助人过程的基础理论。这个理论基本上认为,大部份人能够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但是平衡被某些压力打乱后,任何人都可能暂时在情感上变得不平衡,而出现困扰的征兆。他会应用他平常的因应机转,直到成功地让压力减轻。假如危机来得不寻常而压力奇大,他可能一时没有有效的因应机转,所以困扰便严重地持续下去。此时便需要协助,而实时的协助最有用。
危机协助的程序之多和分歧,正如待援者一样,五花八门都有。不过还是可以列出协助过程中一些概略的步骤,这些步骤几乎可以应用到每一种状况。这些步骤不一定照秩序来,某些状况下有些步骤可能根本不会发生。此外,几个步骤也可能同时发生。
主要步骤如下:
1. 关系可透过聆听的艺术而建立
关系指的是两人以上彼此间了解和关切的感觉。关系就是:
a. 确定了解彼此在说什么;
b. 对对方有真诚的尊重;
c. 即使有不同态度和感受,也不要批判,而要接纳对方。
d. 只承诺你做得到的,而非你想要做的,以建立信任感。
e. 倾听对灾难的叙述,即使听过好多次了,因为「修通」感受的过程就在其中。
f. 要认清:说出口的常遮掩住底下的不同感受。
2. 找出、认清、并专注于问题上
严重的危机经常会导致思考和功能的解体。许多问题发生后的一个反应是觉得被压垮而一筹莫展。最好是选一个认定最迫切的问题,集中火力应付。应该选一个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立即的成功会带来主控感和自信感。
3. 评估当事人及其问题
工作人员必须评估服务对象的状况及问题的严重度。以下是几个可能的问题:他的损失有多严重?他的内在资源有那些?他有流露情绪还是压抑情绪?这样一来,可能性和优先级便可建立起来了。
4. 评估可用资源
通常每个人都有相当个别而独特的资源可用。在家庭、亲戚、朋友、宗教人士、医生各方面,探究所有解决其问题的可能资源。同时你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各种为符合受灾小区特殊需要所设立的救援机构。
5. 制定并运用计划以解决问题
和当事人专注制定计划协助其回复独立功能。最重要的是,不应承诺可能无法提供的服务或材料,或解决之道。

D. 灾难后,如何帮助孩子们

本次地震中不少孩子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幼小的他们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与成年人有一样,他们也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心理上的严重创伤。由于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他们。灾变后孩子可能特别显得烦乱,需要表达感觉,这些反应都是相当正常的,通常时间不会持续太久。

以下是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会有过度的害怕
• 会特别黏父母,对陌生人害怕
• 过度担心,焦虑
• 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 不想上学
• 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
• 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 做恶梦
• 头痛或其他的身体症状的抱怨
如何帮助孩子?
• 优先保证身体安全,对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 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 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心理陪伴和保护方面
• 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
•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 经常抱抱孩子,拍拍孩子
• 在入睡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
• 接纳孩子对失去的玩具、用具,甚至房子的哀悼
• 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并用他能懂得的方式让他了解
• 让孩子放心你和他现在都很安全也都会在一起,最好常常向孩子反复保证
• 若您感觉孩子在学校会有问题,与老师沟通,并一同处理可能的问题
• 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
• 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

在未来的几个月间,请您重读这份材料,因为有些孩子可能并不会出现这些反应,有些孩子却可能在灾后数周或数月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然而,有些孩子却仍会持续出现这些问题。若孩子持续出现这些反应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请与心理专业工作人员联系。

E. 灾难后如何与幸存者交谈

其实灾民灾后的心理比灾难来临时更为复杂
灾难来临的时候 人们只是回恐惧

灾后很多人都处于答不愿接受不愿相信心情
等待自己亲人能够活着走出废墟
这种心情就体现了他们灾后对于现实的“拒绝心理”
他们期盼着 渴望着 希望自己的家属能够幸免于难 已经处于幻想的状态
这种时候最好带领他们去做写有意义的事
就比如灾后的小朋友 举着从废墟里找出来的纸板上写“你们辛苦了”“谢谢军人叔叔”
多做些这种有意义的事 可以使他们把心思从悲痛之中得到转移
能够帮助他们尽早走出恐惧的阴影

F. 心理干预有哪些具体方法比如灾难后的疏导

朋友,心理干预,关键是要对症、有效。

第一、要和被干预者一起生活,内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因容为此时的被干预者,有着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等特征,此时,和他心的交流,让他接纳你是最重要的。

