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谈话问题
㈠ 辅导留守儿童常见问题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8610774.html?fr=qrl3
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1、父母亲情的情感缺失
2、缺乏安全感
3、缺乏主动交流
还会形成:
1、柔弱、回内向
2、叛逆答
3、自闭等
可以参考http://wenku..com/view/69fc29dfa58da0116c1749dd.html关注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报告
㈢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应该怎样提问
指导意见: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应该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培训的
㈣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有三大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回境的不稳答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㈤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卑,自暴自弃。由于他们从缺失父母的爱,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在学习也会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会自暴自弃。
2、情绪失控,脾气暴躁。由于孩子在身心发育的时期,但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加上意志薄弱,所以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对周围的人都不信任,对陌生人总是产生敌对心理,也就很容易攻击别人。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
3、性格孤僻,内向。因为父母没在身边,所以无论在哪里受了欺负都不敢说,长期将这些事情积压在心里,时间久了,会造成心理障碍。
4、学习成绩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有很多的题爷爷奶奶都不会,没有人辅导作业,孩子学习成绩提不上去,跟不上班里的进度,孩子自然也就不爱学习了。
5、不服管教。因为长期和父母分离,没有稳定的亲子关系,所以父母说的话孩子不愿意听,也不信任父母。 01
父母缺失,留守孩子多自卑、自暴自弃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爸妈离婚了,又都有了新家,安徽望江县9岁男孩小林(化名)只能跟着外公外婆生活。1月20日,听说在外打工的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小林情绪低落。晚饭后,大家发现小林悬挂在厕所的横梁上,脖子上套着一种用来编织网兜的塑料绳。这一天,离春节只剩11天。小林已两年没有见过妈妈。
两年来爸爸没给过小林生活费。小林去要,爸爸说等他满18岁后一次性给。其他留守儿童的爸妈都会常常打电话给孩子,也会跟老师联系,但是小林都没有。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3、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你能做到:
1.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2.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02
跟孩子缺乏沟通,容易让孩子恋上网络
我们经常能够在新闻中看到某青少年因上网过度,累倒或丧命网吧的事情,这已不是偶然事件。有研究发现,有两种孩子容易沉迷网络:
1.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类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多半与父母关系存在较严重的冲突。
2.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其实孩子过度迷恋网络,根源就在于一直以来在家庭中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匮乏。这样的家庭中,由于沟通匮乏,父母虽然一直在孩子身边,也如同“不在场”。因为如果现实世界够精彩,没有谁会去虚幻国度里找寄托。如果孩子平日里能够被父母“看见”、“理解”,就不会需要到游戏中去寻找认同。
所以,面对网络控的孩子,首先父母要找一下孩子钟情于电脑游戏的原因。是因为平时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太少,还是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少,或是孩子的交际圈太过单一?如果孩子的生活内容单一,游戏的伙伴少,或是跟父母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回馈不是说教就是斥责,那么孩子只能通过电脑游戏丰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父母应该对“网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不要对孩子正常的上网活动横加阻挠,因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增强,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如跟孩子约定好游戏长度和频次,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同时带孩子去接触更好玩、更新鲜的外部世界。
03
用物质满足去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霸道、极端
有这么一则曾经震惊所有人的新闻:
母亲三次易嫁。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对儿子总是百般溺爱,养成了他任性、自私、懒惰、暴戾的脾气。儿子向母亲要钱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后来发展到要不来钱就殴打母亲。终于有一天,借不到钱的母亲羞愤交加把命赔给了他……母亲服毒自尽后,16岁的少年哭得死去活来,但全村没有一个人同情他,而是自发涌到村委会,要求把他送进公安局。
溺爱孩子的父母,惯常做法就是只会用物质去满足孩子,却未能从情绪、情感上“看见”孩子。了解上面这个案例背景后就可以知道,这个母亲由于婚姻的不幸,而对孩子有诸多内疚。年幼的孩子最开始的各种任性、自私,其实更多出于来自家庭变动引发的不安、愤怒。可惜,母亲一味用物质去满足、讨好孩子,却从未与孩子进行过真诚的心理上的交流。
所以,母亲自己亲手养出了一个魔鬼,并且最后死于这个魔鬼之手。到底谁是凶手,谁能说得清?
用物质去溺爱孩子,在父母对待留守儿童身上也比较常见。出于内疚,父母往往会通过金钱上的满足去企图弥补孩子。然而,这种物质上的宠溺只会惯坏孩子的“胃口”,扭曲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认为父母和孩子,不过就是“供给和索取”。长此以往,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04
对留守孩子行为问题的过度干预,有可能激发青少年犯罪
留守儿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时,各种问题就是接踵而至。比如学习问题,乱交朋友混社会小团体问题,喜欢撒谎或者偷偷摸摸的问题……这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在刚出现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紧张和过度的批评指责。可惜,父母越是批评、指责或者妄图惩罚孩子,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就越严重。
因为留守孩子原本对于“父母不陪自己”“抛弃自己”内心早有经久积累下的创伤。父母的不包容行为只会愈发激起孩子的愤怒和反叛。如此,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朝着父母所贴的标签方向去发展。而被贴上了不好标签的孩子,很容易为了寻找认同和自我价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亚文化群体。这样的亚文化群体,常常倾向于做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来,严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当留守孩子逐渐长大后,发现了一些行为问题,父母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但是行为上需要谨慎处理。减少立刻要说教、说服或者压制孩子的做法,不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多陪陪孩子,听听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优点。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支持。
㈥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阶段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中的多数孩子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监护抚养;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离异,由他人代为抚养。因为隔代溺
爱,或者部分爱的缺失,这些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表现为自私,唯我独尊,懦弱,以奇为美……行为习惯千奇百怪。这些孩子心理更脆弱,应该给与他们特别关爱,
否则很可能成为问题孩子。
如何做好做好这部分孩子的心理辅导?做为资深教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细心观察,发现问题
1.1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观察孩子的细微情绪变化。可以从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参与程度、活跃情况、与小伙伴们协同合作的态度和学习效果中发孩子们心理异常表现。
1.2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如在课间活动中,观察孩子活动中表现,是郁闷,或者是暴躁,或者情绪低落,不言不语等情绪异常表现。也可以在午饭中,从孩子饭量变化,来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表现。
1.3 在活动课中,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教师要做有心人,在任何时刻都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2.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巧妙疏导
2.1 首先要与孩子沟通,要求教师与孩子交心朋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其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顺畅。这里也有一定技巧,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家长因此有自豪感,以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2 在沟通中,会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因为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多数会有爱的缺失。渴望得到关注、关爱,希望被认可。还有及少数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2.3 真对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a、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释放压力的机会,渲泄出负面情绪。
b、善于发现孩子们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激励。
c、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d、可以利用班队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讲演比赛,讲积极向上的少年英雄故事等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e、树立典型,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对于学习有些困难,但能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孩子,可树立为助人为乐标兵。对于纪律差,但热爱劳动,能主动承担班级各项劳动任务的孩子,树立他为劳动标兵。
f、利用动机迁移,及时肯定孩子们相应优点,巧妙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使孩子们能自觉地形成赶帮超的习惯。
3.利用班集体的力量,使这些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班级分几个小组,每周评比流动红旗,可以分为几项评比,可以比纪律、比学习、比劳动、比体能、比爱心、比有益的兴趣爱好工艺品等。在评比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的方法也各有千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们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㈦ 留守儿童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专,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属,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