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危机应对心理辅导记录表
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记录
内容 :1. 主持人发言: 针对大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沟通教育的淡化。 同学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 独住有碍沟通。 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举措: 应将沟通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沟通平台。 应将沟通的效果纳入综合测评考核。2. 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3. 活动内容及方式:模拟新生见面会现场,用自我介绍及了解对方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交流。……4. 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 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与别人交往时,有人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 自我封闭的问题。有人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自我封闭起来;有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 社会功利的问题。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控制,使沟通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4) 猜疑嫉妒的问题。进入大学校园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 总结: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机遇和社会挑战,同学间必须注重增强对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同学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大学生应怎样应对心理危机
一、认识原因,找准教育重心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原因千差万别。究其外在原因,选择轻生的学生可能遭遇了他们自认为是人生重大挫折的事,而这种挫折是无法治愈的,比如学习失败、感情失意、生理疾患、家庭变故、就业困难、经济压力,等等。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无疑让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值,一旦遭遇不顺,就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及心理落差,这些常常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严重后果的直接诱因。而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对生命的认识不足。新一代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到大都有父母替自己排忧解难,到应该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时,常常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并且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与此同时,这些同学都没有树立起牢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考虑自己的轻率行为会给社会及父母造成的不可估量的伤害。就这一点而言,他们都是自私的,而这些恰恰才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深层原因。 二、认知生命,感悟生命意义 “每一个生命都是冠军产品,只有跑在最前面的最幸运的精子才能与卵子结合获得活下来的机会。成为受精卵之后,又要经过十个月的小心呵护才能健康的出生,而你年少时种种的不小心也会导致生命的灭失,我们在父母、老师、社会的关爱和细心照料之下才能活到现在二十多岁的花样年华”,一位老师在一堂特殊的认知生命的课上这样讲到。而在场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被深深的感动了,为生命的意义所打动。 高校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对知识强化的、僵化的教育,对生命常常缺乏认知,而“认知生命”的教育就是在尊重个体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作为传承文明,教化人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向来关注人的发展、引导人追寻生存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追寻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认知生命”的教育,使其对自身价值重新进行衡量,从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到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最终达到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层次,从而让其感受到要珍惜,生命并非草芥。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方案
高校应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
专家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
心理辅导
与教育等长版远举措外,还权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
预警机制
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建立在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档案,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订法斥盒俪谷筹贪船楷节一体化的
心理健康教育
机制初步形成。上海已启动高校“
危机干预
”措施。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
心理辅导
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
4. 心理危机干预情况记录怎么填给个例子看看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记录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记录表填写人: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编号: 报送人 (签名) 联系电话 接报人 (签名) 接报日期时间 学生姓名 性别 所在系别 专业 班级、学号 联系电话 危机 问题归类 危机发生 及干预时间 是否涉及生命安全 涉及 未涉及 主要情况描述 (症状表现、起因、过程、情绪及其它状况,所在系别辅导员或学生采取哪些措施。所有材料包括日记、信件等的复印件是否已经移交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汇报情况 (已向哪位领导汇报,汇报时间,领导指示) 救助方案 干预后 反馈 系书记 意见 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意见 学生处 领导意见 院分管 领导意见 备注 注:①此表填写人为介入心理危机的第一人。②此表一式两份,一份各系留底存档,一份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存档。广外艺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制表
5. 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经典本)
:..周红五1.周红五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经典本),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心理援助通过对各种校园心理危机具体案例的分析,为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人员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心理危机发生征兆的识别方法、预防措施提供应对校园心理危机发生的各种预案提供在心理危机发生现场、心理危机发生之后数天、心理危机发生之后数周、心理危机发生之后数月的各种干预措施和干预手段。,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心理援助重点讨论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校园危机事件及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应对措施。通过对校园自杀、暴力、性侵犯和性罪错、家庭暴力、父母离异、亲人去世,以及校园自然灾害、校园安全事件、校园食物中毒等突发恶性事件的分析,从学校管理与干预、班级管理与干预、自我管理与干预等方面提供可依据的、可操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措施和方法,提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和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1.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激反应主要有三种类型(1)侵入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就是灾难性经历不断地进入自己的思想。这种应激反应包括,脑海里总是无法控制地浮现出悲痛的思想或灾难性的景象(如所看到过的情景),或者总是梦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总是做噩梦,尽管梦中出现的并不是事件发生的情景。侵入性反应也包括由于曾有过的经历而产生的令人难受的情绪上的和生理上的反应。有些人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他们又一次遭受了最可怕的危机经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回闪()。(2)回避性和退缩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是采用回避或者自我保护的方法来躲避侵入性反应,包括尽量避免对已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谈论、回想或者感觉和体验。情绪上的表现可能是自我压抑甚至是麻木发呆,以此方式来保护自己。危机事件当事人会产生成为他人附属物的感觉,或者被他人疏远的感觉,这些感觉都可能导致当事人的社会行为退缩。这种退缩性行为在青少年的身上通常会表现为对平时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3)生理激起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是人的生理反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身体反应始终处在危机就要发生的状况,包括神经系统持续不断地对危险保持着紧张状态,始终处于愤怒就要爆发的状态,难以入睡或者整夜无法入睡,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分配注意力等。紧急心理援助人员要注意,在和危机事件当事人交谈这些
6. 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承载着父母、社会等众多的期盼,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的多重压力版,使大学权生的心理和精神应对出现困难,导致心理问题也相应出现。因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原因,不惜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大力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根据当前社会环境与高校特点和大学生群体身心特点的内外部因素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入学后或多或少会起心理落差;其次,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对独立生活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问题。
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发生后,人们常常出现的心理反应有哪些方面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分别给出了面对危机发生时人们心理反应的过程及定义如下: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因此危机发生后,人们常常出现的心理反应有 A:认知,B:情绪和C:行为。
(7)大学生危机应对心理辅导记录表扩展阅读
危机状态下人的心理特征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在面对危机时个人的所有反应中,有一种反应是很普遍的但也是很特殊的即心理上的反应。
所谓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一般来说,个体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个体危机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对危机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1、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
3、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4、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后的身心反应:如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
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情绪上的反应
1、害怕: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
2、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3、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4、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5、重复回忆: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6、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7、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身体上的症状
身体症状包括: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症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