第二、可以用小故事来开导他。
第一个故事: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对玉娇龙说“你攥紧拳头,里面什么都没有;你张开手,你拥有世界”。要让被干预者明白,有时候,舍 与 得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学会放下,学会看开。

第二个故事:
吉林的冯老师在西部支教数十年,很少回家,妻子和孩子在吉林老家。冯老师每个月的收入很少很少,可他无怨无悔。到了晚年,他双目失明了,他就放下数学等学科,只教语文课,依然屹立于三尺讲台。直到他重病,无法站立,才跟家人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讲台,回到家乡的医院。
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一尺见方的并不算结实的胸膛,容不下名利、容不下金钱,容下的却是数十年走出农村的山里娃,容下的是无言大爱,容下的是朗朗乾坤。

昭若日月,这才是我们应该秉承的精神。

请将这两个小例子将给他们,他们会好起来的。

G. 如何对灾后受到重创的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1 对幸存者的心理行为干预
灾难过后,幸存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治疗,心理状态将会逐渐恢复正常,否则将很有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长期的精神痛苦,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首先应当采取的一项基本措施是,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次要保持与危机者密切接触,建立沟通关系,可以派遣经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倾听他们的故事,鼓励他们宣泄心中的痛苦,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帮助他们客观地、现实地分析和判断事件的性质和后果,纠正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同时应着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食品、治疗伤病患者、修葺房屋等,直到他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 对罹难者家属的心理行为干预
灾难中家人的遇难使其处于极度的悲恸绝望中,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心理行为异常,这种心理行为的伤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等。对于罹难者家属的干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与抵达现场的居丧者生活、生理上精心的照顾,体现个性化、细节化。第二阶段,居丧者复活期。居丧者一般表现为三种情感:悲伤、愤怒或自责。此时应引导居丧者将灾害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宣泄出来,在这个阶段里,最主要的是倾听,最重要的是倾听之后,必须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认识、面对、接受失去朋友、亲人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关键所在。第三阶段,灾难真相出来后,应帮助遇难者家属充分宣泄悲伤的情感,保持遇难者家属之间信息通畅,使他们相互取得心理支持,这样有利于负性情绪的宣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进食,避免因身体不适加重悲伤。

3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行为干预
灾害事故中不仅幸存者、罹难者家属经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作为救援人员,他们第一时间见证了悲剧的场面,产生了如上所述的心理问题,所以进行适时的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对救援人员的干预一般分为3 个阶段:在任务前阶段制定应对的组织计划,并通过演习明确任务,减轻预期焦虑,建立团队自信心;在执行任务阶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尽可能安排同伴) 与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12 小时,含休息和活动时间) ,保证工作人员间以及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同时利用各种缓解压力的技术帮助救援人员适时减轻心理压力,还可适时安排减压、分享报告、危机干预等心理干预方法;在任务结束后阶段安休息放松,使救援人员尽快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复原,如有需帮助者则安排适当的心理干预,以预防PTSD 的发生。

4 对一般公众的心理行为干预
灾害事件对公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严重时有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对一般公众的心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心理干预最重要的就是提供准确、权威的信息: 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的发布,有利于公众了解实情,明确压力源,阻断谣言带给人们不必要的恐慌,稳定公众的情绪。同时要加强有关灾害相关知识教育,普及精神卫生教育,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应对灾害的方法。研究证明: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在突发事件时是公众及时获得心理支持的有效途径,也是收集公众心理信息的一个有利工具。当然电话咨询也有交流信息受限等不足,如难辨别对方年龄、不能观察非言语反应、随时可能终止辅导等。

H. 地震后的人需要怎样进行心理辅导

一、创伤受害者的心理生理反应——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在创伤性事件中,创伤受害者分为三级:一级为受害者本人,如亲历灾害现场的人。二级为灾害目睹者,如参加营救的解放军、武警、医护人员等。三级创伤受害者为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如受难者的亲属。

以上的创伤受害者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主要有两大类的反应。

阳性反应(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创伤受害者在某一时期内会处于一种很兴奋、激动的状态,如不停地哭、不停地诉说,浑身发抖,做噩梦,失眠,愤怒,灾难现场那些惨烈的画面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回,身体上会重新体验在地震时的恐惧感觉……

阴性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另一种反应是会避免再提到与灾难相关的事情,拒绝接受灾难现实,总的来说就是采取否认和回避的态度。还有一部分症状为木僵状态、抑郁、内疚和身体疲乏等。

