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攻击行为问题的辅导
❶ 低年级小学生具有攻击行为,攻击教师,该怎么处理,经常性的受到人身攻击
如果你是老师,找家长,罚站,罚写作业。如果你是家长,子不教父之过,没办法,好好教育吧
❷ 急!有关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量表还有它的开题报告综述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与观察
1.通过提名法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在六个方面(好朋友、学习、活动、游戏、同桌、班干部)让被试根据“喜欢”或“不喜欢”为标准从班级同伴团体中选出若干名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学,并要被试对作出选择的原因进行开放式自由陈述,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并作出分析。我们分别对城镇、农村2~5年级869名(男512人,女357人)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
结果表明:
(1)小学生对“什么是好朋友”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二年级小学生认为在班里好朋友就是对我好并一起玩的同学,3—5年级小学生则强调首先要互相帮助,其次学习要好,再次是合得来,对我好。同时,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可爱等,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为什么不是好朋友”的诸因素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如打骂是第一位的,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差不完成作业则逐渐比重加大,说明小学生的学业成就对能否成为好朋友影响重大。
(2)小学生对是否愿意一起学习的认识则是非常明确的。学习的好差是最大的分水岭,对于愿意一起学习的还有互相帮助、个性等因素,不愿意一起学习的还有扰人影响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如作弊、抄作业等有关。
(3)小学生对是否愿意一起活动的认识比较多样化。二、三年级小学生主要强调要经常在一起活动,四、五年级小学生则重视活动形式要好、组织能力要强,并且能玩得开心。打架、捣乱、活动组织差、活动没有意义则是不愿意在一起活动的主要因素,说明到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已经重视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原则。
(4)小学生对愿意一起游戏的反映比较明确,那就是一起玩,并且要玩得开心有趣,低年级小学生只要能在一起游戏就满意了,高年级小学生则强调游戏要有趣,并且要互相帮助。至于打骂、捣乱、不认真等则是不愿意一起游戏的重要因素。
(5)小学生对于“最不愿意同桌”的认识则比较复杂。富有攻击性的如打、骂、挤位置是主要因素,吵闹讲话等影响学习是重要因素,学习差、不讲卫生、异性等是次要因素。
(6)小学生对于“最不愿意谁当干部”的选择也比较明确。学习差、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没有地位,当不了干部,学业成就至关重要。有攻击性行为、不负责任、管理能力差的同学,在小学生心目中也很难当上干部。
2.对27位小学生的人际行为进行自然观察
通过社会距离量表统计,我们分别在城镇、农村各个年级测定了27位不受欢迎的小学生进行自然观察,低、中、高年级各9名。通过对记录表的详细分析以及个别访谈表明:受排斥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行为倾向于攻击性、过失性、过度行为及交往退缩性,他们为了逃避多种挫折,人际交往异常的可能性都比较高。进一步观察发现:在班级群体受排斥学生的交往问题行为主要是“打架”、“骂人”这类攻击性行为,以及“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等过失行为。同时,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与交往关系好坏是相互影响的,学业成功的学生比学业失败者受欢迎,受排斥学生大都是学业失败的学生,较多地表现为“上课不认真,拖欠作业”等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另外,受排斥学生还表现出“爱起哄”、“出风头”、“无理取闹”等行为,以及“独来独往”、“孤独”、“有戒心”等行为。这可能是他们为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而故意表现自己,也是对自尊心和正常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消极行为反应。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
1.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类型及其个性特征
通过以上开放式调查以及自然观察的结果,我们把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1)攻击型。表现为攻击性强、敌意的,经常打人骂人,行为古怪,或以武力相威胁,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喜怒无常,粗暴;(2)差生型(学业)。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作弊行为多,学习成绩差,不努力学习,不求上进;(3)吵闹型。表现为课堂不守纪律,活动游戏不守规则,事事胡闹,或缺乏必要的交往规则,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生活无约束,无组织,无纪律,说谎;(4)孤僻型。表现退缩的,安静的,孤独的,易于拒绝的,对人淡漠,不合群,兴趣贫乏,气量狭小,不真诚,虚假。
2.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观察及案例分析,目前小学生群体中人际交往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依赖;(2)自我中心;(3)不合群。
3.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分析
个性是由气质、能力和性格三部分组成的整体结果,它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除了这一核心的个性心理因素,还表现为交往技艺因素及交往行为因素,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归因整体。
(1)交往技艺因素
1)性别问题:主要给男女学生带来交往的困难,高年级学生尤甚。其一,因为还存在着“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偏见,表现为正常的男女交往受到起哄。其二,小学生的异性交往经历了由“两小无猜”式的自然交往到相互忽视、排斥,再到相互吸引的过程。从小学二年级起,男女学生就已经表现出相互忽视。到了小学高年级,男女学生进入青春前期,不仅由于行动上的差异减少了交往,而且又在心理上产生了羞涩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倾向。
2)仪表问题:由于心理效应中的“第一印象”作用以及小学生交往“表面性”特征,长相丑陋、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没有风度等也成为小学生交往不良的重要因素。
3)语意问题:因为小学生各自的经验不同,而出现在语言交流过程的不当引起的,表现为谈话态度不诚恳,说话喋喋不休,语音语调不恰当,开玩笑没有分寸,轻易打断对方谈话等以及信息交流沟通不畅,被歪曲或误解,断章取义,造成语意的障碍。
4)态度问题:小学生交往双方态度不端正,存在偏见、歧视对方、各存异心造成的相互排斥。
5)交往空间的狭小:大量出现的独生子女,使兄妹交往的机会缺乏。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2)交往行为因素
1)认知失调:小学生交往双方在信息交流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自身的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交往状况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评价出现了偏差,既不能准确地理解同学,又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必然导致交往行为的不当。不良的交往很重要的一条是认知失调和不良的思维方式所致。因此,通过适当认知策略改变,如说服理解、情境讨论、互换角色、阅读辅导等,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人际关系。
