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辅导课程 »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辅导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辅导

发布时间: 2021-02-16 11:41:01

『壹』 针对康复儿童家长的心理咨询方案

你好 家长
这不要有太多的压力 用不着什么方案的 抓住关键的就可以了 记住尽量多多的鼓励ta就可以了

『贰』 请问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主要是聋哑、盲、智力残疾儿童)做团体心理辅导要怎样设计方案

团体辅导的对象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一般问题一样的放在一起,有心理畸形的不适合团体治疗,治疗的目的是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并一起解决问题,同类人的示范是积极有效的,
心理治疗需要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相结合。所以每一次都该树立治疗的目标,残疾儿童的主要问题是自尊,自我认同,还有归属感,以及生活目标。以及如何面对歧视,如何在公众面前表达。
孩子的天性是游戏,所以治疗的方式也是游戏。穿插一些解释和干预就行了。团体治疗里,心理医生的作用会近一步降低。

『叁』 如何对中途残疾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里咨询

我不知道孩子现在多大。
孩子在受伤后有没有异常表现,比如沉默、一个人发呆、胡乱发脾气、不愿意见人等等情况。
对于孩子的受伤,首先得让孩子慢慢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这是事实,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其次带着孩子做最大的努力,努力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父母的言行很重要,要想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父母就得把他们当成正常孩子一样对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于孩子而言,现在能依靠的只有父母。
最后,可以带孩子到一个互助中心去,就是那种很多残疾孩子聚集的地方,让他寻求到一种社会支持,让他意识的他并非孤单的,特殊的,很多人和他一样。同时带着孩子看看别的孩子是怎么快乐生活的,这样对于孩子而言有了一种榜样和支持的力量。
这其中,孩子的信心很重要,父母的耐心更是重要,这种心理咨询最好是进行家庭心理治疗,一家人都上阵,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祝孩子笑对未来!

『肆』 如何对残疾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如今正提倡无差别教育,希望他们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于过于特殊而造成伤害。作为特殊儿童的家长就应该了解残疾孩子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
首先,残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残疾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其次,残疾孩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第三,残疾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有的可能产生自卑。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第四,残疾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残疾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作为家长,应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这会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为了孩子,家长应首先调整自身的心态,千万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这些话占据头脑。中国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既成的现实不能再作选择,但是未来之路是可以选择的。如果家长的精神被压倒了,顾影自怜,还怎么去激励孩子奋勇拼搏?残疾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
在不断调整心态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
一、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让“命运不公平”的思想见鬼去吧!
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数道德欠佳的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个别人:“你们这样做讲道德吗?”“你们欺侮残疾人算是真本事吗?”
二、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残疾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的特长,有的虽无特长,也有相对的优势。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三、对残疾孩子认真呵护是必要的,但应该适度,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切不可以过分地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四、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以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不断追求成功。
五、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有的家长总把残疾孩子放在自己的过度保护之下是不好的。残疾孩子也需要“放飞”,需要交往,需要朋友。

