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师辅导 » 辅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辅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发布时间: 2020-12-08 19:42:07

『壹』 怎样辅导初中生做现代文阅读

做阅读不像做数学,不能采用题海战术,要做精亦求精,不重数量重经验。

把握正确的阅读步骤:
[开窍门路]
面对阅读试题怎样入手阅读解答呢?正确的步骤如下:
1、 通读材料,扫除障碍。
首先要读全、读懂材料,对试题有粗浅认识,形成整体印象。“全”,就是将所给的材料及试题全部列入审读范围;“懂”就是能理解全文(段)的内容和中心。理清结构的段落之间的关系。
2、 审读题意,定向选读。
这一步要领是仔细审读各题,且根据各题的规定材料、要求、目的等确定阅读范围,捕捉语言信息。审题要细、透、准,考场中的“仔细”优为重要。弄清题干要求,有目的、有指向性地筛选阅读材料,辨明考点,对号入题。
3、 调集“库存”,思索求解。
解答每一道具体的阅读题,需要的是与题有关的知识,因此,明确了考点,弄清了题意后,在定向阅读基础上,就要调集大脑库存的与阅读有关的知识,经过筛选、整理,变成语言文字。解题的核心是:比较、辨析、运用。
4、 全面检查,认真验证。
解题得出答案,并不算是最后的工序。必须全面检查,认真验证。“检查”是指检验审题有无偏差,符号、字形等有无错漏,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验证”是指检测答案的正确与否。验证一般采用“复校”(再换角度做题)、“代入”(将答案代入原题中阅读)、“析因”(重新思考答案正误的原因)等方法。
[开窍示例] 依据下列语段,回答1——4题
(1)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2)他身材很高大;清白的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3)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4)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5)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已”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已。
1、 下面对(1)(2)两句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已经济拮据,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
B、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品德比别人好,给“小伙计”的印象很“高大”
C、皱纹间的“伤疤”,说明他因为贫穷不免偷窃,时常被人打伤。
D、胡须“乱蓬蓬”,表明他精神萎靡颓唐。
2、语段中说明孔乙已以读书人自居,爱卖学问的一项是( )
A、 第(1)句 B、第(3)句 C、(4)句 D、第(5)句
3、关于孔乙已的性格特点,本段中没有反映出来的一项是( )
A、轻视劳动 B、好喝懒做 C、迂腐麻木 D、热情善良
4、本段中全属外貌描写的一项是( )
A、(1)(2)(4) B、(2)(3)(4) C、(3)(4)(5) D、(1)(2)(3)
[解析]:这是一篇现代文语段阅读题.首先通读材料及四道考题,然后审读题目,再进行第二次定向阅读、思考:第1题B句中“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品德比别人好”,“身材”与“品德”在因果关系吗?显然不合文意,B项是错误的。第2题“卖弄文学”的表现,结合文意可以看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所以答案为C。第3题要求选择“孔乙已的性格特点”“没有反映”出的一项,D项“热情善良”在文中无法体现,这里可以打开库存的知识,回忆《孔乙已》全文主题便知,此题答案为D项。第4题要运用已学过的人物描写知识,仔细分析节选的语段材料。文中第(4)句是语言描写,第(5)句是交待说明“孔乙已”名字的由来,排除(4)(5),再看(1)(2)(3)均是有关孔乙已的外貌牲的描写,按这种步骤分析,便得知答案为D。

