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语文上册第三课谢老师辅导视频
『壹』 初一人教版语文书上册第三课,怎样处理这件事更好
和父母交流
『贰』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
自己做,才一年级就不会啊······
『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学习与巩固
茂盛近义词:繁茂,反义词:稀疏
热闹近义词:吵杂,反义词:安静
『肆』 小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是什么
一年级上册抽内容除了开头的“入学教育”和“汉语拼音”外,后面的内容有“识字”和“课文”两种类型。
【识字】的第三课是《在家里》:沙发 茶几 报纸 书架
台灯 挂钟 电视 电话
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课文】的第三课是《小小竹排画中游》:小竹排,顺水流,
鸟儿唱,鱼儿游。
两岸树木密,
禾苗绿油油。
江南鱼米乡,
小小竹排画中游。
『伍』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第三课的课下注释
蝉
【作者简介】
卢玮銮教授 (1939年——),笔名小思,另有笔名明川、卢銮。生於香港,籍贯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翌年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先后任几所中学的教师。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任文学研究员一年,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助教、讲师,并任香港青年作者协会顾问及多家报刊专栏作者,从事散文创作和搜集整理现代香港文学史料。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03》。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早年来到香港之後,小思曾在中、小学任教,因此对教育事业颇有心得。现时在香港《明报》副刊撰写「一瞥小思」专栏文章。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编纂《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与人合编有《茅盾香港文辑》,研究论文集有《香港文纵》。
【题目解析】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把握】
一、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如此弱小的夏蝉居然能响彻一个夏天,让人心烦。
第二部分(第3——6段):朋友介绍蝉在地下等待多年后才有一个夏天的生命时间,我明白了蝉的生命意义。
第三部分(第7段):我宽恕了夏蝉的嘈杂。
二、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要点精析】
一、重要字词
短暂(zhàn)
颤(chàn)动
零落:草木花叶因为枯萎而落下。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响彻:形容声音十分嘹亮。彻,通达。
聒(guō)聒:持续嘈杂,使人厌烦。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二、重点理解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怎样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和扬分别在哪些地方?这一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抑:蝉的知知不休让人听了心烦;拾到一只病蝉,发现它是那么弱小,有点不太相信居然能响彻一夏天,觉得蝉叫一个夏天很莫名其妙。
扬:为了生命的延续,蝉在黑暗中等待多年才能得到一个夏天的生命,90天也要好好活过。
再小的生命,再短的时间都要活得有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对时间的珍惜,尊重时间就是尊重生命。
三、语句解析
1.“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作者是如何来体现“早”的?
还没有凋谢的杜鹃花和断断续续的蝉声都能体现蝉鸣的早。
2.如何理解“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说明蝉是那么的弱小,却有能力响彻一个夏天,这足以让所有的人感到吃惊。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如何理解“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蝉需要在黑暗的地下等待多年才能换来一个夏天的生命,这是自然的规律,可以看得出,蝉的生命历程实属不易。这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4.“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
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这是蝉的生命意义,也是人的生命意义。
5.“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中的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翅膀收拢着,身躯颤抖着,没有声响,说明蝉是毫不起眼和弱小不堪。
6.如何理解“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蝉需要在黑暗的地下等待多年才能换来一个夏天的生命,这是自然的规律,可以看得出,蝉的生命历程实属不易。这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7.联系选文,说说蝉的“生命意义”到底是什么?
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这是蝉的生命意义。
8.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作者欲扬先抑,夏蝉已不再聒噪,而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生命。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和扬分别在哪些地方?这一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抑:蝉的知知不休让人听了心烦;拾到一只病蝉,发现它是那么弱小,有点不太相信居然能响彻一夏天,觉得蝉叫一个夏天很莫名其妙。
扬:为了生命的延续,蝉在黑暗中等待多年才能得到一个夏天的生命,90天也要好好活过。
再小的生命,再短的时间都要活得有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对时间的珍惜,尊重时间就是尊重生命。
9.《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的作品还有《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题目解析】
本文是作者在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好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中的美好!
【整体把握】
一、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在海边捡到一个精致的贝壳,觉得是一件宝贝。
第二部分(第3——6段):作者发现贝壳虽小却无比精致,觉得自己的生命比贝壳更能发挥出生命的价值,希望能给后人留下值得珍惜的东西。
二、文章主旨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要点精析】
一、重要字词
精致:精巧细致。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把玩:拿着赏玩。
二、重点理解
1.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2.《贝壳》一文中,作者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画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三、语句理解
1.如何理解“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花纹”“图样”充分体现了贝壳的精致,虽然贝壳很小,但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2.“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如何理解?
利用古人用贝壳来充当钱币的事实来证明贝壳的精致和价值,“艺术品”“宝贝”也证明了这一点。
3.如何理解“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短暂”“细小”“脆弱”“卑微”四个词语和“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生命的平等和价值,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4.“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小小的贝壳引发了作者的深思,她发现自己能比贝壳创造出更多的生命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5.怎么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让后人从中体会出“我”的坚韧不拔,执着的追求,体会出“我”的一颗纯朴、真诚的心。
6.“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如何理解?
利用古人用贝壳来充当钱币的事实来证明贝壳的精致和价值,“艺术品”“宝贝”也证明了这一点。
7.“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短暂”“细小”“脆弱”“卑微”四个词语和“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生命的平等和价值,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8.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
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让后人从中体会出“我”的坚韧不拔,执着的追求,体会出“我”的一颗纯朴、真诚的心。
9.《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比较】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陆』 芳芳老师教语文的二年级上册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她推荐的书是什么好看的视频
芳芳老师教语文的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植物妈妈想要推荐好看的视频,你可以到晚上那个鸡瓜视频发展是土豆视频都不错。
『柒』 初一上册语文第三课 贝壳 部分阅读题 求解(都来看看)
1.表达了作者对贝壳的喜爱之情,透露了无限爱恋。
2.不管生命是伟大的还是卑微的,都应该感激生命、珍惜生命。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把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
『捌』 七年级上册新课程学习辅导语文第三课答案
1.c
2.b
3.(1)拟人
(2)反问
4.b
5.a
6.抑: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扬:它为版了生命延续必须好权好活着。
主题:不论生命是长久还是短暂,都应该积极地面对,好好活着。
7.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着。
理解:不论生命是长久还是短暂,都应该积极地面对,好好活着。
8.固执,简单,表面带有贬义,实际表达了作者执着而单纯的愿望和追求。
作者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
9.相同之处: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之处:《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后面老师不给做,所以没写。
『玖』 求视频: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范读课文
是西蒙诺夫的“蜡烛”吗?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②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