『伍』 如何做好残疾儿童家长的工作使他们配合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

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原因导致的残疾,对其家庭成员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或过分的悲伤。这种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对残疾儿童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较快的适应自己孩子遭受不幸的实际是我们应当注意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有关培养残疾儿童成功的个案表明: 一家长对待残疾儿童态度的几个阶段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时,大多数家长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心理阶段:震惊期、拒绝期、幻想期、内疚期、平静期等。在最初得知孩子有残疾时,许多家长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他们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事实,表现为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感到十分痛苦。当他们稍微平静一点时,又强烈地否认这一事实,拒绝相信自己的孩子已无法医治,此时许多家长会盲目的四处求医,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奇迹出现,能够治疗好自己的孩子。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四处奔波。当求治无效之后,一些家长则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们认为孩子的不幸都是自己的过错,因而感到极度的内疚。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之后,家长逐渐能够接受孩子患有残疾的事实。从而进入相对的平静期。在平静期,家长的心态又有所不同,一些家长能够根据儿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克服身心障碍,补偿身心缺陷,最终回归社会。但也有一些家长变得麻木,消极对待儿童,对他们不抱什么希望,对于其特殊心理与需要,也往往有所忽视。在这些阶段,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能够突破习以为常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残疾儿童去正视困难,增强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家长心态对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从上述残疾儿童家长心态发展的轨迹来看,家长如果不能尽快从自身的痛苦状态中摆脱出来,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更进一步导致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而一些家长长期不肯承认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总是抱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急于四处求医问药,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育和康复的最佳时机。如早期失聪的儿童,如果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口语训练,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和保护残余听力。在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学会讲话,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儿童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许多家长盲目地把希理寄托在各种治疗措施上,轻信一些广告宣传,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放弃努力,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孩子的未来毫无希望了。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比残疾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在平静期,家长渐渐地适应和习惯了儿童的现状,家长的心理不再起伏,而是相对平稳,这就为及时开展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在这一时期,家长又会分化出不同的态度来,有些家长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对儿童不再抱有希望,或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这种态度对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儿童长期处于需要照看的状态,家长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对儿童的教育也往往有所忽视。这种习以为常的过度适应,会极大地限制家长对儿童的有效的教育。 三家长心态对教师作用的影响 在儿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问题上,家长也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在残疾儿童入学以后,家长的教育观念又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当前,残疾儿童根据身体条件和就近入学的原则,可以分别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在普通班里跟班随班就读等形式,这些不同学校类型对儿童的教育和心理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里学习,残疾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健全儿童进行交流,能够从同龄人那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而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残疾儿童的共同缺陷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个别辅导机会,而且同伴都有相似的困难,也容易产生共鸣,心理上容易沟通和交流。从目前实践来看,还有很多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甚了解,包括一些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们也往往对残疾儿童另眼相待,对他们的入学请求往往不理解,这就需要家长努力去做工作,说服校方予以接收。对于打算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家长也不应将孩子送入学校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还需要和专任教师进行沟通,参与为孩子制定与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在孩子学习中,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时向教师介绍在家中的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家长的心态积极与否,对教师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松自己的教育职责,使得教师也会忽视与家长的沟通。这就会失去许多重要的信息。家长和教师之间也是互动的,教师得到家长的信任,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并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而家长也需要教师给以具体的辅导孩子的方法。 四残疾儿童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一类残疾儿童总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家长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就有助于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并且有助于加强家长的信心,建立提供相互支援的机制。特别是一些教育残疾子女的成功事例可以鼓励其他家长,并给他们作出示范,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家长从中获得支持和信心。目前已有一些家长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残疾儿童家长组织,如孤独症患儿的母亲田惠娟在北京创办了“星星雨儿童教育中心”,召集一些同样有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参与教学和训练;而大连的几位孤独症儿童家长则通过与“星星雨儿童教育中心”建立联系,在当地一所特殊学校里建立了一个附设的特殊班;成功教育聋儿周婷婷的周弘组织一些家长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聋儿家长通讯网络,通过通信的方式交流经验,为更多的家长提供支援。关键在于加强信息交流,使更多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孩子刚刚出现残疾时的家长能够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尽快度过早期的心理创伤期,而进入到能够正视现实的心理状态中。 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了对残疾儿童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应当注重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形成正确的认识,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儿童,使他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进步。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只有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它们统一为教育残疾儿童的有利因素,才能使残疾儿童的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陆』 特殊儿童的家长自身应如何面对孩子带来的各种挑战,答案

