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师辅导 » 如何辅导学生写好传统节日

如何辅导学生写好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 2021-01-18 11:57:54

㈠ 怎样教孩子传统节日礼仪

言行身教,不单要孩子懂得,自己也要知行合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孩子懂得,自己要先懂得,要孩子做到自己要先做到。 像平时,我一些生活的小细节,多说礼貌用语了,举止文明了,遵守交通了,节俭了,都应该注意一下。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说教和只看书好多了。

㈡ 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㈢ 如何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

国庆节即将来临,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呢?中宣部等5部委此前曾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号召大家尊重传统节日,而且对学校、幼儿园等教育部门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节日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巨大的教育价值,是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配以适当有效的活动形式,与家长共同营造节日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节日文化教育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陶冶孩子互相关爱、热爱自然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展,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怎样选择节日开展教育
节日的种类繁杂、内涵多样,但不一定都适合儿童。中国是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56个民族每年的节日共有500多个,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传统节日就有378个。
我们要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判断,精心筛选出那些有趣味性、有重要教育意义,又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节日作为幼儿园节日教育的内容。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节日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有关,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知识为基础。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务必要审慎研究,以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科学,否则活动便失去了教育价值。教师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查询资料,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并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价值,制定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时代性原则。在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考虑节日的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时代性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富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节日教育内容,如儿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有些节日与幼儿生活联系不大或不易被幼儿理解,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则不宜在幼儿园开展活动。
活动性和趣味性原则。节日教育活动应避免知识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教师应组织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符合幼儿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参观、表演、游戏等。同时要注意调动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自己选择活动的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系统性原则。选择节日教育活动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应统筹计划各年龄班每学期应开展的节日活动,避免随意性。活动安排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点面结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相互配合原则。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节日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庭进入节日教育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人人都要有节日园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行动,实现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三者共育。
如何组织开展节日教育活动
参观与访问。每逢重大节日,社会上总有庆祝活动。幼儿园届时可带幼儿进行参观,让幼儿亲身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观察人们庆祝节日的活动,理解节日的特定意义。例如国庆节,街道上彩旗招展、霓虹闪烁、图片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喜气洋洋,幼儿可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再如九九重阳节,可带领幼儿参观敬老院,给爷爷奶奶送礼物、表演节目,并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幼儿敬老、爱老、助老的情感。
庆祝与纪念活动。节日期间,可根据节日的内容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活动要适合幼儿的特点,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烦琐的仪式。庆祝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通过欣赏故事、歌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加深幼儿对节日内涵的全面了解。还可邀请社会有关人员参加,如邀请妈妈参加三八节活动、请爷爷奶奶参加重阳节活动、请散居儿童或福利院儿童参加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另外,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自己确定活动内容与活动进程、布置活动环境。在组织元旦联欢活动时,可鼓励幼儿共同参与班内环境布置,让幼儿在欢庆气氛中理解辞旧迎新和新年伊始的意义。幼儿可在各种活动中加深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爱国情感,提升各种积极的情感品质。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节日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本身是幼儿对世界的一种模仿性理解,娱乐本身则是对社会的一种乐观介入。因此,节日教育特别强调“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受到教育。节日期间,可组织幼儿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从中体会节日的意义。例如教师节时,组织幼儿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让幼儿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家庭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许多节日是在寒暑假期间,所以要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幼儿节日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假期间,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利用“亲子调查单”的形式引导家长带孩子参观访问、旅游、资料收集、亲子共同制作。假期结束后还可组织一些活动,如讨论汇报、交流分享、竞赛游戏等,把幼儿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如何开发节日教育的有效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隐含着不同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驱的情怀;国庆节、党的生日、建军节等同样可以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可以唤醒幼儿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的热爱,激起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节日教育是道德教育、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传统节日的许多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等要求,幼儿浸润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节日并按照节日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完成向健全的社会人的转型。
对幼儿进行节日文化教育,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其作用超出了常规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的范畴。节日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使幼儿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与方法、提升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参加舞龙灯、放风筝、荡秋千、赛龙舟、登高等活动,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的体质;参加剪窗花、做彩灯、猜灯谜、吟诗歌唱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陶冶美好情操;参加洒扫除尘、植树种花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节日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受教育的过程,家园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使教师、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价值,增进对节日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师、幼、长共同成长,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㈣ 如何让学生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学生一般都喜欢神话色彩或者是神秘色彩,建议可以用讲故事或者是神秘的话题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㈤ 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可以将传统节日的传说和故事讲给孩子听,然后进行一个比较传统节日气氛内的活动。比如中秋除容了吃月饼还可以做花灯,还可以赏桂花,不要什么节日都是吃点东西,然后看个电影完事就是让孩子写作业,家长玩手机或者玩电脑,这样只会让节日的气氛原来越淡,传统文化也就消失的越快。

