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部心理辅导
A. 社区要搞心理咨询室,记录怎么做
首先要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记录患者所提供的信息,然后根据患者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对应的解答,最后留15分钟总结本次心理咨询;
B. 我在社区工作可以报考心理咨询师吗
可以啊而且社区工作者学心理帮助会很大!但考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报培训班。报考三级回要有医学答、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学历(专科以上),报考二级要硕士以上学历或者考过了三级并且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不过这个工作经验可以让所在单位盖章,不是难事)。祝顺利!
C. 最近我们社区有一个爱恩心理咨询中心,听说每个社区都要配备咨询师,是这样的吗
“健康心理社区”是在在西方社区心理援助服务模式上,为适应我国特点,针对社区而量身定做的长期心 理援助方案。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是其主要倡导者,在市政府、街道的指导下,配合社区工作进行的项 公益项目。
D. 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稍晚,一些从事服务的人员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到底是什么?”“究竟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等一些问题还无所适从。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框架、服务机构和服务模式,对国内城市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对社区服务人员有所启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什么用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社会服务活动,是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健康的规律,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服务。它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培养沟通技巧,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E. 社区工作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动力来源于压力,社区工作繁琐,接触的大众群体复杂,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是一定回的,也是比较烦躁的答。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事情的时候多忍让,耐心讲解,如果遇到对问题不是很讲理的人,一定记住不可以失态,可以暂时停止交流,缓解心理压力后再给予解决。
我现在的工作压力也很大,接触的客户都是各种人群,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是对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的细微帮助,真正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的只有自己调整。
F. 如何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1、与社区搞好沟通协调,取得社区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2、在社区进行调查,了解社区群版众心理健康的现状权。
3、搞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可以印一些小册子分发给大家。
4、有的放矢地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众进行辅导。
G. 社区成为民众心理疏导主战场,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的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举例,杭州余杭区响应国家政策,引起连信科技的心理服务机器人,现在大部分小区都有,从心理健康层面看,居民的心理健康比之前是好了很多的。
H. 为什么要给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
细化新入监罪犯个别谈话工作。矫治监区在新入监罪犯个别谈话全覆盖的基础上,根据年轻罪犯个人心理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掌握的实际情况,联合监狱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因人而异地做好80后、90后罪犯的个别谈话工作,对于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的罪犯及时确诊,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咨询与矫治。 细化新入监罪犯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测试工作。针对80后、90后罪犯大多具有在思想上的愚昧性、改造上的敢为性、心理上的脆弱性、劳动上的消极性、考核上的功利性、生活上的享受性等行为特征和暴力型罪犯居多的案情特点,在通过个别谈话掌握犯群特点的基础上,监狱选派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讲授心理学与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让罪犯充分认识到,迷茫、失落、怨天尤人等不良心理应及时消除,如何去自我调适监狱不良适应、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自我意识的建立与完善等,让其明确改造方向,克服悲观恐惧心理,树立改造信心和勇气,迅速适应改造生活环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改造中去。矫治监区在对新入监人员进行全员心理量表测试、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的同时,对80后、90后罪犯的测试结果进行单独统计、分析、建档管理。通过测试和分析,更为具体的了解罪犯个性特质,为实施个别教育、分类教育,有针对性地矫正罪犯心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更好地发挥了心理矫治工作为罪犯改造服务、为监管安全服务的职能
I. 如何开展社区心理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实际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首先要在社区逐步建立并完善心理服务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从组织体系看,一要建立相应的各级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机构,比如在区的层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卫生、民政、公安、发展改革、财政、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提供可用的资源与保护措施,包括政策与配套措施的提出、信息的清晰、环境的支持、跨部门的整合等。二要在社区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如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设网站、咨询热线,设置心理咨询室、活动室等。三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每一个人身处的每一社会系统都是个体的整个生态大系统(包括家庭、学校、邻里、社区等)中的子系统,因此社区心理服务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如调动社区的各种企事业单位以及NGO和NPO(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学校、私人心理诊所、生命救助热线等公益组织,共同提供社区心理服务。从运行机制来看,“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是对工作机制的高度抽象概括,但需要细化,如:明确服务规则,即建立相关的职业伦理与道德守则;区内心理咨询专家社区轮流坐诊,接受开放式预约的服务;在校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护理等专业的大学生社区心理服务实践机制;社区内学校、图书馆、幼教机构开放机制;相关的配套补偿机制,如大学生实践计算学分,拥有心理咨询专业资质的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行补休等;以及督导、监督、评价机制等等。
J. 对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建议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厅直属实验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见附件),切实做好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纲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摆到教育工作突出位置,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3.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针对个别或学生团体而实施的心理疏导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遵守职业伦理道德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在心理辅导或咨询过程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热线。
4.通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不同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利用社会现实中积极向上的生活素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