抓住阅读特点 巧用阅读方法
[开窍门路]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考场阅读题有下列几个特点:
1、 测试目的明确,突出语文能力的考查。
2、 命题具人整体性,解题需要综合性。
3、 选材范围逐渐扩大,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4、 题型富有变化,比较强调阅读的概括和表述。
从考场阅读试题具体操作上看,阅读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识读。当我们展开阅读试题时,首先必须凭借大脑“字词库”的记忆,辨析文字材料。“辨”字的音、形、义;“认”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过程为“先逐字通读,后解词句之意,再析全文主旨。”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在读懂文字材料后,运用语言知识对所获信息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书面文字。这中间包括领会词意、索解句子、理清段落、把握层次、分析结构、概括要点、评价文章等内容。
第三个步骤是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考生通过分析、概括、评价等手段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应用。迁移能力是应用的“支柱”,综合分析能力是应用的“基础”。
识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应用是深化,三个步骤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渗透、交叉。
[开窍示例] 读文做1——3题
有两支火把,奉命分别到全世界去考察。两支火把中有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明亮的光茫。
经过了一段时间,两支火把回来提出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他觉得很沉痛,因为目前世界的情况很坏。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却相反,他说走到哪儿,总可以找到光明,所以他认为这个世界一般说来都能带来内心的喜悦。
听了完全不同的报告,那个派他们出去考察的神就对第一支火把说:“也许你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因为自己所造成的?’”
1、这篇文章的体裁应该是( )
A、新诗 B、寓言 C、小说 D、戏剧
2、文中两支火把可以象征什么意义?正确选项是( )
A、人类与禽兽 B、快乐与痛苦
C、天才与白痴 D、乐观与悲观
3、由最后一句话推测,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答:
[解析]:我们按照考场阅读的三个步骤,先通读文字材料,再结合本文语境解析题目。第1题是间接测试文学常识,答案明显为B;第2题两支火把的象征意义,应结合上下文的语言含义作答,第一支火把“沉痛”并认为“世界情况很坏”,而第二支火把洋溢“喜悦”,因此答案为D;最后一题要求概括寓意,题干已作提示“由最后一句推测”,那么最后一句中点明什么?“黑暗因自己所造成”,由此可知答案为:光明与黑暗,往往取决于自己。

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解答技法:
[开窍入门]
考场中解答阅读题时,要注意针对不同题类特点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才有利于阅读潜能的发挥。
1、单项选择题。可运用“正选法”,即直接依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第一“感觉”。亦可用“排除法”,即逐一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最终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依据题干从所供选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应先用“排除法”,再正选,最后攻破疑难点;选排除与题目不符合的选项,再认定符合要求的选项,最后集中思考推敲拿不定主意的选项。
3、填空、简答题。填空题是一种依据题干要求在空白处横线上或括号内填上答案的题型。所填内容须与上下文有紧密的联系,即依附题干要求顺着上下文意要求作答。简答题提问方式有两种:疑问式,陈述式。简答需从原文分析、筛选,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这“填空、简答”两种题型都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也就是要认真审题,按要求作答。总之,在弄清题目要求之后,先找到相关原文,把原文关键内容筛选出来,然后以原文为主,略加连接、组合,表述出来。
4、图形表格题。命题者借用图形或表格方式把有关文字特定内容转换成外化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以图考文”,题面是图形表格的操作,题眼则是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答题须以文读图、明确图意,最后以文解图。
[开窍示例]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1)设计者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2)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5)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1、 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说明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
2、 第(2)句中“似乎”一词不宜删去,原因是
3、 如果把第(4)句中的“败笔”一词改为“有毛病的地方”好不好?为什么?
答:
4、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解析]:这段短文阅读设计了四道题目:有填空、有选择、有简答、有画线,题型较多,考查也较全面。第1题结合原文冒号提示句可以看出总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第2 题填空,先看要求“不能删去”的“原因”,再看语境“似乎”“一致追求”,表明追求的目标是一种推测、分析、作者没有必要,也无法调查“设计者和匠师”的指导思想。第3题是简答题,结合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败笔”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点相呼应,而“有毛病的地方”与“图画美”这一点扣得不紧。第4题单项选择,第(1)(2)句总写园林特点相扣甚紧,不宜分开,因此,排除了B、C项,再看(4)(5)句都是总结叙述对苏州园林的感觉印象,这两句中间不能分层,所以又排除了D项。因此,答案为A项。