一、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
西方研究总结,大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对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不幸事实都经历了下面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震惊期:家长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时,由于没有思想准备而感到震惊,往往不相信医生或专家的话,不接受这一客观的事实。处于震惊期的家长还做不到冷静地考虑如何安排孩子今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
第二、拒绝期:顽固地拒绝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客观事实,他们不相信医生和评估小组的鉴定,到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有新的诊断来推翻原有的诊断,或者治愈孩子的疾病。
第三、绝望期:残疾是不能被完全治愈的。当家长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时,他们已经感到身心疲惫,陷入极度的绝望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更有甚者,想到轻生。
第四、内疚期:当回忆起孕期的不良习惯、就医太晚等因素时,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残疾是自己造成的。这种内疚不仅指向孩子,对自己的配偶、父母、亲人都会内疚,觉得对不起他们。
第五、接受期:接受自己的孩子残疾的事实,并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能听取和采纳教师与特殊教育人员的合理建议,并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和以后的发展问题。
若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发展如上所述,那么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目标就在于缩短前四个阶段的时间,使家长早日接受残疾的事实,并及早地考虑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我国学者对残疾儿童家长心理总结为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正向的态度表现为对残疾儿童有较正确的认识,能接受孩子的缺陷障碍,并尽力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发展潜能;负向的态度表现为对残疾儿童有着不正确的认识,拒绝承认孩子的缺陷障碍,或看到孩子的缺陷障碍,认为孩子一无是处。
有些残疾儿童的家长有着较好的修养,能正视孩子的缺陷障碍,他们在震惊之后,忍受了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偏见,接受了孩子残障这一事实,开始考虑孩子的今后发展,并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同时,家长本身也不断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训练活动,为孩子的教育成长作好详细规划。然而大部分家长并不是那么理智,他们不能承受孩子的缺陷障碍,在心理上一直拒绝承认孩子的缺陷障碍,忌讳说孩子的缺陷障碍,幻想着有朝一日孩子能和正常儿童一样成长和发展;不然,他们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叹倒霉,满怀内疚地承认孩子的缺陷障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抱着消极绝望的态度,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现有的障碍,没有丝毫发展的希望。
二、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
第一、炫耀感:孩子的成就会使家长产生炫耀之感,家长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会助长孩子的骄傲和自命不凡。有的孩子不喜欢家长的这种炫耀之心,往往会使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
第二。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是大多数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特征。家长常常给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和过高的学习要求,助长了孩子焦虑、烦躁情绪的发展。
第三、过分照料:超常儿童家长给予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全部代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超常儿童身上。这种溺爱和娇宠,一方面会助长儿童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会妨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此类儿童当步入社会时,往往适应不良。
特殊儿童家长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些心理问题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往往是不利的。找出这些不良心理并究其原因,为更好地进行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做好铺垫。

『柒』 残疾儿童如何教育

残疾儿童、少年主要指在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等某一方面存在残疾的儿童、少年,还包括患有精神病残疾或综合残疾的儿童和少年。
根据义务教育法,残疾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提供条件保障每个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根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残疾儿童、少年可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班)接受义务教育。
肢体残疾、稳定期的精神残疾、视力残疾中的低视力、听力残疾中的重听、智力残疾中的轻度弱智等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适应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生活。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普通中小学必须招收此类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让他们随班就读,不得因残疾而拒绝招收。
盲、聋哑、中度以上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的残疾儿童、少年因不能适应普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生活,他们则需要进人特殊教育学校(班)通过特殊教育方式接受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上不能完全与普通学校一样,而必须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征,适当调整,有增有减,因人施教,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2.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在校年龄,以及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原则上与当地的普通儿童、少年相同,但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年龄段。
3.家长应该按照入学通知的要求,送适龄的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如果残疾儿童、少年因残疾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的,或者因严重智力障碍,丧失接受义务教育的能力,需要免予入学的,应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的批准,可以缓学或免学。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
4.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和少年免交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可向学校申请减免杂费。国家提供助学金,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