2)情绪失控:小学生交往过程中,交往任何一方如果处于过激状态下或心境不佳时,就难以沟通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愤怒、苦闷、焦虑、怨恨、悲伤等不良情绪下都可能导致对交往的曲解。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很重要的一条是“情绪——体验”的学习过程,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比一般的信息交流更重要,要促进学生人际情感化消极为积极,由表面到深层,从偶然到相对稳定,培养移情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3)行为失当: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技艺,小学生的交往活动需要通过外显的交往行为来进行,但许多不良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相对贫乏的交往技能训练,使许多小学生不能完美地处理交往过程的行为等方式,造成交往上的被动。因此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使小学生熟练掌握交往技艺要领,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消除纠正小学生的不当交往行为,主要是攻击性行为及退缩性行为。
(3)个性心理因素
1)气质类型引起的:主要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气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际交往的亲密性、稳定性及选择性上也各有不同,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的表现各异。胆汁质、多血质的易于接近,交往选择上多而杂,但稳定性差。抑郁质、粘液质的虽难以接近,但稳定性强,选择上少而精,喜欢独来独往。
2)不良性格特征引起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在小学六年级前后,有一个快速发展的剧变期。它可能引发许多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不尊重同学的人格,对同学缺乏感情;自我中心主义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过分依赖他人,没有自尊心;怀有敌对与偏激情绪,具有猜疑性格;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等。这些不良的性格很容易诱发交往的障碍。性格是可塑的,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班级环境,让小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中。
3)能力不强引起的:学生个体在能力和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容易产生吸引力。反之,如果小学生各种能力比较弱,各方面又没有什么特长,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容易受到忽视,又由于交往的情景性、活动性,缺乏能力就更容易受到排斥。
总之,粗略地分析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表现及其成因,目的在于为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提供依据,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范围内,以“交往观念、交往礼仪、交往技艺”及“认知改变、体验引导、行为训练”为二轴,充分满足小学生的交往心理需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❸ 如何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
一、不满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如某学生因为妈妈是环卫工人而常被同学笑话,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只要同学一提起环卫、扫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对。这种攻击行为我们称之为不满性攻击行为。
纠正这种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比如,老师可以请他的妈妈到班上来向同学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的高尚,老师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让该学生得到尊重的满足,以此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所谓“延迟满足需求”,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延缓这方面的需求。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对7至9岁的小学生进行训练,每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引导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协作绘画或解答难题,以此延缓满足需求的欲望。结果,经过训练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因此,当学生发生不满性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延缓他们的需求欲望。
二、取乐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愉快体验。如,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走到培智班门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的学生说话、走路的样子,这就是取乐性攻击行为。又如五年级小学生,以逗低年级小朋友哭为乐,这也是取乐性攻击行为。那么,小学生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共感能力较低。所谓共感能力是指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为了纠正小学生的取乐性攻击行为,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组织他们慰问、帮助残疾人,关心爱护比他们年纪小的小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共感能力的培养。
三、迁怒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是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另一对象身上。如某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可能将这种怒气迁移到课外,并用身体或言语去攻击其他同学,他会抱怨其他人:“就是因为你,老师才批评我”。如何纠正这种迁怒性攻击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两点:
1.在“源头”上下功夫。就刚才那个事例,“源头”是老师当众的批评。为此,老师要避免在课堂公开批评学生,改用课堂提醒或课后谈话较为妥当。
2.开辟情绪发泄道。如为了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开辟“心里话我想说”、“我的心情”等交流活动;可以在班里建立“心情角”,开辟“心事点点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事、感受写下来张贴出来,既让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又让其他人来关心、理解他。
四、模仿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如有一次,一个小学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武术动作,把同学的牙齿打掉了两颗。其实,这个学生主观上并非有意去伤害他人,可是客观上他确实造成了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小学生模仿攻击行为所导致的。
纠正小学生模仿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任孩子的
兴趣。现在,很多动画片、电视剧都有武打和攻击性内容,这些内容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类电视剧看多了,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多。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一些电视剧,指导孩子对好坏、美丑做对比性评价,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武术,首先要学武德;练拳脚,尤其要练意志和毅力。