记叙文阅读解题指津:
在所有的文题阅读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设计角度与层次安排最为丰富,考场上要特别注意稳妥地把握如下基础内容的答题:1、运用文体知识,对记叙文的要素、顺序、线索、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等进行准确的辨识。2、运用一定的阅读技能,对文章、文段的结构进行划分,准确找出文段的关键句或中心句。3、运用恰当的语言组合,对词义、段意、文章、人物或事件进行简洁有序的概括。
记叙文阅读题难点之一是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此时要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记叙文阅读题难点之二是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此时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选择解答。
记叙文阅读难点之三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等,此时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说明文阅读解题指津: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有鲜明的文体特点,其答题难度小于其他文体。平时训练和考场答题都要重点关注如下内容:1、准确地抓住全文的中心句;2、准确地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3、准确地理解说明的顺序;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牙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要言不烦地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说明文阅读中的难点之一是要求对文中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此时要反复浏览文章,在文中找到与此项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材料,作为阐释的根据。
说明文阅读中的难点之二是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此时的解说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
说明文阅读中的难点之三是创造性的表达“再表达”,比如文中没有对某事物下定义,而考题要求你对这个事物下定义。此时一要精心地从文章中撷取带实质性的有关内容,二要精心组合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句段。

议论文阅读解题指津:
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重点检测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一种重点检测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理解。这二者在大量的题例中常常组合在一起,表现为综合性的检测。
应对议论文阅读题,要运用一定的文体知识与表达技能,准确而简洁地解答好如下五个方面的最为基础的内容: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5、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理解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结构进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
议论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对文或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此时要注意对全文或全段进行整体理解,找出其关键性的语句或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语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地答题。
议论文阅读的难点之二是对文或段的一些表达手法的理解,如语言特色,如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此时要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答。
议论文阅读的难点之三是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此时要紧密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带着对文章表达意图的准确理解答题,答题时要特别注意有层次地清晰地进行语言表达。

『贰』 孩子学习不好,特别是语文 基础知识特别差,我应该怎么办

平时让他增大阅读量,语文比较重视阅读

『叁』 议论文范文

抉择
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年轻人在颠簸的小船上抛弃了“诚信”的背囊,或许他认为自己平衡了得失。但在我看来他已丢弃了一根人生的支柱,做了错误的抉择。
窗外微风吹拂着我微微发烫的脸颊,一股股思绪涌上心头……
如果我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我决不舍弃“美貌”;如果我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决不舍弃“才学”;如果我是威尼斯的夏洛克我决不舍弃“金钱”……如果我只是我自己,那么我决不会放弃“诚信”。
生活在现代的我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脱离母体后独立的人。我渴求用良好的道德规范改变我的修养;而诚信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信”源于“诚”,“诚”又因为“信”而更显真挚。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诚信”占有很大的比重。流放溆浦的屈原,放牧的苏武,捐躯的文天祥用他们的行为证实了对祖国的诚信。受宫刑的司马迁,受贬谪的姚崇,背向自刎的侯赢用他们的举动验证了自己对朋友、主公的诚信。每每打开这些历史画卷我都会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并希望在他们的名字后面续上我的姓名。
有人说选择了“诚信”,那你放弃什么呢?其实具体放弃什么无关紧要。我只知道“诚信”这一抉择可以平衡得失,使我的工作、生活少些成人的世故圆滑,多一分心灵的感动与沟通。
设计建设纽约摩天大楼花旗大厦的谢方里教授向世人证实了这一点。当他发现大厦的设计存在漏洞,大厦可能在狂风中被折断时,他毅然向市政当局提交了调查报告。一切的荣誉、金钱、掌声都似乎离他远了,但他却在广播中发出了真挚的话语:“我不乞求原谅,只求大厦能尽快加固。”平凡的话语感动了平凡的人,由于谢方里的诚信,他的工程师生涯得以延续。这才诞生了牢固性最强的世贸中心。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了解“诚信”的真谛,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呢?他们以别人的脸色为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为辞藻,以别人的喜怒来润色修改,写出了一个毫无真诚的可笑人生。
当自己处于人生交叉路口时,仔细地想想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较为重要,作出一个理智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五彩的云霞照耀自己,让生命感知人性的真挚和生活的无边快乐。
【点评】充实的论据和形象的表达是本文的特色。如第三、第五两段排比的使用,以维纳斯、柏拉图、屈原、苏轼、司马迁等九位中外名人为例,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人们对诚信的不同态度;第七段又以谢方里教授知错即改取信于民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论证诚信的重要;第八段则以比喻论证法,从反面阐述丢掉诚信的可笑,将抽象的说理转化为形象的诠释。本文不仅巧用例证法,还擅长运用描写、抒情等形象的表达方式。如第二段把细致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特别是文章结尾将理性的议论变为饱含激情的期待,给予读者极
这里有很多http://www.dhzw.net/Article.asp?ArtID=1195
http://www.diyifanwen.com/zuowen/yilunwen/ylwfw/index.htm
贴上去的网址我都测试过了,确实有很多文章。你可以看完再给分