方新博士强调,有些创伤受害者在出现了以上某种或某几种反应后,会以为自己受刺激了、不正常了,其实不然,这些反应恰恰是有机体在大型灾难发生之后,身体所迸发出的正常的应激反应,是有机体自然的加工过程,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急性应激障碍(AT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

在创伤性事件受害者中,70%的人会在半年或几年后自行痊愈;但另外30%的创伤受害者在几天至几十年之后,则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心理症状,如美国有部分参与越战的老兵,在回国后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出现了自杀、酗酒、吸毒、药物依赖、抑郁、杀人等等症状,临床上还有案例是在创伤二十多后才发病,专业领域被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所以,重大灾难发生后,及时对创伤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社会支持最重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创伤受害者,强大的社会力量,会给他们带来最有效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关于创伤恢复的研究报告都得出同样的结论:社会支持在创伤受害者的恢复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亲友之间的帮助和支持,政府提供的救助队、医疗队、帐篷等人力物力的支持,也包括单位、工会、妇联、社区等在灾难来临后做出的应急措施,还有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都是社会支持的具体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在灾区采取各种应急救助措施的同时,心理辅导也应纳入到应急救助当中去,因为无论是当地受灾民众,还是参与救助的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武警战士、政府官员等,所有战斗在第一线的人都同样在经受着灾难带来的强烈刺激,他们同样会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无助感等等负性信息,他们都应得到及时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我们希望大家都尽早意识到灾后心理重建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委会也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迫切希望参与到救助工作当中来。

同时,亲人朋友的互相安慰,也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也为创伤心理治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够主动的接近受灾民众,倾听他们的诉说,倾诉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纾解方式。

我们提倡网友们为创伤受害者做的事:

一、倾听。倾听创伤受害者的诉说,让他们把积压在心理的东西说出来,舒缓情绪。

二、关心。尽量和创伤受害者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注和关心他们。通过任何通讯手段给予他们关心和安慰。

三、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网友做这些事情,既是为灾民在做,也是为我们自己在做。因为经受过创伤的人如果感觉到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冷漠和残酷,他们日后也会冷漠和残酷地对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人,很多罪犯凶残地对待别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曾被凶残对待的受害者。相反,如果在灾难中得到人们温暖救助的受害者,一旦恢复,他们会特别愿意助人。

愿我们大家都伸出自己的双手,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爱

I. 如何对地震后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首先,同意二楼所说,对于新手不要单独行动,要和有经验的督导师或咨询师一起工作,多学习这种比较特殊的咨询方式。如果只是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这里给你一份资料参考:

精神机构与灾难应激
RAQUEL E. COHEN
1385 Biscaya Drive,Surfside, FL 33154, USA
(翻译:谭淑平 校对:周东丰)

灾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可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蒙受损失,并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破坏我们的生活,制约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灾难又通常是难以预测、防范和控制的。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来自身体的创伤,心灵的失落和各种危机。因此,对我们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而言,灾难就意味着挑战,我们必须为灾难中的人们提供援助,因为在受灾区,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无论是幸存者还是救援者。

为了更好地策划、组织和实施灾难后的危机干预,在精神卫生机构和灾难紧急救助机构之间建立一套完整、互动、灵活的联动系统势在必行。同时,在组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受灾人员进行相应救助的同时,必须有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参与救援活动,因为许多决策诸如“幸存者灾难后的生活安排”等是由其他部门做出的。

根据人们是否直接或间接地遭受了灾难冲击,可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以便区别对待[1]:(1)一级受害者:第一现场亲身经历了灾难事件者;(2)次级受害者:指有亲属在灾难中遭受伤亡者;(3)三级受害者:指参与营救与救护的人员,主要有医生、护士、精神卫生人员、红十字协会工作人员、牧师、急救人员、战士、警察;(4)四级受害者:指受灾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公务员、记者等;(5)五级受害者:指通过媒体看到或听到有关灾难报道的人(如看到或听到2001年9月纽约的恐怖袭击中有人从双子塔坠落的报道)。

