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辅导学生活动记录
A. 高中生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关爱孤寡老人记录
孤寡老人需关心 元宵佳节送关爱
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由于生活上的一些原因,不得不离开亲人,来到敬老院中生活。他们孤独,他们需要人们的关心。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尊老爱老是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马上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团圆之夜——元宵节,在这之际,我决定于2月6日,来到长沙市天心区福利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们,给他们带去节日的关心问候。
一、社会实践主题
孤寡老人需关心 元宵佳节送关爱
二、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电商1131 莫依依
三、社会实践的时间
2012年2月6日 元宵节
四、社会实践的地点
长沙市天心区福利院 老人部
五、社会实践的目的
关心慰问孤独老人,给他们带去节日的关心问候
六、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
(一)关心慰问老人,和老人聊天,给老人带去节日的问候。
(二)帮老人打扫房间,讨老人开心,给他们带去欢笑和快乐。
(三)给老人带去慰问品,让老人感受到节日团圆气氛。
七、社会实践的心得感受
恰逢元宵佳节,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长沙市天心区福利院,关心慰问了里面的几位老人,其中包括三位慈祥的老爷爷和两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
当我迈入门口的时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那些老人们脸上欢迎的微笑。那种微笑让我感到既温暖又贴心。首先,我送给他们我带去的慰问品,虽然不多,但老人们都充满感谢。之后与他们聊天,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了他们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也看到他们之后的坚强乐观,同时也感觉到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被关心,他们需要找人诉说,他们需要有人倾听他们内心的世界。他们想念自己的亲人,但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不能和自己的亲人见面。从和他们的聊天中,我总感受到他们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苦,但又无法说出来,也许这就是这些老人的难言之隐吧。他们其实很孤独,亲人长期不在身边,年纪又渐大,加上病痛的折磨,所以他们很需要社会的关心。
我耐心倾听着他们的讲话,他们很需要诉说和被倾听。我努力给老人带去欢笑和喜悦,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使我也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一种幸福、满足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谈话之余,我也帮助老人们打扫房间,虽然老人们一再要求我不要打扫。但是我觉得为老人们做点事也很应该,看到老人们的微笑,我也不觉得累。
对我来说,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多。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爷爷、外公、外婆,所以对于怎么和老人交流、关心老人,我是不太会的。通过这次慰问,让我更懂得去体谅人、去关心人、去爱护人。对于自己的父母,我觉得我应该尽自己的能力照顾好他们,让他们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好好关心他们,把他们留在身边,不论以后他们变得多么苍老,不论以后他们的行动变得多么迟缓,不论以后他们的思维变得多么困难,我都要好好照顾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是他们生我、养我、育我。
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这一次的慰问虽然不能给那些孤独的老人带去多大的关怀,但至少我行动了。我想把自己的责任感化作不间断的行动,以后不断的坚持下去,去关心爱护更多的人。
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和动物。我们不该吝啬那一丝爱心。应该勇敢的把这一丝奉献出来,造福于社会和自身。
八、社会实践的问题和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不断严重。孤寡老人这一群体越来越壮大,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人们的关爱。我建议现在的人们多去关心他们。人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不要吝啬自己的关心,多分享一点给需要的人。
B. 留守儿童的活动记录怎么写
一、落后的原因与在校表现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专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属习成绩差。缺乏进取心,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日常行为习惯欠佳。生活自理、自主潜力较差。
二、关爱措施
1、经常与家长加强电话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教育孩子改变学习的态度,以及孩子的礼貌礼貌教育。[由www.anmeiwen.com整理]
2.进行班会课感恩教育,在会后让她说说她的感受,然后布置回家的作业:做几件感恩的事。
3.课上经常让其回答她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培养学习自信心;另外布置浅显的作业让她做,培养爱做作业的习惯。
三、效果
学习有劲了,上课用心发言,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及时,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她也懂事多了,而且还做了很多让她父母感动的事。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二):
关爱留守儿童记录
一、落后的原因
1、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2、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心。
3、学生基础差。
C. 干部下基层教师访万家亲情关爱志愿服务活动记录50字
那是一对母女。母亲60多岁,女儿30来岁。据说是老太太早年离异,一直独自带着这个独生女儿,女儿则一直没有嫁人,心情不愉快,工作也辞了。按理说两人相依为命,母女情深,也能享受到一番天伦之乐。偏偏这对母女像冤家一样,隔三差五地就大闹一场。
开始只在家吵,后来索性不再避嫌,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见到人就大声控诉。老太太说女儿没有良心,她这么辛苦拉扯大她,她却对她百般挑剔,这么坏的脾气,活该嫁不出去。
听到这话,女儿立刻大声质问:“是谁让我嫁不出去的?一出去约会,就要限时间,还把人叫到家里,又是警告又是辱骂。还说我脾气差,谁又能容忍你的脾气?”