『肆』 如果取缔所有校外文化课辅导班,教育回归校园,你会支持吗

现在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会让孩子去补习班补课,但是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放假就去辅导班,补习班从早补到晚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家长也有接送孩子的任务,所以每天都偷着疲累的身体。现如今网络非常的发达,所以在平时组建了公众号以及学习交流群,课余时间,都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讨论学习方法。因此有很多人就想取消所有校外文化课辅导班,让教育重回校园,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的想法是否支持呢?

其实孩子上补习班最后对孩子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分担就业压力,据统计现在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所以有20%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都会选择从事校外辅导机构那么针对以上对取消课外辅导班教育回归学校的问题,你支持吗?

『伍』 现代文阅读辅导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那么,什么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呢?所谓“重要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在解题时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的名词术语,其含义必须准确而严密,文章中对名词术语的准确认知,通常是给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如定义“人”,人(被定义者)是会说话能制造工具(种差)的动物(属概念)。由此可见,被定义者包含于属概念,属概念又包含若干种概念;种差,即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差异,是种概念(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方法示例](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有效信息准确界定了“温室效应”(即被定义者)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一是主体“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二是原因“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三是属概念“保温效应”。其中一、二两要素可以看作种差,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比照原文对概念界定的三个要素:B项将“主体”的外延缩小为“地表”,“原因”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属概念”偷换成了“升温效应”;C项将“主体”的外延缩小为“地表”,“原因”偷换成了“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属概念”偷换成了“升温效应”;D项将“主体”的外延扩大为“特定密闭空间”,“原因”偷换成了“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只有A项的理解完全切合,所以答案为A。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对于词语的引申义、概括义、附加义或隐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个别词语的含义还要注意通过对全文内容和思想的把握来确定。 [方法示例](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词语的附加义。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要准确地理解“影响”这个词,必须先弄清相关的语境。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度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同时,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而不是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误的,而C、D两项中所涉及的内容都离画线处较远,脱离了“影响”的语境,所以也是错误的。 3、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成分搭配、短语结构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尽管《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规定的考点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但是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有一部分考的是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第22题要求考生回答第六段段尾改用第三人称“它”的原因。所以,今后的考试还可能测试词语的作用。要准确解答这样的题,不但要注意从内容上考虑,而且还要注意从语法知识方面去分析。 [方法示例](1998年全国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附原文: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提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文中一个词反复使用,常常起到强调的作用。但如果只答“强调”就不够具体,还需要从内容方面综合回答。我们知道,文中的副词“便”与动词“是”搭配,即“就是”之意,它们再与七个节气搭配我们就找到了强调的内容。这样分析,6个“便”连续使用的好处就较为明显了:强调了一个个季节度过之快。再看第一段的内容,写的正是作者为时光飞逝而心惊。所以答案应为: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再看“领取”后的宾语搭配:从秋、冬到四季再到生活,内容不断扩大。结合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的感悟,“领取”的作用也就概括出来了: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另外,还有词语的指代义,理解时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我们解题时,一般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如果只着眼于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最后可把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由于相对而言较为简单,这里就不做例示了。 现代文阅读辅导八: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概括有三种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要点句。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抓议论抒情句。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如《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感情、团结和睦的观点。3、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4、从遣词造句中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5、从描写的形象体会。正如京剧中人物的面谱,贬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如前面提到的对秋天阴山景色的描写,不难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又如《祝福》中对柳妈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从中也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尽管只是淡淡的。再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从划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厌恶、讽刺是很鲜明的。