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心理辅导导数
A. 我国的心理健康清华大学1994年研究谁知道啊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普遍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紧张、烦躁、忧郁、多疑……一旦让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主导了生活,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据悉,城市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高达70%。近日权威媒体更是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快乐的生活和工作比权势、高薪更为重要。
今年初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事件曾引起社会一片哗然。有学者分析认为,单亲家庭,过度的管教,造成他的过度压抑,是导致他过分举动的主要原因。这一事件也提醒人们,高学历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人格。
就像在电影中常常看到的,在西方,很多人拥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他们有了什么难解的心结都爱向心理医生倾诉以获得帮助和指导。权威机构的数字显示,发达国家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在我国,同样的人数中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仅为3至5人,而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则更是少而又少。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主动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十分必要,这将对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李·施内布利是美国一位资深心理健康咨询专家,尤其擅长婚姻、家庭和个人问题的咨询和建议,她多次在美国举行全国范围的巡回演讲。最近,她的著作“Nurturing Yourself and Others”在中国出版,中文译名《首先学会爱自己》。李在书中指出,如果把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放在一个1到100的刻度上,那么大多数人都在广阔的中间值徘徊,我们永远达不到100,因为完美根本不存在。但是在不完美的状态下,我们依然清楚地知道,迈向完美的途径无非是两条:吸收——让自己更丰富;
给予——让自己更有价值。
她在书中提供了针对财富、爱情、婚姻、社交、冒险等建设自己的若干渠道,辅以细致动人的生活实例和趣味盎然的自测题,指出了各种阻碍我们更快乐和更丰富的心理误区。读这本书的感觉如同与一位心理咨询师在交流,轻松、愉快,当然,不用担心泄漏自己的隐私。
环顾今年的图书市场,关注“心情”、倡导健康心理类的书籍成为一大亮点。在《你今天心情不好吗》的持续热销的带动下,被誉为近年出版界“黑马”的中信出版社近日更是乘胜追击,推出了一系列此类作品。很多人都为“寻找”不到好工作而愁眉不展,读读台湾张忠朴先生的《人生的不标准答案》,你也许会有新的感触,他在27年职业生涯中,不论做小工程师,还是贵为老板,总是“欢欢喜喜出门,快快乐乐回家”,职场快乐究竟有何诀窍?而灵性女子徐文玲的《倾听天籁》,则让终日奔波忙碌、迷失自我的人们能够静下心来,跟她一道认真感受和品味平凡人生的美丽与精彩。对于那些渴望创造、维系并且享受美好的亲密关系的人们,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陈玲的《这么容易就幸福》提供的两性和谐相处的秘方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这些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很多道理我们从来就懂只是常常忽略,因此确实需要被点醒,而阅读的快感在于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梳理和按摩。
有人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心经济时代”,即从追求物质消费为主转向了追求精神消费为主。出版界掀起的塑造“健康心理”热潮大概也迎合了这种趋势。毕竟,仅有物质的富足还不足以拥有美满的人生,想要快乐幸福,工作、友情、爱情,一个都不能少。
B.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指导师李焕云
不要做一只铁丝母猴
--
观李焕云老师讲座感受
心理学家哈洛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
并用两个假
猴子代替真母猴。
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
而实验者在“铁丝母
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绒布做的母猴则没有奶水。
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另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
亲,小猴子更喜欢哪一个?
刚开始,
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
但没过几天,
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
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
其它更多的时候都是与
“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
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威胁时,
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
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
感。
这个
“铁丝母后”
的概念是从李焕云老师的讲座中学的。
当我听到这个实验,
我产生了很深的感触。
首先,
作为一名老师,
我看到了太多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就认
为尽到了父母的职责。
他们没有耐性倾听孩子的心情,
他们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
生活,
那么他们也就没有真正地陪伴孩子成长。
正因为如此,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
到了青春期,
父母感觉到自己和孩子已经隔绝到了两个星球,
没有共同的的语言,
没有共识的价值观,
没有沟通的桥梁,
父母此时才感到自己被隔绝了。
自己只能
在孩子的星球外面团团打转。我想因为父母曾经都做过那个“铁丝母后”。因为
父母的冰冷,把本该属于中间的桥梁
-
共感给冰冻,最终在时间的消磨下,桥梁
化为乌有。孩子也成为另外一个星球的人。
其次,作为一个母亲,
“铁丝母猴”的实验案例对于我来说同样具有警醒作
用。
我们的身份被贴上各种标签,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第一个标签也是最
终要的标签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多一分钟的陪伴就比多一分钟的无视好,
多一份耐心就比多一分冷漠好。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
我认为温暖地陪伴才是最好
的爱。
C.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就业前景如何
心理学未来一定是就业很好的专业。其次,清华的专业就没有不好就业的。
D. 清华大学心理学怎么样
清华大学心理学的整体实力排在全国各高校心理学的十名之外。
我说的是整体实力。回
但是,答就单个导师而言,却是一流的。
只不过,由于导师少,招的学生也少(除去保送的)。
前年招两个。去年招三个。今年是两个。
去年我有个师兄就差三分没考上。
就排名而言,清华心理系不是前列的。
但是就导师而言,是一流的。
能考上是很不错的。
加油!
E. 清华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如何预约
你可以先打电话给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预约,他们会安排你何时做心理咨询的。
F. 有人知道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吗
在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并入联大文学院哲学心理学系,改为心理学组,仍兼受清华理学院领导。1952年院校调整以后,心理学系随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当时在心理学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有唐钺、孙国华、周先庚、沈履、陈立等人,他们都是中国心理学史的缔造者。心理学系几经风雨,其间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科学家。如,我国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开拓者和传播者,1931级的郑丕留;现代试管婴儿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1933级的张民觉;著名心理学家,1935级的曹日昌,我国最早将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为我国心理学科的兴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清华精神带向世界,并为清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79年10月,清华大学建立教育研究室(后改为教育研究所),下设应用心理学研究室。1987年,清华大学建立了高校最早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并开设了《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2000年教育研究所设立了心理学研究室。2003年拥有了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点。陆续培养出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40多人。2006年4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批准成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为开展前沿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2007年12月,清华大学成立由谢维和副校长为组长,李强、钱颖一、彭凯平等为成员的心理学筹备工作小组,2008年5月,凝聚着几代人努力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终于恢复建立。
为进一步拓宽复建后的心理学系的国际视野,推动清华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开展跨学科前沿性研究,2008年5月学校成立“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研究中心”,重点加强心理学系在复建中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合作。
复建后的心理学系将秉承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开创跨院系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心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
G. 2017清华大学心理学招生人数为几人
这是分省份的,而且每年都不同的。但总体来说除了北京本市,每个省份每年一般为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