母亲唠叨女儿不听她的话,如果当初念书肯用功,考取好学校,有份好工作,找个好男人嫁掉,她就不必再为女儿存老本,自己也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样,四处旅游,尽享清福。
女儿则撇嘴冷笑,说自己单亲家庭里长大,父母没有给她应得的爱,能走到今天,已是很不容易。她不嫁,只是因为父母的婚姻没有给她做出任何榜样。“你倒是嫁了,又能怎样,还不是一样要离?”
更不堪的故事,还有。
某友的外婆,已近一百岁,孤独地住在乡下,靠他付钱找亲戚照看。他和妹妹却好多年都不肯去看一次。乡下的亲戚说,自己也有老人要照顾,累了倦了,多少钱都不想再替他们兄妹尽孝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接到身边,找个疗养院,周末可以去看看她。”
他摇头,说正是因为不想见到外婆,才特意送到乡下去的。他付钱找人看她,已是良心之举。想要再多,门儿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某友的母亲,在他11岁的那个夏天,自杀了。自杀时,重病在身,某友的父亲开长途货车不在家里,走之前已察觉到妻子情绪异常,便交代外婆,好好看护,但那晚外婆却打麻将去了。母亲撕开被单,上吊自尽。
某友和妹妹,从此再也不能原谅外婆。而且一直认为,是外婆害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
“可是你的母亲,也是她的女儿啊,她难道不是一样痛苦?”“痛苦还去打麻将?”某友一说起这个,就气得脸色铁青,五官都变了形状。30年过去,还沉浸在受伤的痛楚中,无法做到设身处地。
亲情之伤,常常比其他任何情感都来得猛烈、纠缠、如火如荼,不是一句两句劝解就能化解开的,非得要双方拿出极大的诚意和耐心,而且还要有时间参与教化,才能让心田渐渐安适。
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
往往同住屋檐下,或恶语相向,或冷若冰霜。因为哀伤、因为怨恨、因为后悔、因为没有勇气去面对,便沉浸于伤心往事中,只给亲人交付硬邦邦的一副心肠。
这,多么愚蠢。
天赐之爱,常常会在不知善用的情况下,不断粉碎,衍生出烦恼和痛苦。它像一根粗大的绳子,死结一旦出现,不是毁了别人,就要勒死自己。侥幸存活的,转而开始恨这人世,为什么偏偏他这么倒霉,遇见如此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吃不尽的苦头,过不完的烦心日子?
于是,一次次将土层扒开,朝岁月深挖,掘出的全是久不愈合、业已溃烂的伤口,流着脓,发出腐烂的味道。
旧情总要植入现实的泥土,才能够萌发、开花、结果。感情是需要共鸣、呼应,才能深入彼此。
与其苦苦深挖,摊一地的烂泥,不如将曾经的一切,倒入枯井,添埋新的土层之后,再一起播撒亲情之种。
待到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品尝丰满多汁的果实,那份甜美,该能多么抚慰曾被过度折腾的灵魂呢。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案,亲人相恨甚至对簿公堂、你死我活的事件,如今也是常有。每逢佳节“亲怨”深,亲友相聚,摩擦在人群之中在所难免,而我们就是这样在各自的“旧心伤”里重复着苦痛的滋味,把眼下的小问题无限放大,彼此折磨,让所谓的“天伦之乐”,却成为了许多家庭可望不可及的遥远。人们说“享乐”,却不知“乐”是需要有原谅的包容、承担的勇气、放下的决心,如此,才得以为“乐”的。“天伦”,天之嘱意,此间之乐,你,可享受得起?