『捌』 如何帮助残障孩子家人心理问题

关注残障儿童的心理卫生要从小开始。 肢体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身心需求方面并无差异,在教育上也应该和一般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他当成普通儿童一样进行教育,又要根据他的残疾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教育措施,以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求。 肢体残障儿童 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积极地进行教育和引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使他改善残障程度,提高肢体应有的机能;帮助他及时克服消极的影响,促使他的个性品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将来也能参与社会建设,成为身残志坚的人。 一、积极引导、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 刚开学时见到范力,他的断臂极大地激起了班上老师的母性和同情心。无论什么活动,老师都给予他与众不同的待遇:来到幼儿园,老师多抱一抱他;洗手后,老师帮他把毛巾挂上;吃饭时,老师把饭菜放在他的面前,有时还要喂喂饭;户外活动,老师也下意识地把他和其他小朋友区分开来,容易摔跤的活动少参加,运动量少些;对他的关怀和照顾无微不至。渐渐地,他做事不那么积极了,对于新事物,也不敢主动地去尝试;总是喜欢依赖老师,对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肯去做。 面对这种状况,班上老师及时调整措施,用普通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标准去要求他,不再对他个别照顾。别人能做的事情,例如: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鞋袜等,我们要求范力努力去做。首先,我们利用一些故事,让他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并知道别人能做的事,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也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其次,我们教给他一些正确的方法,使他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袜子。一般3、4岁的孩子穿袜子,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手有残疾的范力来说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自己先尝试用一只手来穿袜子。对于用惯双手的成人来说,真的很不习惯。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再手把手地教范力穿袜子。多少次,我们蹲在范力身旁,忍受着难闻的异味,不厌其烦地指导他学习穿袜子。其他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都劝我们:他的手都残废了,你们就帮他穿算了。是啊,帮他做事既省事又方便,我们这么费心费力教他自己做事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让范力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幼儿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还要帮助他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要他残而不废,为他以后的自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范力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会自己喝水、吃饭、洗手、洗脸,自理能力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二、鼓励孩子正视现实 由于范力身体有残疾,他的家长比一般的家长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家长不愿让范力承受这种压力,去面对自己比其他孩子少一只手的现实。所以,当范力问起自己为什么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时,家长总是以各种的理由敷衍他,让他以为这只手以后就会长出来的。当小朋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只要我听话,这只手就会长出来的。当小朋友摔跤时,他又幸灾乐祸:你跌断手以后,也会像我这样了。上楼梯时,他理所当然地走在女孩子这边:因为我少了一只手嘛。(为避免队伍拉得太长,小朋友是按男左女右分在两边一起上楼梯的。)为此,老师和家长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取得共识,就是让范力面对现实,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我们给范力讲一些现实中残疾人的故事,例如:无臂残疾人用脚代手,写字作画;肢体残疾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等,让范力增强信心,努力进行训练,使残疾的左臂和健康的手一样的好用。 其次,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鼓励他尽量使用左臂,尽力去做,使自己做得和双臂健全的小朋友一样好。有一次,小朋友左手拿着一个装着塑料水果的勺子在走蒙氏线。这就要求小朋友不但要拿稳勺子避免水果掉下来,还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只见范力用右手把勺子柄往断臂放,左断臂努力想要夹住勺子柄,开始总是夹不稳,不是勺子没夹住,就是夹住了勺子而水果又掉下来了。我们没有让他换右手拿勺子,因为我们想借此机会让他训练左手,让他明白,虽然自己的手比别人少了一截,可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不断地尝试,终于用断臂夹起勺子稳稳当当地往前走。用单手捧球去投篮,单手骑车,用断臂扶碗吃饭,用断臂压纸绘画,使用剪刀、折纸、撕纸、粘贴等手工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老师都用普通幼儿的标准去要求他,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有信心去锻炼双手,最终能灵巧使用双手,与正常孩子一样顺利地学习和生活。 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上学期,小朋友做的是铃铛操。范力把一个铃铛套在左断臂上,右手拿一个铃铛,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做早操。下学期,小朋友做的是拉力器操,对于范力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他尝试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用双手去抓住拉力器,可是,断臂很难将拉力器夹稳,而且双臂无法伸直;他又尝试只用右手拿,结果,拉力器甩来甩去,很难控制,有几次还打在自己的身上;几番尝试以后,他还是选择了双手抓的方法,用右手抓住拉力器的一端,左断臂夹住拉力器的另一端来做操,慢慢地,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熟练地使用拉力器做操了。在学习早操的过程中,老师把范力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就是没有去帮助他。我们的目的在于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取成功经验,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范力成功解决问题后,我们及时给予赞扬,并鼓励他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解决。除此以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去解决,多派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四、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范力初到我班,班上孩子对他的断臂表现出害怕、躲避的行为,不敢跟他拉手,不愿意和他交往。于是,老师帮助小朋友认识范力,让他们看到范力用自己的双手做事情,使他们知道范力和小朋友一样的聪明和能干。渐渐地,在班上形成了宽松、温馨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小朋友也接受了范力的与众不同。可是,范力毕竟与双手健全的小朋友存在一些区别,某些特别精细的动作或需要双手协调配合的动作还是难以完成。而范力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当他发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时,就出现了一些恶作剧的行为,例如:在美工活动中,在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上乱涂乱画;坐在椅子上时,故意把旁边的椅子搬开,让别人坐了个空而摔在地上,用脚踩住小朋友的脚不让别人起来;在建构游戏时,故意抢小朋友的玩具。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的多了,小朋友开始不喜欢他了。小朋友越是排斥他,他就越是反叛,越要去捉弄别人。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意识地调整教育目标及策略,关注的是范力学习的兴趣和从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而不是生硬地要求范力应该达到某种水平;让范力更多地关注自己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与同伴进行比较。当他认识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一样都有缺点和优点,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后,他不再愤愤不平了,恶作剧也少了。渐渐地,范力与同伴之间的紧张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了,并形成了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了。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