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心理团体辅导教案
1. 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了解服务对象(中学生)的潜在需要: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的成熟与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使得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其中的“爱”更多应该是指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同辈群体的支持和赞同。
二、确定团体的性质、主题与目标:首先中学生这是一个发展团体,达到的目标应该符合当下对中学生发展的要求,最终达到的目的应该是:没有早恋这一说,那只是比较亲密的同学关系,我们的交往应该是健康的,不让父母担忧的,阳光的·····
三、搜集相关文献以及方案(推荐《团体心理咨询》一书,从中借鉴好的方法,回避其中不好的方面)
四、完成团体方案设计表:比如团辅的地点、环境、形式、效果的评估、是否需要量表、花销、道具等等
五、规划团体整体框架及流程:个人的经验——经由他人分享经验的过程——个人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感受——新的自我了解与体验
六、设计招募广告
都是主框架,望自己多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完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fighting
2. 心理学团体辅导活动
就是热身练习哈,很多活动都可以,比如:
一、微笑握手(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活动道具:无。
活动人数:10人以上。
活动时间:10分钟左右。
场地要求:不限。
游戏规则: 即每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其他人微笑、握手,不可重复,时间到,最后与你握手的就是你今天认识的第一个朋友。然后,各自与自己的第一个朋友相互介绍、交流。接着,每两对并成四人小组,相互微笑、握手之后,各自向新加入的两个人介绍自己的第一个朋友。依次类推,使全部人相互认识、交流。
二、诺亚方舟(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简述:选择不同的动物救,洪水来了则要找位置坐
人数:不限
场地:室内
游戏方法:
1. 把人数还少一张数目的椅子围成一圈。除了“诺亚”外,其余的人坐在椅子上。
2. 每个人必须为自已选个代表的动物。
3. “诺亚”必须站在中央一一的走到每个面前,他可叫任何一个动物,被叫到的动物必须站起来跟着他走。当“诺亚”说:"洪水来了!",全部的人,包括“诺亚”必须赶紧找个空位坐下,没有坐位的那人则变成“诺亚”,原“诺亚”则变成该动物。
4. 当“诺亚”三次的人则算输。
三、 虎克船长 (适用:相互认识)
目的:藉着游戏来多认识旁边人的名字
人数:不限
场地:不限
游戏方法:
1. 全部的人围成圈圈,先搞清楚坐在二旁人的名字。
2. 由其中一人开始,说自已的名字二次,然后再叫另一人的名字。
3. 被叫到的人两边的朋友必须马上说:"嘿咻!嘿休!"和做出划船的动作。
4. 接着再由被叫到的人接着叫别人的名字(如 2),直到有人做错或做错三次(随意!)
游戏说明:
可以先全部的人自我介绍再开始这个游戏。
四、" 棒打薄情郎"游戏 (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1)填画胸卡:自己命名,成员之间接触交流,建立信任。
挑选自己一个昵称,你最喜欢别人称呼你的名字,填写在胸卡上,团体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昵称?
(2)棒打薄情郎:成员了解和记住彼此的名字,促进了解。
围圈就座,选一人手执报纸卷成的“棒子”,指导者喊出一位成员的昵称,被叫者左右两侧的成员要马上站起来,否则由被叫者给与当头一棒,“棒打薄情郎”,反复做,直到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五、串名字游戏 (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游戏方法: 小组成员围成一圈,任意提名一位学员自我介绍单位、姓名,第二名学员轮流介绍,但是要说:我是***后面的***,第三名学员说:我是***后面的***的后面的***,依次下去……,最后介绍的一名学员要将前面所有学员的名字、单位复述一遍。分析:活跃气氛,打破僵局,加速学员之间的了解 。
3. 初中性心理辅导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双脚向前行进跳,发展幼儿的弹跳能力及协调能力。
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3、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助人的快乐。活动准备:
1、兔妈妈、兔奶奶头饰各一,兔宝宝头饰若干,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2、游戏场地布置:两块菜地(青菜、萝卜),兔奶奶家。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兔宝宝。
1、随音乐练习一些基本动作。
带领幼儿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动作: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放放松。
2、情景导入。
“嘀铃铃……”兔妈妈接电话,告诉兔宝宝们:“是兔奶奶打来的,兔奶奶年纪大了,走不动路,可家里的粮食吃完了,想请我们来帮帮她,好吗?”
“我们一起去帮助兔奶奶吧!”
二、复习双脚原地向上跳。
“宝宝有了本领才能帮助奶奶,那我们会什么本领呢?”
“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三、学习双脚向前行进跳。
“兔奶奶家很远,宝宝怎么去呢?”
“对了,我们要跳着去。先来试试吧!”
1、学习动作。
教师示范典型动作,幼儿集体学习,强调动作的要领。
2、按不同情节引导幼儿练习向前行进跳。
拔萝卜——拔青菜——休息(席地而坐,随柔和的乐曲做一些放松动作)——去兔奶奶家。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
幼儿动作,适时提醒幼儿动作要领,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幼儿。
3、教师小结。
四、情感体验。
“我们帮助了兔奶奶,心里感到怎么样?”
五、结束活动。
活动分析:由于小小班孩子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因此我在活动中创设了“兔宝宝和兔妈妈帮助兔奶奶”这个童话情节,让单调枯燥的动作练习充满了童趣,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情绪一直很高涨,并能主动参与活动,基本实现了目标。
活动反思:怎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是我们在设计一个活动时就应该要考虑的。无论组织怎样的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其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的创造思维获得发展。
4.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哪里是可以找到的,都有哪些活动
《我和鹦鹉说话》的目标是:体验“我”与鹦鹉的心理变化并尝试表演。发现声音模仿的快乐。所以把握好我和鹦鹉的对话是上好本次活动的关键。
“我”与鹦鹉的对话句型一样,意思相似,但语气、语调可略有不同。即鹦鹉的语气、语调可比我的语气、语调更为加重一些。可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我”与鹦鹉的心理变化:刚开始对话时,“我”并无嗔怒之感,但不太礼貌。“我”反驳鹦鹉时,有点生气,鹦鹉也不甘示弱地反驳。于是,“我”的怒气愈加大起来,鹦鹉也动了肝火。“去你的”这一对话,是矛盾冲突达到高峰之时。冲突的高潮又蕴含着转折,“我”不得不压住怒气,以便继续对话。转之后的对话应该有丰富的内涵,既有转嗔为喜,又有赞许,还有友好对话带来的满足和期盼。
这一表演以口头语言表达内心感受为主,同时可辅以适当的形体语言和神情表现。因而,既不能没有形体语言,使对话单调苍白,也不能使形体语言喧宾夺主,抢了口头语言的“戏份”。
原本设想的比较好,但是后来在教学中我觉得还是有所差别的。首先拿到这节课,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伸展的地方,所以我借助了网络,收索一些有趣好玩的环节及提问。我在导入后先给孩子们述说了一下鹦鹉有哪些特点,说话时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小朋友们知道了基本,然后继续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我设置了一个小朋友扮演小鹦鹉,进行一个情景表演,在前期需要老师把对话内容向孩子们教授好,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费时间的,但是孩子们很喜欢表演,所以觉得很值。在课后我还听到有部分孩子仍旧在学习鹦鹉说话的特点,说一句跟一句。
社会课一直是比较难把握的领域,我平时涉及这方面的课比较少,所以自我感觉自己在方面不知道该怎么上,更多的是借助网络资料来帮助我理清思路。如果一堂社会课上的能够详细的进行一次设计,相信同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