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
①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第几次自我意识的觉醒
应该是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因为还未成年,处于中考阶段,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② 为什么有的人自我意识初中就觉醒了,有的人直到大学才觉醒
提到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就不得不先提下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了,共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 (出生8个月开始――3岁);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主观化时期(青春期开始――成年)。
青春期就是青年初期,这段时间到成年,是自我意识趋于稳定。
③ 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统一性 1、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辅导
对中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辅导,就是要让他知道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要让他知道自我价值的创造全部都在于自己,不管是学习工作都是自己愿意,所以作为一个自我意识的辅导是非常重要的。
④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题目:
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解答: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作者:贾晓波 文章来源:《体育教学》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调控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特点
l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高,但精确性不高
中学生自我评价全面性和深刻性的提高表现在对自己了解得更加全面,判断更加准确.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自己时不仅能够做到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相结合,而且能从优点与不足两方面来评价自己,尤其是对自己性格特征的了解表现出明显的深入与细致的特点,比如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处事方式、交往方式、道德水准、进取意识、兴趣爱好、情绪状态、智力、外貌等方面都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但是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不少人的自我评价的精确性水平并不是很高.主要表现为选择中间项目(不确定)的人数比例过多.
2 .自我设计的自觉性与合理性有所提高,但同时仍有局限
中学生自我设计的自觉性表现在做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上,调查表明,中学生做事总是有明确目标的人数比例为42.51% ,做事总是想好怎么干再开始干的比例是51.66%.但与此同时也还有19.35%的学生因缺乏计划而使许多想法落空;有16.03%的学生的计划只有长期目标而缺乏具体目标.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学生自我设计水平的局限性.
.自信心水平普遍较高,但也还有一些人自信不足
调查表明,有58.96%的学生认为只要坚持始终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有81.46 %的学生相信只要有机会学习就能学会现在还不会的东西.另一方面也还有19.75%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有17.14%的学生经常为自己缺乏自信而苦恼.
4 .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但自制力水平不是很高
调查表明,认为自己为了实现重要目标可以控制自己某些欲望的人数比例为46.43 % ,有38.94%的学生表示在落实计划时如果遇到困难总能设法克服,决不轻易放弃;但是同时还有33.07%的学生常因各种干扰而被迫放弃计划;有28.64%的学生做事总是从兴趣出发,忽冷忽热;有12.41%的学生很少能把决定要做的事坚持到底.
5.自我监控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监控效果不很理想
⑤ 自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抄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⑥ 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辅导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⑦ 关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C。2、4
⑧ 中学生怎样增强自我意识
意识训练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的社会化。
由于自我意识在人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进行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我们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我们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2.自我意识训练内容。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