受灾后不同时间的反应将受灾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反应根据时间的推移分成不同的阶段加以甄别,有利于更准确地认识受灾者的反应,以便进行更有效的帮助。通常我们将受灾后的反应大致分成“恐慌”/“受冲击”、“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几个阶段[2]。灾难后的反应包括了失落与居丧中出现的情绪、思维、行为等一系列反应。虽然各个反应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但总的来说,这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关文献对这一过程已有记载。受灾后生理心理的变化最开始常表现为怀疑、困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定作为主要的心理防御手段,同时在焦虑和恐惧之后最终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悲伤,如果在这一阶段出现继发的应激事件,则有可能促进受灾者的康复,但也有可能加剧受灾者的反应以至出现各种病理症状。此外,灾害冲击的强度、受灾的范围、紧急救援的速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受灾者对灾害的反应方式。在恐怖分子用商用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之后,许多人由于无法正视这一灾难现实而导致了多种精神障碍的出现,当时媒体对这些反应进行了大量报道。

受冲击阶段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境遇将发生急剧惨烈的变化。此时,受灾区的民众会迅速、自发地动员起来参与营救受难同胞,搭建避难所,保障大众安全的行动。在这些自救活动中,人们会全身心投入到掩埋罹难者,救助伤员,帮助老幼病残者,以及在等待外部救援的过程中,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开始第一现场的自救[3]。

在最初的几天之后,当伤者救治,避难所搭建,食品、饮水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灾难带来的精神卫生问题开始显现,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因为它们通常会持续到躯体创伤痊愈之后。本文下面的内容,将就制定、组织、实施精神卫生救助计划以减轻易感人群精神障碍所需进行的重要活动做一概述。

心理干预范围

对受灾人群进行精神方面救助的活动可在受灾地区的临时避难所、民众聚集地、以及受灾者家中进行,其目的主要是在灾难之后的急性期为受灾者提供情绪、情感支持。对受灾者进行精神帮助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他们正确表达、理解灾难所带来的应激、睡眠障碍以及思维困难和悲伤反应等,以帮助他们尽快回到稳定平和的状态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我们应该告诉民众,在灾难后出现各种反应和行为的变化是正常的,而且这些变化都是由于我们突然置身于急剧变化的反常的环境中造成的,是可理解的[4]。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发生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当时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了一项精神卫生救助计划,之后, Sanentz,A[5]在她的报告中还就此次救助行动与发生于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的旧金山和哈尼凯因安德鲁大地震中的救助行动进行了比较,描述了两次地震的救助中救助准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了组织能力在救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灾难救助的实践经验使专业人员调整并重建了灾难后心理干预的模式,新的干预模式主要集中于“个体境遇配置”,并把它作为灾难后心理治疗的目标。现在这种灾难后的心理干预已被人们熟知。目前,灾难后的心理应激干预的定义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技术,它有助于人们在灾难事件后保持良好的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并在灾难中保持清醒。灾难后心理干预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恢复受灾者的个体功能b)帮助调整受灾者适应新的灾后环境3)帮助受灾者配合响应官方的紧急减灾程序[6]。在心理干预的方法学上,由于各个专业人员所运用的理论不同,因而为达成以上目标所采取的方法也可能各不相同。但灾后残酷的现实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套简洁、灵活、有创造性、实用的干预方法而不是通常采用的结构严谨的系统的临床方法。目前,专业人员正在一个又一个的灾后干预实践中,通过运用、改进相应的临床技能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心理干预手段。在具体的心理干预中,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不同信仰地区的儿童、成人和老人的灾后反应不同,因此要成功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各不相同。

家庭心理救助

当家庭中有人在灾难中遇难时,其他成员则会成为灾后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因此他们急需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帮助[7]。对他们而言,亲人的离去、财产的损失、工作的失去、住所的消失、陌生的环境等等,一切都可能摧毁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无力应对眼前的困境。

停尸间、公共掩埋地(遇难者遗体可能会被集中焚毁以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可能是最需要精神卫生工作者提供心理干预的地方。同时,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加强与精神和宗教界的人士进行合作十分重要,尤其在一些无法找到遇难者的事故,如空难或火灾中,救援工作或火化罹难者遗体无法进行时,其痛苦尤为深切,这时更需要加强与这些人士的协作。