㈥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怎样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

作为一名小学生,年纪还比较小,首先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学习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㈦ 如何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养孩子

我们现在要做的紧要事,就是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养孩子,让传统节日不再尴尬,让传统文化不要断层,让中国人过得更有中国味。
方法/步骤

给孩子讲传统节日的故事渊源:
中国法定意义上的传统节日有11个,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以及部分人员的节日含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
另外一些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七夕节等也很重要。
还有一些各民族各地区的特别节日等。
对于这些节日,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故事渊源,可以收集整理一些资料,编撰关于传统节日的故事集给孩子当课外阅读书,让他们对节日有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带孩子实地参观有关传统节日的发源地、陈列馆等:
带孩子到实地参观节日的发源地、陈列馆等,能让孩子对节日有个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中先进人物的仰慕,学习模仿他们身上的优点,更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父母要给孩子做弘扬传统文化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如果我们珍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文化,孩子也会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只想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而我们自己不太重视而走过场,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用好清明节培养孩子缅怀先辈发扬传统的习性:
清明节是祭祖、缅怀的重要日子,也是引导孩子寻根问路的重要时机,还能激发孩子发扬家族和先辈的优秀传统,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未来应到哪里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应对人生。

用好母亲节、父亲节培养孩子的孝心:
母亲节父亲节是重要的节日,可以用好这些节日来培养孩子的孝心。比如,在这些节日的时候,给孩子讲父母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经历来启发孩子如何选择和走好人生路。还可以引导孩子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用好劳动节培养孩子勤劳坚韧的品质:
在劳动节,可以引导孩子向那些勤奋的先进人物学习,告诉孩子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增长智慧提高能力,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劳动中才能收获快乐和满足,才能培养出坚韧的心性品质,才能更好地在人生舞台上发挥光和热。

用好儿童节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立意识:
儿童节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一个节日,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立意识的重要时机,应引导孩子在娱乐活动中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件事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完成某个节目、游戏或者活动的能力,从而增长他们的才干。

用好青年节培养孩子的立志担当意识:
少年强则中国强。历史上很多有志青年立志早有担当,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物。所以,在青年节的时候应引导孩子立志做人,学会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用好国庆节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
有国才有家。心有国家的人必然有大志。在国庆节,应培养孩子强烈的爱国意识,让他们认识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憧憬国家的未来;让孩子学习国家的英雄和模范人物,从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用好七夕节引导孩子懂得爱的美好和责任:
七夕节这一天,做父母的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让他们了解父母当初是如何从相知到想爱相守的过程,以及为了家庭所作出的付出和牺牲,让孩子懂得爱的美好与责任。

㈧ 如何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节日气氛传承中国民族文化

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一草一木暗香浮动,一字一画德育无声。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其次,要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二、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回望历史,古人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也有垂髫小儿、弱冠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我们的老师,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我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三百个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进行成语接龙,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此外,散文、诗歌品赏,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常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这些图景经过了作者的摄取拼接,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它已经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饱含了作者的情思。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3.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三)、强化诵读,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进而唤醒学生的心智与灵魂、促进其生命成长。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加之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一)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品味经典。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这些启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对名著深度研究的主题,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二)、激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现在不少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在这些节日里,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在大语文的时空里,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总之,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责任和使命。

㈨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另外,还有举办故事会、绘画课、手工制作课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总之,引领学生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精心设计特色活动,师生一起参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加深了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中国节》的实施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学习到了传统节日中所蕴含、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