——————————————李向东,周易学家,佛学家,命理预测师,专职网络预测,愿成为您终生的朋友。让您了解自己的命运,在顺应本命中选择最好的人生道路。
D. 单亲儿童关爱活动
单亲孩子少了一份爱,而孤儿少了两分爱。父母的爱是最珍贵最宝贵的版,缺少了他们的爱权的人都是可怜的。虽然没有了父母的爱还有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亲戚的爱,但这并不比父母的爱啊。所以,单亲孩子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来代替父母的爱
其实我感觉很多烦恼都是我们想多了
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E. 幼儿园留守儿童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 2014 年 4 月—— 6 月 观察对象:刘宇翔(男) 年龄: 4 岁半 家庭情况: 父母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带,家中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姐姐。 观察记录: 记录片段一 翔翔是本学期刚转来的新生, 年龄也已符合中班下学期入学标准。 入园初期, 经常表 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入园初期,语言很少,几乎不与同伴交流。 2. 几乎不参与集体活动,自由游戏时间很活跃。 3. 认知水平发展较同龄孩子明显滞后,最明显的表现在不能唱数 1-10 ,不会点数说 总数。 记录片段二 入园半个学期左右,翔翔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1. 开始表现出对交友的渴望, 但是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孩子告状 “翔翔打 人” ,大部分孩子不喜欢与其交往。老师观察发现,翔翔最容易与朋友发生矛盾的地方在 自由游戏时间,当别的孩子在游戏(玩积木)时,他会以“抢夺” 、 “破坏”的方式吸引同 伴注意。 2. 集体活动中,渐渐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表现在对老师夸张的表现、生动的描述、 动听的音乐有愉快、开心并给予关注的表情和表现,但是从不给予老师的问题回应。 3. 对动手活动, 尤其是绘画不感兴趣。 表现在, 绘画手工等动手活动时, 不愿意动手, 多以观望的状态参与活动。 记录片段三 在对翔翔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观察后, 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指导, 发现翔翔在临近学 期末时,有了以下一些表现: 1. 与同伴交往依然有些困难, 很难得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同。 每当这时会表现出失落感, 会一个人坐到座位上不啃声。 2. 喜欢为老师做事情, 比如叠毛巾, 摆桌子 (尤为积极) 等, 甚至有时会主动参与不 需要任何提醒和指导。 3. 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变化不太明显, 但在动手活动上有所进步, 表现在: 在老师的鼓 励和陪伴下愿意尝试动手操作,得到鼓励后会表现出开心、更有积极性。 4.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 当受到排挤或者高兴时, 会主动靠近老师, 表现出对老师的依 赖或是依恋。 观察分析: 一、成长环境的了解 在与翔翔爷爷奶奶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 翔翔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教养陪伴, 几乎都 是由爷爷奶奶包办, 而爷爷还有一份工作。 另外, 家周围都是与之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同伴, 翔翔习惯了与朋友们在一起打打闹闹, 爷爷奶奶因为生活、 身体、 劳作等原因疏于教养教 育,基本上是任其发展。 对于翔翔会打人这一现象, 爷爷奶奶都表现出无奈, 问起他们的解决方法时, 也多是 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另外,爷爷奶奶很关注翔翔的学习状况,但是“不会教,没有教过。 ” 二、行为表现的分析 1. 观察中经常能看到翔翔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 问起原因小伙伴觉得被打了, 而翔 翔没有任何“打人”的意识。这说明他已经很习惯这样“打闹”的方式与人交往。一方面 体现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恰当: 家人对翔翔 “顽皮” 的表现习惯性的责骂、 恐吓或者是打, 都让翔翔将与人交往理解成了“粗暴的方式” ,所以,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都是“言 语少、动作多”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长辈的陪伴和指导,翔翔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方 法, 不擅于语言表达也成了他与人交往的一道屏障。 因此, 他需要通过“破坏” 的方式吸 引同伴的注意,以此得到关注,寻求交往需要。 2. 集体活动中, 翔翔所表现出来的 “不感兴趣” 也来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不擅于表达, 所以不自信表达; 不擅于动手, 所以不自信动手。 这也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家庭 中没有一个可以让他安静活动的场所,无人陪伴、无人指导。 “放羊式”的成长环境让翔 翔练就了一身好体质的同时, 也影响了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 “有心无力” ,因此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3. 情感的需求。 翔翔在与老师、 同伴熟悉了之后, 会表现出对我们的需要和依赖。 这 源于他在家庭中情感得不到满足。 少有人给予关注、 鼓励或者是表扬, 这都让他产生了 “极 度自信或者自卑”的心理。所以会在被同伴拒绝之后独自躲起来、或者寻求老师的安慰, 得到表扬时也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 三、教养策略 针对翔翔这类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首先满足孩子成长中“情感的需要” 。在对翔翔 的教养中, 我更多的是给予他生活中表现的机会, 例如, 请他帮助老师搬桌子、 叠毛巾等, 从而鼓励他、 表扬他。 情感的需要还表现在对他细微心情的关注上。 在面对一个集体的孩 子时, 给予翔翔的细微关注和私下谈话会相对较多, 以此让他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依赖感, 让他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存在感。 其次, 要帮助他得到同伴的认可。 老师作为一个集体中 “权威” 的体现, 更多时候要 表现在 “对孩子在集体中树立正面、 积极形象” 的引导作用上。 在对翔翔的帮助中, 我经 常在全体孩子面前表扬翔翔不为人知的优秀表现, 引导孩子们一起来发现和肯定他, 从而 给予他融入集体的自信。 再者, 要帮助家人解决认知上的发展瓶颈。 翔翔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不能够给予他 很好教养的环境。 因此, 更多时候, 老师会为他提供单独的指导, 例如陪伴他一起完成 “家 庭任务” ,活动后让他与小部分年龄偏小的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未完成的活动任 务等等,以此来弥补家庭环境中的教育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 其实更多地要给他们的是时间和关注, 最重要的是关爱。 以此来弥补 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家带养所产生的种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