避难所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程序的制定与避难所里幸存者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当幸存者在避难所停留超过几个星期之后,他们的在灾难中所遭受的挫折感可能就会转化为暴虐、愤怒、抑郁等情绪爆发出来。因此,在避难所进行心理干预时,专业人员将不得不对避难所的环境进行评估,以判断这种环境如何影响受灾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避难所环境的能力,而这些避难所往往由于国家资源有限而显得拥挤不堪。同时,在进行干预时,要有一套优化的有关卫生资源分配的方法,其中,在受灾人群中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比例和能提供心理帮助的专业人员的数量是指导精神卫生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在避难所进行危机干预的目的包括帮助灾民恢复身体健康,增强他们生产自救的能力以及帮助解决一些现实困难。在实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应当首先把自己融入到救援队伍中,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被人们认可的救援人员。只有这样,才能自然随意地与受灾者进行接触,引导并尊重他们的思想流露和情感表达。同时,当灾民们彼此谈起他们在灾难中所发生的事情时,专业人员应当对这些材料进行记录整理,以对他们所遭受的应激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随后,专业人员将逐渐运用情感支持、移情、和对否定和扭曲等心理防御方式的理解和接受等危机干预技巧进行规范的灾后心理干预。在灾后最初的时间里,受灾者的认知系统会浑沌现实,这样他们便可“滤掉”那些痛苦的想法。此刻,在获得物质救援的同时,他们也需要精神上的帮助,来引导他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走出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民们会搬出避难所进入临时住所,此时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或其他救援团队会随同他们一道进入临时住所继续进行援助活动。在此阶段,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涌现出来,这对于身心已备受折磨的灾民来说是难以应付的。

同处理伤者或焚烧死者的医疗急救人员进行协作、宣教和磋商将有助于受灾者的早日康复。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灾民们在遭受灾难打击之后,是否遗留有大量的躯体和精神的健康问题。同时,有必要对灾民们的精神状况进行分类,这将有助于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判断受灾者是否需要进行长期、专业的心理辅导。

短期阶段对受灾者进行咨询、宣教、救助的内容在灾后的数周、数月会发生变化。急性期之后,紧接着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灾后反应阶段,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数月,受灾者将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从事灾后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通过培训可发现受灾者所出现的新问题,它们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心理学和药物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了多种治疗方法。许多灾民的创伤体验不仅表现为应激有关的综合征,而且还出现了抑郁、酒精和药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等。如果灾害导致了一个美满家庭的破裂—家庭成员中有人遇难,那么想办法让其他家庭成员尽快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就成为危机干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通常,对大多数灾民进行的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两方面的内容:即创伤性记忆及在危险境遇中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这两种情况在灾害结束后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心理治疗中,专业人员通常会运用认知疗法、暴露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是让灾民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身心得到疗养,尽快从灾难带来的创伤性记忆、空想、恐惧和悲痛中解脱出来。有关灾难的记忆常常会在受灾者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浮现,慢慢地、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焦虑和痛苦的感知,精神变得麻木。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各种生理障碍,抗抑郁剂可减轻焦虑症状,改善睡眠紊乱,缓解惊恐反应以及促进体力的恢复。目前,大量有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实验正在进行,以评价这类药物对上述这些症状的疗效。此外,灾后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以及专门针对儿童的心理治疗也在有条件的地方选择性地进行。

在这阶段如果预防措施得当则可以阻止受灾者在以后发生进一步的功能减退。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的学校教育计划,这一计划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人都能为了孩子的教育而聚集在一起,这样就有机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核心群体,来非常有效地接受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宣教[8]。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重要的急需帮助的群体,需要通过帮助使她们尽快担当起照顾家人的职责和开始重新生活的勇气。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了家园而变得无家可归的人们,他们在漫长的等待政府重建计划中逐渐变得消沉。在这些人中出现可明确诊断的病理症状的患者明显增多,需引起专业人员的重视。

在这阶段,如果专业人员没有经过良好的有关灾难引起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培训,则有可能忽略、误诊、误治那些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综合症等在急性期有可能逐渐加重的症状。

长期阶段对受灾人员进行的援助计划的时限比我们通常所预期的时间要长。当救助机构意识到有相当比例的灾民由于各种原因陷入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困境时,救助的内容就应当包括帮助他们寻找避难所,解决就业,和寻找卫生资源等,而这类救助在某些国家会由于资源的短缺而难以实施。

救助者的“耗竭综合症”在灾后参与紧急救助的专业队伍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9]。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耳闻目睹各种最悲惨的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象警察、消防队员和救护车司机那样的日常工作,使他们感受了各种痛苦体验,当这种体验在救助成千上万的灾民中重复出现后,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将是巨大的。没有人能对这种体验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有充分的准备或对这种冲击有天然的免疫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理解为什么许多救援人员在工作中能无私奉献,甚至极度疲惫也不愿意离开他们的工作,哪怕是短暂的休息。这一点在参与911救援的消防队员中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他们接到命令,要求停止工作时,却表现出了愤怒,只因此时他们正与警察并肩战斗在市世贸中心的废墟上。对这些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基本内容包括:任务报告、紧急事件识别,帮助他们从全局的角度审视面临的局势,补充工作人员体力及增强他们的技能[10]。其具体的循序渐进的实施程序如下:

1.向工作人员介绍正式的,有时间进度表的,机密的任务报告。

2.让救援成员说出他们的感受。

3.就彼此的反响、反应进行交流。

4.解释并理解所出现的各种反应。

5.用认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别出应对各种反应的方法。

6.必要时,让有关救援人员停止工作,并对其实施进一步的心理干预。

利用辅助专业人员进行工作在有的地区,需要建立专业人员与辅助专业人员合作进行的救援团队。基于危机干预理论和技术,专业人员和辅助专业人员可通力合作成功地为灾民提供康复帮助。专业人员根据当地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利用其他人员进行相关危机干预的尝试。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助专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包括:

1.一定的从事咨询服务的经验;
2.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对受灾者的种族、社会和宗教特征敏感。
3.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要不断接受培训,并与管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利用个人从事干预工作最近,在市区居民遭受灾难袭击之后,私人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志愿者活动在逐渐增加。当然,私人要参与灾后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了解当地的灾后救助计划及从事灾后救助的各个机构(如红十字会,政府机构,神职人员等)。

2.具备一定的危机干预技巧、咨询技巧和宣教技能。

灾后援助的跨文化问题通常,政府机构会介入灾后救助,有时候,这种介入还相当广泛。在不同的社会中,政府介入灾难事故的程度有着明显不同。在美国,除非当地自救的能力在灾难中遭到直接的冲击而大大减弱,否则进行灾难救助将首先被认为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而在其他国家,进行灾难自救则首先被认为是整个国家的责任。在这些地方,军队不仅扮演着主要的灾后救助者的角色,还通常扮演着各种灾后救助活动控制者的角色。

宗教机构介入灾后救助工作的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分化和制度化的程度不同,而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讲也与他们凡俗化和平时活动所涉足的范围有关。神职人员在人们的灾后精神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到大量伤亡的重大灾难,如亚美尼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大地震和洪都拉斯大滑坡中,其作用尤为重要[11]。

宣教灾后,媒体报道的有关精神卫生方面的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了解灾后精神健康方面知识的机会。人们在灾难中的故事往往引人注目,同时专业媒体也会适时地邀请一些精神病学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访谈。在灾后的社区危机中期,这些信息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宣教的方式,我们可以给民众澄清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灾难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以及灾难后出现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另一方面是灾难后精神卫生机构会采取哪些措施以及什么样的专业人员能在灾后为人们提供帮助。每一方面的信息都应包括:a)方法;b)目录;c)知识结构。另外,关于精神卫生机构的信息应包括:咨询服务、科普宣教、以及如何更便利地获得实际帮助等。
(翻译:谭淑平校对:周东丰)

参考文献:

1. Taylor AJW, Frazer AG. The stress ofpostdisaster body handling and victim identification. J Human Stress1981;8:4-12.

2. Cohen R. Reacciones indiviales ante desastresnaturales. Boll Sanit Panam1985;98:171-9.

3. Chavez O, Samaniego H, Sotomayor N.Lacapacidad del trabajador de atencion

primaria. In: Lima B, Gaviria M (eds).Consequenciaspsicosociales de los desastres. Programa de Cooperacion Internacional en Saludmental SimonBolivar’, Chicago, 1989:241-9.

4. Flynn B. Disaster mental health: the US experienceand beyond. In: Leaning J
(ed). Humanitarian cris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9:97-123.

5. Sanentz Kalayjian A. Disaster and mass trauma.Long Branch: Vista Publishing,

1985.

6.Cohen 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disasters.Workers and instructors guide.

Washington: Pan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7. aphael B. When disaster strikes: how indivialsand communities cope with

catastrophe. New York: Basic Books,1986.

8. Wentraub P, Hall H, Pynoos R.Columbine HighSchool shootings: community response. In: Shafi M (ed).School violence:assessment, management,prevention.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2001:129-61.

9.Baron R.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relief workers.In: Leaning J (ed). umanitarian cri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3-75.

10. Mitchell JT. When disaster strikes: the criticalstress debriefing. J Med Emerg

Serv 1986;8:36-9.

11. Prewitt D. Salud psicosocial en un desastre complejo.El efecto de Huracan Mitch en Nicaragua, Guatemala. Cruz Roja Nicaraguense,Universidad la Paz, Nicaragua, 2000.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