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现代文阅读辅导九:词、句、段含义与作用的表达 一、高考主要考点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4、理解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如何理解与表达。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第一个方面:内容上: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3、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1、研究标题与头尾。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三、小说的阅读 (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从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着手,去分析这些方法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内容上来分析;同时要注意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①如何归纳情节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②通过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3)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陆』 请问现代文阅读辅导: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中,所谓“重要的句子”
,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而后再做题。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的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偷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偷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把特称说成全称等,或者相反。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别注意那些“形同神异”或“形异神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1、从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方法指点]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要特别注意,定、状、补这些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砘疃斐傻脑帜选闭饩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钍牵?),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灾难”的定语“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主观性。同时,对于复句还要注意明确其句间的关系,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运动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解题指导]这一自然段中,“假说”后面有两句话,注意首句中“机能”的定语“高度发达”
,由此来看,A项理解是正确的;后句中,注意作者所表达的重点应该在转折连词“但是”后面,“但是”后面强调了冬眠的哺乳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当然属于非冬眠动物,因此,C项理解也是正确的;D项的考查重点是变换角度,不过,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仍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的主语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动物”
,这样分析,再来与D项内容对照,就容易看出此项说的是句子的前提意义,即不论冬眠的哺乳动物还是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都能够调节体温,只不过有强有弱,因此,D项理解也是正确的。B项的错误则是把状语“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偷换为“在更宽的范围里”
,属偷换概念,这也是辨析题中常用的干扰法之一。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来分析[方法指点]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分)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方法示例](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解题指导]在梳理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之时,应当注意,“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呼应了第一自然段,总结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须注意四个选项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辖”范围之内。注意到这一点,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其中,A、C、D三项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没有错误,B项两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应选B项。3、从句子的邻句及语言背景来分析[方法指点]有些重要句子,要结合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这个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辞格的语句时,要准确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反语的讥刺性等,这就要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相结合。有的还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还要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的作用。[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2)人生包含着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解题指导]此题考查对句子在文中特定含义的理解与解释。做题时首先应当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征性散文,这样就从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再者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而不能仅从语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为例,本文赋予“开门”和“关门”以象征义,前面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也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分析,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柒』 四年级的学生读什么书有利于提高作文

推荐一本外国作品《爱的教育》是专门写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好书,很经典版很感人噢! 建议孩子跟着权外教读英语课本,可以上纯外教一对一英语辅导班,同时可以轻松开口讲纯正英语口语,课均不到20元,或者家长先领取免费试听课听听合不合适。

分享免费试听课地址:【https://www.acadsoc.com】点击即可领取外教一对一免费试听课大礼包!

试听完后还可以免费获得一次英语能力水平测试和一份详细的报告,以及公开课免费看。阿卡索是全英文的课堂教学,培养学员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打好英语基础。一年360节课的费用是大概就几千元,一节课的价格是20元左右,性价比高。

希望可以帮到你啦!

