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Ⅰ 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评价该教师的行为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重点,要以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进行备考,因此不仅要理解内涵,还要重点识记。“以人为本”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句话在部分材料分析题中会用到。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二独一发”。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也是重点,这里只要知道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即可。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和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案例分析题中要作为作答论点进行备考。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强调学生是责任、权利的主体。
Ⅱ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那么教育观、教师观前面怎么说
学生观(以人为本)。
教育观(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观(无私奉献,甘为人梯)。
Ⅲ 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分析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
答: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有效期为两年。您可以通过在系统中登录来检查每个主题的特定过期日期。在有效期内无须重复测试。
Ⅳ 教师如何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树立现代的教师观
改变教师形象,更新教师观念。几年来严师出高徒,不怒而威一直是教师们希望的目标,回想自己,也是如此。但是往往是这样一种态度,一种威严划清了师生之间的界限,缺乏了师生间的交流,更谈不上师生互动,所以教师不仅仅是平等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2.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教学的最佳境界充满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动的课堂,是以知识传播为载体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教师为主导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即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生的方法。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甚至合作者。
3.树立现代的知识观
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学习化社会,只有学习,不断的学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好,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也好,都要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树立现代的育人观
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被称为人师,就是注重的以人为本。是的,现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培养成完美的人性的人,即:乐观向上、自主自信、诚信负责、宽容礼貌、合作利他、团队精神、成熟智慧、学有所长等等。
5.树立良好的师德育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的精深、学识的渊博,更主要的是他高尚的素养,育人的方法,教师还要善于自评和他评,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而不是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
Ⅳ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河北省鹿泉市寺家庄镇东营学校 段瑞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体现出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确定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位: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我们教师就必须牢牢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理论。一、 教师角色转变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前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精深的学问、浓厚的教学兴趣、高尚的人格、友好的态度以及合理言行,都将成为学生观察、注意和模仿的对象。二、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怎样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尊重、相互配合的融洽关系相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三、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而教师要当好教学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就必须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比如在课上,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一点偏差,教师立刻打断学生的话想予以纠正,但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完全可以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我打断了你的话,对不起!请你继续说下去!”所以,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学生中与他们谈话,不妨耐心听完他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不要让他们仰视我们……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我们教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观点或看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五、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显性的、静止的评价转变为多元的、隐性的、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的投入程度,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态度的投入相符合。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们教育者,务必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栋梁,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Ⅵ 教师观是什么
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专必须具备的属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本节旨在通过对现代教师观的论述,使教师了解现代教师职责和特点,明确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是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师观,实现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全面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作一位符合新世纪素质要求的教师。
(6)辅导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师观扩展阅读:
《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的基本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共有六个方面: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Ⅶ 请从教育理念方面谈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教师(教育观 教师观 学生观 教学观 质量观)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行为规范要符合教师职业道德:
爱岗敬回业。忠诚于人民教育答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Ⅷ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
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 质和核心。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所以,在课堂内教学中应该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一切以学生为 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一切环节都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 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Ⅸ 教师资格证教师观内容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观 ——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
1.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
3.由“重结论轻过程”转为“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独特的人。
4.教师应做到教育公正,面向全体
教师观 —— 教师观的要点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
5.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观 ——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