五、受诱惑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外界事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其诱惑,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一学生带来一本非常好看的连环画,另一学生非常想看,急切的心情导致他产生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创设情境,进行移情训练,可以降低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移情反应中,学生不仅可以觉察出他人的情感,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产生与他人相同的心情。比如,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玩游戏,可以选一位平时较多去攻击别人的学生扮演一个受人攻击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被别人攻击时的心理感受,知道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伤害,使这位经常攻击别人的小朋友在以后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进而改掉自己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去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
❹ 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现象进行分析,具体操作步骤
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小学生处有那个暴力倾向。
❺ 小学生在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具体步骤
首先是因为父母太过于宠溺孩子,造成孩子这种被惯坏的,再有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完成了之间的相互比较
❻ 以下哪些是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的策略
一、不满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如某学生因为妈妈是环卫工人而常被同学笑话,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只要同学一提起环卫、扫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对。这种攻击行为我们称之为不满性攻击行为。
纠正这种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比如,老师可以请他的妈妈到班上来向同学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的高尚,老师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让该学生得到尊重的满足,以此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所谓“延迟满足需求”,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延缓这方面的需求。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对7至9岁的小学生进行训练,每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引导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协作绘画或解答难题,以此延缓满足需求的欲望。结果,经过训练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因此,当学生发生不满性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延缓他们的需求欲望。
二、取乐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愉快体验。如,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走到培智班门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的学生说话、走路的样子,这就是取乐性攻击行为。又如五年级小学生,以逗低年级小朋友哭为乐,这也是取乐性攻击行为。那么,小学生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共感能力较低。所谓共感能力是指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为了纠正小学生的取乐性攻击行为,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组织他们慰问、帮助残疾人,关心爱护比他们年纪小的小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共感能力的培养。
三、迁怒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是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另一对象身上。如某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可能将这种怒气迁移到课外,并用身体或言语去攻击其他同学,他会抱怨其他人:“就是因为你,老师才批评我”。如何纠正这种迁怒性攻击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两点:
1.在“源头”上下功夫。就刚才那个事例,“源头”是老师当众的批评。为此,老师要避免在课堂公开批评学生,改用课堂提醒或课后谈话较为妥当。
2.开辟情绪发泄道。如为了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开辟“心里话我想说”、“我的心情”等交流活动;可以在班里建立“心情角”,开辟“心事点点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事、感受写下来张贴出来,既让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又让其他人来关心、理解他。
四、模仿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如有一次,一个小学生模仿中的武术动作,把同学的牙齿打掉了两颗。其实,这个学生主观上并非有意去伤害他人,可是客观上他确实造成了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小学生模仿攻击行为所导致的。
纠正小学生模仿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任孩子的
兴趣。现在,很多动画片、都有武打和攻击性内容,这些内容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类看多了,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多。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指导孩子对好坏、美丑做对比性评价,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武术,首先要学武德;练拳脚,尤其要练意志和毅力。
五、受诱惑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外界事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其诱惑,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一学生带来一本非常好看的连环画,另一学生非常想看,急切的心情导致他产生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创设情境,进行移情训练,可以降低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移情反应中,学生不仅可以觉察出他人的情感,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产生与他人相同的心情。比如,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玩游戏,可以选一位平时较多去攻击别人的学生扮演一个受人攻击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被别人攻击时的心理感受,知道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伤害,使这位经常攻击别人的小朋友在以后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进而改掉自己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去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
❼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行为研究相关文献有多少篇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原量表由82 个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内惩罚、羞辱、拒绝、容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共15个分量表,分析四个主因素:因子1是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行为,因子2是一个维度,一极是情感温暖和鼓励行为,另一极是爱的剥夺和拒绝行为,因子3是偏爱同胞或被试,4是过保护。
❽ 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不包括《》A学习困难B攻击与欺负C风险性行为D情绪障碍
不包括:A.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