想要找到合适英语培训机构,网络搜下“阿卡索vivi老师”即可。

网络搜下“阿卡索官网论坛”免费获取全网最齐全英语资源。

『捌』 请语文高手推荐一本好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辅导书

作为刚高考完的高考生,建议你做各省高考题即可。

『玖』 如何辅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一、先看后说,由说到写。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小学儿童书面言语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书面言语落后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赶上口头语言,书面言语超过了口头言语。很多时候,学生能够讲清,但很难写清。所以,小学起步作文可从写话入手,让学生先说后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然而,由于有的学校的学生见识少、信息闭塞、接触面窄,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学生写起作文来仍是无从着手,没话可说,没话可写,很容易渐渐地失去作文的兴趣。因此,小学作文最好贴近学生实际。作文课上可组织各种活动,学生现场观察,教师现场指导。例如:我在上“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个作文题时,在讲明写作要求之后,我就地取材,先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由于有明确有目标,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到讨论该如何作文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这次活动讲清楚,甚至有的同学还能将一些队员的动作啦,表情啦,现场的气氛啦等等准确的描述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对这次作文的思路,要表达的主题都很清楚了,写起作文也就得心应手,有话可写了。当学生迟迟打不开思路时,还可以利用图片、幻灯、录像、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二、创设情境,仿写为辅,独立作文。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中有的可作学生的范文,所以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我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仿写,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例如,学了《我家的猫》一课,就写《我家的小狗》,仍要求先交待动物的外貌特点,仍按刚满月小狗的特点和自己喜爱的原因的顺序来写。有的没有现成的,在预习课就先布置学生推荐一篇与该次习作相近的范文。作文课上,引导学生直接分析多篇范文,领悟作文要求,之后,学生写作限时40分钟,学生动笔,教师计时,既是练笔,又是比赛。写作时,主张即兴作文,一气呵成,写好就交,交在前面的同学,老师随即在黑板上标明时间,字数,看谁写得又快又好。限时作文逼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写作的意境中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在讲究速度的同时,写出的文章真切而自然。
三、及时批阅,平等交流。
许多语文老师苦于作文批改,大叠大叠的作文本让他们颇费气力,既要改病句,错别字,又要写评语。老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作文改得让学生兴趣全无。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是吃力不讨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从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的评估结果。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教师要迅速浏览,做好记录,选几篇朗读,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千万不要吝啬分数,只要达到要求就给80分以上,稍好的90分,甚至100分,让学生有成就感。在评作文时,我们也可采取集体评和个人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集体评,教师先把选好的典型作文交给学生,让他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记,这篇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该怎样写才好。读完后,集体评议,从作文的内容、中心、语言、构思到停顿、用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具体评价,读作文的同学记下别人评议的内容,全班学生都来评说,集体评议后,学生互评作文,单独批阅。批阅作文时,教师要明确提出要求。
在作文评论中,教师不是不改学生作文,而是“多就少改”,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应该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将文章改好的愿望。一次,全班写记叙文《她变了》。批改后,有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奇迹”般地得了八十分。我在评语中写道:“本文立意新颖、事迹感人,若能认真修改,不失为一篇佳作。希望你以此为成功的起点,争取更大的进步。”这段批语给了这个学生很大鼓舞。从此,她爱上了写作,再不视作文为苦差,写作自然进步很快。
当然,这只是用文字跟学生交流,我们还应跟学生用心灵交流。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有时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而不是编故事,迎合教师。我曾经在生气的时候叫学生写作文《假如我是教师》,有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教师,我决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决不让学生抄课文;我不会让他们对着99分的试卷哭泣。”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反思良久,为学生的坦率震动,于是我找到他跟他当面交流:“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假如我做学生,我也会喜欢你这样的老师的。”学生听后,高兴地笑了。
总之,小学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根据生活的实际来写。让学生懂得作文从观察中来,从生活中来。让学生多看、多写,懂得“多看思路广,多写笔生花”的道理。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估手段,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会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